【一句話的力量】佛心師志擔使命 願為傳法菩薩

Community:
Branch:

撰文者:黃誠恕    

「命好不如習慣好」这一句靜思語,是蘇金國在課堂上最常分享的一句好話。

當年,剛剛加入志工行列不到半個月,回到靜思精舍首次面見上人,内心十分激動,當下就在上人面前發願,要把靜思語翻譯成緬文,並獲得上人的祝福。

左圖:蘇金國老師 積極參與慈濟活動,還隨團前往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巡禮。(攝影者:郭海民) 

寬敞的教室,琅琅的讀書聲,聽起來是華人世界所熟悉的ㄅㄆㄇㄈ。這裡是緬甸國度,南部大城仰光市内的一家民居。就像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一樣,華語文教學並不被納入正規的政府教育綱程。許多緬甸華人為了讓自己的後代尋回文化的根,都把孩子送到私立中文學校或中文補習班,在課餘時間學習中文。

除了ㄅㄆㄇㄈ,還有陰陽上去四聲。這一班從小就以緬語作為第一媒介語的華裔後代,讀起華語來,是濃濃的「緬甸腔」!然而,課堂上老師用心教,學生們認真學;學生們歡愉的笑聲,讓旁觀者也能感染到他們學習的樂趣!

可以讓學生們投入學習,並樂在其中,課堂上的這位老師是關鍵人物。他是伍長林老師,五歲開始學習中文,十八歲在緬甸仰光華僑中正中學畢業後,還繼續到中文補習班進修。而今,二十七歲的伍老師也當起了家教。今天,他是特別抽出時間來補習班代課的,只為了報答多年來補習班老師的恩情。

伍老師口中的補習班老師,就是蘇金國老師。回想起當年,正直十七、十八歲的年齡,聽說蘇金國老師教中文教得很好,他與幾位同學一起報名加入後,才體會到蘇老師在教學上與其他老師的不同。「蘇老師的教學特色是,把每一個字都分析解說得很明白,同時也在教學中融入佛法,教導學生做人的道理。」

對教育的理念,在佛法上的傳授,讓他覺得蘇老師跟以前所接觸過的老師,都很不一樣。而且,凡是來上補習班的學生,學費一律隨喜。在課室前,蘇老師放了一個投錢箱,讓學生自己投下學費,多少不拘。蘇老師時常教導學生,他的處世哲學:「多計較,多煩惱,少計較,少煩惱,不計較,沒煩惱」;不只是言教,「不把名利看在眼裡」的身教,也讓伍老師打從心裡敬仰這位恩師。

「從那一刻開始,我就很崇仰老師,是老師啓發我,讓我找到人生的方向,所以只要老師開口,有什麽事情需要幫忙,我想都不想,就答應了。」伍老師如此表達他對恩師的敬仰。

直到2008年,一場納吉斯風災,讓慈濟人踏上了這一個緬甸佛國。因緣之下,蘇老師被邀請當翻譯,成為緬甸慈濟的第一批拓荒者。此時,伍老師心目中的恩師,就像過往一樣:有美食就會與朋友分享,有好的佛法就會傳授給學生,參加慈濟後的蘇老師,也是積極地與朋友、學生和社區内的鄰居,分享慈濟的美善、做好事的方法。伍老師也是在蘇老師的鼓勵之下,加入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分子。

從過去的補習班,至今日與恩師一起在慈濟團體付出,伍老師分享,做慈濟後的恩師,一直都在成長中,對於慈濟大小活動中的即時翻譯工作,更顯得功力深厚,讓他自嘆不如;今年65歲的老人家,承擔付出不遺餘力,在學生們眼中可能會覺得很辛苦,但他相信恩師實在是在「樂在法中」!

伍老師用「更上一層樓」,來形容參加慈濟後的恩師,尤其是在周六、日,用補習班課室作為場地所舉辦的讀書會,蘇老師分享《衲履足跡》,一次比一次更清楚明白,藉此也鼓勵學生們參加慈濟,實際體驗付出的法喜。

其實,蘇老師能如此積極地將 上人的法傳出去,是來自於首次回花蓮尋根的感動。蘇老師受訪時回憶,2008年11月,剛剛加入志工行列不到半個月,回到靜思精舍首次面見 上人,内心十分激動,當下就在 上人面前發願,要把靜思語翻譯成緬文,獲得 上人的祝福。

幾天後, 上人出門行腳,臨上車前對著送駕行列中的蘇老師說:「你發願要翻譯靜思語的哦!」蘇老師當下心想,日理萬機的 上人居然還記得自己所發的願。當下,蘇老師的内心又是一陣的感動。

回到緬甸後,蘇老師就在慈濟活動和中文補習班之外,在繁忙中抽出時間,參考《靜思小語》,在燈下伏案一句一句地翻譯。「其實是有點不自量力,我的中文程度還好,緬文程度卻是一般,所以在翻譯完之後,總是找身邊的朋友幫忙修改成比較通順的句子。」

被翻譯成緬文的靜思語,陸續通過靜思語讀書會、文具結緣活動、福種發放計劃等管道,讓緬甸民眾更容易貼近 上人的智慧法語,更了解慈濟,進而加入志工行列。看到緬甸志工和民眾對靜思語的歡喜接受,更加強蘇老師做翻譯的力量!

也是因緣具足,讓蘇老師在一次前往文具結緣活動現場的路途中,遇上共車的緬甸志工朵砬飄飄(Daw Hla Phyu Phyu)。擁有十多年編輯期刊雜誌經驗,四十六歲的朵砬飄飄,如今是一位補習班老師。蘇老師在當天交給她的四張翻譯稿,她在文具結緣活動來回的車程中,就完成修潤,並提出不少有關正統緬文寫法的建議,讓蘇老師感覺多了一個得力助手。

有了一次愉快的合作經驗,蘇老師接續在第二、第三次約見朵砬飄飄師姊,直到把三十張翻譯稿、約八十句靜思語修潤完畢。

翻譯緬文靜思語從初稿、修潤至校訂完畢,幕後還有一位不可不提的功臣,她就是師母施舜琴。為了幫蘇老師將翻譯好的靜思語輸入電腦建檔,63歲的師母還特地向蘇老師的學生們,學習緬文電腦輸入法。屬於婆羅米系文字,呈圓形的緬文字母共有三十三個,師母都是帶著老花眼鏡,一個個字母、用心地敲打鍵盤。師母說,從初學至今已可在一分鐘内打出二十多個字母了!

謙虛的師母總是說,她不會說話,只會默默地配合蘇老師;夫妻倆因為參與佛教居士林團體而結識,結婚將近二十年都是相敬如賓,至今兩人還會以「蘇老師」和「師母」互相稱呼。兩人膝下無子,卻是把學生們當做自己的兒女。師母也曾經參與慈濟希望工程馬揚貢中學的啓用禮,平時則是為了讓蘇老師安心出門做慈濟,默默付出做一個賢内助。

兩年前發的願,隨著靜思語的翻譯進度,慢慢地實現,蘇老師的下一個目標,就是與更多人分享 上人的智慧法語。尤其是看到單純的農民們,能夠完全接受 上人的法,進而改變嚼檳榔等壞習慣,更讓他受到鼓舞。

在翻譯的過程中,蘇老師也有滿滿的法喜感受。其實蘇老師在二十多年前,就接觸靜思語,加入慈濟和進行翻譯的因緣,現在則是印象更深刻了。年輕時開始接觸大乘佛法,在學佛的過程中,慢慢地改變壞習慣,因此當蘇老師聽到 上人說的「命好不如習慣好」,他是打從内心敬仰 上人,能夠把佛法說得如此明白和透徹。

從此,「命好不如習慣好」这一句靜思語,就成為蘇老師在課堂上最常分享的一句好話,也成為伍長林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。伍老師也像當年的蘇老師,把壞脾氣改掉,在生活中努力培養好習慣!

 左圖:除了忙於慈濟活動和中文補習班之外,蘇老師還會特別抽出時間來進行翻譯工作。

右圖:蘇老師在上課,師母施舜琴總是默默的坐在後方打字,平時則是為了讓蘇老師安心出門做慈濟,默默付出做一個賢内助。(攝影者:黃誠恕)

左圖:伍長林老師,五歲開始學習中文,十八歲在緬甸仰光華僑中正中學畢業後,還繼續到中文補習班進修。而今,二十七歲的伍老師也當起了家教。今天,他是特別抽出時間來補習班代課的,只為了報答多年來補習班老師的恩情。(攝影者:黃誠恕)

右圖:2008年,一場納吉斯風災,讓慈濟人踏上了這一個緬甸佛國。因緣之下,蘇老師被邀請當翻譯,成為緬甸慈濟的第一批拓荒者。(照片提供:蘇金國)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