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撰文者:杜蕙希 馬來西亞北海佛教慈濟洗腎中心,有一位年輕有為的職工王懿筠(蕙筠)。 今年才二十八歲的她,由慈青開始,再當上北海慈濟洗腎中心的行政人員,並於今年十二月回到台灣受證為委員。 這一路走來,她碰到的考驗也不少。究竟年輕的她,如何收起倔強又我行我素的個性,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精進再精進呢? 左圖:北海慈濟洗腎中心的行政人員王懿筠在跟護士們開會。(攝影者:杜蕙希) |
◎傳承志不移
「各位上午好,我們的每週會議要開始咯,大家應該累積了很多事情想要分享吧?」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,用流利的英文在主持會議的,是北海佛教慈濟洗腎中心的行政人員王懿筠。還未來到醫療志業體上班之前,她在馬來西亞多媒體大學修讀工程系,也積極投入慈青活動。
從參加慈青活動開始,懿筠就非常認同慈濟理念,習慣擔任領導者的她,做事情的時候總會不經意地要求別人。而且,從小不管在學業、運動還是做任何事情,懿筠都努力地要拼第一,好勝的心不在話下。她形容自己為做事情很能幹,但是在待人處事方面往往因為太直接,而很難結好人緣。
大學畢業之後,雖然有想過要擔任慈濟的志業體同仁,但她最終還是選擇「趁年輕先打拼事業」,在檳城的一間公司擔任工程師。雖然如此,一直心系慈濟的她,仍繼續以慈青的身份活躍地參與各項活動。
懿筠曾經很享受「當慈青的幸福」。因為慈青就像孩子,被許多慈濟志工捧在手心給予疼愛;反而一旦換了制服,就會有一種已經結束讀書生涯,要踏出社會去自立更生的感覺。那時候的懿筠,希望可以保持此慈青的身份久一點,可是參與了2005年的馬六甲慈青幹部訓練營之後,她改變了想法。
「那一天的圓緣,我看著幾位熟悉的學長學姐換上了見習制服,在臺上得到了衆人的祝福,然後一起比《守著您》的手語,並在結束時一起長跪宣誓,向師公上人承諾會生生世世走在菩提中。那一個環節是我在整個營隊中哭得最失控的一次。我也不知道爲什麽,但看著學長們在臺上的時候,心中非常感動,也在那一刻告訴自己,以後一定要是站在臺上的其中一位。修行路的確不好走,可是他們都發願堅持走下去,將慈濟的理念傳承、將上人的法發揚光大。」
懿筠一直沒有忘記,學長在那天曾殷殷叮嚀:「制服的顔色不是身份等級的代表,而是代表著一種成長,一種發心承擔的意願。還有,證嚴上人對畢業慈青們有兩個期許:『一、回到校園陪伴慈青』,『二、往慈誠委員的方向走去』。」
證嚴上人的第一項期許:「校園慈青活動」,陪伴慈青,是懿筠曾經對學長及慈青們的承諾。她感恩自己有因緣和福報,在檳城理科大學裏承擔起陪伴校園慈青的責任。至於第二個期許,確認了方向的懿筠,便努力精進向前走。
懿筠的努力終究有了初步的成果,2006年12月24日,她換上灰衣白褲,正式告別慈青身份,成為見習委員。
◎化解惡緣結善緣
從慈青,到見習委員,一念想要傳承慈青使命的心,讓懿筠毅然選擇放下理想的工作,投入醫療志業當行政人員。帶著一份崇高的理想投入志業的懿筠,由於好強的個性使然,讓她在適應新工作的過程中,碰到了考驗。
「她的處事方式比較直接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沒有給人退一步去商量的餘地。有時候她跟護士意見不合,就會拼命去找證據、答案,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,造成她跟護士的關係不太融洽。」北海慈濟社服室同仁袁麗娟娓娓說道。
懿筠把好勝的個性帶到了工作上,無形給自己和其他工作夥伴築起一道難以攻破的牆。麗娟都一一看在眼裡;她知道懿筠是個很能幹的女生,只是尚未懂得用更寬廣的角度看待事情,也還未學會互相體諒。麗娟願用媽媽般的愛來陪伴,並相信她總會有成長的一天。
有一句靜思語--「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。」當初剛加入志業體工作的懿筠,一樣難以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。比如,她不能理解爲何護士在勸導腎友調整飲食、控制水的攝取量的時候,不能心平氣和好好地勸導,而要提高聲量。那時候,懿筠只看到腎友的苦、覺得腎友應該得到尊重,卻沒有換個角度體恤護士們對腎友生命的擔憂及其中的用心良苦。
懿筠一直很感恩,身邊一直不乏善知識,讓她在面對人事考驗時,及時轉念。除了社服同仁袁麗娟,慈濟洗腎中心的主任李濟瑯也一直陪伴着她。
「那時候,濟瑯師兄提醒我,如果我一直陷在負面情緒當中,就會一開口說負面的話,無形中會把更多負面元素吸引過來。他也教導我,當開始看一個人不順眼的時候,不要一直去想他的不好;而要即刻轉念去想他曾經做過什麼很好的事情,是我們的心裡有讚歎過的。」這番話頗有道理,懿筠卻沒有馬上放下,而是靜下心來反复思考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靜心沉思,她覺得自己不應該在還未改變別人之前,就先被負面情緒淹沒。於是,她選擇了放下,由自己開始改變,要用甘願的心,把每一項工作做好。
「這段時間,我最深刻的體會是『結好人緣』這四個字。因為,不管你有多能幹、有多少概念、或者要推動多少事情,都必須要先結好人緣,才能真正地把事情做好。如果與人溝通時太理直氣壯、與人結下惡緣,要去推動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碰到困難,事情難以圓滿。」懿筠在工作中學到,不要計較太多,也不需要把工作崗位區分得太清楚,互相幫忙地把事情做好反而最重要。
◎受證是承擔的開始
不管在職業還是志業上,懿筠一刻也不懈怠,一心緊跟上人的腳步,終於在2010年的12月,回台灣受證為委員。
「以前的我,有着一種心態--『趕快回臺灣受證,不讓上人等太久。』但當真正受證那一刻,卻突然憂心自己不能保持堅定的心做下去。曾聼一位長輩說道,很多人以爲受證就等於畢業,無需再精進付出。我一直都是『三分鐘熱度』的個性,也曾擔心自己會懈怠下來。」懿筠誠實地表示,年輕人總是有很多追求,漂浮不定,她就是其中一個。
然而回到台灣,走入精舍,回顧上人當初建立慈濟的艱辛,讓自認個性飄忽不定的懿筠對志業體的這一份工作,有了更堅定的心。
「其實再次回到台灣,得以重新回顧早期成立志業體的艱辛;還有當初上人剛出家要成立慈濟的時候,他們如何克難、自立更生,就會很慶幸自己可以在志業體上班。」從台灣回到馬來西亞,懿筠最想做的就是好好守護醫療志業。
在台灣有看到當地的慈濟志工如何在做接待、怎麼帶動志業、志工們如何發揮自身的功能等等。懿筠回來之後就開始想,在慈濟洗腎中心工作,又要如何在志業體裡邊發揮人間菩薩的功能。
「心裏想,是不是也可以多跟走進來的大德;或者這裡的腎友多互動,讓他們了解志業體成立的因緣與宗旨,帶給每個走進來的人因了解而產生的一份溫暖感動。」懿筠娓娓表示,這些都是她以前沒辦法做到一百分的事情,因為她和時下一般的年輕人一樣,不太喜歡接觸人群,反而比較喜歡對著電腦。
不過,把自己的使命看得更清楚之後,懿筠願意改變自己過往的習氣,希望職志合一的心更堅定。修行道路上,必然充滿許多人事物的考驗。但是只要心夠堅定,前方的路更光明。
左圖:王懿筠和腎友的互動良好,常常鼓勵他們參與慈濟活動。
右圖:身為行政人員的懿筠,常常需要對著電腦寫報告。(攝影者:杜蕙希)
左圖:在台灣受證為慈濟委員之後的懿筠,發願要在志業體裡邊發揮人間菩薩的功能。圖為她把握因緣和前來捐款的大德分享慈濟。(攝影者:杜蕙希)
右圖:一心緊跟上人的腳步的王懿筠,終於在2010年的12月,回台灣受證為委員。(攝影者:林美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