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

Community:
Branch:

撰文者:翁詩盈    

踏入馬細韓獨立式房子,視線即刻不由自主地被客廳右方角落緊緊吸引住。一個偌大的櫥櫃,裏邊擺滿靜思人文出版的書籍,似乎是特別設計的書櫃。「那絕對是酒櫃,以前都裝滿了一瓶瓶的酒。根本不是書櫃啊!」細韓笑咧咧解釋道。他坦言非常喜歡酒,即使喝不多,當作欣賞亦是一大樂事。因此多年來的收藏不計其數。然,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他一夜之間下定決心,將所有珍藏的酒通通賣掉?

左圖:一句靜思語:「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。」簡短的一句話,卻竄到心崁裏去,改變了馬細韓。(攝影者:莊濟智)

◎演繹深入經藏   1108人齋戒108天

「他喝酒已有十多年。後來聽到上人開示,喝酒導致人昏昏沉沉,是不好的習慣。若今世種下這個因,帶到下一世時,形成障礙,智慧便不會增長。」太太黃碧華說,上人的法語烙印心頭,撼動的漣漪,促使丈夫若有頓悟。

「酒既然不是什麽好東西,那就應該趕快捨掉。」細韓語氣堅定,流露出那處事堅決、乾脆利落的態度。曾從大愛電視看到這一則故事:一位師兄未成爲志工之前,有酗酒惡習。有一次,他扭開電視機,證嚴上人正開示關於酗酒如何對人生產生負面影響;當下驚嚇一跳,仿佛這番話是對他說的。因此,頓悟後的他即刻戒酒。細韓說,這則新聞間接中也影響了他,要儘快遠離酒精。

馬來西亞檳城2009年底《清淨、大愛、無量義》公演因緣,細韓加入唱經組。為持一分清淨心,他答允茹素一百零八天;更讓人驚訝的是也在那個時候,他把酒都賣掉。

「賣掉的酒,共值馬幣三萬多令吉,全數當作一百零八天齋戒運動的費用。」酒櫥頓時空蕩蕩,細韓心裏盤算着,要把原本擺放在樓上的靜思人文書籍都一一移到「酒櫃」上。

失去「酒氣」的櫃子,改成散發書香氣息的書櫃,整個客廳空間增添幾分雅致。「比起以前的酒,可是漂亮很多了!」細韓如是說。

◎放下口欲  昔日趕路百里為山珍海味

「他一直以來不能吃素。為了入經藏,不僅堅持了一百零八天,還鼓勵其他志工共同響應持素的呼籲。」有位志工撐得很辛苦,打算放棄之際,細韓卻邀約每天下午十分共同用餐,目的只爲了陪伴這位志工吃素,幫助他圓滿夙願。丈夫的舉動,感動了碧華。

接觸慈濟快有十年時間,一直徘徊流連在慈濟大門外,直到2009年才正式接受培訓,只因有所顧慮:「參與慈濟有許多戒律要遵守。我有很多放不下的嗜好與欲望;特別是口欲。」

細韓對海鮮情有獨中。 打聽到那個地方有美味食物,路途再遙遠也會專程光顧:「價錢、路程都不是問題,最重要是能夠到達!曾特地走一趟兩百公里的路程,只爲了吃一頓山珍海味。」

2008年,一趟赴緬甸賑災之後,細韓内心產生極大的轉化。

依稀記得,當時來到一間用竹子蓋成的簡陋房子。 房子沒有大門、間隔、廁所……一位婦女正在炒菜,用的是屋前缸裏的儲蓄水。最讓細韓驚訝的是,她手中握着的,可不是鋒利的菜刀,而是一把已經生銹,用來砍柴的刀!

細韓久久不能言語,思緒停留在畫面裏。震撼、難過、感動都難以形容他的心情,他百思不解:「他們吃得簡單,沒有什么要求,只是白飯,加上一些辣椒、幾根菜,就滿足了。生活那麽清苦,臉上卻看不見任何苦像。那個時候,我才體會到原來『吃』並不重要;如上人所說--能填飽肚子就好。」

2009年持素一百零八天之後,細韓並沒繼續。然而,一次的經歷後使他當下向上人發願,不再吃「活生生」的海鮮。

有一次去用餐,服務員端上活生生的螃蟹,廚師烹煮前請細韓確定,是否符合要求。「螃蟹是我的最愛,那天卻吃不下,吃得很辛苦。當服務生端到我面前時,覺得螃蟹的眼睛正瞪着我,好像是對抗的眼神……」

「現在回想也説不出爲何當下就發願。上人所說,不殺生能培養慈悲心念;或許就是這股力量在推動着。」

◎不可理喻的大男人

今年五十二嵗的細韓,白手起家,經營五金店已有二十年光景。凡事要求嚴謹,追求高效率,也許這樣的性格,奠定了他今日事業上的輝煌成就。物極必反,過度要求,加上缺乏耐性,急躁;反而成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障礙。員工對於這位上司倍感壓力,就連枕邊人碧華也對他敬畏三分。

「之前他是一個非常自我的男人。脾氣比較暴躁,處事時較不懂得站在他人立場思考。」碧華說。

對於太太的看法,細韓並沒有異意,咧嘴笑着說:「我根本就是大男人……」

他的坦率,流露出「敢做敢爲」的特質。他舉了例子,比方説看中一張桌子,無需商量就買下,擺放的位子也由他來決定。家人只能遵從,沒有第二句話。即便一家人去吃飯,餐廳由他來決定,從不詢問他人的意見,毫無商量的餘地。

碧華説道:「他總認爲和家人出門是不需要預約的。大家得配合他的時間。」

「以前的我也很霸道。」他自嘲。在舊店附近有一座橋,因工作關係需要常常經過。但以前的橋比較狹窄,只能讓一輛摩托車及轎車行駛。可是若他駕摩托,其他騎士駛到路中間,他完全不會禮讓,倘若對方不讓開,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接撞過去。從分享中,他霸道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
霸道、強勢、傲慢、大男人主義;改變他,儼然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◎要改就馬上改

「看到上人,就好像孩子見到媽媽般親切。上人很慈祥,有種溫馨的感覺,説不出的親切感。」2004年回到臺灣花蓮心靈的故鄉,第一次到訪,是為了親自見證傳聞中的「慈濟」,究竟有多好。

那一次回來之後,事業正值巔峰期,細韓將時間都投注在生意上。可是,他開始學習放下身段,向人募款。「很多人都不肯捨。一聽到要出錢,全都跑光了。」

他依稀記得當時很傷感,行善原是一樁好事;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。如今回想,他說或許自己的磨練不夠。

相隔一年後,細韓再次踏上花蓮土地。這一次,爲了出席榮董受證儀式。當年,有一位志工與他結緣一本《靜思語》;鼓勵他放在車上,有空檔時翻閲。這番話,細韓聼入心裏。

「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。」有一天,翻讀著《靜思語》,簡短的一句話,卻竄到心崁裏去。這句語,改變了細韓。

「原來自己什麽都微不足道。上人說的每句話都是寶,是時候改變了。」細韓心想着。對於性格剛強,從不理會他人想法,能夠打動他,無疑是相當震撼的一句話。

上人曾開示,人的性格可以改變,但是人生無常,不及時改變要等待何時?要改就馬上改。慢慢改,不如不改。

恰好,這也是細韓的特質,一旦決定改變,就義無反顧地向前行,「我爲人簡單,想改就馬上改,,沒什麽好考慮的……」

◎心靈的改變

不僅如此,細韓也學會了感恩身邊所擁有的一切。「其實去緬甸參與賑災時,路上的任何一輛車,我都看不順眼。但,爲何自己一定要擁有那麽多輛車?而且還常常換車。」

碧華接著說:「他買一輛車,若不喜歡,一個月後又再變賣。即使虧本也無所謂。至今,大概都撤換過三十輛車子。」

「現在的我不再對車產生興趣了,不再浪費錢了。簡單,就是福。」自從那一次見苦知福的經驗,細韓矢言回國後,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再如此奢侈過生活。

細韓平日認真工作,往往就疏忽於對人的要求與溝通的態度上。指責多於體諒的話,其實讓員工們喘不過氣來:「做工又要快,又要準,又要對。當他看到我們做東西慢,他就會很不耐煩,被罵咯!進了慈濟,他的脾氣有一點改變了,很少罵我們了。」

「老闆說他不要跟人結惡緣了,要結善緣……」碧華從員工口中,聽聞到他們對細韓印象的改變,讓她十分欣慰。他不只在工作上收斂起霸氣,更懂得如何珍惜與家人之間的親情,特別是父親與太太。

◎改善夫妻關係

「太太每次說起慈濟事,我都不能和顏悅色,但我有聼進去……」也許不擅於表達,常常與太太相處時就發生很多的不和諧。

因此碧華曾想,究竟是和丈夫結下什麽惡緣,有時爲何不能讓他起歡喜心:「我們不是如上人所說,誰比誰更愛誰,而是誰比誰更怕誰。我一句,他一句,兩人的態度也很硬朗不禮讓。」

一次,碧華從慈濟書籍上,讀到這故事:新加坡一對潘式兄妹,因患上罕見的病,雙腿癱軟無力,需要靠人扶抱。有一天,妹妹哀求媽媽,把她從十樓住家摔下去!潘媽媽對女兒說:「如果你現在死了,那麼這幾年的苦都白受了,下輩子一定會重新來過。這樣你要嗎?」

這真人真事,碧華心裏相當震撼。加上丈夫已改變其態度,反而讓她反思:「我都把矛頭指向他,沒有自我檢討。要影响别人,其实也要先改变自己,不是一味要求他人。」

細韓坦言說,已學習傾聽他人的想法:「現在懂得聼聼別人的想法,對的就接受,需要改的就馬上改。」

如今夫妻倆都精進於菩薩道上,碧華是社區的香積志工,也是協力小組組長;細韓也培訓成爲見習志工。他不僅盡本分,每次在其住家準備的社區飯盒義賣,都不辭辛勞建構適合的環境,以方便太太及志工們能順利工作。而且還當起司機菩薩,在社區送飯盒。

◎親情的呼喚

「男人不該流淚,偏偏在上培訓的時候,每每看播放的影片,就淚流不止。」像細韓這習慣於大男人作風,想必很多微細的情感都選擇壓抑在心裏。他是鐵漢,但還是有柔情的一面。

談起父親,他欲言又止,垂低着頭,才说出心中的感受:「對父親,好像無法展現孝心。想和他聊天,又不曉得應該談些啥……」

「記得他上回從緬甸回來之後,一踏入家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緊緊擁抱着父親。嫁給他十多年來,從來未看過他和父親有如此親密的舉動。」這個畫面清晰烙在碧華腦海裏。

多年來都是將時間投注在事業上,和父親相處的時間相對少了許多。到緬甸親眼目睹人間苦難,促使他感嘆於人生苦短,更想起了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親。他吸了一口氣,語重心長説道:「親人很重要。擁抱父親是自然的舉動,是真誠的…」

《清淨、大愛、無量義》公演中,有一幕講述年邁阿公病老往生,讓細韓極爲感觸:「當阿公倒下那一刻,阿孫大聲呼喚阿公,聼了很心酸,感嘆人生真的很無常,我們只能時時刻刻珍惜與把握。」

◎有心對治就不難

「宇宙無涯,生死剎那。新新生滅,無需驚訝……」儘管公演已過了三個月,《無量義經》歌選「序曲」的音樂,至今仍縈繞着。每次哼起,淚水不禁流下。自認五音不全,卻加入了唱經。他不僅自我克服障礙,更深入經藏體會經文:「《無量義經》道盡了人的一生,既然無常,更要把握分秒付出。」

細韓自言,從不特別談「規劃」這回事。「我不喜歡計劃,總覺得人生走到那個階段,冥冥之中就有需要完成的使命。」

他發願成爲志工,顯然不在預料之中。訪談過程中,他數次提到:「做,就對了!」這不就如證嚴上人所說:有一分願力,還要身體力行,否則只是口頭上能說善道,實是「能說不能行」。

馬細韓,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大男人的蛻變;確實,只要有心對治,就不難。

左圖:馬細韓將收藏多年的酒,全部賣掉;並擺滿了靜思人文的書籍。(攝影者:翁詩盈)

右圖:凡事要求嚴謹,追求高效率,也許這樣的性格,奠定了馬細韓今日事業上的輝煌成就。然而過度要求,加上缺乏耐性,急躁;反而成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障礙。(攝影者:莊濟智)

左圖:改變後的馬細韓,不僅智慧增長,更改善了與太太黃碧華夫妻之間的溝通。(攝影者:翁詩盈)

右圖:馬細韓發願成爲志工,身體力行走入人群服務。《人有二十難》音樂手語舞臺劇,他幫忙慈請們佈置場地。(攝影者:歐柏祿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