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撰文者:翁詩盈 瓜拉吉底村民們三三兩兩,結伴來到廟宇前的戲臺。大家不是來燒香膜拜,而是爲了每月第一個週五的約定--社區環保日。瓜拉吉底環保於二○○四年推動。六年來,除了當地居民,村裏的小孩及年輕人,也是每一次環保活動的固定班底。 左圖:教育要從小開始,將善的種子撒播在孩子們的心田;盼望他們將長成為一棵茁壯的大樹,在未來成為一位為社會奉獻大愛與關懷的人才。 (攝影者:翁詩盈) |
純樸的瓜拉吉底新村裏,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大伯公廟宇,是村裏人向神明庇佑闔家平安,祈求風調雨順的所在地。
週五晨曦,迎接着溫煦曙光。村民們三三兩兩,結伴來到廟宇前的戲臺。大家不是來燒香膜拜,而是爲了每月第一個週五的約定--社區環保日。搭建的廟宇戲臺,主要用途是演大戲酬神,平日租借給村民們辦活動。幾年前,廟宇理事會主動接觸瓜拉吉底第一顆慈濟環保種子羅涑華,表示願意免費提供場地,讓志工與村民們在戲臺空地上進行資源回收。
「當年一開始做環保,回收物堆放在一位師姊住家前。沒有屋頂遮蔽,大家常常在烈日當空下做資源分類。」當環保站固定在廟宇戲臺,至少無需日曬雨淋,環保工作進行得更順暢圓滿。涑華憶起當初社區推動環保篳路藍縷的過程。
瓜拉吉底環保於二○○四年推動,涑華話說從頭: 「那時反應不好,回收量少,人力單薄。後來想到村裏有很多小孩及青少年,便決定帶動他們做環保。」
時下很多年輕人像草莓,外表艷麗,内心脆弱。因此要帶動他們擔起時代責任,變成耐滾、耐磨,禁得起考驗的鐵珠,屬實是一件苦差。涑華卻甘願歡喜地承擔,付出完全的愛心與耐心陪伴。
堅持不懈努力下,終于看到了成效。
◎年輕的固定班底
麥培鑫坐在秋千上,等候其他朋友到來。每個月一次的環保日,他特別期待。雖然年紀小,卻清楚「做環保」,等於救地球的行動。培鑫靦腆笑着説:「六嵗開始跟著姐姐去做環保,現在我已十三嵗了呢!」七年來不間斷,只要不碰到補習日,一定準時報到。
「每次環保日一定留時間給慈濟嗎?」
「是啊,一定會的!」他語氣篤定説道。
環保車穿梭在鄉間小路上,環繞着熟悉的路綫,沿路挨家挨戶運載回收物。車子一停下,培鑫自卡車上一躍而下,動作快速地把一袋袋回收物搬上卡車。每戶人家或是店主,乍看到環保車,自動將平日收集的回收物,拿到門前。培鑫坐在卡車裏,遇到相熟的人,馬上招手寒暄問暖。
環保車載滿回收物歸來,原本忙着做資源分類的小孩與青少年們,放下手上工作,合力把回收物搬下,希望在最短時間内完成,讓環保車緊接著下一趟行程。一眼望去,衆多村民中,小孩及青少年佔大多數。人人動作利落,充滿幹勁,為清新美好的早晨帶來一片蓬勃的朝氣。年輕的力量,彰顯了瓜拉吉底環保站的特色。
環保站一隅,擺放着兩張桌子,全都是熱騰騰的食物,由村民與志工結緣,一人準備一道。凡來參加環保,隨時隨地都可以用餐。大家開心地吃,時而歡言笑語;感受到一分濃濃的人情味。一位大嬸騎着摩托,帶來剛煎好的糕點。因爲生活忙碌,她放下食物後就匆匆離開,臨走前向涑華説道:「待會我的孩子會來!」
十五嵗的陳錦昇,就是這位大嬸的孩子。大約六年前,隨母親來到環保站,至今仍繼續參與。堅持的原因很單純,他說來到這裡很開心,能和朋友在一起,又可以做善事,何樂不爲。
像他們一念單純付出的青少年,有不少是堅持到底,而且還有三年以上的「環保資歷」。這背後都是涑華
一手默默在推動。每每環保日前一天,就電話不離手,一一提醒他們來做環保。「孩子們都是要陪伴的,還得苦口婆心地提醒。」
有些青少年甫到環保站,即主動交上善款。涑華說,他們將零用錢存起來,再捐出來幫助苦難的人。啓發孩子的善念,一定要靠時間的累積,持續的耐力。她把靜思語寫在紙條上,再一一分發給在場的青少年及志工們。除了鼓勵孩子行善,也與他們分享靜思語,希望透過證嚴上人的法語,啓發孩子的生活智慧,涵養自己。
打開隨身攜帶的點名筆記本,裏邊記錄着好多句靜思語。「影響別人是自救,改變自己是自救」、「多一次原諒別人,就多一次福;把量放大,福就大。」等等,她記錄下這些靜思語,其實別有用心。「孩子們很喜歡翻看我的筆記本,這樣一來,他們或許就有機會接觸靜思語。」
證嚴上人常言,教育要從小開始,就如同種樹,大樹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;種樹要選土地、開水源,從幼苗至小樹都要耐心、用心付出,以至結實累累。涑華就宛如大地園丁,在社區推動環保;同時也是心靈農夫,將善的種子撒播在孩子們的心田。盼望他們將長成為一棵茁壯的大樹,在未來成為一位為社會奉獻大愛與關懷的人才。
「在這裡做環保的青少年,過去已有三批畢業生。他們到外坡工作或深造後,若有因緣,仍會繼續參與慈濟活動。」涑華欣慰地分享。
◎善種子萌芽 改變習氣
個子中等的李俊建,十九嵗,是今年的中五畢業生。他計劃不再繼續升學,到鄰國新加坡發展事業。細細計算,在環保站付出也有四年的時間。「如果我留在家,也只玩電動;在這裡付出感覺很好,像一個大家庭,大家一起『做家務』。」
當初受到母親鼓勵,才有機緣踏入環保站。他說在這裡付出,無形中成長許多:「開始的時候,什麽都不會。姑姑(指涑華師姊)教會我很多。慢慢地也習慣了如何進行分類,如何捆綁報紙等等。這些都是在家裏所學不到的。我在家抹地做家務,也是從這學到的。」
「在環保站的人都很好。我們這一班村裏的孩子,有些關係不好,平時像仇人般。可是當大家來到了環保站,就放下私人恩怨;工作歸工作,知道環保能幫助人,也互相合作起來。」
除了跨出一步學習保護地球,也讓俊建有因緣化解惡緣為善緣;不僅如此,還改變了自己的習氣。之前的他說的每一句話,都參雜粗俗不文雅的字眼;還我行我素不理睬他人。「在姑姑的教導下,不再粗口,也學會了如何與人打招呼,稱呼對方。如果有人罵我,就當作別人對自己的評價,不再像從前般抱怨;而以樂觀角度思考,當作是善意的意見,幫助自己改變。」
「知福、惜福、再造福。我常常記得這句話,看到有些人的遭遇更苦,反觀自己卻不知福,不懂知足。」即將離家,或許不能再如往常般在村裏做環保,他卻承諾不放棄,只要那裏有慈濟,一定會延續。
「每次路過看到很多人在做環保,也曾聽聞過慈濟,可是自己平日需要照顧小孩,無法參加。」三十五嵗的賴女士,第一次來到環保站,原以爲她是透過志工接引,後來方知道她是自己走進環保站。平日有看佛書,了解了行善的道理。她帶着兩個分別四嵗及六嵗的孩子,一起參與資源分類,其實有着其用意。
「讓孩子們和朋友一起做環保,除了學習,也趁機會教育孩子。」
◎喚醒善念付諸行動
一眼望去,環保站現場分成幾個區塊,村民及志工們合力將雜亂的回收物,一一分類成紙類、紙皮類、塑膠類、玻璃類、鋁罐類。環保站裏各種聲響此起彼落,有人踩鋁罐,有人踩扁寶特瓶,仿佛形成了一首「交響曲」。
五十九嵗的楊囯如和太太,一直守在塑膠類區。「當中有很多是清潔劑的塑膠罐,發出很重的化學氣味。對氣味敏感的人就無法待太久,容易打噴嚏。我和太太就承擔起塑膠分類的工作。」
學佛二十多年的楊先生,曾多次被志工邀約來做環保;卻奈於生活忙碌,無法抽出時間。近幾年,家裏安裝大愛台,從大愛節目中得到的感動,他有感自己應該把握時間,及時付出。
「親自來做環保,才真正感受到地球真的生病了。回收物品很多,就比如這些清潔劑都含有化學物,對地球有害。我已減少使用,取而代之的是酵素……」在瓜拉吉底環保站付出兩年,楊先生不只默默地守護地球,而是在生活中實踐;若因緣成熟,也期待有天能培訓成環保志工。
志工同時帶動慈濟照顧戶做環保,用實際行動付出。不管是身體有病、心結打不開、年老體弱,都不放棄任何一個人,鼓勵他們從手心向上,變成手心向下,從而成爲有能力回饋的人。七十一嵗的黃錄仔老伯就是一個例子。
黃老伯雖一把年紀了,但平日還是靠拾荒過活,主要是搜集紙皮,如果找到黑白紙就送到環保站,因爲回收價格比較高。由於住家在環保站附近,工具都寄放在他家中。環保日當天就由他負責帶來。擔心黃老伯身體太疲累,他卻笑咧咧説道:「多做工是沒關係的,人最重要不要生病,就當作是運動啊!」
大地承載萬物,宛如慈母心,堪忍而包容;環保站前方的廟宇内,供善信上香膜拜的香爐,刻印着「天地父母」四個字。令人聯想到了這六年來,瓜拉吉底村民與志工們,以這分「大地母親」的心,把對大地的愛一點一滴擴散出去,宛如暖陽般照耀着人間……
左圖:分類工作繁雜細瑣,但是大家不嫌棄,專心埋頭苦幹。
右圖:十九嵗的李俊建在環保站裏學習許多,也改變了自己的習氣。(攝影者:翁詩盈)
左圖:村民賴女士第一次參與環保,同時攜帶孩子到來,付出中也教育孩子心行善及保護地球的重要。
右圖:大家分工合作,有人去回收資源,有人則進行分類。而回收的鋁罐,都需要踩扁才送到回收商。
(攝影者:翁詩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