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4月30日】志為福田僧

Community:
Branch:

秉德典範悲智雙運
群眾和敬戒德兼具
能依佛智摧滅煩惱
啟福慧行耕大福田

 

 

這也就是要我們修行,必定要成為福田僧,福田就是,和眾生接觸能夠度化眾生,這叫做福田僧。

自己自種福田,還能種他人的福田,出家稱為比丘、比丘尼,我們一定要具足,第一要破惡,不要讓煩惱覆了我們的心。
第二要怖魔,我們要怖魔,煩惱時時在我們的周圍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,有一點點偏差,就受魔道誘引,所以怖魔破惡。

再來就是我們修行形態,就是乞食,乞食就是內能調心,外能化緣,生活能夠很簡單的生活,應量,應我們吃多少的量,讓我們的身體健康,要用的東西也是應量,我們穿幾件衣服足夠了,不必再囤積很多,但是我們的心若沒有控制好,欲門一開,惡念一生,就開始貪欲,貪就無止境了。

吃的,不是簡單的,穿的,不是樸素的,超越了修行者的界限,這樣就不對了,這就是心不調,修行就是要調和我們的心。

所以讓我們乞食,不要為了生活的事情,那麼操心,每天能過就好了,這就是修行。

除了這樣,我們不能離開人群,我們要外能化緣,看看我們慈濟宗門,四十多年如一日,從開始到現在,開始是教富濟貧,要啟發人人的愛心,同樣住在這片土地,有多少,忍飢忍寒,多少人生活中無奈,很不好過,我們就趕快呼籲吃穿有餘的人,啟發他的一念不忍之心,去幫助別人,這叫做教富。

當然有的很富有,他也能起一分愛心,他就能普遍更多的人,這就是佛教徒接受了教化,知道要布施的心;想一想十個人十口飯,每個人少一口飯,十個人少十口飯,這樣就能夠提供給一個人,不必在那裡餓死、冷死,這就是教富濟貧。

看看緬甸一陣大水災,慈濟人趕快去那裡關懷,陪伴他們,後來台灣莫拉克颱風,他們那邊聽到了,緬甸那個地方人民貧困,他們也甘願獻出他們的撲滿,他們甘願少吃一點糧食,願意提供出來布施,還用很虔誠的心為台灣祈禱,甚至沒錢的人,他也能夠去付出。

最貧窮的國家,辛巴威,辛巴威是那麼窮,家家戶戶,又在那麼不平靜的社會,因為我們去幫助過,這個因,他們又回過來要回饋,哪怕是一分錢,五角錢,他們的錢很小很小,這種愛心,哪怕只是一點,他們還是同樣很願意,用心跟人合起來幫助,這就是愛。

其實無因不成緣,你給他一份福緣,自然他的愛心就容易啟發,因為眾生過去,就比較沒有法的資糧,過去沒有接觸佛法,沒有聽到佛法,沒有做過好事,所以今生來世,生活很困難。

我們讓他有一個因緣,先供僧,開始信仰,再來就是聞法,然後就知道自己的因緣果報,惡的不要計較,善的大家來做,這就是聞法的好處。

所以我們要依佛智,堅定我們的信心,去摧毀掉種種的障礙,我們想要發大心,魔也會恐怖,所以會現境來阻撓我們,我們要有毅力,所以智慧要有毅力,我們才能撥除這種,身心內外境界的阻礙。

就如四十多年前,我開始說要做慈濟,認識我的人就說,某某人很有智慧,他說不受供養,但是他換一個名詞,說要救濟,收錢救濟人,自己難道用不到嗎?

像這麼惡的聲音,我自己就想,要信已無私,相信人人有愛,這個念頭就在那時候,我就開始了,若聽到這樣的聲音,我就自己自我勉勵,信已無私,要加強我這分誠正信實的心念,無私心,我相信人人有愛,只要我做得好,人人會響應。

這也是一種魔境,我若是心在那裡,受外面的聲音破壞,內心就起一念灰心,覺得我要這麼做,你怎麼這麼說我,心灰意冷,今天就沒有慈濟宗門。

所以我們要摧滅煩惱,不論外面的境界如何,在阻礙我們,我們若是發這念大心,絕對不要受他影響。

所以比丘,比丘就是要有,破惡、怖魔、乞士這三項,叫做比丘。
其實比丘另外一個名字,叫做僧伽。

 

比丘亦名僧伽
稱和合眾
一人不名和合
四人以上乃名和合

 

一個不算和合眾,兩個也不算和合眾,四個以上,這樣才算是和合眾,和合眾,就是我們要如何,我的脾氣去和你的脾氣,因為我們人人,生活在不同的家庭,不同社會的經歷,家庭的習慣,忽然間要大家在一起,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。

但是來到一個道場必定要和合,要和合,就要將我們過去生活的習氣,我們要完全放下了,重新適合新的環境,共同在這個新環境中和齊生活,這樣才能稱為和合眾,這個和合眾有二種:

 

和合有二
一、理和
二、事和

理和
同證擇滅無為
謂聲聞之人
用智揀擇
遠離見思繫縛
是人類最高智慧
所選擇的寂滅法

 

第一要理和合,我們來這裡就是要修行,當然道理要和合,我們共同修行是一個方向,共同修行的方向必定要平齊,所以這個理要和,所以說「同證擇滅無為」。

我們大家都要學,學到我們能夠去體會擇滅無為,佛陀說法三根普被,大、中、小根器的人在那裡聽,就要自己用智慧吸收,小根機的人聽佛說法,他能知道佛陀所說的教法,要我退一步,海闊天空;有的人聽了,不只是退一步,我們還要讓他;又有人聽了,不只是退一步,又讓他,還要心生感恩。

同一句話,聽了深淺根機不同,佛所說的法,總是聽的人要自己去選擇,所以聲聞人聽了用智揀擇,用你的智慧去選擇這句話,在你的內心能有作用的範圍,不論你如何接受,只要你接受,就能遠離見思繫縛。

我們要知道,各人有各人的見思,好像一條繩子把我們綁住,綑住一樣,讓我們脫不開,解不開、想不開,這都是在見思當中,所看到的,在腦海裡想不開。

剛才舉那個例子,根機小的「擇滅無為」,不要再和他計較了,就是這麼簡單,他就不會再為了他的見解,還在頭腦裡亂想,不要和他計較了。

中根機的人,對啊,不只是不要和他計較,我們讓他,海闊天空,如此這樣的見解又不同,又再高一等;甚至還要再向你感恩,因為這種惡知識,我要向他感恩,尊重他、感恩他,他現這個境來教育我,所以應該要向他感恩。

我們若是內心少分無明去除,中分無明去除,自然深大的無明,我們都能去除,小小的去得掉,大的怎麼去不了呢?所以就很自然見思,能夠解開,這是人類最高智慧,能選擇寂滅法。

寂滅法就是不起煩惱,世間的事情,有什麼好煩惱,和人家計較,不需要,不需要就解除了,自然我們的心,不必為過去的妄念,或者是未來的雜想,現在彼此之間的相對待,我們的心都不必起喜怒哀樂,都沒有,這不就是擇滅無為嗎?擇滅無為,就是寂靜清澄的境界,也就是涅槃的境界。

 

事和 六和敬
謂:戒和同修
見和同解
利和同均
身和同住
口和無諍
意和同悅

 

再來第二是事和,事和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人對人,像「戒和同修」,我們今天聽到,我們要守什麼樣的規矩,我們要一起守規矩,我們若能一起守規矩,我們這個僧團就很和齊,很美。

我們一定要學,「見和同解」,我們的意見不要分歧,不要說我是想這樣,你想要這樣,我覺得這張桌子,放在這裡比較好看,你覺得要放那邊比較好,只為了一張桌子,搬來搬去,拿來拿去,不對。

或者是不要理他,看你要放在哪裡都沒關係,這樣,不適當的地方,沒有主張,這樣像道場嗎?不像。

我們要有共同,一個室內要如何佈置,共同的看法,採取最好的就對了,所以「見和同解」。

「利和同均」,大家都生活在一起,還有什麼好計較,這個東西才是我的,那個東西是你的,各人可以自己好好收拾整齊,其實誰不夠,誰能用,當然要拿別人的東西去用,要打個招呼,所以這個利和,就是物質,我們對物質等等,我們也要很和,很平均。

「身和同住」,我們的行為要能和,舉止動作,大家都互相很歡喜,我們日出而作,入夜而息,這種作息的時間,我們都是一起的,這叫做「身和同住」。

「口和無諍」,還要計較什麼?不必計較,大家說的同一個聲音,不要我這麼說,你們又再搬弄一下,又變形的,這樣也不行,會亂了人家的心,所以聽話聽清楚,說話要說好,所以口和無諍,不要有是非,人我是非的搬弄,這是惡,惡口。

「意和同悅」,大家聽到這個法很歡喜,互相分享,這就是得到法,就像得到寶一樣,所以同一個生活中,我們要和敬,不論理和事和,這樣才能秉德典範,悲智雙運,群眾和敬,戒德兼備。

修行就是希望戒德能夠俱全,又「能依佛智摧滅煩惱」,「啟福慧行」要「耕大福田」。

各位,修學佛法,若把這些文入我們的心,應該人人,都能在戒德當中去下功夫,所以人人時時多用心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wmlEnHzVJk&feature=player_embedded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