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人人佛性本具,本具佛性原來都是清淨,所以本性明淨,定慧明現,人人,我們的本性若能清淨,汙染、無明去盡,這不就是定與慧就能現前呢?
無明淨盡
定慧明現
真妙諦理
無漏恆持
般若淨慧
回歸本性
過去已經說過,菩薩六度,六種的方法來度我們,從凡夫到聖人的境域,所以我們要用六種的方法,來自度度人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才能回歸到我們禪定、智慧,人人學佛、求法,不就是希望,我們能夠有定與慧嗎?所以你若要回歸本性,就是要到達,心要定,慧才能夠現前,這個清淨的智慧,那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。
人人若能夠本性現前,那就是真妙諦理,我們可以發現到,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我們也能夠瞭解,常常說,佛陀乃是宇宙的大覺者,宇宙間的大覺者,就是萬物真理,都能夠透徹瞭解,所以叫做大覺者。
世間很多很多,萬事萬物那個道理,真的是很奧妙啊!只是我們凡夫每一天,都是與人、事、物,這樣在接觸,但是我們沒有體會到,很多的人、事、物,讓我們在煩惱的當中,原來有那麼多的妙諦道理。
凡夫只知道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的裡面,有很多奧妙的道理,不是有句話說,「煩惱即菩提」,表面上讓你看起來那是煩惱,其實最曾透徹奧秘的地方,那就是具足妙諦真理。
記得跟大家分享過,一個小徒弟,每天每天,都問他的師父同一句話:「師父,到底什麼是人間的真理。」
那位師父每天都跟他解釋:「真理就是在你無所著當中。」
但是這個小徒弟還是,每天周而復始,每一天都是問師父這句話。
有一天師父實在很無奈,就跟他說:「來啊,你今天可以從山裡出去,你拿這個石頭去市集,擺在那裡,若有人來問你,這顆石頭的價值多少?你就跟他說十元,但是若有人要向你買的時候,你不能賣,把它帶回來。」
這個小徒弟,真的就抱著這個石頭,從山裡一直走,走到市集,同樣放在人很多的地方,有人看到這個小沙彌很可愛,蹲在那個石頭的前面,就問他說:「小師父,你在這裡一直看著這顆石頭,是要賣嗎?」
他說:「是啊,我在這裡等人來向我買石頭。」
這個人就問他說:「多少錢啊?」
他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
這個人看到這位小師父,他就想著,:「不忍心,把它買下來,好讓你趕快回去。」
他說:「我買,十元。」
他說:「我知道十元。」石頭揹著就回去了。
師父就說:「好吧,明天你再把這顆石頭拿出去,同樣位置,同樣去賣,不管人家向你出多少錢,你還是把石頭再把它拿回來。」
就這樣,天亮了出去,有人向他出價,一千元,怎麼那麼多錢?這個小沙彌,十元和一千元,怎麼那麼多,差那麼多呢?石頭揹著又回去了。
再來明天還是一樣,同樣在那個位置,同樣有人來向他出價,現在出價到了上萬元,這個小沙彌覺得:「這麼多錢,應該將它賣掉,但是師父要我拿回去,還是揹著這個石頭回去了。」
師父就說:「你這顆石頭,到底有多少價值啊?」
這位沙彌他就說:「從十元一直到萬元,我也不知道這顆石頭,到底價值多少?」
師父就跟他說:「世間萬物沒有一個標準的價值,最標準的價值,就看他的愛心,他的愛,那念心有多大。」
頭一個是因為看到你,要讓你趕快回去修行,所以對一顆很沒有價值的石頭,他就是要讓你回去修行,就向你出十元。
再來的人,覺得這顆石頭你不賣,再揹回去,應該是超出石頭的價值,出家人不會騙人,就決定明天要以高價向你買,所以這也是愛,但是這種愛是有代價的,他覺得這個石頭,應該是很值錢的,這是眾生(執著)的假相。
再來,同樣一顆石頭,價錢這麼高,這位就是因為看你是出家人,這顆石頭到底有沒有價值?不知道,不過他覺得你來來回回,從山上到市集,一個出家人這樣來來回回,一千元還是不夠,應該是叢林有困難,所以他為了要護持佛法,用很高的價錢這樣要向你買,這是護法的心,無有所著,只有一個念頭,希望能夠護持佛法,這個價值是無所著。
這個小沙彌瞭解了,原來人世間的價值,就是在那一念心,是啊,這念心,其實天地萬物那個價值很平等,看看大愛(台)有一個節目,叫做「呼叫妙博士」,這都是要讓孩子知道理、知道科學、知道大地萬物的價值。
所以開闢這個節目,有一天這個節目就是在講紙,這紙到底是怎麼來?原來紙就是用植物,用樹、用草,連筊白筍的外殼都可以製成紙;同樣是紙,石頭也能夠製成紙,石頭是這麼硬的東西,可以變成粉,粉再與其他東西合成,就能夠變成柔軟的紙,同時還能夠讓人重複使用,看,同樣是石頭,它能夠實用,實用成物質的價值。
所以說天地萬物,不就是含藏著很奧妙的道理嗎?所以「真妙諦理,無漏恆持」,那就要看我們人人,我們的智慧,若能夠回歸到透徹明淨,定慧現前的時候,很自然地,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萬物的真理。
所以佛陀無漏的智慧,就這樣觀察大地的成住壞空,四個字就已經包含了,大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已經我們能夠瞭解,成,地球的成,住,裡面含藏多少奧妙的物質道理,但是人類發現之後,一定貪婪無度,所以會破壞,到了最後,消磨,破壞了,就是到空的時刻。
但是覺者就不是了,他不去破壞,但是他已經瞭解,體會到了天地萬物,取之不盡的資源很多,所有所有的東西,無不都是有大用,它的真理含藏在裡面,這就是智慧。
真的是沒有貪著、煩惱,所以是清淨,所以「般若淨慧,回歸本性」,我們要追求的是佛的智慧,我們要追求的是這分去除無明,然後我們發現自己,這種般若淨慧,就是無漏的智慧,有般若淨慧,我們就會回歸到我們的本性。
所以一直向大家說,「跡佛人間,有生滅相」,佛陀雖然出現在人間,但是也有初生的時候,也有到了晚年最後示寂涅槃,這種跡佛現相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生滅相,這是佛陀來人間,其實永恆的本佛,就是永住在人間。
所以心、佛本具,莊嚴塔廟,前面我們所說的,就是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種種,這都是有形相,我們在修行,要藉著這種有形有相來修行,要不然,本性人人都是佛,何必再有出家這個形象呢?就是要讓我們專心去探討,能讓我們隔絕了俗緣,不再去牽絆,牽連一些,永遠都無法了斷的緣。
所以現出家相,讓我們的心更加清淨。
跡佛人間
有生滅相
本佛恆住
心佛本具
莊嚴塔廟
以顯德高
這樣瞭解了,再來:
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
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
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
無有二相
猶如虛空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大家,剛才我說的若能夠瞭解,就知道說寂滅法,其實萬物是這麼的寧靜,只是人被困擾,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有煩惱?煩惱當中有它微妙的道理,所以菩薩、佛,他不斷來人間,就是為凡夫眾生說種種法,有的說方便法,有的就是直指明心見性,用種種法讓大家能夠瞭解,一切法性,就像虛空:
又見佛子
心無所著
以此妙慧
求無上道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有的根機比較利的,他能夠接受,他就是心無所著,求妙慧,以妙慧就是來求無上道,真正的學佛者,真正的修行者,原來就是要求微妙慧,我們能夠體會微妙的智慧,到達無上道。
彌勒菩薩這樣向文殊菩薩,說他所體會到的,佛陀說法的形相,彌勒菩薩再向文殊菩薩這麼說:
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
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
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
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這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,前面那些(經)文,我們都說過了,我們能夠了解修行,布施、供養、佛舍利等等,還要造:
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
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
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
珠交露幔
寶鈴和鳴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這就是供養寺院,莊嚴一切,只不過是以有形的硬體來莊嚴,顯示佛法在這個地方,顯示了寺院和塔,就是顯出高德。
佛陀的德行,裡面完全都是要來教化眾生,眼睛所看到的,起敬仰的心,再來:
諸天龍神
人及非人
香華伎樂
常以供養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這都是表達了,不只是人,連天龍鬼神等等,都是來人間供佛。
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
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
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
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這就是要跟大家說,這個境界這麼美,這麼莊嚴,這是人的建築,也要讓人顯現了佛法的微妙。
總而言之,學佛者有形的,是這樣莊嚴的形象,無形的心靈道場也是一樣,我們要自己莊嚴自心道場,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-uEVrxv7_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