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13日】妙法甚深 隨機契理

Community:
Branch:

⊙甚深微妙眾道法,諸佛心同懷一乘,為一大事緣施教,隨順根機法譬喻。

 

也就是告訴大家,我們知道佛法甚深微妙。佛陀四十多年來不斷地說法,隨著眾生的根機不同而為眾生開不同的法門,這叫做[方便法]。但是,佛陀本懷之意是要開導眾生一件事情,那就是[一乘法],唯有一乘。

 

[一乘],那就是從你是凡夫開始,佛陀覺悟之後,直指人心見性,要讓我們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的本心與佛都是同等。但是我們眾生無法真正體會到,所以佛陀不得不設三乘。

 

[三乘]是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佛陀他的本懷是[一大乘],但是我們無法體會,所以佛陀不得不設很多的方便方法來引導眾生。

 

其實,佛佛道同,所以諸佛心同,就是內心懷著一乘的道理,這是無論哪一尊佛都是相同的。所以[諸佛心同懷一乘],同一個心。不只是佛同一個心,其實佛也告訴我們,我們也是同一個性,就是本具佛性。

 

所以佛陀他[為一大事緣施教],一大事的因緣就是要來[開、示]眾生,但願眾生能夠覺[悟],能夠[入]佛的道法。佛已經[開示]了,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眾生有[入]、有[悟]嗎?

 

所謂[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弟子。]到底兩千多年前的佛陀,已為我們開啟這麼康莊的大直道,我們在兩千多年後的現在,這條路還是一樣很大,也是很直,是否我們人人有看到這一條路?

 

佛陀他只是為這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來[開示](佛之知見)。雖然佛心懷[一大乘],但是也用了四十二年的時間,循循善誘,隨順根機,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,所以[隨順根機法譬喻]。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心,常常要問心,不只是用心而已,我們要反觀自性,自問我們自己,有見道了嗎?有起步嗎?有精進嗎?有看到周圍的風光嗎?我們還是要好好問自己的心,修行的目的是要做什麼呢?不就是要體悟佛陀的道法嗎?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警惕。

 

⊙[盡行諸佛,無量道法,勇猛精進,名稱普聞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經文就說,佛陀他過去已經親近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,還[盡行諸佛無量道法],同時也是[勇猛精進,名稱普聞]。這是之前所解釋過的。

 

現在我們再說,[成就甚深未曾有法,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]。

 

⊙[成就甚深,未曾有法,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佛陀經過諸佛的教法,依教奉行,勇猛精進,這都已經是[名稱普聞]了,現在來人間還是要說法,卻是妙法意趣難解。所說的[意趣],隨機所說,佛陀他是隨眾生的根機施教,卻是眾生還是[意趣難解]。眾生要真正能體會到佛陀的心懷趣向,實在還是無法瞭解。

 

所以我們就知道,[成就甚深未曾有法],很深的法。[法妙謂之深],這是什麼法?非常微妙的法。我們大家在讀經之前,經(本)翻開,不就是有〈開經偈〉:[無上甚深微妙法],是啊,就是無上甚深。[無上]是至高,[甚深]就是非常的深奧,所以又高又深,那就是因為他的法很微妙,所以叫做[深]。

 

法,只是在大體上叫做佛所說法。這個[法]字,只是一個字——[法],卻是包含了一切天地宇宙萬理的諸法,這叫做[微妙]。所以[法妙謂之深],真的是很深;[深之極謂之甚﹂,甚深、甚深、無量甚深,《無量義經》也這麼說過,很深。

 

⊙法妙謂之深,深之極謂之甚。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,則化度眾生隨機契理之便宜,根性未熟者仍難瞭解。

 

法既然這麼深,意趣難解,所以佛陀必定要運用他的智慧,隨機逗教,所以叫做[隨宜所說]。[宜]就是你能接受的適當的法,隨你的根機,說你能夠接受的適當的道理,這叫做[隨宜所說]。隨他的根機,投他所能接受的教法。

 

所以說,真正的道理還是意趣難解。這也就是說,[化度眾生隨機契理之便宜],隨你的根機,要啟開你的心意,啟開你的意識,要如何讓你能從事理啟發你的心,讓你瞭解其中的道理,這叫做[隨機契理之便宜]

 

根性未熟者,還是一樣難瞭解。雖然佛用了很多心來解釋,有的人能夠接受,有的根機還未成熟,還是無法瞭解。所以常說[佛度有緣人]。其實這個緣,因若成熟,緣就成熟,這叫做因緣成熟,才能應機逗教。

 

佛接著說:[舍利弗,吾從成佛已來,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。]

 

⊙[舍利弗,吾從成佛已來,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這是釋迦牟尼佛又再喚舍利弗。因為現在《法華經》是要向這些小乘、中乘之人說的話,希望人人能[轉小為大]。已經入佛門了,希望大家能更發大心,能夠投入佛陀[一乘]之真理,那就是行菩薩道。

 

所以,他就對這些已證果的羅漢,都想自了,取入涅槃,寂滅就好。佛陀還要大家再啟發、再發心,要發大心,所以他要讓大家更用心體會,在大眾中再次呼喚舍利弗,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。佛喚[舍利弗],就是以及大家——隨佛出家修行之人。舍利弗是僧團的代表,所以佛陀再喚舍利弗,要讓大家再提升注意力。

 

[吾]就是佛的自稱——我從成佛以來,這麼久的時間,用種種因緣、種種譬喻,就是要隨機逗教。

 

[種種因緣],佛所教法,他就是用因緣為宗。

 

⊙種種因緣:佛教因緣為宗,以佛聖教自淺至深,說一切法不出因緣果報諦理。

 

常說[因緣果報觀],這是我們學佛者不能疏忽掉的。因緣果報,這是佛陀一生說法,從小、中、大;小乘小根機,中乘中根機,大乘大根機,同樣都不離因緣的道理。因緣果報,這是[佛教以因緣為宗]。他的宗旨,要如何讓大家向同一個宗旨看——[因緣]是萬法所生滅的道理存在。

 

[以佛聖教自淺至深],一切的道法都不離因緣果報。你如何發心,如何修行,如何成就,這都是在因緣果報之中。不過,佛陀就是以他的智慧,發揮他智慧的方法,所以向小根機之人,他就說比較淺顯的道理,根機慢慢成長,隨著他的根機成長,法漸漸由淺入深。所以,[說一切法不出因緣果報諦理],就是真諦與道理。

 

所以經文說,用[種種因緣、種種譬喻]。

 

⊙種種譬喻,以了知之法,顯未了知之法。

 

譬喻,就是這件事情我都知道,告訴你,你還聽不懂,怎麼辦呢?就以事顯理,讓你還無法瞭解的事情,用事相來解釋,讓你知道。所以就是[顯未了知之法],你還不瞭解,所以我就用譬喻的方式。

 

要如何譬喻呢?若告訴大家[風],[風是長得什麼樣子?看不見啊!][看,樹在動,在搖晃,就是起風了。]起風了,所以樹在動,這就是[動樹訓風],這叫做譬喻——用事與形來譬喻道與理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,譬喻也是很多法當中不能缺少的。

 

因為我們眾生的根機鈍,所以佛陀不得不以形、以事相來譬喻道理。所以[法],我們常常說,[法譬如水],[如來法雨潤澤群生],這都是譬喻。大地的樹木需要水,就如我們眾生的心需要法一樣,所以就譬喻[法譬如水],[如來法雨潤澤群生]

 

所以說起來,[先設譬喻,後以道法來會合]。前面先說譬喻,後面再告訴你們這個法就是如此。[如說有人貪著妙花],就如說故事一樣,有一個人貪著,見到花很美,不過這朵花長在溪邊,樹叢一半垂在溪邊。但是為了要摘那朵花,他不顧危險,去攀樹枝,要拉靠近來摘這一朵花,不小心就墜下去,跌落溪流中。

 

這就是又一種譬喻,這個故事就是譬喻[眾生如是貪愛五欲],就是說我們的心有欲,欲就是愛,愛就是貪。見到那朵花,我愛,我就貪,我貪,我就要去取。所以這個故事,佛陀說這個故事,就是譬喻我們眾生在生死之中,如沉溺於生死海,在生死海中漂流。這都是稱為譬喻。

 

很多的法,就是要用譬喻來讓大家瞭解,才能深入。所以各位,我們應該要瞭解,佛陀他從成佛以來四十多年間,不斷以種種因緣、種種譬喻來演說,用他的言教來演說。到底聽的人,在佛陀的時代,聽的人,到底能夠瞭解多少?兩千多年後的現在,我們大家對於法又能夠體會到多少?那就要人人自己問自己的心,自己最瞭解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