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09日】轉識成智人間法

Community:
Branch:

⊙無上甚深微妙法,道法慧海難測量,時空法界人間事,轉識成智人間法。

 

真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。天天我們都是在談法,到底要如何能找到那個最微妙的法?那個一乘實相,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?我們要如何去體會?這就是道法,[道法慧海難測量]。

 

我們前面不是說過,華嚴海會,華嚴的境界很莊嚴,那種靜寂清澄,宇宙無涯的這種境界,就像這個法廣如大海,佛陀的智慧就像這樣,要用什麼方法去測量呢?如時空法界那樣的遼闊,時間從無始無始以前,一直來到現在,還有在未來這麼長的時間,雖然時間、空間,境界這麼遼闊,其實都不離開人間事。只要我們能在人群中,很用心透徹去體會人事物理,其實這些微妙無上甚深的法,就是在人間中。我們人人若能轉識成智,這就是人間法。

 

就如法已經在我們的內心,又從我們的內心拉到外面去,非常遼闊的境界,又是不離開人群中。法就是這樣,這樣叫做通達。我們若能通達出世間法,這分的覺悟,法無不都是要用在人間,人間的智慧讓我們體會到我們的真如本性,一乘實相的道理,這就是法,所以我們要用心。

 

我們前面說法之深、之妙,真的是[假使滿世間,皆如舍利弗,盡思共度量,不能測佛智]。

 

⊙[假使滿世間,皆如舍利弗,盡思共度量,不能測佛智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舍利弗的智慧,是佛弟子中第一。滿世間的人若都與舍利弗一樣,智慧這樣集中起來,[盡思共度量],用這樣的力量、這樣的智慧,來測量佛那個心靈的境界,無法測。其實有那麼難嗎?[斯人飲水,冷暖自知]。

 

各位,每一個人都有我們個人心靈的境界,任何人都無法去測量其他任何一個人,內心所含藏的意識到底了解到什麼程度?這是用世俗人的一句話:[人心隔肚皮]。每一個人都有各人的想法,每一個人都有各人心靈的境界。這是我們凡夫,凡夫要來測量凡夫都不容易了,何況凡夫要來測量佛智,那就更困難了。所以,佛智,佛之知見,佛之智慧,真的是非常難測量。

 

佛智又是什麼呢?

 

⊙佛智:即是真性,了了常知,能入無盡境界,是名佛智所入境界無盡。

 

佛智就是真性,佛的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已經啟發起來了,所以[了了常知],每件事都知道了。

 

佛,宇宙間所有的世界、國土等等的形、相,性與相全都了知了,還有什麼不知呢?所以[能入無盡境界]。佛陀的智慧是這樣,凡夫如何去測量呢?哪怕如舍利弗的智慧,也是同樣沒辦法。所以,[正使滿十方,皆如舍利弗,及餘諸弟子,亦滿十方剎,盡思共度量,亦復不能知]。

 

⊙[正使滿十方,皆如舍利弗,及餘諸弟子,亦滿十方剎,盡思共度量,亦復不能知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[十方]就是: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、上、下,稱為是[十方]的國土。應該就是時間、空間總共合在一起。

 

這麼多長的時間,這麼遼闊的境界,這些人若是要來了解佛智,也還是沒辦法。

 

⊙正使滿十方:十方剎土,亦即十方國土之意。乃至十方剎,利根如舍利弗,亦難測知佛智。

 

[乃至十方剎]。[十方剎]那就是[招提],也能說[國土],這個[招提]就是寺院,所以[乃至十方剎],就是所有的國土、集所有寺院的修行者,這種的[智]將它結合起來,還是無法了解。所以,這些人若是他的利根、他的智慧都如舍利弗,亦難測量佛智。

 

下面這段(經)文再說:[及餘諸弟子,亦滿十方剎,盡思共度量,亦復不能知]。集天下的修行者,大家都集合在一起的智慧,這樣[盡思共度量],共同來測量。[度量]就是測量的意思,集天下智慧者來測量,還是[亦復不能知],沒有辦法。

 

這就是我們凡夫。凡夫就是與佛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,所以我們應該要再很用心,要精進,也要好好回歸我們自己,找我們的本性。我們必定要用功,依照佛陀所教法,我們信受奉行。所以我們要信,這個[信],亦滿我們的心,好好相信佛陀告訴我們的話。

 

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,佛的智慧很深、很闊,無論是時間、空間,集一切人的智慧、知識,集合起來都無法測量。如舍利弗,弟子中智慧為第一,佛陀時時都在稱讚的一位弟子,竟然到此時,[開權顯實],佛陀一直用舍利弗的智慧來比喻——哪怕就如舍利弗,你們大家都與舍利弗一樣的智慧,將它集合起來計量,還不只是在靈山會那些人的智慧,滿天下十方,集十方天下有修行的地方的人,人人的智慧又再集合起來,加倍起來,還是無法了解。

 

光是一直集啊集,我想,我們都一直在外面一直找、一直找,一直想要測量外面,我們為何不回歸自性,測量自己呢?所以,下面這段(經)文說:[辟支佛利智,無漏最後身,亦滿十方界,其數如竹林]。

 

⊙[辟支佛利智,無漏最後身,亦滿十方界,其數如竹林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辟支佛的智慧也是很利根,辟支佛的智慧,就是在無佛之時,就是沒有佛法的時代,辟支佛叫做獨覺,自己很自然能夠覺悟。但是,他所覺悟的境界就是就地的境界,只是在世間,他的感覺——在這人間裡有四季,有清早,有夜晚,到底是怎麼回事?時間這樣在過,這種日月輪轉,這個時與日、日與月這樣在輪轉,這到底是什麼因緣讓它這樣轉呢?

 

他就會去想:這就是沒有定相。時間不斷地過了,這個[過],就是不常住,沒有常常住在此處。天下一切的形相,時間沒有常住,其實,萬物的性相都沒有常住。就如我們人,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存在,人人這個本性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永遠伴隨著我們任何一個人。

 

但是,我們的形相,出生的嬰兒的形相,慢慢長大,其實我們的性隨著相,還是這樣在成長。但是我們的性,隨著我們的身形,在這個時代,不同的時代,不斷薰習。

 

我們的本性在過去,古早、古早那個時代,一直到現在,隨著每一個時代的文化不同,我們的本性就是一直與這些時代不斷在薰習。同一個本性,卻是時間過了,沒有定相,不斷變動地過來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辟支佛只能覺悟到無常,知道境界無常,知道世間一切沒有常住。這是辟支佛的智,很利智,沒有聽到佛法,卻是他能了解這項無常。

 

到底這些無常,是如何讓我們人生這麼由不得自己?我們的人生,生、老、病、死,還是同樣要照著這樣過,同樣要面對著人世間,眾生不斷累積共業。這要如何能去體會呢?這到底是如何而來?這種眾生業報,辟支佛就無法完全瞭解了。所以,辟支佛雖然利智,他還是有限。

 

所以說,[辟支佛利智,無漏最後身]。他能知道[無常]這個苦,他就曉得要獨善其身,所以他能得到無漏,就是不去與世間惡濁污染,不受世間染著,自淨其意。[無漏最後身],只是能到斷了分段生死,只能到這樣而已,還無法到達最究竟大涅槃、不生滅的境界,還沒辦法,因為他怕生死。

 

辟支佛就是還在小乘,還是要保護自己,他怕生死。但是,佛要我們再進一步,要入人群中,還是要倒駕慈航。不過,辟支佛就是停滯在只是到斷了分段生死,自淨其意的境界。自淨我自己的意,不去管他人的事,這就是斷了分段生死,所以叫做[最後身]。

 

[亦滿十方界,其數如竹林。]他的智慧已經能到達這樣,這些與辟支佛同樣利智的人,若全都集合起來,數量很多,就如竹林那麼多,[其數如竹林],也無法測量佛智。

 

所以[無漏最後身],是[最後有],就是最後這個身軀。[有]就是煩惱。他煩惱斷除,叫做[自淨其意]。辟支佛是如此。與菩薩,這種的菩薩都是[名稱菩薩],就像我們大家見到發心的人,開始要學佛,我們都稱他們為[菩薩]。

 

所以[後身菩薩],不只是我們口頭上稱菩薩,同樣也有在修行,[即在生死中,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]。這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,就如辟支佛一樣,這分有在用心,但是他還未到達[滅],滅掉了生滅法,叫做真空,還未到達真空。既還未能到達真空,怎能到達妙有,能夠體會到妙有呢?我們要修行修到能夠體會真空,我們才能與妙有會合。

 

凡夫雖然發心,智如舍利弗,利智如辟支佛,他雖然一直很用功在修行,還差一點點。雖然到最後身,斷了分段生死,若能再進一步,對生滅法能了達,如此叫做體會真空,才能真正發現妙有,真如本性。所以各位,發心,我們就要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