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4月02日】莫自心起障礙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舍利弗領眾慇勤三請,應佛護念將暢演本懷,決開三顯一說真實法。』

 

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佛陀將要開講妙法,必定要有對機;妙法當然要對機是智慧。

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就代替全體的大眾來殷勤請佛,雖然佛陀已經是『三止』,不須復說。卻是舍利弗智慧能夠適應佛陀內心所保護著的法,就是為這一大事出現人間,倒駕慈航就是為了要教育眾生,人人回歸本性。

四十多年來,現在才是最緊要的關頭,佛陀一定要將成佛以來心所護念的法,一定要說出來。佛陀『三止』,舍利弗三請,現在因緣已成就,『應佛護念,將暢演本懷』,所以『決開三顯一』。現在佛陀已經看因緣已成熟了,過去三乘小教,要開始融會貫通,回歸一乘大法,所以叫做『開三顯一,說真實法』,現在就要開始了。

我們還記得前面(經文),世尊就是說:『舍利弗,你既然殷勤三請,豈得不說。』所以『汝今諦聽,善思念之。』

 

⊙『爾時,世尊告舍利弗:汝已殷勤三請,豈得不說。汝今諦聽,善思念之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你們大家要諦聽,善思念之。這個『諦聽』就是聞慧;『善思』就是思慧;『念之』就是修慧。意思就是『聞、思、修』。

 

⊙『諦聽』是聞慧;『善思』是思慧;『念之』是修慧。

 

佛陀說法,沒有一項法是不善的法。眾生根機淺劣,佛陀開始就勸說人人要持五戒、行十善。就如我們『慈濟十戒』,佛陀的時代制五戒,我們慈濟就要持十戒;除了五戒是根本戒以外,菸、酒、賭、檳榔全都要戒,要及時孝順父母,要及時行善,要遵守交通規則,聲色要顧好等等,這都是入慈濟必定要守的戒律。所以從五戒變成十戒,這是應現代所需要。

佛陀的時代,僧團裡有的人不守規律,佛陀就順著在生活中制訂戒律,僧團才能很健康,傳承於生生世世後代的人。所以比丘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三百多戒,甚至到五百戒。為什麼要這樣這麼多戒?就是生活中的習氣,會使我們生態惡化,所以說修行要改習氣。

所以,你在生活中犯一項的規矩,佛陀就制一項戒,慢慢制戒,慢慢大家還是又犯不同的習氣,所以時間長了久了,這個戒律就愈來愈多。除了佛陀在世時這樣的制戒,其實也還有部分是後來祖師大德,他們覺得這要再增加,那個要再增加。可見,在佛陀兩千五百多年來,我們修行者不只是在這個軌道沒有好好堅持守好,習氣還是不斷產生,不斷產生習氣,不斷犯錯、犯過,所以才會戒愈來愈多。

五戒十善,這是世間的善法。若是出世間的呢?出世間的善法,我們前面也說過了,『三學六度』。『三學』就是『三無漏學』:戒、定、慧。我們若懂得守戒,法聽入心來,法入心,法在行中,我們自然就生活在人間而不會逾越人間的軌道,也能守持佛的戒律。所以這叫做『戒』。

我們修行若不戒,不守戒不算修行。守戒之後,我們的心能專,那就是『定』。世間陷阱偏多,所以必定要有定力、定心,才不會去受世間種種欲的誘引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定心,這樣法入心,才不會讓它漏失掉;這樣法入心,世間一切無量法門,啟發我們的『智慧』。

『六度』呢?大家都知道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這就是要入人群中,為人群去付出。

我們若要出世間修清淨行,你必定要入人群中,心不會受人群影響,反而能夠堅持,自度度人。就比如從凡夫的此岸,我們要度到聖人的彼岸去。這就是六度,這就是出世間的善法。

出世間的善法有深有淺,根機若是高的人,即使淺淺的法,他的感受就很深;根機若是鈍劣的人,即使很深的法,他聽來也無法接受。所以說,法要應根機。佛陀就是為了有的人根機還未成熟,所以他就『三止』。時間若到了,人與人之間這個因緣成熟,自然佛的善法,他就會說了。

 

所以,前面的(經)文:『世尊告舍利弗:汝已殷勤三請,豈得不說。汝今諦聽,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』

 

接下來這段(經)文就說:『說此語時,會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五千人等,即從座起,禮佛而退。』

 

這段(經)文,我們看,佛陀好不容易才答應舍利弗,說:你已經殷勤三請了,我怎麼能不說呢?我開始要說,大家要仔細聽,聞、思、修要具足,過去的善法,或者是出世的善法,大家要用心。

這些話說完之後,當中就有五千人,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那就是在座的人,那就是『四眾弟子』。你們想,五千人有多少呢?同時這樣起來禮佛而退,我們想想看,情何以堪啊!

過去我也曾說過,佛陀好不容易才要說妙法,那期間不耐煩的人會覺得,要聽個法就要那麼久的時間,『三止三請』,到底有什麼呢?聽到佛陀說:開始要說了,大家要用心啊!大家利用這個機會,趕緊起來禮佛而退。雖然看他們恭敬禮拜,這樣就出去,試想,我們若是說話的人,開始在說,就看到人三三兩兩離開,就已經感覺到對講話的人,是一種很沒有成就感,或者是沒有被尊重感。但是,那個場面是五千人,這樣從座而起,禮佛而退。情何以堪啊!

那個場面,若一般的凡夫會覺得很沒有面子——我現在開始要說話,你們這麼多人竟然都跑出去。但是,佛陀就是在等待這一刻。為什麼?『所以者何?此輩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謂得、未證謂證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』

 

⊙『所以者何?此輩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謂得、未證謂證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原來如此,因為這些人就是罪根深重,因為他們有懈怠的心,不精進,他沒有敬信的心,這些懈怠、無敬信的人,這就是罪根深重。

 

⊙『此輩罪根深重』,此釋懈怠者退席。無敬信心,罪根深重,自心障礙,起增上慢,即業障。

 

這些人是自心生起了障礙。佛法,開始要說了,他自己的內心產生了障礙,不想要聽。那個懈怠的心起,不尊敬的心,在那時它產生起來。佛陀將要說法,他就不耐煩,不恭敬,這是自障礙,自心的障礙,那就是罪根深重。

還有一類是起增上慢之心,這增上慢就是『未得謂得、未證謂證』。覺得自己聽很多,懂很多,佛陀說一,我已經知道十了;過去四十多年間的教法,我全都瞭解了,四諦、十二因緣都聽很多了,已經瞭解得比其他人還多,甚至我還能向他人說法。像這種『未得謂得、未證謂證』,這種叫做增上慢之人。

他認為自己懂很多,他出去,就將一知半解再加上了自己的偏見,就會去向大家說話。這『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』,聽法之後一知半解,再添加自己的偏見,這樣去向人宣說,自然有的人就會想,這是從佛陀那裡聽來的法,所以信以為真。傳的人『一人吐虛』,講出去不真實,但是聽的人以為是實,所以『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』,就一直傳下去,以為是真的。

佛陀就是擔心這樣的人再繼續聽下去,這種的增上慢人,還會出去外面散播著不實的法。佛陀就是在等這些人離開,這就是重要的一刻。否則為什麼佛陀要這樣:『止!止!不須復說。』三止哦!開始佛陀覺得,這些人的耐心差不多了,已經懈怠的心到此時也都現形了,此時自然他們就會要離開,佛陀是等待這個時刻。

所以,佛陀並未阻止他們,沒有向他們說:不要出去。沒有要他們留下來聽。這是佛陀的智慧,等待這個時刻。因為,此法不適應這些人的根機,不適應的根機就要離開。所以,『爾時,佛告舍利弗:我今此眾無復枝葉,純有貞實。舍利弗,如是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。』

 

⊙『爾時,佛告舍利弗:我今此眾無復枝葉,純有貞實。舍利弗,如是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意思就是說,好,該出去的已經出去了,現在留下來的這些都是很實在的。『無復枝葉』,已經沒有那些枯枝爛葉,都沒有了,留下來的這些都是『純有貞實』,粒粒都是種子。舍利弗,那些人,『增上慢人退亦佳矣』,出去是最好。

看,這種懈怠、增上慢,不聽法的人,佛陀也是很歡喜——你既然懈怠,無法接受真實法,不如不聽,不要聽,這樣就不會再去造業。佛陀對他們也是很慈悲。所以各位菩薩,真實法難聞,我們現在開始就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