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4月07日】隨順眾生隨宜而教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佛陀隨順眾生機,所說言教無虛妄,或圓或頓或漸,隨順悉令開解。』

 
 
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佛陀來人間,雖然他內心本懷一乘實相微妙道理,很想直接向大家開示。但是,考慮眾生根機不整齊,要能瞭解佛陀的心意,很難啊!所以,佛陀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,對小根機的人,就用淺顯的法來告訴他,讓他能接受;對根機較深、較利、較高的人,佛陀就是用頓教,或者是圓融的教理來告訴他,他能接受。無論是對什麼樣的人說的,層次雖然有差別,不過道理沒有虛妄,所以『所說言教無虛妄』。
 
或者是用『圓教』,圓教就是圓融的道理。這個圓教非常圓融,但是眾生的根機若較淺劣,佛陀同樣說很深的道理,他就是很淺的感受,若是對根機很深者,哪怕是佛陀用簡單的法來說,他也能體會到很深的道理。這也是佛陀圓融,一語圓演,一句話圓融來說,不同根機有不同的接受,這就是圓教。
 
或者是『用頓』,頓悟的法,直指人心見性。但是,眾生的根機尚未很成熟。有的人接受到這種般若,諸法皆空的道理,以為什麼都沒有了,又再有什麼好修呢?執空,偏掉了。像這樣的根機也還未很成熟。
 
所以佛陀也曾說『漸教』,慢慢來。《阿含經》所說的,很多是因緣果報。有的人就停滯在這因緣果報,執『漸』,也是偏掉了。所以,佛陀無論是或偏,或圓,或頓,或漸,種種的道理佛陀都在說。
 
佛陀無論是說什麼法,都沒有虛妄。只是眾生的解悟,能夠理解,能夠覺悟的根機無法整齊。不過,佛就是『隨順悉令開解』,還是一樣隨著眾生的根機,順眾生而設教。可見佛陀是很辛苦!
 
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,一再一再向大家提起,就是:我的法甚深微妙,眾生難知難解。已經四十多年,這樣一直說,一直說,大家所執著的還是自己。佛陀現在也是要大家放空,將自己的過去所接受的,現在要淨空,重新開始。
 
佛陀再叮嚀舍利弗,因為佛講此法,『過去諸佛,時乃說之』,過去諸佛也是這樣說,不過,『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』。這就是表示,法就是這樣,這樣在說,真正眾生的根機能來接觸到佛最真實的法,能體解到佛知佛見,有時候是瞬間而已,就像優曇缽華。
 
昨天我們也說過優曇缽華,是『時一現耳』,到底多久才開一次呢?三千年一次。三千年一次,到底是要表現什麼呢?時間這麼久,我們要幾生幾世才能遇到!不過,佛陀一直告訴我們,人心本具佛性,這佛性在一念間,我們的一念回歸本性,就能與這非常稀有的優曇缽華會遇。
 
不過,我們已經無明覆蓋,真正要打開無明,能顯發清淨的本性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『時一現耳』,我們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一心三千,永恆—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這一念心能永遠都是清淨、明瞭,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?
 
佛陀面對眾生所說的法,實在是無分別法,都是很平等,是因為眾生根機分別。隨著眾生的根機分別,佛陀時間有限,這時候若不趕快收回來,讓大家瞭解,過去所說的小乘、中乘,回歸於一大乘,必定要很明瞭說。要如何讓他知道,過去所做過的事情,現在要如何都將它歸納得很好,能傳承後世,有一個目標。這是佛陀講《法華經》的目的。
 
雖然五千人已經退席了,雖然留下來這些人都有心要聽,卻是佛陀還會擔心,所以開始向舍利弗說:『汝等當信。』舍利弗,你們大家;因為舍利弗是代替眾人來請法,所以佛陀面對舍利弗說,大家要相信,『汝等當信』。因為要大家生起信心、敬心,才不會聽了之後誤解。
 
聽,沒有真正聽進去,沒有真實法入心,自然就會錯誤的解釋,那這樣就有過失了。所以,佛陀就再次說,佛之『所說言不虛妄』。這是佛陀在前面的經文再三叮嚀。
 
現在經文再這樣說:『舍利弗!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,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、種種因緣』
 
這段(經)文,就是要向大家再提起,『諸佛隨宜說法』,那就是隨機逗教。
 
 
⊙隨宜說法:隨順眾生所適宜而教。
 
 
四十多年來,隨順眾生的根機說法,或偏,或圓,或頓,或漸,用種種的方法。在『阿含經(部)』、『方等經(部)』、『般若經(部)』等等,這種方法來教化,隨順眾生的根機,隨宜說法。不過,各人就是信各人所瞭解的法,所以說『隨宜說法』,但是『意趣難解』。
 
 
⊙意趣難解:解知難,悟入難也。謂如來心意之趣向,眾生知解難,悟入難。
 
 
眾生,無論佛陀用什麼樣的方法,就是各人守在各人的根機那一段,真正的方向還無法瞭解。這種心念,真的我體會也是很深。要如何能說到讓人人方向能很清楚,不只是清楚,還能身體力行,按照對的方向去走,這實在是還很難!
 
諸佛都是隨順眾生,但是眾生對諸佛所說法的趣向,那個真實意的語言,佛知、佛見,還是無法瞭解,所以『意趣難解』。『所以者何』,為什麼呢?真的也不知道要怎麼辦,所以佛他就這樣說:『我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』。
 
因為眾生的根機很鈍劣,意趣難解,怎麼辦?所以他就要用方便。無數的方便,用種種的方便,無論是鳥叫蟲鳴的聲音,以這樣來比喻言詞。但是,還無法去體會。所以,『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』。該能夠讓眾生來接受佛法,瞭解佛法,佛陀已經用盡了心機。
 
 
⊙無數方便:謂修菩薩行者,於諸有情,或於聖教有未入者,引之令入;種種因緣,未成熟者,令其成熟;已成熟者,令入道法。乃至諸戒律儀,受持防非止惡,種種方便,令諸有情,皆得利益,是為方便善巧。
 
 
我們剛剛說『隨宜說法』,這個隨宜,就是隨順。隨順著眾生的根機,適應眾生所適合用的法,這樣來施教。有時候用很簡單的法,比如說『好事不能少你一人,壞事不能多你一人。』記得嗎?『靜思語』裡。
 
在十多年前,學校外面很多電動玩具店,很多孩子下課後就是衝啊,衝到電動玩具店的地方。其中有一位,在屏東四年級的小學生,因為老師用『靜思語』為他們上課,那一天正好跟他們說到,『壞事不能多你一個,好事不能少你一個。』這節課上完之後,這個孩子放學了,要回家,看到電動玩具店,歡喜,想要進去,一腳踏進門,一腳還在外面,忽然間這句話浮現出來:『壞事不能多你一個。』踏進去的那隻腳趕快收回來,回頭趕快跑啊跑,跑回家。
 
回到家裡,看到小弟已經回來了,就說:『弟,趕快,書包放下來,我們來打掃裡面,因為我們的房間好像牛棚。來幫媽媽做事,媽媽太辛苦了。』兩兄弟就放下了書包,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,回過頭來就向弟弟說:『弟,好事不能少你一個。』看,對啊!不能少你一個,也不能少我一個。所以『行善行孝不能等』。
 
這麼淺的道理,對孩子有用嗎?有用。但是,孩子對道理的真正趣向,是不是很瞭解呢?真正佛法的趣向,好人要做到什麼程度呢?要做到『六度』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這種好人,那就是菩薩,真正的趣向就是在菩薩道。若能趣向,再決定向前,這樣就是佛的心意。
 
因為如來的心意趣向,佛的心意趣向,眾生知解難、悟入難,所以佛陀就要『隨宜說法』。隨順眾生的根機,適合他們的生活來教育他。但是,如來的心意、趣向,眾生還是難知難解,自然難以啟悟。這就是佛陀很傷腦筋,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眾生知解之後,趣向能正確,讓大家共同這個趣向。所以,佛陀是平等說法,分別的根機是在眾生,所以我們大家要努力,請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 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