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7月11日】無貪最富如法行道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生命的迷思,價值面面觀;求多不滿足,知足常感恩;無貪最富足,有德富有餘。』
 

常常都這樣想,這個生命帶來了人間迷思,讓人感覺很迷茫,到底生命為何來?生命在人間是什麼價值?生命來人間走一回,到底我們要求的是什麼?
 
想一想,價值,真的是『價值面面觀』。什麼樣的人,他所想的,他的生命,他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?在他的生活中所要需求的,到底多少他才會滿足呢?
 
同樣是生活在這片地球上,貧窮苦難的人就是無奈,無語問蒼天。若是富有的人,求啊,求更多,還要更多。能滿足嗎?不滿足。這也是人生。富有的人間,到底他的心快樂嗎?不快樂。常常說,得多,患失就多。其實內心還是永遠永遠都不滿足,所以『求多不滿足』。
 
人生,什麼樣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?那就是知足。除了知足以外,還是要常常感恩。有知足的人,自然他就有感恩心。知足、感恩,這是人間最享受。他沒有為了求富、求享受。求,多求多苦。
 
什麼樣的人能知足、無貪?那就是有德。我們要修行,我們要瞭解,世間的一切有為法總是有生滅時,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無為法,是真理。真理能使我們時時知足,能讓我們透徹道理,瞭解要對人人與天地之間感恩。這都是道理,讓我們懂得滿足,就無貪求。
 
通達道理,能將道理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道理鋪在我們的面前,那就是大菩提道直,一心向前走。若如此,這條路又闊,又直,又平,這就是富有餘。我們有很長的路可走,很平坦,很安全,這有德的人就富有餘。
 
人間,要求多少呢?不是能讓我們求的。那就是要看我們過去生,是帶著什麼樣的因緣來,所以受這輩子的果報。生在富有的國家、家庭,很富裕的家庭,很好的父母,這就是我們過去生所做富有的因。
 
過去生有了這個因緣,此生不懂得把握好好的因緣,為人生去求道理,為人生付出你的力量,這實在是很可惜。不懂得付出,只是貪求、貪求。這在覺悟的人看來,為他慨嘆,『可憐人啊!只是仗著過去的因緣,在今生享受,這樣沉迷下去,可憐啊!』這是覺悟的人看這樣沉迷的人,感覺很可憐。
 
但是,再看到那種生活來到人間,就是天地不利,生活貧困,但是在這貧困的環境中,卻也能產生充分的愛,願意去付出。以覺者看來,這就是人生的典範,這就是最富足的人生,這就是最有德的人生。這種『有德富有餘』的菩薩,這都是有緣在這個國家成長,在那個國家,他能去付出,救很多人。
 
在南非這個國家,一群皮膚和我們不同的人,卻是和我們同心志,發一樣的心,願意付出。所以在這麼多年來,南非一大群膚色黝黑的志工菩薩,他們快樂,他們自在。雖然很坎坷的路,他們也是爬得很歡喜,邊爬山,路難走,大家卻是滿面歡笑,念念有詞,快樂的歌陪著他們一群快樂的人向前走。要去哪裡?就是幫助愛滋病的人,要去為他們清洗,要去為他們清掃,要去膚慰他們,送物資等等。他們是貧,卻是很富。
 
光說今年(二0一二年),臺灣農委會給慈濟六百多噸的白米,我們就將它送到非洲的國家,分成了三四個國家,選擇發放給最最需要的人。
 
光是史瓦濟蘭這個國家,終於要發放的對象,戶數選擇好,名冊造好了,就是發放三千包的大米,換句話說是三千戶。我們南非到底有多少菩薩呢?看看能到史瓦濟蘭的,頂多是五六位。但是他們在三月就開始鋪路了,除了探勘之外,開始就將慈濟的理念,點滴成河,這樣的觀念一直輔導他們,一直輔導他們,就地帶出了一些志工。八月開始去發放,當地就已經有志工了。
 
發放之後,八月底開始,當地的志工就去街頭勸募。為何勸募呢?是為那一群孤寡、孤兒,或者老人,比他們更需要的人。他們知道五毛錢的竹筒,這個觀念深深在他們的心底,所以他們發出了行動,開始去勸募了。總是也感動了在史瓦濟蘭,印度裔的一位老闆,是在那裡的企業家,也開始援助了。
 
他們現在已經勸募來的錢,每個月就是養孤兒,或是愛滋兒,或是貧童,被遺棄的孩子,或是老而病的人。他們也已經有志工群,同樣能走入貧窮的家庭,去為他們清掃,去為老人清理身體,去為病人膚慰、照顧。你們想,這不就是最可愛的人品典範嗎?真的是為非洲,帶給他們快樂,是貧而樂。
 
但是,我們應該要再為富有的地方,要教出富而好禮。富有,還要有開闊的心胸,放下自己,真的也能付出,這樣才是真正的富中之富。求得多,應該也要滿足得多;滿足得多,他就能夠付出。所以,若是求多不滿足,還是苦,比那些非洲的人更苦。
 
所以,貧與富,對我們人生的作用到底是什麼?能使我們很快樂,為人間付出;能使我們很擔憂,擔憂得失。這就是人間。所以佛陀來教導我們,我們要看清楚,人間看得開闊,我們能夠造福人群。貧中也有富有人,富中也有貧困的人,我們若看清楚,一切唯心造。
 
所以前面經文說,『無量諸佛所,而行深妙道』,這就是深妙道。我們得了這個道理,要如何去鋪路呢?要鋪多長,鋪多遠,多少人能走上這條道路?行深妙道,道理若能通,天下哪一個地方走不到呢?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 

◎『無量諸佛所,而行深妙道,為此諸佛子,說是大乘經。我記如是人,來世成佛道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 

所以『為此諸佛子,說是大乘經』。
 

◎為此諸佛子:又總稱一切眾生,以悉具佛性故也。謂眾生,得大法浸潤,慧命增長,是如諸佛子。
 

諸佛子,通稱一切眾生。『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』,佛子的開頭是凡夫,凡夫是眾生,其實歸納回來就到佛的境界,那就是接近佛的境界,就是佛子。意思就是說,從凡夫入道,已經這條道路這樣在走了。所有的眾生都是具有佛性,所以稱為佛子。
 
那就是眾生受佛教誡,我們要接受佛陀教育,我們要知道可行不可行,能做的,做就對了,這就是智慧;不能做的,要預防不要做,做了就是愚癡。所以,若能接受佛的教誡,『得大法浸潤,慧命增長』。我們接受到法,就如法水一般,來浸潤我們長久以來非常乾旱的心地。我們現在得到法水了,所以我們的慧命能夠成長。
 
人人本具佛性,這顆種子在心地,得到法水滋潤、浸潤,就是慧命增長,這樣叫做佛子。所以《法華經》裡,這段(經)文說:『今日乃知,真是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』這是在〈譬喻品〉裡。
 

◎『今日乃知,真是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』經譬喻品第三》
 

舍利弗(等)弟子,大家發現到——我今天才知道,我是真正佛的孩子,我是從佛口所生。因為法從口出,我們從心來接受此法,所以『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』,此法能轉化我們,從凡夫入賢聖地,這是『從法化生』。
 
『得佛法分』,我們能用心,慢慢能將佛法入心。入心就是銘記住,所以叫做『得佛法分』,佛法一分一分已經入我們的心來了。所以,佛陀開始『說是大乘經』,開始說此大乘經。
 

◎說是大乘經:佛計大小之根機,而說大小之二教。對於小機,說聲聞緣覺之法,謂為小乘。對於大根機人,說一乘微妙真實大法。是名大乘經藏。
 

『是大乘經』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佛在四十多年來,仔細地瞭解,所以『計』就是心靈來計畫,心靈來體會,計量,現在這些人能得什麼法,我用什麼法。這些法無不都是大乘的基礎,鋪路的基礎,所以『佛計大小之根機,而說大小之二教』。小乘、中乘二教,聲聞、辟支佛這二種教法。
 
大家應該記得,聲聞就是以『四諦法』,辟支佛、緣覺,那就是『十二因緣法』,這是二種教法。對小機說聲聞、緣覺之法,這二種教都列入小教,是權巧方便的教法。對大機者,大根機者,那就是說一乘微妙真實大法。這就是要說一乘道的目的,它是一乘微妙真實的大法。
 
我們能感覺到,法能影響很多人。慈濟是從臺灣為發祥地,我們現在能看到,已經普遍這麼多國際間的國家,從最富有的國家,一直到最貧困的國家。雖然很貧,但是他很快樂,他能去做好事,看到別人脫離苦難,快樂啊!其實,這都是一乘微妙真實大法,這就是要為人群去付出,微妙,『是名大乘經藏』。
 

◎記如是:如法修行人,謹持戒定慧無漏學,實踐六波羅密,立四無量心。
 

『我記如是人』。『記如是』,那就是如法修行的人。『記如是人』,就是如法修行的人。意思就是說,謹持,很謹慎,能防非止惡,能積極精進的人。這種謹持戒定慧無漏學。
 
在芸芸眾生中,我們的心不受這些欲樂誘引,不受其他的煩惱來污染,這就是非常謹慎的持戒。非常恭敬,謹慎持戒,戒定慧無漏學,實踐六波羅密。我們若能將心顧好,將身的行為顧得好,又能更加積極行『六波羅密』,還要入『四無量心』。佛陀將來就是要為這些人授記,『來世成佛道』。
 
未來,未來,在未來生之世。這未來生之世,到底還有幾個生呢?不管了,總是我們現在要好好的方向對準,路這麼長,我們決心走。將我們這念心好好顧好,今生、來世,到了最盡頭,路若沒有偏差,同樣能成佛道。
 

◎來世成佛道:於未來生之世,修精進行,不偏倚,立中道,將得成最上正等覺。
 

所以『於未來生之世』,未來生,總是路走久也能到。只要六度,『六波羅密』、『四無量心』好好走,『三無漏學』顧得好,這樣往前走。所以『修精進行,不偏倚,立中道,將得成無上正等覺』。
 
我們要行在中道,真空妙有。空,空中有妙有,我們若執空,撥無因果;執有,我們會迷信,會沉墮下去。所以,我們知道一切皆空,但是空中有妙有;一切都真空,但是真空中的確有微妙有。所以無為法中,這個道理我們若能通徹,所作為的有為法,無不都是道場在修行。道理若通了,相信事事皆通,條條道理都是通菩提道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