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9月04日】精進禪定悲智具明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為興隆佛法,共濟度眾生,以山川異域,是日月同天,寄望學佛者,共結佛法緣。』

 

學佛,自覺覺他,自度度人,這是我們學佛者的本分事。不是自己能解脫煩惱、看得開這樣就好了。常說希望社會祥和,若是少數人看得開、方向對,多數人卻不對,這個社會怎麼能祥和呢?所以要社會祥和,我們就要將佛法輾轉相傳,人人共同一個方向,人人能共同調伏身心。
 
『為興隆佛法,共濟度眾生』。佛法若能很昌盛,大家合力起來,才能救濟度脫眾生。眾生的苦難千千萬萬種,各人有各人的煩憂,各人有各人的貪欲,各人有各人的無奈,千千萬萬說不清楚,真的就是苦啊!
 
我們要如何來度眾生?其實空間很大,就是『以山川異域,是日月同天』。有山、有河、有海的地方都有人類,有人類的地方,佛法就能普遍到那裡。所以說,這是同一片天,同一個太陽系,同一個日與月的輪轉中,這就是我們的乾坤;我們的大乾坤應該要有佛法。
 
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輾轉相教、輾轉帶動,我們是寄望於學佛者。因為救世、救人心,真的是需要多學、多覺,要學如何脫離眾生的沉沉浮浮,那種的業力煩惱要如何突破。認真在人群中來體悟,體驗佛陀所說人間的苦諦,要如何能將善念啟發,人人為善。
 
要幫助大乾坤四大調和,必定要在人群中,將所學的佛法輾轉相傳,身體力行。知道『集』的源頭,我們才有方法『滅』掉世間種種的災難,就要修行於『道』上。
 
如何能將人間的苦難如同身受,『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』,這才是真正學佛、傳法的人。所以我們要『寄望學佛者』,是真學佛者,學而致用,用在心得,體悟了人間的種種,這叫做學佛者。
 
『共結佛法緣』,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興隆佛法,才有辦法濟度眾生,大家共同來度眾生。

 

⊙『若聞法佈施,或持戒忍辱,精進禪智等,種種修福慧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
昨天的經文說,『若聞法布施』。聽法之後,我們要輾轉相教。聽了之後,入心消化,看大地一切人、事、物的道理,我們將聽來的法,用在人、事、物、理,與大地對話,無處不是法。我們法入心之後,就能時時用法與人結緣、布施,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。
 
所以聞法還要布施,還要持戒、要忍辱。我們昨天不是有說過嗎?忍辱,忍要忍得,若有故意非理逆情來干擾我們的人,就要用寬闊的心懷來寬恕,不與他計較,甚至要用方法來教育他。
 
世間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所謂『不如意事,十有八九』。你遇到不如意事,如果不能安忍,心就會常常有煩惱起落、沉浮。發一念心,外面的境界一來就障礙了我們的道心,精進的道念很快就受外面的境界影響,斷了道念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先學會安忍。
 
忍辱必須要持戒。心若要安定,若沒有戒,就無法安忍不動。當然,學佛就是要精進,精進很重要,如何精進呢?就是禪定、智慧。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都是我們內心的工夫。

 

⊙精進禪智等:精者無雜,進者不退;直心向道,勤修正法,奉行眾善,無有懈怠,是名精進。
 
 
精是無雜念,專心一志,這稱為『精』。『進』,就要向前前進,對準的方向,你若沒有向前前進,那就是永遠停滯。停滯在那裡,那就是懈怠、墮落。因為時間不斷地過,人的時日愈是一直減少,從中年很快就進入老年了,所以一定要進而不退。
 
進,還要直心向道。常常說『大菩提道直』,對啊,就是要有直的菩提心,覺性道路應該就是要直。我們知道方向正確之後,就要勤修在正法中,而且奉行眾善。所以用精進的心,用直心行於我們的道場,我們的道場就是菩薩行菩薩道。

 

⊙禪智:思惟修,新譯曰靜慮。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。或靜慮,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。

 

若是禪定,『禪』就是思惟的意思。思惟,就是內心要好好思考。所以,『禪』不是都不要想,『一切皆空』。皆空,要空到哪裡?那是要很精的思惟。
 
現在的翻譯叫做『靜慮』,不只是『思惟』;古代的翻譯稱為『思惟修』──思惟好好地修。就如我們聽法,佛陀這樣說,其實時代不同,這個法用於現在的時代,現代人各種煩惱不同,要用各種不同的法去對治,這叫做『思惟修』,是修學來致用。現在又有人翻譯為『靜慮』,心要靜下來,好好考慮人生世間的方向。
 
無論是『思惟修』,或是『靜慮』,這都是屬於色界心地的定法。
 
色界,『色』就是我們所看得見的東西。我們在欲界,就是從欲來看物質。我們若修行,在物質中我們會去思考:這是我們必須要的維生之物嗎?生活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?『不需要,只我想擁有。』只是這樣而已嗎?若是如此,我們對這個『色』要去體會,該如何制止我們的欲念、煩惱;我們要好好思考,如何用於人間生活,能生活得無憂無慮,沒煩惱,必定就要用這種智慧——『禪智』。
 
『禪智』,以思惟修與靜慮來看物質的世界,如此我們的欲念界限就不會一直超越出去,這就是靜慮的功能。好好地思考,不要心一直被有色的物質將我們誘引。所以這是色界的心地定法,要如何定好我們的心,面對所有一切的物質,我們如何看法。
 
『靜慮』就是『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』。不被外面的境界誘惑,在各種色的物資,我們能將它排除,將心收回來,攝住一心一境,我們的心境收回來,靜靜地好好想。『冥想』的意思就是靜。沒有其他來干擾我們,靜靜默默,好好地來思考這個妙理。
 
我們也常說,每一種東西都有它的『假和合相』。常說一朵花、一枝草都有它的種子,花與草的種子不同,不同的種子就是有假和合的因;有假和合的因,還要有假和合的緣配合起來,這粒種子才能成形。這全都是妙理。色相中很多的道理,我們能通徹,就不會受這些色相擾亂我們的心,所以要通徹它的道理。
 
『種種修福慧』。經文:『精進禪智等,種種修福慧。』在這些有色的東西,物質的東西,我們通徹它的道理之後,就能知道這個物質是如何應用。如若貪著時,那就是造業了。貪這一切色,色欲貪著,當然就是造業;若是對這些色——物質,色相全都能通徹了解,就能造福。

 

⊙種種修福慧:福即福德,謂布施、持戒、精進、忍辱、禪定五度也;慧即智慧,謂般若一度也。

 

福,就是福德。我們要如何利用這個東西來造福?當然是付出。所以造福,福就是德。懂得要造福的人就是德,就是布施。德要從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這五項,『種種修福慧』。
 
懂得捨,那就是布施;貪就是造業。所以,既然能了解物質的作用,我們就用物質來修福慧。
 
在布施中,還要持戒。看到這個物質經過我們的手,是乾乾淨淨地付出,或是有貪念嗎?這戒要守得好。我們也是要精進,『前腳走,後腳放』。這件事情做了,圓滿功德了,歡喜!
 
就如最近的冬令救濟,在大陸幾個地方已經完成冬令救濟發放。數十萬人,在冬天有厚厚的被子可蓋,在大雪紛飛、寸草不生時,他有米糧可食,有油、鹽可維持生命。這樣我們的任務結束了,付出了,大家歡喜回來。
 
在冬令,貧窮苦難人能得到維持生活的物資。志工這樣歡歡喜喜甘願出去,想到大家已經得到物資能生活,又是快快樂樂地回來,都沒有其他所求,這稱為精進。
 
學法,對的事,我們堅持去做,向前前進,『前腳走,後腳放』,回來之後,只是一種輕安;輕安就是很輕鬆,心很安。那些貧窮苦難人得救了,菩薩的心輕安自在,這稱為精進。
 
所以,禪定,剛才說過,我們對物質,一切道理全都通徹,知道物質該如何應用於人間,心沒有貪著,如此稱為禪定。
 
禪定接著就是智慧。慧,就是智慧,就是般若;般若、智慧,這獨立為一度。其實,就是因為智慧,你才懂得要修行;修行才懂得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等。前面五項所做的,就是需要靠智慧來發展,去引度,方向正確,那就是慧。『慧』能將我們導向正確的方向、修行的道路,所以說前五法就是幫助顯於智慧,我們所做的一切歸納於智慧,所以『慧導於布施等法』。

 

⊙前五法資助顯於智慧,慧導於布施等法,猶目與足,不可互闕。以大智慧莊嚴,則大慈悲宏誓滿。
 
 
智慧,這個『慧』字——平等慧,來引導人人懂得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禪定,這是由於慧。前面的五項來顯示『慧』,顯示、助顯智慧。總而言之,前面所做的就是由智慧發出,智慧回納回來是真實法。
 
所以『猶目與足』。有智慧,若沒有前面五項來助道,光想而已,也無用。常說,法就是要讓我們修、讓我們行,所以『猶目與足』。眼睛看得到,很清楚,若沒有雙腳走出去,我們的身心也無法入法的境界。眼睛看,腳一定要走;腳在走,眼睛若看不清楚,也是很危險。前面的五項,身體力行,後面的智慧是為我們引導。
 
所以,『以大智慧莊嚴,則大慈悲宏誓願』。大慈悲的宏誓願,就是要拔苦,那就是『諦理義成』──道理能完成我們所要立的方向。所以,『以福德莊嚴,則大慈悲願滿』。福德莊嚴,那就是智慧能圓滿,才能稱為『福德莊嚴』。

 

⊙拔除苦難之諦理義成;以福德莊嚴,則大慈願滿,給與幸福之樂義成。故以福慧,是則悲智兼具明之。

 

各位菩薩,學佛一定不能有缺一、缺二,應該一、二要併合起來,像是眼睛與腳一樣,看得到就要走得到。學佛,很多很多非常微細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