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9月09日】心淨境莊嚴

Community:
Branch:

時時都要有虔誠的心,虔誠一念心就遍三千世界。待人接物,一切的表態,雖然內心在想什麼,沒人知道,不過,這個『誠』字,人家看得出來。
 
修行,修行要把握時間,用禮敬表態,供養虔誠。修行者,叢林的環境,第一個寶貴的時間在於晨,清早,還沒有什麼雜務的時候,讓我們可以很專心來禮拜,表態誠意的供養。
 
但是,不知道有多少人覺得太早了,這麼早要起床很掙扎;尤其是冬天,被窩溫暖,要掀開這件被子時,很難啊!所以,表達虔誠的心態就是不夠,常常早晚課姍姍來遲,這就是懈怠,何況還躲在被窩裡,這叫做墮落!修行者的心缺了『誠』——誠懇供養,缺了這樣,還算什麼修行者呢?
 
自古以來,能讓人尊重、有成就的修行者,都是從誠懇中來;非常殷勤,非常誠,用這個誠心來供養。這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,就是誠。
 
平時待人也要有虔誠。如何虔誠待人呢?就是實而無虛,信、實、誠、正;這就是我們待人接物的人格,也就是做人的典範。人對人都要有這樣的典範了,何況我們面對佛菩薩,那分精神理念,哪能沒有誠懇的心呢?
 
『誠懇供養獻寶飾』,就是表示難捨能捨。寶,是世間的珍寶。不久之前,有一位善女人,經濟是不錯,常常聽說以世間的珍寶供養有功德,對人的身體很好。她聽了,覺得以這樣來供養很好,所以就用五百萬元買了小小的一塊香柴,這樣供養。這所表示的是能捨?或是人家怎麼說,就怎麼信、怎麼買呢?供養也要想,對方有所需要時,適時供應,這才是真供養。
 
此外也有一群『慈友會』的貴夫人、善女人,她們就說:『每年一次為慈濟捨珍寶,做義賣。』因為這些貴夫人,人人都是愛好收藏珍寶,現在開始就說:『來,來捨,一項、一項來捨,將所收藏的東西義賣出去,能做好事。』對啊!若能這樣,這也就是供養。供養什麼呢?用你的誠意來供養佛、菩薩。
 
『布施』,理念的教導,我們接受了——天下眾生苦難偏多,將這些東西捨出去,化為了有形的物質,來幫助所需要的人。這也就是對佛表殷勤、尊重。
 
經文裡面是希望我們要用最虔誠的心,無論是面對佛、菩薩,面對人生典範、有道理的賢人,我們都要尊重、供養。若能夠信教奉行、身體力行,這全都叫做供養。擁有的東西能願意捨,捨出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,這都叫做供養。這是表達敬與虔誠。
 
『表敬虔誠莊嚴相』。就如我們昨天說過,佛陀初滅度之後,佛法有興盛之時,建塔、造廟、鑄金身,種種的形態,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宗教,宗教的教育、精神、理念。
 
看看大陸敦煌,看看印尼(婆羅浮屠佛塔)、(柬埔寨)吳哥窟,還有斯里蘭卡,還有很多東南亞地區,以此表達了佛出現過人間、在人間說法。在敦煌佛窟裡有很多『經變圖』——用經文的意義,形成一個故事,故事成為圖。雖然這是在佛『像法』的時期很興盛,整座山等等。雖然這樣傳下來,有的已經是千多年了,不過還是會敗壞,有的已經被破壞了。
 
記得在幾年前(1998年),阿富汗(巴米揚)的大佛,幾百年的大佛。整座山都是佛像,大的達到五十多米,很大;人站在佛足背上,好像一隻小螞蟻,可見那尊佛之大。
 
但是那些佛像雕得那麼宏偉高大,也是遭到破壞,無論是頭、臉,或是身、手等等。有的是年久月深,自然風化剝落了,或是天然的災害,或是人為的破壞,一個炸藥,瞬間整尊的大佛就化成灰。
 
這是我們現在的歷史,可以看得到流傳千年的佛像,雖然已經被破壞了,卻可以見證千多年前『像法』興盛。所以,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個相是『有為法』,儘管它是有為法,卻是在佛陀講經,也是讚歎這樣的人——佛若是滅度後,能用虔誠的心來成就塔、寺、造像等等,這必定要有心表達,那分『表敬虔誠莊嚴相』。
 
『大圓鏡中風花月』。其實,真理在我們內心,就像一面鏡子,照徹天下萬事物。風花雪月再怎麼美,卻是隨著時間的轉變,境界的轉變。外面的境界是不斷在轉變,但是這面大圓鏡,真理分分明明、歷歷照見;鏡外的境界變動,與這面鏡子一點都無礙。不是嗎?
 
各位,大圓鏡中,我們就是要修得內心這面鏡子能夠很清淨。佛的這面鏡子,就是看你的虔誠,你若要虔誠,就不要懈怠,這樣佛感受得到;你的懈怠,佛也同樣感受得到。懈怠是對自己的傷害;莊嚴、虔誠,這是對自己的成就。所以常常說『典範、典範』,能夠為人的典範,這就是成就自己;讓人看了會起歡喜心,那就是你的虔誠。
 
所以,這面鏡子都感受得到,但是不會受破壞,不增不減,所以我們要虔誠。『有為法中顯種相』,在『有為法』中能夠看到種種的形相,所以請大家要用心,現出了這分莊嚴,也是我們自己的典範。
前面(經文),『佛滅度後,供養舍利(者),起萬億種塔;金銀及玻璃,硨磲與瑪瑙,玫瑰琉璃珠』。
這都是世間的珍寶。世間人若懂得為利益人群,不執著於那些寶物,願意奉獻、利益人群,當然這也是功德。
 
現在再接下來的(經文)就說『清淨廣嚴飾』。因為已經用這麼多珍貴的東西奉獻出去了,目的就是用最清淨的心,要成就對後世有利益;儘管是『像法』,也是對後世有利益。
 
雖然不斷被破壞,我們能想像在那個時代,那種開闊的嚴飾、造像等等,莊嚴那種相,有形的東西這樣在莊嚴雕塑,去裝飾它,這實在也是值得我們敬重他。
 
『清淨廣嚴飾,莊校於諸塔,或有起石廟,栴檀及沈水,木榓並餘材,磚瓦泥土等』。
 
用種種的材料『廣嚴飾』。建塔、造寺廟,要用木材或石類等等,有各種不同的建材。雕塑金身、雕塑佛像,或是用『栴檀及沈水』,這都是香柴,上等的木料;還有『磚瓦泥土等』,或是用磚,或是用泥土來堆,或者是在山體直接雕塑等等,這都是在造像的過程。『清淨廣嚴飾』,就是用我們清淨的心來造塑,心要很清淨。
⊙清淨廣嚴飾:身離惡行之過失,心離煩惱之垢染,是謂身心清淨。又以清淨心意念,於內心外境恭敬廣嚴飾。
所以這個『清淨』,最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身心。身的清淨,就是離惡行的過失。修行者不要有行為的過失,我們若有行為的過失,不算修行者。不只是自己已經受人看不起,甚至是破壞叢林的儀規;不只是破壞一個叢林的儀規,也是破壞佛法,這個業那就很大了。
 
所以,身要好好雕塑,不是等造一尊金身,用上等的木材來雕,或者是用金來造,這樣才是造佛身,我們自己現在這個身的生態,這就是在莊嚴佛法。所以,身是這樣。
 
心呢?『心離煩惱之垢染』。常常都說,煩惱就是我們心的污染源頭;煩惱一生,就是貪、瞋、癡、驕慢、懷疑。這之前一段很長的時間,都是在說心的煩惱、心的垢穢。或者是信心不深,或者是貢高驕傲,常常在聽法,聽久了,以為『我什麼都知道』。
 
佛陀雖然一直受舍利弗『三請』,終於佛陀開始要說法,卻有五千人退席。佛陀於法座上,眼看著開始要講經,這是佛的心懷,四十多年來一直保護在心裡,為了眾生還無法接受這個大法,佛陀還是耿耿於懷,保護在他的內心裡。一旦要開始說了,竟然一些人起身,禮佛而退。情何以堪!這就是心有煩惱,有驕傲、貢高、疑。
 
沒有深信的心,以為『佛過去說的,我都瞭解,通通清楚』,這叫做驕傲。難道有比這個我已經瞭解的更好的法,真的有嗎?那就是懷疑。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心,煩惱垢穢、染垢,這是心不清淨。我們若能修行,最重要就是要將這心靈的煩惱去除。
 
『法譬如水滌心垢』,一直這樣告訴大家,法若有入心,心的垢染就不會在,就無法來染著我們的心。就如那面大圓鏡,無論你鏡中有什麼起起落落,風花雪月,怎麼樣的凋零、輪轉等等,鏡子全都明明歷歷,但是與這面鏡無關。人在精進、懈怠,這面鏡子很清楚。精進者自己會精進,懈怠者自己會墮落,與這面鏡無關。所以,佛陀希望我們人人能夠清淨,我們要從身與心開始。
 
修行者,講究的是身心——身的行為、心的起心動念。所以,我們的心要離煩惱的垢染、垢穢,這樣稱為心的清淨。再以清淨的心意,從內心表達於外境,外境的恭敬廣嚴飾。
 
我們『為佛教、為眾生』,讓眾生都能來體認佛法,就要有很莊嚴的道場,道場裡面最重要的是修行者的道氣,這樣就是叫做『清淨廣嚴飾』。否則,即使寺院蓋很多、很莊嚴、很大、很寬闊,裡面雕銀鑲金等等,裡面的修行者,若身心不清淨,也不算是『廣嚴飾』。所以請大家要用心,『清淨廣嚴飾』是我們修道者要清淨,這個道場就清淨。
 
所以我們在道場,就要回歸佛的時代,那種清淨聽聞佛法,真心修行,有修有得。『清淨廣嚴飾』,最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心,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