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9月15日】嚴飾心靈道場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物本無貴賤之分,唯是凡夫心之見,有用之物最為貴,虔誠最為大供養。』

 
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質,什麼是貴?什麼是賤?貴賤就在於你是否需要用。你若必需要用,沒有不行,這就是最貴重的物質。假如只是擺設讓人欣賞的裝飾之物,有也好、沒有也好,就像富有的人用很多裝飾品來顯示他生活有餘,這些裝飾物都是可有可無。所以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,就是需要、必須要的東西。
 
不過我們凡夫的見解,東西拿出來就是要和人比較,是最好的或是最先流行的,這是凡夫之見。這種欲的見解,大地資源必定不斷消耗,工商業界為了要發展就不斷一直開發,對大地的傷害很大。
 
修行者一定要瞭解,『無為法』對我們而言最實用。日常生活中,面對物質要滿足,有得用就好了,不必求新、不必求變,最實用的物資就是最寶貴,這是修行者滿足的心。知足常樂就是福!
 
誠意就是最大的供養。肚子餓,這碗飯是最好的。假如整天一直在應酬,花用都是在大飯店,再怎麼豐盛的餐食,沒有吃完都是叫做多餘;多餘的餐食倒進廚餘桶,就是一堆廚餘。所以說來,誠意、簡單的付出,這是最大的供養。
 
前面我們說佛滅度後,要如何讓佛法流傳人間?就是形像。有人為了佛法要流傳人間,用有相的物質建塔來顯示佛德。塔,『顯德』的意思。佛陀來過人間,入滅之後火化了,佛骨舍利流傳人間,以建塔顯示佛的德行,所以用此心情來建塔。
 
除了建塔顯德以外,那就是『寺』。但是,兩千多年前都是叫做『廟』。『廟』有慎終追遠之意。古人建家廟來紀念祖先,或是最尊重的人,供奉在那裡。一直到漢明帝時,有迦葉摩騰、竺法蘭以白馬駝經來到中國,那時候招待在國家貴賓所住宿的地方『鴻臚寺』,來表達最恭敬的心。漢明帝好慕佛法,希望兩位修行者留在中國,所以在洛陽城外建寺,名為『白馬寺』。這樣開始用『寺』的名稱。
 
不過,我一直在想,為什麼那時候的國家招待外賓叫做『寺』呢?想一想,確實,中國人造字就是那麼巧妙。上面一個『士』,底下一個『寸』,合起來叫做『寺』。『士』,就是表達清高的人士,有學問、有學德,社會地位高,這都叫做『士』。統治社會、治理人民以及國家的行政,都需要官員、大臣來制法,所以國家大臣來立法制度,叫做『法度』。
 
漢明帝將這個『寺』的名稱,就供養給外來的兩位修行者,讓他們在白馬寺安心居住。這表示漢明帝非常的誠意,對外來修行者那分的恭敬、尊重,用這個地方來翻譯經典,將佛陀的教法流傳在中國。這實在是很用心,這種虔誠的供養,真的是功德無量。
 
有了寺,人間才知道有佛法,因為眾生執著,執著一定要有形像,他才能起恭敬心。過去高僧修行到最極頂時,他們不是有形像才來禮拜。
 
從前有一段故事,有一位叫做『道生』的修行者,非常非常的虔誠修行,將佛法句句入心,瞭解了佛法,想要讓心安靜下來,就到山上搭建草茅,將石頭撿一撿、排一排,向這些石頭說法。所以有云『頑石點頭』,故事是這樣來的。
 
就想到有一次,我們臺中慈濟醫院第一期工程建起來了,還未啟用,去看周圍造景。那時有一位景觀專家陳教授,他就陪我走,他說:『師父,我帶您去看您的弟子。』我想『我的弟子?是在哪裡?』一直帶到要進入地下室的車道,他就說:『師父,您看,您的弟子都排在這裡。』『沒有啊!我沒看到。』『有啊,您看,我將它們排得很整齊。』
 
隨著他的手指看過去,『石頭啊!』他說:『是啊,石頭。我很用心,就地取材,這車道要如何讓它進去,我盡量用自然景觀,就地取材,但是它能用,我很恭敬它,我都告訴它們:「我們都是師父的弟子,都要有規矩,要排排隊」。』
 
他用虔誠的心,尊重這些石頭,排好了,『師父來,一定要來看,為它們皈依。』這就是陳教授。若想到這位好弟子,替師父在那裡造景觀、度眾生。大地萬物皆有用,有用的東西就是最珍貴。

 
⊙世間物質名相之多,材質各有所異,各有所作用。所以和合而成各種相,隨心造物;嚴飾道場,而造作佛像。

 
造佛像時,有的是用石頭雕刻,有的是用銅這種金屬物,有的就是白鑞及鉛錫。我們用銅、用鉛要造一尊佛像,需要先開模才能鑄造,所以『白鑞及鉛錫,鐵木及與泥,或以膠漆布,嚴飾作佛像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』。
 
我們知道,世間的物質有很多名相,材質各有所異。現在有人做鑞像,用鑞直接造形象,各形各色都能做,能做得很美。若要雕佛像,也會很莊嚴。不過,這種材質不耐火,遇火就熔掉了。所以古人用鑞來做模型,開模之後,再用其他的材質,無論是銅、是錫等等的金屬類鑄造起來。所以說,『材質各有所異,各有所作用』。
 
天地萬物一切的物質都是隨心造作。心、知識、智慧都是無形,發揮知識、運用智慧,這叫做『隨心』。『造物』,就是用有形的物質,隨著無形的心念,將它製作出來,『所以和合而成各種相』──無為法與有為的物質會合起來,就成各種形象,這是『隨心造物』。
 
無論是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東西等等,同樣是隨人的心來造作物質。雕塑佛像也是同樣,隨人的心來造作佛像,造作佛像嚴飾道場。
 
不過,道場除了寺與佛像,最重要的是裡面的修行者。幾天前我也說過了,真正莊嚴道場的是人。修行的地方雖然很簡單,剛剛說生公為石頭說法,頑石也會點頭,這就是表示修行者的誠意,從內心誠意方殷,諸佛自然就現全身。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佛,心中這尊佛是不是能夠現出莊嚴相,為人類的典範呢?人人若能發心修行,將內心的佛展現出來,這最能夠莊嚴道場,這叫做『嚴飾道場』。
 
看看這幾天,我們精舍裡面多麼莊嚴,有出家修行者,有在家居士,人間菩薩慈濟人,回到精舍精進。聽到大家和齊念誦,無論是繞佛、繞法,應該都是整齊莊嚴,很有道氣。在靜思堂也是很莊嚴,那裡有來自七個國家的人,發心要來瞭解慈濟的精神,要來體會靜思法脈的法。
 
人人都是那個國家的企業家、實業家,是那個國家工商業界的領導者,竟然近千人來到臺灣,由我們臺灣中部的榮譽董事、中部的慈濟人來做工作者,我看他們真的是來承擔生活組,就是寮房、茶水、香積、打掃,不簡單啊!雖然沒有說出來,不過我的心很讚歎。那些都是榮董,又是某某夫人,若在他們的世界,都是這樣稱呼。來到慈濟世界,人人慈悲等觀,所以大家都以平等心來接待這些國外的企業界人士。這就是虔誠,也就是嚴飾──很莊嚴來布置,我們這個道場的氣氛很昌盛。
 
你用恭敬心建造外在的佛像,還不如趕快造作自己內心的佛像,因為『人人有個靈山塔』,這不就是說『塔』是在我們的心裡,『廟』就是寺,就是道場——心靈道場。所以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內心裡都有一座塔、有個道場、有一尊佛像,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虔誠的心,來建設好自己的心靈道場。有虔誠的心,道場必定是廣嚴飾,無處不道場,無處不佛法。
 
所以,我們要瞭解佛陀講經的含意,這樣利用有形物質的種種相貌,將無為的心顯示出來,將佛法內外合一起來──內心虔誠、外相莊嚴。若能夠這樣,佛法永遠都是在正法中,所以,五個五百年,我們永遠都是在第一個五百年。各位菩薩,修行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 
(註)『頑石點頭』的成語,是出自晉朝《蓮社高賢傳》書中的一段『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』的故事。
 
生公,就是東晉末年的道生和尚(西元355生,434歿);他俗姓魏,幼年追隨竺法汰(西元320生,387歿)出家,後來游學長安,受業於鳩摩羅什(西元344生,413歿)門下。
 
胡適在講述《中國禪學的發展》時,推崇道生和尚是『把印度佛教變中國佛教、把印度禪變中國禪』的關鍵人物。他創立了幾個很重要的教義,包括:『頓悟成佛』、『善不受報』、『佛無淨土』。
 
道生和尚在《涅盤經》還沒有全部譯出的情況下,公然主張『一闡提皆具佛性』,為眾僧徒所不容,而被逐出寺院。直到後來《涅盤經》傳入中國、全部譯出,果然與生公之說相合,他才得以光榮回到廬山的寺院。
 
相傳他在被逐之後,落腳於蘇州的虎丘山,聚石為徒,對石講《涅盤經》,講到『一闡提皆具佛性』處,問群石:『我所說的法是否契合佛心呢?』群石都為之點頭。
 
後人以此『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』,來比喻:『感化之深,使頑固無知之人也十分心服』。
 
今日蘇州虎丘山,還留有『說法台』、『點頭石』的觀光景點,紀念這段故事呢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