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9月22日】虔心行供養

Community:
Branch:

日常生活中看人、看事、看物,無論是用看的、用聽的,一切都是叫做『有為法』。只要你看得到、聽得到,這都是有形相,所以叫做『有為法形相』,是『從心造福業,身心所造作,虔敬而供養』。

 
⊙有為法形相,從心造福業,身心所造作,虔敬而供養。

 
這一切有為法的形相,我們若是用歡喜心、善念的心,所看到的事情無不都是好。好事我們要懂得把握當下,從心起歡喜,做就對了,這叫做造福業。若不是好的話,我們聽,我們以清淨心將它一轉過來,還是煩惱去除,增長智慧,這叫做『逆增上緣』。
 
所以,有法就能善解。日常生活在這種善解、包容中,我們的心無不都是造福業,這就是『身心所造作』的事情。我們若能好好善解,『是』與『非』都能圓融,即使不能瞭解的人,也會有因緣能夠化解。這全都是我們的心。
 
每個人在修行中將心照顧好,能應事應物圓融一切,這樣無不都是在造福,這都是從我們的身與心所造作。身體,我們的威儀、我們的行動等等,這內修外行的德,身的行動,讓人看了,自然就知道修行者不可侵犯,修行者說的話我們要聽。所以,即使心懷不軌的人來和我們對答,他也會回轉善念。這就是要我們的身與心時時在法中,就能夠轉動人心,這也叫做『轉法輪』——將惡法轉成善法。這都是身心所造作。
 
我們要虔誠恭敬,用很虔誠的心供養。供養,不一定要拿什麼東西去供養,就是你這一片心,用你的身心行動,這就是最高無上的供養。真諦道理,要好好在我們的心靈道場,隨時都能應用在人間,這是至高無上的珍貴供養。
 
前面我們說『如是諸人等』,用恭敬的心建塔、造廟、雕塑佛像,為了流傳佛法。佛陀曾有一度不斷地提倡,為未來末法的眾生而造形像。這些人能夠隨佛教這樣造塔、建廟、雕塑形像,這些人若能夠用恭敬心去付出,這樣不斷不斷累積,從有形的造作而成為無形的道理入心。
 
看我們在建築的過程,也有專業的人來投入,這個環境,這麼多的居士用心付出,也是很自然的,他也能發心,也能投入,也能培養那分虔誠的心。
 
所以,慈濟從『九二一』那時候,我們援建學校也度了很多人。這是好事,這人間互相幫助,應該做,何況為國家培養人才,教育的希望工程。全臺灣多少的志工菩薩投入啊!將近兩年的時間裡,因為援建工程,度了多少人,從那一年投入慈濟,一直到現在都是很精進的菩薩。所以說來,藉有形的動作,感觸到這分善法的歡喜,入心了,之後就能聽聞佛法,他就能這樣精進過來。舉這個例,我們應該都能夠瞭解。
 
有形的物質,只要人在造作、環境成就,這樣也能菩薩度眾生——已度度當度,當度度未度,就這樣不斷,這就是『度脫無量眾』。

 
昨天那一段(經)文:『如是諸人等,漸漸積功德,具足大悲心,皆已成佛道。但化諸菩薩,度脫無量眾。』

 
現在我們再看,『若人於塔廟,寶像及畫像,以華香旛蓋,敬心而供養』。

 
這段(經)文很淺白,大家看過就懂了。不論是塔,或者是廟,這雖然是有為法,雖然是一個形像,卻是能夠引起人的歡喜與恭敬,就心裡會虔誠。這無不都是方便法。
 
『以華香旛蓋』。古廟都有吊一些裝飾的東西,幢旛,不論是用繡的、用畫的,或是寫字等等,這都是古代的寺廟裝飾。當然廟裡還有花、香,這樣來表達內心的虔誠、尊敬。所以『以華香旛蓋』,這都是莊嚴道場,寺院裡的空間。這都是表達恭敬,所以『敬心而供養』。

 
⊙由於眾生心中有所樂著,欲隨意歡喜莊嚴塔廟寶像,虔敬以花香供養。

 
由於眾生心中有所樂著,看到很莊嚴的道場,內心就感覺到要敬仰、要禮拜;佛像在那裡,也有香、有花,有種種幢旛,自然塑造了應機。人的心靈、心理,那種的樂著,他喜歡這個環境,從這個環境中產生了恭敬的心,這就是『眾生心中有所樂著』。所以,『欲隨意歡喜,莊嚴塔廟、寶像』,就是為了要隨眾生所追求的那種心理,才需要有塔、有廟、有像。
 
否則,人人心中本具佛性,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尊莊嚴的佛,人人的心中就已經有寶塔、莊嚴的寺廟,心中都有很莊嚴的道場,何必心外再去造塔、再造廟呢?何必還要心外再雕塑形像呢?
 
雖然我們人人都是具足,不過還是有所著,偏偏要坐在這裡才叫做在講經,還是要在這個地點,才叫做在禮佛,這就是眾生的心有所執著。所以,就要隨順眾生的意,那種歡喜追求的方向,所以就要有這樣的形像,虔誠用香、花來供養。

 
再來就說:『若使人作樂,擊鼓吹角貝,簫笛琴箜篌,琵琶鐃銅鈸。

 
剛才是眼睛看的一切建築,現在是用聽的,用美妙的音樂來作樂。
 
所以我們在禮佛時,我們有引磬、大磬、木魚,這就是在讓我們分別——引磬開始,我們有什麼樣的動作;磬槌一敲,節奏都能夠很和齊;木魚,讓我們隨著木魚聲,大家發音能整齊,很有韻律。
 
我們看過人家做法會,圓圓的銅鈸,還有琵琶,這都是能夠發聲、配音,或是用洞簫,或是笛子。有的時候我們若聽到很優雅的聲音,用這種樂器,同樣能很有道氣。
 
或者是『擊鼓吹角貝』,如果在西藏,就用很長的,像嗩吶一樣,居高往下吹響,山下的人都聽到了。西藏那個地方就是以這種方式,每天都有號召,現在是要誦經的時候了、要禮佛的時候了,就有號召。
 
所以『若使人作樂』,這種種都是樂器,若距離較遠的,山頂離很遠,要集合大家,佛陀的時代,叫做『楗槌』,就是用槌子敲木板,這就是要集眾時。再後來就用鼓,聽到鼓聲,知道大家要集合的時候了。『角貝』是用吹的,洞簫也是;琴用彈的。這用最虔誠的心,配合著佛法的經典來讚誦,這也是一種供養。

 
⊙一念虔誠,躬身禮拜,音聲歌頌,簫笛琴等作音樂,合掌禮拜致敬,無不是供養。

 
這是一念心虔誠,不論是用有形的,眼睛看得到的塔、廟、佛像,或者是用耳朵聽得到的等等,都是一念心。這一念心,能使我們起虔誠。
 
道場在做法會時,開始經誦,隨著音樂的聲音,他會去禮拜。就如你們拜《法華經序》,也是這樣,隨著那個聲音來禮拜,這也是有韻律,這樣躬身禮拜。尤其是音聲歌誦,用我們的音聲念出來。常常告訴大家,禮拜時也要出聲,身行供養,口也能行供養,用音聲來供養。
 
有的人心很鬱悶,但是我們用很好的聲音、好的法去和他說話,這也是一種聲音,這也是一種方法。所以,誦經,人家會聽進去,誦得很好聽,聲音很和齊,人家會起恭敬心,很混雜的心自然就安定下來。所以,我們誦經時不要只是用散亂心聽別人在誦,自己不去與人和音,你不出聲與人和音,這樣永遠心中都沒有法進入。
 
古人讀書必須背誦,文句背了就在心裡,脫口而出無不都是法。所以,經典也是,你若只是坐著,別人在念、你只是看字,心呢?到底是不是有在文句上?無人能知。你若念出來,就是眼睛看著字、口誦著文,身體隨著韻律恭敬禮拜,這樣身、口、意三善業就合一了,這也是最大的供養。
 
這我們平時每天都需要。我們要如何說法?有時候說法是對人,誦經是對空界,魑魅魍魎。你不要以為我們眼睛沒看到,其實看不到的空間裡,有很多天龍八部、很多的護法。你是否有在用功?你念的經是字字清楚,我們對所有空界中也是一種說法。所以,念經念在我們的早晚課,真的要和齊,大家聽起來能心歸合一;若是念不整齊,當然也讓大家的心不能專;念得整齊,心就專。所以專心念誦,這就是表示恭敬。
 
簫、笛、琴,這都是樂器,可以作樂,發出樂音。就像我們『法譬如水』入經藏,也要用種種音樂來配音,偈文隨著音樂的旋律,一句一句分明,而且對一般人很契機,裡面的偈頌歌詞,也是很啟動人心,加上這樣的動作。你看,這都是佛法要如何流傳下去,經典也是這樣教我們,所以用種種方法,來奏音樂,用樂器來和音,我們人要去配音,這樣合掌禮拜來致敬,這都叫做供養。
 
各位,供養是從我們內心那一念最虔誠的心,我們的內心若沒有虔誠,身體如何的拜都沒有用。所以,虔誠的心要三合一,身是在禮拜,心要虔誠,口要與人和音,這樣合起來就是三業合一,那個善法。
 
總而言之,學佛,我們在外面的形態,這種有為法的形相,是要從我們的心來造作。看我們是要造作福業呢?要用虔誠的心來禮供佛法呢?或者是用我們的散亂心?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造。
 
所以,有心,這念心能使我們的身與心去造作。心專,自然你所表達出來,對人的誠意都是能感動;對人都能感動了,何況對一切諸佛、菩薩,一定也是感動,這全都是虔敬的供養。
 
各位,虔敬供養,藉著外面的形像來引我們內心虔誠的恭敬。宗教,任何一個宗教都有這個表相、形像,因為形象來表示我們形態的虔誠。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