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16日】妙權方便安住實智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定慧無漏心清淨,不可思議云深遠,妙權即實云微妙,安住實智說是法。』

 
我們常常說,修行要修去除煩惱。煩惱心就是『漏』,『漏』就是漏失掉。好的法,我們有聽,聽了之後就忘記了,煩惱不斷複製,習氣還在,依然故我,這叫做『漏』。
 
如何能讓法入心,不會漏掉?唯有下功夫修行。戒定慧『三無漏學』,我們若能夠行中有戒、心中有定,腦中就會有智慧。
 
戒,就是防惡止非。預防惡念不要入心來,停止外面的境界,錯誤的行為,這叫做戒。
 
各人自己的心有種種習氣,失去了誠、正、信、實,充滿驕慢、瞋恚等等,人人若有這種心念,人與人合起來,所做的事情就煩惱重重,障礙多多。所以,我們要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,必定要有『戒』,戒護我們的心,待人接物要誠正信實,對人不要有貪、瞋、癡、驕傲的心。若能這樣,組成了一個團體,這個團體是最好的團體。
 
所以我們來修行,叢林是修行的團體,人人必定要真修行者,要重視戒,戒在我們的生活中,我們的心才能安定;有戒、有定,絕對是有智慧的人。
 
因為我們的心防非止惡,惡念不起,雜念不生,行為沒有錯誤,心安理得,自然內心清淨。這就是因為戒,讓我們的心定。就像水,若靜下來時,能夠照徹天空、星、月等等,一切的境界都很明朗,這就是慧。
 
智慧能讓我們清楚周圍的境界,人我是非很分明,自然就沒有錯誤。所以『定慧無漏心清淨』,這個『無漏』,就是法都在我們心中,法在生活中,生活中不離法,待人接物也不離法,這樣我們的心就是清淨。這真的是不可思議!不可思議在哪裡呢?深遠。
 
佛陀的覺悟是與宇宙大法結合,所以智慧是遍虛空法界,不論是什麼樣的法,情與無情,就是有情識的眾生,以及無情識的山河大地、世間形形色色等等,情與無情皆有很深的法。
 
看看大地萬物,例如五穀雜糧,如何製作才能成為可口的食物,營養分如何吃才會健康,這不就是法嗎?地上的作物,它充滿了很豐富的營養,供應人間,這難道不是很微妙的法?這個道理從無始以來就有了,所以時間不論經過多久,道理永恆不變。
 
人的心,不同的個性和脾氣,也是自古以來就有人我是非;不同的習性會合在一起,這就是人間的煩惱。我們修行就要去瞭解這些煩惱。
 
普天之下,不論是什麼樣的空間,人類、眾生都有不同的習氣。時間不論多長久,或者空間有多大,人間的困擾、煩惱就是這樣。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!
 
要讓心回歸到清淨,也是不可思議!要用什麼方法,多少的法呢?天地之大,空間之大,人間之多,到底要什麼法才能適應人的理解,而能將心收回來戒、定、慧,讓心能夠清淨,要用什麼法呢?真的也是深遠。
 
佛陀就是隨著眾生的煩惱那麼多,要用很多種的道理,不可思議、很深遠的道理,從淺到深,適應眾生,所以說『妙權即實云微妙』,在方便法中隱含著真實的道理存在。
 
修行,我們若不瞭解『妙權即實』,偏執了一個法,就像舍利弗執在偏空,他很瞭解『真空』的道理,卻還未透徹『妙有』的道理,這對他的慧命就有缺失。所以,覺者的智慧,怎樣告訴我們,我們就要怎樣瞭解,瞭解之後還要省——自己去反省,自己去體悟。若能夠這樣,妙權雖然是方便,方便法中有真實法,這叫做微妙。
 
若能夠這樣,我們能夠瞭解、修行,心才能夠安住。安住在哪裡呢?實智。這個實智,就是真如的智慧,這樣我們才能夠瞭解了法,才能將這個法和大家分享。
 
就像佛陀在世時,有一位婆羅門修行者,慢慢能夠瞭解釋迦佛的法實在很好,他要捨去婆羅門的修行。有一天,他就來到佛前,問佛陀:『世尊,未來會出現人間的佛到底有多少?』佛陀回答:『未來能夠成佛的人,如恆河沙數之多。』
 
聽了之後,他自己覺得:『這樣安心了,我來生來世再來做人時,我也能夠修行佛法。』他很滿意,就這樣回去了。但是走到半路,他就想:『我光問未來能夠成佛的人有多少,但是我沒有問過去已成佛的人有多少?』他就趕快再回過頭來問。釋迦牟尼佛再回答他:『已經有無量恆河沙數的人成佛了。』這位婆羅門修行者聽了,忽然間醒悟過來。
 
『是啊!過去已經成佛的人,有恆河沙數之多,我都沒有得遇,未來恆河沙數的諸佛,我能得遇嗎?過去既然不遇佛,未來還不知道能不能得遇?我現在面前就是大覺者釋迦牟尼佛,我何不在這個時候就立即修行呢?』自己主意定下來,就向佛陀求皈依、出家。佛陀微笑,歡喜接受:『善來!比丘。』就這樣,這位婆羅門很用功修行,安住在實智中。他知道心要清淨下來,所以心無雜念,沒有旁騖,專心修行。
 
我們修行就是要這樣。過去的佛,我們既然遇不到,未來的佛,還不知道能不能得遇,我們何不把握在現在呢?安住,安住我們現在這念清淨的心,接受佛陀的教法。

 
前面的經文說『佛以種種緣,譬喻巧言說,其心安如海,我聞疑網斷』。

 
佛的心對宇宙萬物,無不知、無不曉,所以佛用很清淨的心,開闊智慧如海,應眾生機來說法。舍利弗現在疑網已經除了,斷疑了。

 
接下來經文再說『佛說過去世,無量滅度佛,安住方便中,亦皆說是法』。

 
佛陀一直說,過去世有很多很多的佛,無量如恆沙,算不完的佛,曾經出現在人間。每一尊佛出現在人間都是安住方便中,同樣說方便法。
 
孔夫子講學時也會舉古時候的歷史是這樣、這樣,述而不作(編按:纂述前人舊聞而不創作新說)。同樣的道理,我現在說的,也是過去釋迦佛所說的法。所以舍利弗說:即使現在的釋迦佛,以及過去世無量滅度佛,同樣都是『先權後實』。

 
⊙佛說:述過去世無量滅度佛,及現在釋迦佛,都先權後實之說。

 
佛陀說,過去佛也是以方便法來為人間說法;現在的釋迦佛也是同樣用方便法來引導眾生,最後才『開權顯實』。因為眾生長久以來就是這樣的習氣存在,不得不順應眾生根機、習氣來說法,所以用方便法即是說實道。

 
⊙迨聞佛示開權顯實之說,及聞三世諸佛道同,安住方便中,亦皆演說是方便法,即是說實道,即皆為演暢清淨之法。

 
這個方便法,其實裡面所包含的道理是真實道。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東西,不論衣食住行,哪一樣不是含藏著很深的道理呢?我們生活中就有很深奧的物理、生理存在,這我們必須體會與瞭解。
 
『即皆為演暢清淨之法』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諸佛還是先用方便,然後再將真實法展現在大家面前。因為這樣,舍利弗已經瞭解了,『由此知所聞即是真實道故』,現在才瞭解佛陀過去所說的一切雖然是方便法,其實含藏著真實的道理。

 
⊙由此知所聞即是真實道故,心生大歡喜,安住在妙權方便法中,疑悔悉除,即得入於如來實智之中。

 
佛陀說『真空』,其實含藏著『妙有』的實法存在,是自己不瞭解而已,所以現在舍利弗心生大歡喜。
 
過去只瞭解其一,不知其二,現在一二都清楚了。就像一個人雙腳很健康,能開步,邁大步向前進。同樣的道理,不只是修慧就好了,還要修福。『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』,所以我們要見真如,必定要有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因緣,才有辦法回歸真如清淨本性。
 
現在舍利弗知道了,所以心生大歡喜,也安住妙權方便法中,過去的疑完全都去除了。我們若要心能定下來,除非將疑心去除,才能安心聽法。我們若還沒有徹底相信,就會常常起疑心,所以疑悔一定要完全去除,就能夠入於如來實智中。
 
希望各位聽經,要用真誠的心來聽,法若能入心,就能即時看萬事物都用恭敬心。每一件東西都有活生生的道理存在,不要說這東西是無情物,無情物要有情來用。對啊!地板,有情或無情?屋頂,有情或無情?無情。因為任憑你怎麼用,它都不會向你反應;隨你如何改造,它就成什麼樣的形。其實,它裡面含藏著很浩大的道理存在。
 
想想看,『合抱之樹』,大家牽手合抱的一棵大樹,它是從毫芒的種子落土,在天地之間因緣會合,有陽光、有水分、有土壤、有空氣,這些因緣會合起來,毫芒的種子才能長苗、發芽,從樹苗而小樹、大樹,一直到合抱之樹。人類將它砍了之後,成為木材,這個木材能製造很多種用品。用於建造房子,叫做建材;將這個建材它用在地上,叫做地板;放在屋頂,就是天花板。人類如何取用它,就任憑人類去取用。
 
我們若是這些道理都瞭解,就要心懷感恩。它要經過多久的風霜歲月,才能成為合抱之樹呢!從毫芒之始到合抱之樹,以及此物在生活中應用的這個道理,我們若全部瞭解了,哪個人不懂得惜物呢?所以,道理回歸到我們的本性來,我們將它全部都體會、瞭解,發揮這種的智慧去疼惜大地萬物,這就是如來實智。
 
同樣的道理,各位聽經要用心,『舉一隅,不如千隅反』,就是我們要用這個竅門去瞭解,沒有聽不清楚的法。所以希望大家要在戒、定、慧,無漏中,法用在我們的生活中。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