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6月25日】智慧方便權實並用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大覺悟法靜思惟,始坐道場寂清澄,誓度眾生同證道,奈何眾生根機鈍,不能以此得法度,難解佛境之知見。』

 
『大覺悟法靜思惟』。你若能夠真如與宇宙合而會一,『靜思惟』的剎那間,心完全清淨,清淨下來的心很寂靜,這種寂靜的心境就是大覺悟時的境界。
 
所以『始坐道場寂清澄』。開始坐定下來的時候,看到明星,一念心與那顆星會而合之,心境忽然完全開闊,在宇宙中這樣契合起來。
 
幾十年前,還在小木屋的時候,那段時間都在誦念、抄寫《法華經》。有一天在拜佛,心無雜念,空寂的心就順著動作禮拜下去,一起一落之間,正好拜下去,忽然間心境好像很遼闊,無法形容,很光明又很柔軟,在柔軟中的光明。尤其是一個很圓很圓又很大,境界中感覺是很大,卻又感覺剛剛好,正好在面前,很溫暖又很柔亮,來到面前的時候,感覺好像是一張臉。這張臉,自己的內心感覺:『阿難啊!』那種的圓滿、莊嚴,也不是看得很清楚的臉,總是內心的感覺,感覺到阿難在這個圓滿中,光明而柔和的境界。就這樣,那念心完全無法形容的,很輕安自在。
 
再起身、再頂禮的時候,回歸平常了,就是這樣的頂禮,就是這樣的禮拜。但是,那種的心境,所感覺的就是輕安,就是自在。那種自在輕安的心境,只能以『靜思惟』來描述,非常靜寂清澄的感覺。
 
佛法要我們將心靜下來,心靜合而為一境。這是應該用心,什麼時候真如會忽然間突破了煩惱,與外面的境界會合時,不論外面什麼樣的環境,一念心能夠保持在境界平等,不光亮、不黑暗;什麼樣的境界來時,就是有希望,但是不求希望;什麼樣的境界來時,雖然危機重重,就是要心持自在。這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要學的。
 
佛陀覺悟之後,那時候的心境就是靜寂清澄。除了靜思惟,又是靜寂清澄的境界,在觀想、思惟中,思考著如何將法度入眾生心,唯一目的就是『誓度眾生同證道』。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應該要趕緊度他,與佛『同證』大覺悟的境界。
 
但是,佛陀思惟:奈何啊!無奈!看來眾生的根機鈍劣,若直接將這樣的境界告訴大家,是不是像在說夢話呢?眾生根機鈍,所以『不能以此得法度』,沒辦法用這樣直接的話,說給他知道,讓他得這個法,度入眾生的心。
 
雖然佛陀已經大覺悟,境界是那麼明朗,法可以說得這麼簡單。但是眾生心就是此路不通,因為五濁重障將我們障礙住,法就輸不進去,所以沒辦法。這是無可奈何!眾生的境界,根機鈍劣,所以『不能以此得法度』,不能得到這個法度入心去,『難解佛境之知見』,無法體解佛心的知見。

 
所以前面那段經文說,『舍利弗!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,但以殷勤方便,勉濟諸子火宅之難,然後各與珍寶大車。』

 
只能用方便,說那座宅內已經著火了,要趕緊出來。不過,孩子連火起了都不知道,災難四面而來,還不能警惕。所以只好再用其他方法,投其所好,用種種的珍寶來誘引。這是佛陀一直覺得無奈,還要用權巧方便,還要用利益來誘引,這是眾生的毛病。

 
接著這段經文說,『如來亦復如是,雖有力、無所畏而不用之,但以智慧方便,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,為說三乘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』

 
佛陀也是要這樣,不只長者對他的孩子要用方法,佛陀對眾生也要用方法。雖然身手有力,但是對這些孩子也是沒辦法;雖然有無所畏,但是也沒辦法直說真實法,因為眾生的根機愚昧,沒辦法接受。所以『如來有大智力而不用之』。
⊙如來有大智力而不用之,即佛智思量:如是大法,眾生機小根淺,擬不得受用,但以方便。

 
如來雖然有大智力,但是他沒有使用,他就是用智慧來思量:如是大法,眾生機小,根又很淺,所以必須用方便法。
 
『但以智慧方便』,所以『正用三乘』,正式用三乘法來教育。

 
⊙但以智慧方便:是以正用三乘。智慧方便,權實並用,若單說智慧是自受用實法。而智慧與方便並用,明應機即實而權,正顯權從實起。

 
因為智慧方便是權實並用。『實』就是真實法,『權』就是隨眾生根性。佛陀本來只要用真實法,但是眾生的根機接受不到,所以他必定要用三乘。『三乘』就是『智慧方便,權實並用』,要運用他的智慧。
 
智慧是自利,方便是為眾生。就是保持著自己已經覺悟的智慧,再設種種的方便法來為眾生,這樣智慧與方便並用,希望用自己的真實法來說,適應大家能夠接受的方法來施用。若只是智慧,就是自受用的實法,只說自己想說的,那就是自己的境界,自己受用的法,所以必定要明白眾生的機,再運用方便法,這樣就是實而權。
 
所說的法是真實法,但是還有一點點『權』。就如要叫孩子吃藥,就告訴孩子:『來,我有糖果。』在藥裡放糖,這樣苦甜、苦甜。或者是,『你都喝下去,就有很甜的糖果給你吃。』這也是要這樣誘引。
 
所以,苦中放入甘味的東西,苦的是治病,甘的是誘引他吃藥。所以說,眾生的根機要讓他能夠受法,必定要有這樣的方式。『正顯權從實起』,開始是『顯權』,但是真正去做就是真實的。
 
儘管用智慧方便度眾生,但是眾生的習氣毛病,總是慢慢來;或者『我要趕緊,趕緊,我能得到,我能得救,不要再來人間了。』這種小乘法。
 
到法華會時,聲聞、獨覺都有想:『我也願意行菩薩道。』但是很怕:『眾生剛強,我會又被他拉走。』所以他不敢向前進。所以佛陀說《法華經》,真正發心的人也不多。這就是『欲速自求獨善』,我自己覺悟就好了,獨善其身。這是修二乘的病根。

 
⊙欲速自求獨善,是二乘病根,欲速則不達,求自得則不大。

 
這種的病根,聲聞、緣覺就是想要獨善其身,要趕緊脫離三界六道。不過,『欲速則不達,求自得則不大』。若只求自己得度,就是小小的法而已,沒辦法得大法。
 
幾天前,小牛(楊凱丞,法號誠愿)從美國寫一封信。他去天文臺參觀,必須爬山。有人就說:『爬山這麼累、那麼高,若是搭直升機去,不是更好?』小牛就想,師公說,小螞蟻爬須彌山。他覺得這座山雖然很陡很高,但是一步一步走,可以看到周圍的風光。若是搭直升機,這樣一飛就到上面了,這些風光都看不到。行菩薩道就是要入人群,人人就如一隻小螞蟻,若是人多,哪怕是整座的須彌山也能轉動過來。
 
所以,我們不要求速,也不要自大,若是只求獨善,『求自得則不大』,就不能得到大法。我們最重要的是能夠接受大法。
 
『因乖萬行』,就是背離六度萬行。六度萬行,必須投入人群中去付出,用種種的方便法去度盡一切眾生。大家向前走,但是你都不要,就是背離,不願意一起投入。

 
⊙因乖萬行,果缺圓融,皆欲速求,不得大乘菩提道,唯滯留於二乘。

 
『因乖萬行,果缺圓融』,就是不夠圓滿。你只曉得要修行,知道『諸惡莫作』,卻缺了『眾善奉行』,所以『皆欲速求,不得大乘菩提道』,得不到,『唯滯留於二乘』。所以,在這個三界火宅,要拔濟眾生,這是我們要學的,很重要。

 
⊙如來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,為設機宜;即能知眾生有此三乘之根性,故為說三,不宜速說一乘實法。

 
『如來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,為設機宜』。『機』是眾生的機,『宜』是適合。佛陀為了拔濟眾生,就要細細的設種種方便法來適合眾生的根機。『即能知眾生有此三乘之根性』,因為佛陀已經知道,眾生就是有這三乘的根性,所以為他們說三乘,『不宜速說一實法』,不適合直接說一乘實法。

 
⊙使各各求於所契之乘,不復再起顛倒之心,以苦為樂,則庶可速出於三界火宅也。

 
『使各各求於所契之乘』,讓大家各人選擇各人的,選擇契合自己心意的法來修。這個人愛念『阿彌陀佛』,所以佛說《阿彌陀經》;這個人願意修般若行,就為他們說般若法,一切皆空。佛陀真正的本懷就是空中妙有、妙有真空,所以將它收攝為中道,那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去接觸,這樣才有辦法瞭解。
 
西方在哪裡呢?在我們的內心歡喜。西方在哪裡呢?是我們的心自在。西方在哪裡呢?是我們的心能夠輕安。輕安、自在、歡喜。那要如何瞭解呢?在人間,我願意投入在人群中去幫助人。『歡喜嗎?』『很歡喜!想到救人,我很歡喜。』『覺得如何?』『歡喜。』『歡喜是什麼感覺?』『很歡喜。』這種歡喜是無法形容的。
 
所以,空中妙有,妙有真空,這就是法華的境界,叫做微妙法。我們在這個人間,就能夠得到輕安自在,皆大歡喜這個法。但是眾生沒有辦法,因為不能契合佛的心意,只是用方法,讓他不要再起顛倒心、煩惱心,這樣就能夠趕緊出離三界。

 
⊙菩薩乘運六度,上求下化亦稱大乘,今名佛乘者,以頓斷見思習氣,而得成佛故。

 
總而言之,乘,就是運載的意思。三乘法,是佛陀用種種的法,就是能夠讓你運用。羊車、鹿車,讓我們選擇要一個人坐,一個人到達,或者是二個人坐,二個人到達,或者是多人共乘大白牛車,這就是要由我們選擇。希望我們用六度為乘,這叫做菩薩道,能夠出離三界,自度度人,這才是清淨無染的大乘法。所以,菩薩是運行六度,希望大家要時時發大心、立大願,要慎思,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