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7月13日】度眾生到無畏處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菩薩所緣於諸有情,以無畏力起憐愍心,隨順眾生身語意業,利益安樂到無畏處。』

 
『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。』要在這個有情界去付出,談何容易啊!除了慈悲,還需要智慧;除了智慧,還需要無畏力。要有一股勇氣願意投入,給予艱難困苦中的眾生所需要,有這樣的憐愍心才能夠『隨順眾生身語意業』。
 
眾生剛強難度,但是諸佛菩薩慈悲、智慧,不捨眾生,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動物,他同樣尊重牠的生命。所以我們常常說,佛陀是『四生慈父』,不論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各種不同的生命形態,諸佛菩薩都是用愛來教化。
 
對人類則是不分膚色、不分種族,只要他有苦難,也是用心去尊重他的文化、尊重他的生態,隨他的語言,這樣去適應他的環境。甚至眾生有不同的欲念、追求等等,還是隨順眾生,隨機投緣教化,這樣來『利益安樂眾生到無畏處』。
 
看到泰國慈濟人傳回來的訊息,在二月中旬,清邁慈濟學校接到回賀村村長的求援信,請求我們去幫助一個老劉寨村。那個村距離回賀村四十公里,於二月九日發生火警,全村十多戶草屋燒得精光,十幾個家庭、幾十口人,一無所有。
 
我們臺灣的楊月鳳校長正好到清邁慈濟學校,接獲這個訊息,就陪著老師和學生一起去關懷。他們一行十三人,帶著大批生活物資,有鍋子、碗盤等廚房用具,以及油、鹽、米等等,走了幾十公里的山路,很辛苦地搬運上山去發放。
 
他們在發放時也是很有次序,物資一份一份排好,贈予的時候按照禮節,彼此感恩、尊重、愛,那種膚慰與付出,看了也是很感動。
 
還有另一個地方,那是在瓜地馬拉。新學年開始,山區的幾間學校,孩子沒有文具,缺了很多東西,希望慈濟可以去幫助他們。瓜地馬拉的慈濟人不多,不過他們有求必應。
 
三個慈濟人、一位志工,以及三位陪同的政府人員,一行七人進到山上去了解這些家庭,真的是很苦!其中的一間學校,四個老師,七十多位學生,這些學生都是貧窮的家庭。另外一間學校,是三個老師,八十幾位學生,同樣每一間校舍都很破。
 
那些學生,比較可以正常就學的,差不多都是一二年級的孩子。四五年級的孩子,要不是停學了,就是農忙時必須去採咖啡,賺錢來讀書。看到這種情形,真的讓人很不忍心。慈濟人心疼孩子,就勸家長,『孩子應該專心讀書,他們所需要的,我們來幫忙。孩子有讀書,未來才有希望。』
 
就是這樣,那麼遠、那麼長的路,慈濟人來回辛苦的奔走,邊走邊唸:『菩薩遊戲人間,為苦難的眾生,我們甘願做,我們歡喜受,我們要感恩,能做就是福。』這是他們自我鼓勵、彼此鼓勵。看到他們這樣的精神,實在很感動也很敬佩。
 
這就是菩薩的毅力,他們用無畏力去憐愍眾生,這念心啊!眾生的苦難,不分種族,有時候語言都不通,或者少數能溝通,他們也能發揮那分膚慰,去幫助他們、安慰他們,這就是『隨順眾生身語意業,利益安樂到無畏處』。
 
接下來的經文,可以看出菩薩如何入人間,佛陀如何來教育我們。將教育的方式分三乘,譬喻為羊車、鹿車、大白牛車。

 
⊙『菩薩求此乘故,名為摩訶薩。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。』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 
『菩薩求此乘』,此乘就是大白牛車,菩薩求的是大乘法,所以『名為摩訶薩』,就是大覺有情。『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』,就如火宅外面設三輛車讓他們選擇,有的孩子為了得到牛車而出離火宅。這是譬喻菩薩,甘願選擇大白牛車,自度度人。

 
下面經文再說:『舍利弗,如彼長者,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,到無畏處,自惟財富無量,等以大車而賜諸子。』

 
釋迦佛再次呼喚舍利弗,就是希望大家要再用心,提起精神來好好聽。要知道,就像那位長者,看到那些孩子已經安穩出來了,不過,父親的心總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更多東西,所以『自惟財富無量,等以大車而賜諸子』。『等』就是平等。這些孩子,長者全都要平等給他們,大家都能得到一輛大牛車。這是那位長者要給孩子的心情。
 
其實,這位長者的心情,就是佛的心情。這個財富就是法,法無量、智慧無量。眾生若能夠啟發這念心,就能富有法財、富有智慧。
⊙此言長者既以諸子得出火宅,自惟無量財富,等以大車而賜諸子。喻菩薩不忍諸眾生造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,沉溺惡道,即應根緣投教除不善法,置之善處,令彼之心各獲得安隱。

 
這段經文所表現的,『此言長者既以諸子得出火宅,自惟無量財富,等以大車而賜諸子』。有很多的財富,因為那輛大車安置得很豐富、很堂皇,很多寶物都在那裡面。這就是譬喻『菩薩不忍諸眾生造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,沉溺惡道』。
 
菩薩的心就是不忍眾生繼續造諸惑業。因為,眾生有了無明就會造業,難免受生死輪迴逼迫之苦。眾生在五道中輪迴,天道有得失的煩惱之苦,人間有欲望追求之苦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有業報之苦,這種生死逼迫的苦難。
 
但是,人總是在無明中繼續不斷造業,善惡雜揉。有時候起一個善念、造一個福,他就能夠生在人間或天堂,這就是為善的人有福。富有的人,若是求之無厭、貪婪無度,在世間做很多損害天地萬物,或是有害人類等等,來生還債,說不定是在畜生、在地獄、在餓鬼,或者是來人間受盡折磨。這都是因為惑業造作,所以不斷在生死逼迫中受苦,沉溺在惡道裡面。
 
面對這樣的眾生,該怎麼辦呢?菩薩就要『應根緣投教』,應這個眾生的根機與因緣來幫助他。有的時候,我們要去幫助他,還被他拒絕,慈濟人就要繼續用心,一而再,再而三,想盡辦法,用耐心、愛心取得他的信任,願意接受幫助。像這樣,這叫做應根緣,應他的根機、應他的緣,我們用盡方法來接近他、教他、幫助他除掉不善的法。
 
有的人就是這樣一生一生的迷茫,卻因為種種因緣而接觸到慈濟。這在慈濟宗門裡面,有多少人戒除了過去的惡習,換他投入人群中,用現身說法度人,『令彼之心各獲得安隱』,讓這些過去懵懂的人生,回歸到很安然、自在的人生,這就是菩薩,這就是『到無畏處』,這樣就是安全了、平安了。他能夠自度度人、自救救人,這叫做『無畏處』,已經平安回歸到人性本善的地方。

 
⊙佛處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,化度眾生,不畏艱鉅,亦不畏怯,至眾生安然,名無畏處。

 
『佛處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』。佛陀在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,那是真無畏。因為種種的法全在他的覺海中,他能夠分析天地萬物的道理,所以在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。
 
釋迦佛在世時,有九十多種的外道教,時時會來問難。佛陀在這種環境『化度眾生』不畏艱鉅,也不畏怯,不怕辛苦,這樣教化眾生,降伏眾生的剛強,因此很多外道教不只是心服,也會來皈依。這就是佛陀在世時,他的智慧、願力,這個德在大眾中無所畏。『至眾生安然』,這是佛陀的教育,教育到讓凡夫的心也很安然,無所畏。

 
⊙見諸子等,自思惟財富無量,應量平等,賜與一大車。諸子求小得大,甚大歡喜。

 
經文說:『自惟財富無量,等以大車而賜諸子。』就是說這些孩子都出來了,接著就想,應該要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東西,這些財富都要平等給予大家,也要平等都給他們大牛車。『諸子求小得大,甚大歡喜』,因為本來以為能得到羊車、鹿車就好了,沒想到還有這輛大牛車。這些孩子『求小得大』,這是譬喻聲聞、緣覺,以為解脫分段生死這樣就好了,沒想到原來自己也能成佛。這就是佛陀的本懷,希望人人能夠體會自己成佛有份。
⊙法華經方便品曰:無量無礙,力無所畏。亦謂善學無畏之網,曉了幻化之法。

 
《法華經•方便品》說:『無量無礙,力無所畏。』這就是佛陀的財富。佛陀富有智慧,他有很多很多無礙,而且他的力量無所畏,應眾生所求,應眾生所需要,他都願意給眾生。所以,期待人人用心體會佛的本懷,他要讓大家了解的,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與大自然會合起來,就是那麼的清淨無染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