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0月14日】知三界苦修出世道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,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,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,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。』

 
『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』,這應該大家都能清楚了,因為不斷提起這個名詞。這不只是名詞,也是真理,也是我們將要追求、體會,同時向自己內心自性去找出一真法界的道理。
 
這在一心之中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,本來就有,今生有,過去生有,乃至無量劫以前,真如本性、一真法界,就一直在我們的內心。但是,無明將我們的真如覆蓋,我們要相信,甚深相信,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防範煩惱再來覆蓋。不只是預防,我們還要去除無明,不要有煩惱,不去造作。
 
人與人之間,有人誘引我生氣,我們若能自己警惕:這個人說這些話,這樣損我、傷我,我感恩,我不能生氣。這叫做防範。不只不生氣,還要心存感恩;不只不記恨,還要感恩。這念感恩心起,無明就去除,去除了一分無明,真如本性就浮現一分的光明。
 
我們若能夠這樣,『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』,無處不道場,無人不是法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都是法。所以,心外無別法。除了我們的心以外,還有什麼樣的法好修呢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接觸的以外,還有什麼法呢?其實『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』。我們內心煩惱若都去除了,就能顯出真如的光明。
 
『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』。佛陀是三界導師,也是四生慈父,佛陀的大愛是涵蓋眾生,包含蠢動含靈。不論大小動物、人類,任何生命都含藏著他的佛性,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生命的價值。
 
『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』,都是同樣這個法。佛陀一直要讓大家瞭解,眾生法不離世間法,世間法不離佛法,一真法界的佛法。
 
《賢愚經》裡有一段故事。佛在給孤獨園時,有一天和阿難出去托缽,剛剛回到精舍,就有一位婆羅門要來向佛請法。他看到佛陀身穿的衣服稍有破損,從內心起了尊敬,但是很不捨,所以就回家去找,找到唯一的一件毯子,就把這件毯子最好的地方剪下一塊,拿來供養佛。
 
婆羅門向佛說:『我的能力有限,只有這一點點東西。佛陀啊!您所穿的這件衣服有破損了,所以我希望您能用這塊毯布來補綴您的衣服。』佛陀歡喜接受。
 
看到這位婆羅門這麼虔誠,供養的心、尊重的心是那麼殷切,所以佛陀就為這位婆羅門授記,說:『你這念心懇切殷勤,虔誠的供養。我向你保證,將來你會不斷修行,兩個阿僧祇劫以後你就能夠成佛,相貌莊嚴,廣度眾生。』
 
這個消息就傳出去了,城中大家就議論:『為什麼這麼微小的供養,佛陀就給他這麼大的讚歎,而且為他授記,未來也能成佛。這到底是什麼因緣?』大家感覺供佛能得到這麼歡喜,就這樣一直傳出去了,不論是富有的長者,或是大臣,或是貧窮的人,大家都很歡喜要來供佛,供養新的衣物,讓佛補綴他的衣服。
 
阿難看到這樣,覺得:這是什麼因緣?佛陀是什麼樣的福,造什麼樣的因,能得到這樣的福?只是一件衣服稍有破損而已,就能得到婆羅門的供養,以及城裡這麼多人的重視,爭先恐後要來供養。到底這是什麼因緣呢?所以阿難就來請教佛陀。
 
佛陀就說,在無量劫以前,有一尊毘缽尸佛出現人間,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字叫做槃頭,這國王領導的國家,人民都很富有。毘缽尸佛來到這個國家,安住在這裡,有一位大臣就趕緊去向佛請求,說:『佛既然來到我們這個國家,應地主之誼,佛能否給我三個月的時間,受我供養,好嗎?』毘缽尸佛默然歡喜。因為他有九萬弟子,來到這個城市,能夠有三個月的安定,有人供養,所以他接受了。
 
國王也得知了毘缽尸佛到來的消息,他也想盡一分心,就來向佛請求應供。但是毘缽尸佛回答:『我已經答應了您的大臣,我不能取消與他的約定,而來接受國王的供養。』
 
國王就去找這位大臣商量,這位大臣就說:『國王,您若能答應我的條件,您做得到,我就把機會讓給您。』國王就問:『是什麼條件呢?』大臣就說:『首先,您能否保證三個月後,我的生命還在?再者,您能否保證三個月後,佛還住在我國?其三,您能否保證三個月後,我們的國土依然平安無災難?』
 
國王就說:『這我怎麼敢保證呢?人生無常啊!這辦不到啊!』大臣就說:『既然辦不到,那我就不能放棄機會,而讓你先供佛。』國王就說:『不然這樣,你先一天、我一天,你一天、我一天,我們來輪流供養佛吧!』這位大臣想想,說:『好,可。』就這樣,一天一天輪流供佛,而這位大臣不只供飲食,他再供衣,佛陀與九萬僧眾的七條衣,他全都普遍供養。
 
佛陀說到這裡,就說:『阿難,你知道嗎?當時那位大臣就是我,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供養,不只供養佛,還是供養佛的所有弟子;不只供養三寶僧眾,我還為一切的貧窮苦難人,盡量去付出、救拔。這是我累生累世所造來的福,才能得到眾生一聽到佛有欠缺什麼,大家就踴躍來付出。這就是福緣。』
 
佛乃是福慧兩足尊。要造福,要有智慧;福就是要與眾生廣結福緣,智慧就是天地人間一切萬法都要不斷去思考。

 
前面的經文說,『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,於諸欲染,貪著深故』,

 
很多煩惱、無明,起惑造業,人、事無不困擾我們的心,所以『雖復教詔』,也是『而不信受』。這就是因為欲染,因為很多的欲來染著我們,才會貪著這麼深。貪著深就是無明,一個貪字就涵蓋了所有的煩惱,就是從這個字開始。

 
接下來經文說,『以是方便,為說三乘,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,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。』

 
因為眾生沉迷在欲界,沉迷在這麼多的煩惱中,無明很厚很深,所以不得不用種種方便法來講三乘法。這就是佛陀必須發揮智慧,運用智慧方便,『擬用適宜,隨根為說三乘』,適宜眾生的根機,隨眾生的根機來說三乘法。法要能夠對機,很不容易,所以『歎三車希有,三轉四諦法輪』。

 
⊙以是方便,為說三乘:以智慧方便,擬用適宜,隨根為說三乘,歎三車希有,三轉四諦法輪。

 
意思就是說,要常常讓大家知道,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很多煩惱匯集,造成了很多災殃的源頭,這就要用四諦法,不斷不斷地教育。當然,開始隨順眾生的根機,應機逗教,這是佛陀用智慧、用方便來引導。

 
⊙為實施權,有方便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心三界,了脫生死惑業,乃至聞法者無一不成佛。

 
『為實施權』,為了開示真實法,但是眾生不瞭解,他就要施設方便權教。有了方便法,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三界──心靈的三界。心裡的煩惱若不去除,就無法跳脫三界,所以要出離心的三界,就要用種種方便法,才能了脫生死惑業。
 
我們就是因為有生死,惑、無明,才會造這麼多的業。我們若能看開生死,無明就會淡化,真如本性就慢慢浮現出來。所以『了脫生死惑業,乃至聞法者無一不成佛』。聽的人,每個人聽了,因為他無明去除了,就一聞千悟,能夠瞭解了;能夠瞭解,就慢慢接近佛的境界。

 
⊙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:由是知三界苦,進而斷集。文中: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

 
『令諸眾生,除三界苦』。要讓眾生人人知道三界之苦,才能斷『集』,才能夠真正修行在大菩提道。所以前面經文說過,『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』人生真的是苦,三界無安。
 
其實最重要的,我們要看重自己這個心靈的三界。心靈的三界,無處不道場,無人不是法,大家要記著,不論是看到人、聽到聲音,不論是什麼,我們要心存感恩,這都是修行。

 
⊙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:佛由證法而開示演說教法,即在令諸眾生知三界苦,知苦,才肯修出世聖道。

 
『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』。佛陀經過了苦行,經過了參訪,瞭解九十六種外道修行的方法,而後他去除了不正確的修行、邪知邪見、不人性的修行方法,粹煉出真正精密的修行方法,在天地自然之間好好靜思默慮,終於覺悟了宇宙萬法的道理。這真理稱為天地間的『大我』,這就是真理。
 
佛陀證悟了這個法,開始想要如何讓大家都能成佛,這就是佛陀證悟之後的內心本懷。但是再思考,眾生的心思複雜,煩惱覆蓋,如何能將深埋在煩惱中的真如啟發出來呢?所以要設教,用種種的教法,讓我們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清淨的本性。所以『開示演說』教法,就是為了『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』,不斷要讓大家知道苦啊、苦啊。既然是苦,要趕緊用心受法,瞭解出離的方法,所以知苦才會願意修行,願意修行才能出離三界的苦難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