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0月16日】惡來善往信受是語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懷慈忍行惡來善往,忍辱觀行身口意德,現此境界具善知識,不因譏謗而起怨親。』

 
我們修行,慈心為先。修慈、悲、喜、捨『四無量心』,還要加行『六波羅密』。
 
六波羅密中,很重要的就是忍辱行。人間眾生芸芸,各有不同習氣,從過去累生累世中,因緣果報,彼此不斷交接、合成,難免在今生此世相遇時,非常複雜的感情,很多愛、恨、情、仇,怨、親難免都有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『懷慈忍行,惡來善往』。不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人,如何對待我們,對我們不滿意,對我們生誹謗等等,我們都要警惕自己,他如何『惡來』,我們回饋他的都是『善往』。
 
所謂『以德報怨』,不論他給我們多少怨啊、惡的事情,我們同樣甘願接受,用歡喜心回饋他,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慢慢就消除了。所以,人生一定要修忍辱行,慈悲寬恕,惡來善往。
 
忍辱的心,我們要時時細思,要很謹慎、好好思考,心時常在善思惟中。善思惟就是禪定,我們的心很縝密、很細膩,心不隨外境動搖。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,我們要好好思量,回報出去是要用什麼樣的言語?我們應該很謹慎,不要惡的來,惡的去,否則會變成彼此惡對惡,那惡緣就永遠無法結束。所以必定『惡來善往』,這就要看我們的忍辱之行,修到什麼程度。
 
忍辱,同時也要觀察自我的行為。行為不離身、口、意三業,平時待人接物都用得到,我們要好好『身行好事,口說好話,心想好意』,若做得好就是積功累德,這就是功德。
 
『現此境界,具善知識』。我們日常待人,或者面對的境界,有人給我們重重難關,困難的事情很多,我們也要說感恩。所以靜思語說:『若有人扯後腿,要心存感恩。沒有人『扯』,就練不出腿勁。』有人障礙我們,我們也要感恩,將他當作善知識,考驗我修行的耐心。若是惡知識,即使在逆境中我們也要用感恩心,將他當作逆增上緣。
 
『不因譏謗而起怨親』。我們也不要因為譏謗而起怨親想。若有人在我們背後說什麼話,或者惡意中傷,或者障礙我們要做的事情,像這樣,我們的心還是要感恩,不要遇到境界就停滯。我們要有『不退心』,這樣才能成就道業。
 
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,第一,要抱持四無量心;第二,要實行六波羅密。若能夠有慈忍之行,自然這『十波羅密』都能夠完成。慈,是代表『四無量心』;忍,是代表了『六度』。所以,有『四無量心』、有『六度』,合起來就是十德,就是圓滿。
 
修行,必定要『惡來善往』,以德報怨。我們時時要用著很單純、善解、包容、感恩的心,去面對種種惡言惡語、惡意中傷,因為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。我們若能夠這樣修行,就不會境界來時,就起心動念:『這個人我喜歡,因為他幫助我。這些人我不喜歡,因為他們障礙我。』我們不要有這樣的心。這些障礙我們的人,才是我們要多用功去包容,化解怨仇,成為我們的善知識。這叫做修菩薩行,沒有怨親想。
 
看佛陀對待提婆達多。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弟,出家成為佛的弟子,竟然聽法之後,心有所得,但是名利心很強,看到大家敬仰、尊重佛,他就覺得:我和他同在皇宮長大,我和他是堂兄弟,佛所瞭解的法,我也差不多都瞭解了,但是佛有這麼多人尊重,我也應該得到與佛同等的尊重啊!所以他起了一念貢高我慢,希望自立一個新的僧團。
 
提婆達多處處害佛,擾亂僧團的事情很多,但是佛陀處處原諒。這就是過去生種下的因啊、緣啊,才會有這個果報,所以逆來順受。佛的德行就是十德圓滿,有寬諒的心,包容一切。不只今生此世,若說到提婆達多的因緣,佛陀引述了過去生中,多生多世的對立相害,這是因緣果報。
 
佛陀告訴我們,即使他已經成佛了,這些恩怨還無法解除,提婆達多今生還是繼續在迫害佛。何況我們還是凡夫,哪有可能面對的人人都是給我們順境呢?若遇到逆境,我們也應該甘願接受,想辦法歡喜回報他。這是我們今生此世應該時時提高警覺。

 
上面的經文說,『是諸子等,若心決定,具足三明,及六神通,有得緣覺,不退菩薩。』

 
我們要知道,學佛,必定要時時體會過去,才能夠明瞭未來。我們與其他人的過去是如何,現在應該如何相對待,未來該如何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。
 
用『三明六通』的方式,我們才能通達人間種種的考驗,再用堅定的心,不退菩薩。
 
接下來經文又說,『汝舍利弗,我為眾生,以此譬喻,說一佛乘。汝等若能,信受是語,一切皆當,得成佛道。』

 
⊙汝舍利弗,我為眾生:知弟子契合佛心等,述明佛慈為眾生,視如己子,應賜與平等大乘,乃至皆以淨妙法引度之。

 
舍利弗,我為眾生用種種的譬喻來說一佛乘。從這段經文我們就知道,佛陀瞭解眾生如何修行的過程——從聲聞開始,聽進來的法,慢慢瞭解,如何去除煩惱,同時慢慢體會佛心,契合佛心,所以開始發大乘心,發大悲心。這就是描述佛對弟子、弟子對佛的心態,彼此慢慢接近、瞭解。
 
所以佛陀向舍利弗說『我為眾生』,這是一種敘述,瞭解佛陀的慈悲是為眾生,將眾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,希望將他所體會的宇宙真理,讓弟子全都透徹瞭解,所有的法,希望弟子都能接受、體會、理解。這是佛的心,不希望有大小分別。
 
雖然弟子的根機有差別,不過佛陀最後還是向大家講大乘法,希望將這個法留下來。在佛陀的時代,弟子們能夠接受這個大法,這是佛最歡喜的。假使還有根機不整齊,或是無法體會,至少法也要留下來,流傳後世。
 
未來的眾生同樣是他的孩子、他的弟子,佛陀就是用平等的大法,要讓我們後世的眾生人人能夠得法,依法修行而成佛,到達與佛同等的境界。所以說『應賜與平等大乘,乃至皆以淨妙法引度之』。用很清淨的妙法來引度眾生,期待眾生人人能體會真實妙法。

 
接下來再說,『以此譬喻,說一佛乘』。

 
⊙佛視一切眾生,皆是佛子,父子同命脈,天性相關,所以佛已出三界火宅,又回入此宅,度子同出,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。

 
佛陀已經離開這三界火宅,不必再來堪忍娑婆了,但是為了悲憫眾生,他又回入此宅,再來娑婆世界『度子同出』,再回來引導這些孩子趕緊出離火宅。
 
我們所說的火宅、三界,就是我們的心。『宅』就是我們的心宅,『三界』是我們的心靈三界,無明煩惱就是『火』,『災』從我們內心不斷生起,損害了我們的慧命,這一切都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。所以佛陀來人間,用法教化『度子同出』,『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』,就是如來用什麼樣的方式修行,體會到什麼樣的境界,都一一告訴我們。

 
所以,『汝等若能,信受是語,一切皆當,得成佛道』。

 
⊙汝等若能,信受是語:如來出世,直欲人人信受此法,以致四十餘年,漸次調教。後至法華會上,佛初為上根之人作法說,唯身子得悟;次為中根之人作譬喻說,唯四大弟子得悟;又次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緣說,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。故經云:能聽是法者,斯人亦復難,此舉信受難也。

 
如來出世間,就直接要讓人人信受這個法,這是佛陀的目的,希望大家能夠相信。所以他『四十餘年,漸次調教』,從初轉法輪開始,用種種的方法教育,而不是到四十二年後才要眾生去體會法。
 
四十多年後,眾生的根機還是不整齊,直到法華會上,佛陀『初為上根之人作法說,唯身子得悟』,『次為中根之人作譬喻說,唯四大弟子得悟』。再下來就是『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緣說,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』。
 
下根的人要用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說,不斷不斷來度化。『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』,若想到這裡,就會覺得眾生很難度。佛陀本身都難以度他了,何況我們現在呢?

 
⊙一切皆當,得成佛道:信受是語,知苦斷集,爭出火宅,至安穩處。復得大乘法直至成佛之道,是真諦實理。

 
『一切皆當,得成佛道』。那就是,佛陀所說的法能夠信受,知苦集滅道。大家瞭解世間是苦,所以願意接受,願意離開這個火宅——心靈的三界,心宅的大火災難;大家爭著要出離火宅。這是在四十多年間不斷調教,才能夠得到大家願意接受,『爭出火宅,至安穩處。復得大乘法直至成佛之道,是真諦實理』。
 
想想看,佛陀在世,四十多年的時間講『四諦法』、『十二因緣法』,同時要用因緣、譬喻、言說來講。四十多年了,最後老邁來時,不得不把握時間,開大乘法,說真諦理。想起來,到底這個道理我們能體會多少呢?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日日有用心,時時在體會。
 
我們是不是有懷著慈悲之心呢?有忍辱行嗎?世間有這麼多苦難,這麼多的矛盾,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對立,見解之差很大,我們是不是有忍辱觀惡言行,有沒有呢?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