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0月19日】常樂我淨微妙第一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攝一切行教理行證,知四諦法斷苦集滅,修道了脫斷塵沙惑,持戒定慧行最上供。』

 
各位,學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。每天開口動舌、舉手投足,生活中一切都是法。但是,我們學佛,能夠認清楚這是法?人在環境中,如何才能體會『教理行證』?萬法廣散,我們在這天地萬物之間,如何能認定什麼是法?宇宙間,大到如星球,小到如塵沙,中間的一切有形物等等,無不是法;宇宙之間所有一切,擴大開放來說,無不是法。這種遍行一切法,都有接觸到,都有體會到,才有辦法攝一切行。
 
學佛,就要學在如何攝一切行。我們若能總持一切行,瞭解了道理,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我們都清楚了,道理明白了,就去實行。『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』,這就是行。『教、理、行』,有接觸過之後,才有辦法『證』。所以總持一切行,就是我們的法門,『教理行證』就是我們的法門。這個法門的第一步就是『知四諦法』,要『斷苦集(慕)滅』。這是佛陀的用心。『苦集滅道』,應該讓我們知道,我們才懂得斷苦集(慕)滅。
 
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的造作,如何與人人結好緣,如何把握機會做好事,造福人間,防非止惡,不與人結怨,不與人連仇。沒有結怨連仇,就不會惹來『怨憎會苦』,同時也要斷『愛別離苦』。所以『修道了脫,斷塵沙惑』,我們要好好下定決心修道。
 
菩提道路必須自己開出來,要認真鋪好。要知道斷除塵沙無明,大的煩惱,我們看得到;粗的煩惱,我們能斷。若說:『不要計較啦。』『好啦,不計較。就讓給別人。』心,是不是輕安自在呢?這件事情既然禮讓了,但是心裡甘願嗎?甘願,但是有把它忘了嗎?不只甘願就好了,一切都沒有了,連微細的煩惱都要從內心掃除。所以『斷塵沙惑』,非常微細的煩惱也都要斷除。
 
『持戒定慧行最上供』。我們修行要好好堅持戒、定、慧。持戒,才能防非止惡,不再惹來煩惱、做錯事情。受教之後,瞭解道理,明白前面這條道路不用懷疑,所以我們的心能定。心定下來才有辦法是非分辨清楚,是道,我們要走;是煩惱,我們要斷,這就是智慧。用這樣來回饋佛陀,這是最大的供養。
 
我們常常說,禮拜是供養嗎?是啊,這是敬的供養。或者,需要財物的供養嗎?不必了。但是,我們的心行,我們是不是有好心好行呢?真正好心好行,才是真供養。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。

 
經文,『汝舍利弗,我為眾生,以此譬喻,說一佛乘。汝等若能,信受是語,一切皆當,得成佛道。』

 
我們已經說過了,佛陀向舍利弗再更清楚表達,說『我為眾生,以此譬喻,說一佛乘』。為了讓眾生人人能夠體悟佛法,用說的聽不懂,就用種種方法來譬喻,讓人人能夠體會佛乘的境界,如何去救人救得很歡喜。接觸到這個道理──苦從集來,如何體會到苦的源頭,如何解開集苦的方法,從人間去體會、接觸,堅定道心。『一佛乘』就是啟開了菩薩道,大家才能體會佛的真理。
 
佛陀說,『汝等若能,信受是語』。這四十多年來佛所說的法,不論是用譬喻的,不論是說人間事,或是出世間法,所說的一切,大家若能夠相信,則『一切皆當,得成佛道』。這已經涵蓋了現在跟你們說,以及未來這個法要傳下去,人人若相信,人人都能夠『得成佛道』。

 
接下來經文再說,『是乘微妙,清淨第一,於諸世間,為無有上,佛所悅可,一切眾生,所應稱讚,供養禮拜。』

 
『是乘微妙,清淨第一』。『是乘』就是佛乘。成佛這條道路非常的微妙,我們若能到佛的境界,那種靜寂清澄的感覺真是很微妙,而且不是短暫的感覺,是廣大無邊,永恆的微妙境界,是清淨第一,完全無染的境界了。
 
『是乘』就是譬喻一乘的車體。因為大白牛車,這輛車裡面很豐富,所有的裝潢、豐富的財物都在裡面,有很多很多的法,那就是一切種智。

 
⊙是乘:一乘車體,即一切種智,具四德為體,心境不二,事理雙融,曰微妙第一。

 
天下萬物,一切一切形色,種種的智慧無不通達,就是一切種智。就如前面說的,大到如天體宇宙,小到如微塵,這當中所包含的一切道理、物理,完全都透徹,所以叫做一切種智;包括人的生理、心理全都涵蓋,最具體。
 
『具四德為體』,四德就是常、樂、我、淨。『心境不二』,外面的境界、裡面的心境,都包括這四德。『事理雙融』,不論是事或理都能夠互通。佛陀教育我們,未成佛,要先懂得做人,事理要圓融。真的是很微妙。

 
⊙四德之一:常德,常寂之體變而無生滅,常而不遷不變,名之為『常』。性體虛融,湛然常住,歷三世而不遷,混萬法而不變,名之為『常』。

 
四德,第一就是常德。就是『常寂之體恆不變』,因為它不變,所以無生滅,『常而不遷不變』,名之為常。『性體虛融』,它的本質很廣大,能包容一切。『湛然常住』,永遠都是這麼寂靜,這麼清淨,這樣常住。所以『歷三世而不遷,混萬法而不變』,這就是『常』,永遠永遠不變。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這樣。

 
⊙四德之二:樂德,涅槃之體寂滅永安,名之為樂。又運用自在,所為適心,名之為樂。

 
第二,『樂德』。那就是涅槃,也叫做寂光,它永遠都是光明。為什麼光明呢?不受無明遮蓋,將無明都掃除了,回歸真如的本體來。它是『寂滅永安』,永遠都是這樣輕安自在,『名之為樂』。『又運用自在』,能夠運用,雖然它很寂靜,卻能運用自在。常常說真諦無體,其實它無形無相,我們常常說,是因為用種種法來合成。
 
佛陀要將他的心境說給我們知道,我們沒辦法體會,他就用因緣果報、譬喻、言辭等等的方便法,讓我們瞭解。種種的法,佛陀應用自如,能夠讓眾生體會、瞭解,眾生聽了歡喜接受,轉煩惱為菩提,轉苦為樂。這都是佛陀用種種的法來合成,所以他能夠『運用自在,所為適心』,應機逗教,這樣叫做『樂』。這就是『樂德』
 

⊙四德之三:我德,『我』有二種,一就體自實名為我,二就用自在名為我。

 
第三,『我德』。『我』有兩種,一就是『體自實,名為我』。這個『體』,法體是真如,這是真實的,真如本性是永恆的。你說虛空,它有名,叫做虛空,但是虛空的本質就是虛而空,這就是實。大自然的大我是實,大自然的真理是實,這就是『體自實,名為我』。
 
第二就是『用自在,名為我』。這個法能夠運用自如。釋迦牟尼佛的法能夠流傳後代,讓我們後代的人『一理通,萬理徹』,將這個通徹的法再應用下去,這也是『我』。所以,佛陀說『天上天下唯我獨尊』,這不是佛陀自大,『我』是天地萬物的真理,那個真理的我,無處不在的大我,無處不在有真理。

 
⊙常德之四:淨德,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,名之為淨。又隨化處緣而不污,名之為淨。

 
第四,『淨德』。涅槃是寂靜為體,解脫一切垢穢,名之為淨。我們必須去除這麼多的煩惱、習氣等等垢穢,若能夠完全去除,叫做『淨』,很清淨,因為沒有煩惱垢穢,我們才能回歸如來本性。淨德就是『隨化處緣而不污』。在這個地球上,娑婆世界,就是佛陀來教化的地方。佛陀是乘真如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,他不是帶業來,所以叫做『淨』,很清淨。過去生的修行,真的讓他很清淨地來去自如,乘真如法而來人間,所以叫做『如來』
 
佛陀具足了『常樂我淨』四德,所以『是乘微妙,清淨第一』,這就是我們要下功夫學習的。
 
再來,『於諸世間,為無有上。佛所悅可,一切眾生,所應稱讚,供養禮拜』。大家都應該稱歎,因為『超越三種世間之上,為十方諸佛所尊,妙契佛心,適悅聖意』。
 
這四德,不只是諸佛歡喜,還是『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』。

 
⊙超三種世間之上,為十方諸佛所尊,妙契佛心,適悅聖意。故云佛所悅可。具有四德不僅為諸佛所歡悅,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。

 
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以及六道眾生,這叫做『九法界』。佛陀用這四德來人間教化,人人若能通徹這個道理,應該向這個道理去修行。
 
所以學佛要用心。常、樂、我、淨四德,不只是聖所讚歎,人人都應該讚歎,還要『供養禮拜』。這供養禮拜也是有稱讚,就是口禮拜,我們要讚佛、讚法、讚僧。還有意業的供養,要從內心起恭敬讚歎之心。從身體禮拜,這叫做身業讚歎。

 
⊙一切眾生,所應稱讚,供養禮拜:車體具四德,為聖所稱讚。稱讚即口業,供養即意業,禮拜即身業。

 
所以我們開頭說,『攝一切行教理行證』,就已知苦,斷苦集。這『苦集滅道』,我們全都要瞭解,都要很清楚。若能夠這樣,又『修道了脫,斷塵沙惑』,這就是對佛最敬仰的供養。
 
佛陀對眾生的期待,就是人人依教奉行,體會佛法,能到達與佛同等,與天體合一,這是佛陀最大的期待。我們若能夠做到這樣,就是最上供養。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