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0月29日】滅盡諸苦是為滅諦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覺心無染真如體空,聲聞緣覺離惑存明,常樂不遷性體虛融,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。』

 
『覺心無染』,這個『覺心』就是人人的真如本性。我們的『真如體空』,要去哪裡找?看不到,也聞不出來,到底感覺是怎樣?你的感覺,我無法瞭解啊!
 
『明明我就有這樣的感覺,你怎會不瞭解呢?』是啊,明明我『有』,其實那是『妙有』。『我的感覺,你怎麼會無法瞭解?』那是『真空』。你和我之間就有這樣的『真空妙有』,若要說到讓你瞭解,『感覺很好啦!』那也只是一種形容。除非你和我一起去,有需要幫助的人,我們一起去接觸,看到被幫助的人展露笑容了,他的笑、他的感覺,我能明白。像這樣,才有辦法體會那個感覺。
 
那種真理的感覺,確實看不到,不過它是真實存在,所以『真如體空』。它就是沒有形體,才是真實在;若是有形體,就會千變萬化。我們的真如永恆,孩子是這樣,老人也是這樣;人是這樣,飛禽走獸也是這樣,真如體空。
 
只是凡夫無明,那個『感覺』就會去造業;體會了真理,那個『感覺』,覺悟的境界就是寂靜清澄。那境界之美是無法譬喻的,只能憑我們一念真正體會的感覺,叫做『覺心』。我們要回歸無染的覺性,就是真如體空的道理。
 
『聲聞緣覺離惑存明』。『惑』就是無明,我們的塵沙無明實在說不完。聲聞是從耳根吸收佛陀的聲音,體會道理原來如此,所以無明慢慢去除了。撥開煩惱無明之後,心靈的境界就是『常樂不遷』。常常很歡喜,這個歡喜是永恆的快樂,因為心已經沒有煩惱、污染的東西,一片的淨空,所以『常樂不遷』。
 
然而我們凡夫卻不是這樣了。凡夫有煩惱,一會兒高興,一會兒生氣,『我現在心情很不好,你怎麼來和我說話?唉呀,囉嗦啊!』或者在這裡看到這件事情不順眼,走到那個地方去還是不中意;這個人得罪我,去到那個地方,我就找別人來出氣。這叫做遷怒。
 
孔夫子說『不遷怒,不貳過』。這件事情與那個人無關,所以不要因為情緒而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氣氛,這我們也要學。所以我們要時時把心裡的煩惱清空,也不要撿煩惱來放在心裡,讓心靈的空間沒有煩惱,這叫做『常樂不遷』。
 
『性體虛融』。『虛』就是『真空』,『融』就是『妙有』。因為本性體空,要說這個體是長什麼樣子呢?就像大虛空一樣,能夠包容一切,這叫做『虛融』。
 
我們的心態,有的人一點點東西都不願意布施,一點點事情都不肯讓人,計較到底,一點點煩惱就受不了,這叫做心狹窄。我們現在修行,這些煩惱都去除,那就是空。這種真空,其中有妙有,這個妙有道理入心,真實道理在我們內心,我們能夠應萬法,融通一切,這就是『性體虛融』。
 
這全都是從耳朵聽進去,用心去體會,自己去用功,去除煩惱無明。若是『離惑』,自然『存明』;無明去除,存下來的就是光明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能夠『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』。到那時候,我們就是『常樂不遷』,『安穩解脫』了。學佛,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,希望我們能夠用心。有用心,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。

 
前面的經文說,『若有眾生,不知苦本,深著苦因,不能暫捨,為是等故,方便說道。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。』

 
我們要瞭解,眾生就是『不知苦本』,人與人、事、物的苦,還有生老病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,這都是無法閃避的苦。這到底是為什麼?這種苦的因由如何來呢?我們都不知。佛陀就是要來為我們解釋,解釋我們苦的因緣。
 
『深著苦因』,都是深著愛欲所造來的苦因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全是我們的苦因。過去生中是這樣的習氣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造了很多的惡業,這輩子也是這樣的習氣。雖然你聽了法,知道,知道,還可以說給別人聽,但事情臨到自己身上,那個煩惱又覆蓋回來,這叫做深著。
 
幾天前看到新聞,是關於原諒。年輕人為了感情的事情,奪人所愛,被一群人找上門。這群年輕人找上門,當著父母的面將那個孩子拖出來,好幾個人圍著打。父母趕緊去拉開他們,苦苦哀求,拜託放他的孩子一條生路,不要再打了!這群人不顧這對父母的哀求,當面活活打死了年輕人。
 
這對父母情何以堪啊!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,這群年輕人受到法律制裁。我們新竹的菩薩,不斷去膚慰他們,將他們帶出來當志工,帶出來聽聽慈濟人說話,所以心門打開了。他們到監獄探望這些打死他們兒子的年輕人,告訴他們:『這是你們人生一個很大的教訓,我們原諒你們,你們未來還有前途……。』這些孩子真的懺悔,比受法律制裁更加懺悔,因為對方的母親用這樣真誠的愛,面對面說出原諒他們。所以,這幾位年輕人已懂得懺悔,將來出獄之後應該會回歸人的本性,就是善,『人之初,性本善』。
 
這種『深著苦因,不能暫捨』,遇到事情時,若能有人來膚慰他,從苦難中將他牽引出來,這樣可以讓他想得開,這個『深著』就解除了。
 
『為是等故,方便說道』。道理很深,看不見,摸不著,聞不到,但是用種種人、事、物,這樣方便譬喻、言詞來說道。

 
接下來經文說,『若滅貪欲,無所依止,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。為滅諦故,修行於道,離諸苦縛,名得解脫』』。

 
這是表明了滅諦。前二諦是『苦』、『集』,第三諦就是『滅』。這個滅諦,要滅什麼呢?滅掉煩惱、貪欲。不只是去除,又願意付出。譬如『愛計較』也是個習氣,我們不斷練習『不計較』來取代『愛計較』的習氣,這叫做工夫。
 
我們往往在生活中無意間流露出習氣。習氣,就是很多塵沙的無明。譬如一張桌子,粗的沙塵去除了,但是你若沒有每天擦,兩三天後又蒙上細塵。這就是我們沒有用心,無形中飛來的細沙,我們沒有注意,所以還有塵沙,就是用功的工夫還不夠。所以滅諦,我們要完全『滅盡聚集塵沙無明之功能』。

 
⊙明滅諦,滅盡聚集塵沙無明之功能,即證寂滅真空之理,滅諸相之至無為法。

 
我們人人真的要用功,去除塵沙無明。我們若能透徹瞭解滅的真理,才有辦法證寂滅真空的道理,這個滅諦的工夫一定要展現出來。
 
『滅諸相之至無為法』。我們要將有為法合成的煩惱,這些『相』都要一併去除。合成的煩惱若去除,才有辦法回歸到無為法,就是體悟真理。因為我們這個塵沙煩惱往往一不小心就合成了因啊、緣啊,所有形象。有形象的事物就是合成,是煩惱聚集而成,才會有這個因,這樣的緣,才會結這樣的果。所以我們必定連這個形象,這種的『相』,我們都不要有。所以,『滅諸相之至無為法』,就是沒有煩惱在我們的心,我們才能夠海闊天空,才是真正回歸到真如本性。
 
接下來說,『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』。

 
⊙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:前因貪欲既為苦本,若有眾生,依於寂滅理觀,滅除貪欲,是苦因已盡,而諸苦果無所依止。

 
前面既是這樣,惹來我們現在有這樣的苦,不論是身體的病痛,老來行動不自由,或者人與人之間等等,這都是從過去累積來的。過去無不是貪、瞋、癡等種種煩惱,這就是苦本。
 
『若有眾生,依於寂滅理觀』,我們既然知道了,現在開始就要依靠這個道理。『滅盡諸苦』就要回歸到體會寂靜道理,我們的觀念、見、思,外面的一切境界,在我們內心要用什麼方法來觀,好好細思,這樣才能滅除貪欲。
 
『滅除貪欲,是苦因已盡』。我們的心若能無貪無欲,苦的因才會盡。過去的,我們已經造作了,這一生一定要很甘願接受,到此為止,不要再繼續糾纏,這個苦因就盡了,所以『而諸苦果無所依止』。就是說,我們過去生中就是有造苦因,現在這個苦果已經出來了,現在苦的,我們就要解開,不要再結下去了。這是我們應該要體會,要瞭解。

 
⊙當知但云:無所依止,則塵沙惑尚存,餘果未證。至後見思惑斷盡,始為滅盡諸苦,名第三滅諦。

 
前面說的苦果,我們若能夠滅除苦因,這個苦果就無所依止。就是塵沙惑尚存,只到『無所依止』而已,並不是這樣就完全解脫了,還沒有。我們這輩子是這樣,我們不要再讓苦果延續下去,但是我們要很注意『塵沙惑尚存』。雖然東西都搬開了,也都清掃乾淨了,不過,工夫若沒有繼續用功,這個塵沙的無明就慢慢又進來了。這就是說『餘果未證』,只到小乘,『我放下了』,只是這樣而已。
 
因為我們就是要斷盡煩惱,才有辦法滅盡諸苦,這個『第三諦』才能完全證『滅』。要如何才能夠完全滅除?必定要投入人群中去磨練。我這項煩惱已經放下了,我應該投入人群。人群中種種的煩惱無明,我這樣的付出,到底所得到的是不是每天歡喜?我是不是每天快樂?我是不是每天輕安自在?
 
所以說起來,覺心,我們的覺心到底是不是無染呢?我們的真如,是不是有到達了真如體空的境界呢?這就要在人群中試煉我們的心,是不是在慈濟人群中,大家一起來做好事,我們有時時說感恩嗎?我們投入,我們付出,人家有感恩我們嗎?若沒感恩我們,我們的心有不舒服嗎?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 
聲音聽進來,道理清楚,這個惑我也已經去除,我明白道理,但是我們有『常樂不遷』嗎?我們有『性體虛融』嗎?我們要常常對所有的菩薩道侶說:『感恩啊,感恩啊,因為有你、有他,我們才能一起成就好事情。』大家要互相感恩。付出的,我們不掛礙在心裡,『三輪體空』,這樣才能『常樂我淨』,得到『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』。
 
菩薩,我們學佛就要學在這個地方,平時真的『覺心無染』,要『我淨自在』。這當中的工夫,我們就要時時自我警惕,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