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09日】持戒清淨續佛慧命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眾生受佛戒稱佛子,以必當作佛;依佛聖教通名菩薩,以續佛慧命;紹繼佛種使不斷絕,誠為如來子。』

多麼親切感啊!佛和我們真的很近,我們若用心,感覺佛與弟子就像父子的親緣一般。

人在世間,父母與我們最親,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所成,母親十月懷胎所生。前世的因緣,捨彼投此來到人間,生者、被生者都不知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來出生,我們都無法瞭解。

但是父母看子女,『希望孩子照我的意思,我要孩子學什麼功夫,讀什麼大學,或者專心去工作。』選擇的方向應該要如父母的意。但是,所要求的,十有八九不如意。很多孩子:『為什麼我要照父母所說的呢?』很多父母:『我很無奈,為什麼我會生這樣的孩子,都不聽話呢?』彼此埋怨。這是一般的人生,就是無明,就是糊塗。 

我們與佛的緣就不同了,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,我們願意奉獻於人間大愛,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。既然是選擇,為佛法脈傳承,我們就有責任將這個法脈入心來。 

佛陀用慈悲、用愛來啟發我們,也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回歸本性,做自己的主人,如自己的願,體會天地萬物的道理,與天體合一。並不是佛陀用什麼樣的威權強制,他是讓我們很瞭解,讓我們自動去體會。 

我們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起,才會在六道輪迴,不斷複製煩惱,一落紅塵就無法再回頭。現在既然有機會讓我們明白,我們應該要捨離滾滾紅塵,入佛門就要『受佛戒稱佛子』,以戒為師,傳法脈。我們要依止佛法,成長我們的法身,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照顧慧命。 

『以必當作佛』。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成佛。你當學徒就是希望將來當師傅,同樣的道理。『受佛戒稱佛子,以必當作佛』,這是我們的目標,我們人人一定要立這個心願,回歸真如本性,結很多的好緣,再來人間度化眾生。 

『依佛聖教通名菩薩』。雖然用種種方便權巧來接引我們,但是最後到法華會,無非要讓大家明白,過去所教是方便法,現在才是真實法。真實法,就是要入人群行菩薩道,在人群中而心不受染污,這才是真功夫,這才是真正能發現真如本性的方法。

因為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這就是我們的慧命;而我們的慧命,真如本性已經被無明遮蓋了。佛陀現在設法讓我們知道,慧命要如何繼續下去,就是開啟菩薩道來接續我們的真如本性。芸芸眾生煩惱偏多,菩薩救濟眾生,不受煩惱污染,這就是真慧命。

『紹繼佛種使不斷絕』。一直說『人間菩薩招生』,大家要好好用心,自度度人,讓人人有機會接觸佛法,啟發他的善根,讓這個佛的種子不斷絕。所以要好好接近人群,讓眾生有因緣,進來菩提道,這個種子能夠萌芽、扎根,不斷成長,這就是『誠為如來子』。

修行是我們自己發心,自己的選擇,所以我們要誠。我們用最至誠的心,用『誠正信實』來待人接物,在人群中發『四弘誓願』,要度盡眾生,這必定要『誠』。『誠為如來子』,我們以『誠』與『情』來和眾生結好緣,用最誠懇的心入人群中。所以『紹繼佛種使不斷絕,誠為如來子』,希望我們人人用最誠懇的心傳承慧命。 

我們與佛,雖然時空相隔二千五百多年,不過,這個因緣是隔不斷的,永遠無法切斷,端看我們是不是有心將它啟發,用在人群中,來救治大乾坤、小乾坤。學佛者,我們與佛的法脈關係很親切,佛陀離我們不遠,我們人人都是佛子,承佛教誡,接受佛陀的法脈來成長我們的慧命,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有這念心,繼承佛陀的教法,來教化天下眾生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『又舍利弗,若見有人,捨惡知識,親近善友,如是之人,乃可為說』。

講《法華經》、聽《法華經》,必定都要很用心,因為︽法華經︾乃成佛之道。我們要如何學佛能成佛呢?《法華經》的道理,從我們不懂開始,循循善誘,用教菩薩法來引導。菩薩的道場在哪裡啊?在人群中。在哪裡啊?在事物中。『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』,就是在人、事、物中學習,這就是菩薩的道場。

但是一般的修行者要真正全盤體會,實在是有困難;若是體會不到,對這個微妙的道理錯解、誤解,那就不行了。所以前面經文說,什麼樣、什麼樣的人,有什麼樣的見解,有什麼樣的行為的人,還無法接受這本經,『不可為說』。現在經文就說:舍利弗,若是有人,『捨惡知識,親近善友』,像這樣的人,都可以為他們講說這部《法華經》。

因為我們很容易受惡知識誘引,五鈍使、五利使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等,現在的人,這樣的心病很多。 

有的人修行,『我學問高,我瞭解的事情很多,我面對很多比我差的人。怎麼我做的事還沒有得到別人承認,沒人來獎勵我,沒人來讚歎我。』這樣內心煩惱、無明,就生病了。這是『鈍使』。 

我們若想求法,這麼多的宗教,萬一入錯了門,信仰不同,或者見解偏差,修行的過程中很快就走偏了。這叫做『五鈍使』、『五利使』,時時都在我們的修行中,很快就將我們引出去了,這都叫做『惡知識』。惡知識有時候是從我們的內心產生,有時候是從外境產生,這我們就要很用心,隔離惡知識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『捨惡知識,親近善友』。我們要和精進的人多親近,這樣的人才能保持清淨心,接受清淨法,『誠』與『情』的法。我們很誠意的心入人群,在人群中建立清淨無染的覺有情。這是我們要很謹慎,不要受惡知識牽引去了。 

接下來經文說,『若見佛子,持戒清潔,如淨明珠,求大乘經,如是之人,乃可為說』。

『戒』很重要,能防非止惡。我們過去還未修行之前,不知道什麼是犯戒,一切都是隨心所欲,從小隨著世間的污染法,強欺弱,這樣在生活。瞭解佛法以後,我們就要開始預防錯誤,戒殺、戒盜、戒邪淫、戒妄語、戒酒,這是在家佛教徒應該要受持的基本戒。 

除了『五戒』以外,現代人會疏忽、會犯錯的,慈濟人也要戒。彼此提醒,不要喝酒,不要抽菸,不要吃檳榔,這些東西對身體有害無益,對個人形象也有損。還要遵守交通規則,這是保護生命安全。

還有,現在的人已經生活欠缺禮節和倫理道德,所以我們更不能忘失這些美德,要孝養父母,說話要輕聲細語。我們還要顧好這念心,不要受到社會政治的浮動,就跟著躁動。

我們總共有十戒,希望人人防非止惡。有了戒,我們就平安多了,又能保持心的清淨,沒有很多煩惱來染著,這樣就能開啟智慧。心在法中,行也在法中,如規如矩地生活。, 

⊙戒淨有智慧,唯求大乘經,如是菩薩可說。

『唯求大乘經』。我們瞭解佛法之後,應該要多瞭解大乘法。『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』,我們要走的是康莊大道,是佛陀所教育、開啟的菩薩道。所以,願意來瞭解這部經的人,這就是菩薩,『乃可為說』。能夠守戒,能夠發心行菩薩道的人,我們可以為他說。

守戒,要守到什麼程度?『如淨明珠』。

⊙如淨明珠:戒如摩尼珠,如雨滋潤大地濟世利物,能自利利人。持戒如護明珠,六根清淨之因,求大乘法。

戒如淨明珠。古人,在污濁的水中放入明珠,水就變成清淨。以前的人,也是將明礬做成一顆球狀,把它放入水缸,隔天早上,污濁的雜質就沉澱了,水都很乾淨。這個明珠,說不定古時候有這樣的明珠,也說不定是古時候的人要喝水,就用明礬放進缸裡,水就乾淨。我們人間有這樣的事情,就有這樣的法來對治;有濁水,就有明礬可以讓淨水,供應人飲用。

水從哪裡來?雨露。雨能滋潤大地,濟世利物。大乘法就像雨露一樣,能自利利他。我們自己好好地修行,利自己又能利他人。

『持戒如護明珠,六根清淨之因』。持戒就像保護真如本性這顆明珠。六根去緣外面的六塵,會生起很多煩惱。我們修行若持戒持得好,外面的境界根本擾動不了我們的心,自然我們的心就很清淨。這就是『六根清淨之因』,我們要有這樣的種子為因,來求大乘法。我們的本性原來就清淨,我們要把它保護好,來求大乘經。 

⊙求大乘經:開佛知見,悟入佛心,悲智為緣。向內自心勤求修持;向外於人群世態入微通理。如是之人,乃可為說。

『開佛知見』。大乘經無非是讓我們與佛的知見一樣,所以『開佛知見,悟入佛心』。佛是怎樣的知見,我們能體會佛的心,這樣『悲智為緣』,外面境界的苦難,我們不忍心,所以啟動了我們的清淨心,投入眾生苦難中去付出。所以『悲智為緣』,若沒有這些眾生的苦難,我們無法成就大菩提道。

『向內自心勤求修持』,對內,自己的心要好好勤求大法。『向外於人群世態入微通理』,向外,於人群中,這個世態要入微通理,真正道理明了,有辦法幫助人。這就是要看我們的悲心智慧,如何入人群中去付出。

行菩薩道,我們必須身體力行,我們要守戒來續慧命,這就是我們的本分事。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