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04日】執空而不進求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但念空故,不喜樂於妙用;念無相故,不喜樂於上求;念無作故,不喜樂於下化;心不喜樂,所以不復進求。』

大家要時時勉勵自己的心,不要有疲勞的心態。我們的心若疲倦,對任何事都沒興趣,這樣還算是修行嗎?就是因為要修行,有的人就認為:我已經瞭解了,諸法皆空,所以我好好獨善其身,對其他的一切都沒興趣,因為一切都是空。他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只偏重在空的道理。

確實人生是空,很多事情都是虛幻一場。我們每個人,過去不知多久以前,造了很多人我是非,很不歡喜的事情,累生累世不知與他人結了多少惡緣。過去是這樣,我們懺悔,過去的煩惱要趕緊斷,未來要改善得更好。該還的債,我們歡喜還,打八折。還期望再回報嗎?好了,夠了,不必了。懂了法,什麼都不必了。

若能更進一步,積極為人群付出,這樣叫做菩薩道,就是『喜樂妙用』。把握我們現在還能做事,瞭解世事一切虛幻皆空,但是佛法給了我們『妙有』,就是把握當下的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這三間合一就是我們妙用的道場。有這個因緣在人間,可以讓我們付出,這就是修學菩薩道的妙用。若說過去如此,我現在很累了,要休息了。這樣就是『不樂於妙用』。

學佛不要只是『念無相』。修行若偏於一邊,以為世間事做一做,不是一樣是『空』?所以認為,『我聽佛說法,修行之後已經沒煩惱、沒掛礙,我已經斷生死了,再也沒有六道輪迴。』因此就停滯在小果小法,這樣就滿足了,『不喜樂於上求』,就不想再精進了。佛陀的時代,一群弟子不就是這樣嗎?我們這幾天來,說『須菩提等』四位僧團的領導者,他們的感覺就是這樣,『念無相故,不喜樂於上求;念無作故,不喜樂於下化』。

覺得佛陀過去就是這樣教育我們,要去除煩惱,不要攀緣,所以我修行到這樣就夠了。佛陀要我們斷六道輪迴,我已經斷了,所以不必再向前求;而且我要防非止惡,不要再攀緣,所以我不想再『下化眾生』。像這樣就懈怠了,心整個沉寂下來,都沒有歡喜的心,『不復進求』。學佛應該是要成佛,但是這個小乘行者,這樣就想停下來了。

人生若是這樣,也是很擔憂。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就是這樣,時間用在製造無明煩惱,只懂得賺錢,不懂得造福。人生無常剎那間,我們能夠留得多長的生命?什麼時候你的錢才賺得足?永遠不滿足。但是生命總有一天不是病倒,便是突然間的無常,盡頭到了,還有什麼呢?所以要懂得把握時間、空間。就像我們這幾天說的,這四位長老來到佛前求懺悔,說出心聲——過去的修行,以為這樣就夠了,所以停下來。現在知道,可以再向前求取佛道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『我等居僧之首,年並朽邁,自謂已得涅槃,無所堪任,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。

我們以為這輩子年紀已經大了,修行夠了,所以不想再精進。其實,我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修行目標,就是求取『無上正等正覺』;這『無上正等正覺』就是成佛。原來我們也有成佛的機會,佛陀在《法華經》不斷鼓勵我們要再向前進,自利利他,救度眾生。

接下來的經文說,『世尊往昔說法既久,我時在座,身體疲懈,但念空、無相、無作』。

他們在佛的面前懺悔,過去內心所想的全說出來了,『世尊,您過去說法很久了,我們都在座。生、住、異、滅,都是這些道理;世間成、住、壞、空,本沒有一個實我存在。這些道理我們都有聽過,也聽得很疲倦了。』原來聽經也會疲倦。所以他們以為在這麼長的時間,該聽的也都聽了。

佛到底說的是什麼法呢?『成佛道後,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』。

⊙佛成道後,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。在鹿野苑等多處,說阿含,時十二年。繼阿含時後,說方等,時八年。繼之說般若,時二十二年。共有四十二年;說法華,時七年,故曰既久。

『三七日』就是三個七日,二十一天。在那三七日間,從他覺悟時,心與宇宙天體萬物合而為一的剎那間,他的心境就是在華嚴世界中。那種華嚴世界,靜寂清澄,境界之美無以言喻。在那個境界裡,他的心優遊於天體宇宙間體會萬物真理,為大菩薩說法;那些都是法身菩薩。這個道場非常的莊嚴,是諸佛菩薩的境界。

但是,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說法的對象是芸芸眾生,這時候就要思考,這樣的華嚴境界,一般眾生哪能聽得懂呢?該用什麼方法?後來決定還是要應機逗教,於是收回那諸佛菩薩的境界,收攝入他的內心,開始應眾生根機說法,所以在鹿野苑轉『四諦』法輪。

佛在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,度五比丘,從此『佛、法、僧』三寶成就,佛教的僧團誕生。佛陀最初的說法,除了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法,十二年時間說『阿含』,這就是聲聞與緣覺的境界。

十二年過後,佛陀開始說『方等』,就是進入大乘法。讓大家開闊眼界,從事相、物質開始分析,一棵樹的成長過程,從一顆種子開始,有了土、水、空氣、陽光等條件合成;若將這顆種子與空氣隔開,那就是『空』。類似這種的道理,讓大家更透徹這個道理的來源,這個種子如何來的?就入『般若』境界。『般若』完全就是說『空』,一切皆空,空,空到不只是物質空,連自己的生理都『五蘊皆空』。這就是『般若』,《金剛經》、《般若經》等等。

所以『阿含時』十二年,『方等時』八年,『般若時』二十二年,這樣合起來是四十二年。四十二年過後,轉入『法華時』。《法華經》說了七年多,到了佛陀最後一日間,說《涅槃經》,這叫做『法華涅槃時』。總之,時間真的很長久,所以說『往昔說法既久』。

佛陀講《法華經》也講了那麼多年,從《序品》、《方便品》、《譬喻品》,後面再下去,總共二十八品。這些境界,大家聽佛陀從頭說起,從這個法的開頭,一直從『有』說到『空』,說到『妙智慧』,甚深、甚深、無上甚深,那個一實相法。到這個時候,他們才體悟到,原來過去的『阿含』、『方等』、『般若』,都含在未來成佛之道。

這已經四十多年的時間了,所以難免就說『世尊往昔說法既久,我時在座,身體疲懈』。很坦白,到這時候已經向佛陀表達出,一直聽、一直聽,聽很久,聽得很累了。

⊙我等二乘人都在座,雖聞大乘法,而無希求修證之心,故曰『身體疲懈』。

『我等』,就是這四位,代表二乘在座的人說話。『雖聞大乘法,而無希求修證之心』,佛陀向菩薩說大乘法,我們也一起聽,但是都以為這是對菩薩說的話,與我無關。『無希求修證之心』,所以說『身體疲懈』,每天這樣聽,聽得也很累。你們也問問自己,是不是有同樣的心態呢?

⊙但念空、無相、無作:即觀念三三昧,亦名三解脫門。此指二乘人緣四諦等諸行,而得之三昧。

『但念空、無相、無作』。就是念這些事情,一切都是『空』,不必執著;就是『無相』,我們要斷除煩惱,還要再做什麼事呢?不必再做什麼了。意思就是『觀念三三昧』,三種的『三昧』,就是『三解脫門』;只是在修解脫,修念空、念無相、念無作,只是這樣而已。這是二乘人,聲聞與緣覺,他們所修的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、『十六觀行』等等,都是教導如何斷煩惱的法。專心修行這些而有所得,叫做『三昧』。二乘就停滯在這『三昧』之中。

⊙空三昧: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,虛妄不實。

我們『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,虛妄不實』,所以叫做『念空』。既然虛妄不實,我就不必將煩惱放在心裡,過去的事情、未來的事情,煩惱都放下了。

⊙空:即空觀,觀一切法為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不淨等。

『空』就是『空觀』,是『觀一切法為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不淨等』。

世間,『觀法無我,觀心無常,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』。很多都是不乾淨的事情,我們對人間起了厭倦,何必為這個不乾淨的身體再去造業呢?所以『無相』,要斷這個『相』,『無相三昧』。

⊙無相三昧: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,悟無相即涅槃,即滅盡一切煩惱,無相可得。

『無相三昧』,就是觀察世間一切形相都是虛妄,都是『假有』,什麼是真的呢?都是假象。形相不斷在變,相變,名變,哪有什麼永遠停住的『相』呢?沒有。無相就無名,有什麼好執著的呢?所以覺悟了,『悟無相即涅槃』,就沒有未來的攀緣,斷了六道生死,這樣叫做『滅盡一切煩惱,無相可得』。

⊙無作三昧:即觀一切法幻有,而無所願求。

『無作三昧』,就是『觀一切法幻有,而無所願求』。既然『念』是空,『相』是空,一切都是幻有的,就不再發願去追求。

人間菩薩,法聽進去了,哪個地方有什麼事情,他們馬上自動集合起來,形成一股力量去救人;這就是真實法在人間運用。若是消極的人,原來法就是這樣,前面聽到『一切虛幻』,他若法不入心,真的是虛幻。

⊙無作:即言所作已辦,觀諸有為法,一切無所願。

『無作』,就是無所作。我做的都差不多了,我聽的法都差不多,這樣就沒有再向前進的作為,所以『觀諸有為法,一切無所願』。

一切有為法,就是合成的法。過去告訴過大家,法無體無相,是因為眾生煩惱,種種造業,將它合成起來,才有這些『苦』、『集』。我們就是要瞭解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苦,所以要透徹體會『集』來的、所造作的業,我們要覺悟,修行於『道』,『滅』除苦因。我們若用心,修行於道,是什麼道呢?原來佛陀要我們修的是『大菩提道』,也就是行菩薩道,這才是真實道。

各位,學佛,不要說:『有啊,我有聽法,聽得很累,我就不想再向前追求了。』若是這樣,實在很可惜!經文中,四位長老表達他們的內心,我們將心比心,自己有這樣的心態嗎?若有,趕緊自我警惕,向前進!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