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20日】五度福德財寶無量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昔日般若轉教菩薩法,豈至於今日全蒙等賜;四十餘年來法未入心,不求而自得慶幸歡喜。』

由此可知,講經、聽法都是很辛苦。這麼多人,根機不同,必須適應根機,尤其是聽法先來後到不整齊,前面來的人反覆聽,後面來的人沒有聽到前面講的。所以,佛陀第一要適應根機,第二要讓人人前後合一,法都聽得懂;一定要讓他們現在聽,也知道過去的法。

佛陀一生『五時說教』,並不是》阿含經》說了十二年,這樣就停下來了。佛陀最初是說『四諦法』,到了入滅前的遺教,還是要大家重視『四諦法』。可見佛陀的教法,所講的經,任何一個時候,大小乘都是一起說。看看根機,什麼樣的根機,他就講什麼樣的法,所以前後所說法是不斷這樣說。

『昔日般若轉(教菩薩法)』。『般若』之前還有『方等』,『方等』之前還有『阿含』。這『阿含』、『方等』、『般若』,是佛陀一生中每天每天向弟子群所說的法,不論是出家、在家的弟子,佛陀一樣周而復始,說一輪了,再來一次,這樣不斷說這些道理。豈是直到今天,佛陀才開始說能成佛的一乘實法?不是。這一乘實法是佛的本懷,一開始他就說了,是我們聽不懂。

佛陀開始說法,第一次轉法輪就已經說盡了人間法,『豈至於今日全蒙等賜』。佛陀不是到今日,法才全部吐露出來,其實從成佛的那一刻開始,一直一直到講》法華經》,都是一樣,只是我們眾生還是迷著,無法透徹體會佛陀的本懷。

所以說,『四十餘年來法未入心』。只是聽,『知道了,瞭解了。』『有入心嗎?』『慢慢來。』有多久時間可以慢呢?一拖下去,四十幾年了,須菩提等人年紀朽邁了,已經表露出了過去聽法,雖然佛陀講法很久,他們也聽得很疲倦。這是須菩提,僧眾中的領導者,這幾位大家的心聲。

大家在四十多年來,法未入心,就是守在偏空裡,煩惱已斷除,不想要再處眾入群去度眾生,他們沒興趣,所以『不求』。但是現在瞭解了,所以在這裡現這個境界,向佛陀懺悔他們過去聽法不認真。

難道真的是他們不認真嗎?都已經覺悟了,怎會不認真。這是在向我們後輩的人說法,須菩提是要喚醒我們,未來修行者這念心,希望人人要把握當下,要懂得珍惜法,大乘法一定要入心,而且要用在人群中。這是須菩提他們大家的用心。

所以說,『不求而自得』,這是表示那分的歡喜。現在啟發大心了,法已經入心,也已經發願,舍利弗已經得佛陀授記了,現在就快要輪到我們大家,也能得佛授記。過去不敢想,現在卻是即將得佛授記,所以他們歡喜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『年既長大,加復窮困,馳騁四方,以求衣食,漸漸遊行,遇向本國。其父先來,求子不得』。

說到這裡,大家還記得嗎?『或十、二十,至五十歲』,譬喻在天上、人間、五道中輪轉,造了很多的業,已經將法都漏掉了,所以表達了窮困。這樣落得一輩子很落魄,『漸漸遊行,遇向本國』,表示遇到佛法之後,理解了,開始知道向真如本性慢慢靠近了,已經接近了。

『其父先來,求子不得』。父先來,來哪裡呢?來三界。佛覺悟之後,一直講法,在三界中不斷說法度眾生,但是眾生能接受的人實在很少,真正能夠體會到佛心的人,真的很難,所以叫做『求子不得』。

接下來經文說,『中止一城。其家大富,財寶無量,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、珠等,其諸倉庫,悉皆盈溢』。

⊙中止一城:約理說,喻佛住大乘平等法城,只居菩薩。

這『中止一城』是約理,就是從道理來解釋,譬喻『佛住大乘平等法城,只居菩薩』。

佛陀的慈悲已經平等了,這是一種譬喻,這個法。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人人都有一個心宅,譬喻法城,我們真如的源頭就是住法城。『只居菩薩』,這個法城所住的都是菩薩,發大心、立大願的人,才有辦法體會到這個心宅。我們若能契會到佛心,我們瞭解了,就能行菩薩道。

⊙佛本欲教以大乘,故住於大乘一城求之。

『佛本欲教以大乘,故住於大乘一城求之』。所以他那個心宅,就是教人人可以入這個門來,就是要行菩薩道,是大乘法。

⊙約事說:喻佛一大事因緣應化人間,以八相成道,應人間住世,名為一城。

若是約事,就是從事相來解釋,譬喻佛為一大事因緣應化人間,他『以八相成道,應人間住世』,這樣叫做『一城』。

他出生在迦毘羅衛國,教育在天下、在印度,這就是他應化身在人間,他所說的法就是普遍在人間,這就是譬喻『一城』。這是約事來說。

⊙其家大富:佛報身所居報土,是化佛之家,具足萬德,喻為財寶無量,故名大富。

『其家大富,財寶無量』。『其家大富』就是表示佛的報身所居之報土,這個地方,娑婆世界,是他志願來的地方,不是業力牽引來的,是他的誓願。所以佛陀以娑婆世界為他的報土,他發弘誓願,不斷來人間,法留在人間,依法修行,人也是生生世世來娑婆世界,這就是佛的應化身,娑婆世界是他的家。

『具足萬德,喻為財寶無量,故名大富』。每次來到人間,就是要具足這個世間所需要的財富,所說的財富就是法,要應世間法,入世間,隨世間法來施教。所以,娑婆世界是佛陀的應化土,也是佛陀的大家庭,佛陀用無量法,盡他的智慧來度眾生,具足萬德,悲智雙運。有德才有辦法度人,所以譬喻『財富無量』,名大富。

⊙財寶無量:喻佛功德教化之法大盛。

『財寶無量』就是譬喻佛功德,他『教化之法大盛』。佛陀的功德累積、累積,已經累積得很多了。所教化的法是很大、很旺盛。天下沒有一法,佛不瞭解。

『佛有五度福德為財,般若智慧為寶』。五度福德之財是什麼呢?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

⊙五度福德為財:一、布施,慈心布施物。二、持佛戒,慎身口意。三、忍辱,一切心不動。四、精進,堅持一切善。五、禪定,心止住一處。

布施,教我們慈悲,布施身外的財物。我們要持戒,才能防非止惡,不會起煩惱、造業。戒是守護我們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說話要很小心,做事要很謹慎,要顧好這念心。忍辱,修行就要忍辱,不論世間人事物有多麼困難,我們為了眾生、為了自己修行,自覺覺他,必定要修持忍辱,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動心,不要受到人事物搖動了我們這念心。

第四就是要精進,要堅持一切善,也要勤除一切惡,『眾惡莫作,諸善奉行』,這我們要很堅持,才能夠得到禪定。有了禪定,是心堅定,就是『止住一處』。止住在哪裡呢?止住在我們的一心,原來清淨的本性。所以,佛陀用這五項教我們去造福人群,這叫做『財』。

若是『般若智慧』,就是清淨的智慧,叫做『寶』。

⊙佛有五度福德為財,般若智慧為寶,導一切法皆入大乘,故為無量。

通常我們都說『六度』,現在說『五度』為財,『般若智慧』為寶。智慧是我們本具的,我們的清淨佛性就是寶。『導一切法皆入大乘』,用這麼多的法引導大家,不論是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、『六度』,都是要度我們,能夠將法都體會到,這分愛的力量去為人間付出,這就是入大乘,『故為無量』。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,所以用這麼多的方法。

⊙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、珠等七寶,喻佛七聖財豐足。

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、珠等,這是『七寶』,表示財富,就是『七聖財』。前不久才說過『七聖財』,要『信』、『精進』、『慚愧』等等。

⊙七聖財:信、精進、戒、慚愧、聞捨、忍辱、定慧。

譬喻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、珠等等,這都是世間人人視為寶。其實,佛法就是用世間人最貪愛的東西,轉化回來,譬如轉貪為施,你要布施,儲蓄自己的內財,內財就是法寶,大家要有法寶,『七聖財』要很豐富。這是一種的譬喻,世間人最愛的是珍寶,而修行者最愛的是『七聖財』。

『其諸倉庫,悉皆盈溢』。『倉』就是倉儲,就是表示『有為功德,可養慧命』。

⊙倉儲:指有為功德可養慧命。

就像我們的心有一片田,你要趕快殷勤耕耘自己的心田,要播種,若只耕耘而不播種,這塊土地也不會有收成。所以,我們光是修行還不夠,還要去造福人間,這就是『有為功德』,這個『有為功德』可以長養我們的慧命。

⊙庫藏:指無為功德可安法身。

『庫』,庫藏,庫藏就是『無為功德,可安法身』。

『無為功德』。不只是做,不只是入第八識,還要將它藏入第九識。我們要應用,要啟動我們的第九識,清淨真如的本性,到那時候,『可安法身』。

⊙悉皆盈溢:滿於內曰盈,流於外曰溢。喻佛德無不盈溢圓滿。

『悉皆盈溢』。滿於內曰『盈』,流於外曰『溢』。倉庫已經裝滿,裝不下了,甚至溢出來外面。就是表示『佛德無不盈溢圓滿』。意思就是說,佛除了自利,還利他,他已經非常瞭解這個法,自己自度,還度他。這就是佛陀覺悟宇宙萬物真理,曠長劫,很長很長的時間,遍虛空法界,佛陀的德、佛陀的慧,無不充滿虛空法界。『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』,這是佛陀的願力;願有多大,身體力行,德就有多大,所以『佛德無不盈溢圓滿』,已經遍滿虛空法界都有佛德存在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