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21日】出世法財無倫比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世間財富人欣慕,人欲侵奪實無常,唯是覺道恆常存,出世法財無倫比。』

法,每天在聽,我們能夠瞭解世間財物實在是無常。世間財物引出我們無量的欲念,也引出我們無數的煩惱,這就是世間的財富。不過,偏偏人總是欣慕財富。誰對財富有滿足之時呢?永遠都不滿足。

記得幾十年前,有一位富貴人家的貴夫人,有時候我去臺北,委員就會帶她來,總是全身珠光寶氣,但是一定要在下午三點之前離開。我問,為什麼?就有人告訴我,『師父,您沒看到她身上的東西?』『有啊。』『您知道,那一身東西是價值多少錢嗎?光是手指頭三四指晃著的東西,就價值幾百萬元了。』那個時候,幾百萬元可以買幾棟樓房呢!『可是,她為什麼要那麼早回去?』她說:『保鏢要換班,所以她要趕快回去。』『何必那麼辛苦呢?』像這樣的世間財富,有的人很羨慕。人的心欲,只想擁有這些東西,多,還要再多。

有一次,佛陀在舍衛國。波斯匿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有一天他靜靜坐下來時,他想到人生有三件事不可愛。什麼是不可愛的事呢?就是念老不可愛,念病可憎恨,念死無法再追念過去。人生的生老病死,生時很風光,大家很歡喜,在富貴宮廷裡享受,但是年輕的時代不知覺中慢慢老了,體態老邁,身體日漸衰弱,擔心的就是什麼時候會死?這是他最擔心的,所以他來向佛陀請教。

佛陀就告訴他,『是啊!人生,任何人都逃不過老、病、死。若不是為了老、病、死,佛何必出現人間呢?可惜人人都不知覺,就是在這老、病、死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煩惱,造了很多業力。人若能聽佛法入心,『唯是覺道恆常存』。覺,聽法之後能夠覺悟,慧命成長,就沒有老、病、死的威脅,這需要的就是法,法才能恆常存。

這就是出世的法財。人人只求世間財物,忽視了出世的法財,不知道出世的法財才是永恆的。法入我們的心之後,成長了我們的慧命,這才是永遠,是無量無數,無可倫比的,很多、很長久的財富。所以我們學佛真的要用心。

上面的經文說,『中止一城』。長者在尋找孩子,來到了一個城停留下來。那個孩子四處游蕩,也慢慢到來了這個城。『其家大富,財寶無量,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、珠等,其諸倉庫,悉皆盈溢』。

長者在找孩子,他有這麼多的家財,已經年紀老了,還是不知道孩子在哪裡。這位長者的家庭這麼富有,在這城裡這麼有錢,所以很多僮僕、臣佐吏民。

⊙『多有僮僕,臣佐吏民』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『多有僮僕,臣佐吏民』。是譬喻很富有的人,身邊隨從很多,他有家臣,就是管理行政的人,也有替代他執事,整理家政、財務等等的人也很多。這些人都很有權,又很有勢力。

⊙喻富人僮僕之多,並有執事治理權勢力,大力之臣佐吏民,眾多無量。

譬如我們現代的大富人,他有很多的一級主管、二級主管,各有職司,各有責任、權力。所以說,『執事治理權勢力大』,名叫做『臣佐吏民』。

就譬喻是佛,他用種種方便法來幫助他隨機逗教。佛陀的智慧來幫助他,看看這些人,什麼樣的根機要用什麼樣的法教育他,這是發揮佛陀方便的智慧,所以叫做『佐』,從佛來解釋,這就是『方便法以佐正智』。

⊙喻佛之方便法以佐正智。佛之十力為臣,四無畏為佐,大智圓,萬法具。

佛有『十力為臣,四無畏為佐』,能夠成就大智圓滿,萬行具足。

『十力』,就是如來所具有十種之力用。

⊙如來所具十種力用:第一、知覺處非處智力。第二、知三世業報智力。第三、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。

這『十力』,第一,就是『知覺處非處智力』。他知道,所處非處的智力。我們人,怎麼來,我們自己不知,但是佛陀知道。他的因緣,從兜率天降在人間,在皇宮出生、長大,展開了他一大事因緣,在人間示現『八相』,在人間成道、說法,一直到涅槃。這是佛陀的『知覺處非處智力』。他倒駕慈航來來回回,不論是六道,他都已經到處去做救度眾生,這是他自己篤定了這樣去做,不是像我們凡夫由不得自己。

第二,是『知三世業報智力』。這就是瞭解三世業報。人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等等,人的來去,四生六道來去,還有,人間煩惱都是從欲、從色、從塵沙惑,這樣凝聚過來。佛陀已經很清楚人間事,甚至三世業力,能夠向人人分析過去、說現在,甚至教導未來。

第三,『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』。教導人人如何脫離塵沙煩惱、無明、欲念,能夠心力歸一。佛陀的方法要來教育眾生解脫的力量。

⊙第四、知諸根勝劣智力。第五、知種種解智力。第六、知種種界智力。第七、知一切至道智力。

第四,『知諸根勝劣智力』。知道眾生的根機,什麼樣的眾生,在什麼樣的因緣,用什麼樣的法來度他,這就是佛陀的智。度眾生必定要觀機逗教,適應眾生的根機,也要適應『時』,非時難度,非機難入,所以他一定瞭解眾生的根機,瞭解因緣是不是成熟,這種的智力。眾生的根機勝劣,他都要很清楚。

第五,是『知種種解智力』。眾生種種的智,佛陀都分別得很清楚,是大根機?小根器?佛陀對這些全都清楚了。

第六,就是『知種種界智力』。『種種界』,從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等,甚至修行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等,這些法界眾生的智力,佛都瞭解,都清楚;若不清楚就無法來教育眾生了。

第七,是『知一切至道智力』。這個人是不是有到這樣的道力?有到這樣的智慧嗎?這他一看就能瞭解,要如何教育這個根機,教育得剛剛好適應他的根機,這也是要用心。

⊙第八、知天眼無礙智力。第九、知宿命無漏智力。第十、知永斷習氣智力。

第八,『知天眼無礙智力』。就是眼界是不是看得很開呢?有的眾生眼界看得很近、很狹窄;有的能心懷大志,能立宏願。他就要應這樣的根機,用大法,或用輕輕的小法。

『天眼』,不是說看到哪裡去,就是說我們的眼界,我們的知見。有的人知見無礙,有的人知見卻分分受障礙,那種小心眼、小根機,這種人要修行實在很難,這就是業障把他遮蔽了。

第九,就是『知宿命無漏智力』。知道宿命,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第十,就是『知永斷習氣智力』。永斷習氣,可見習氣難斷。我們人人,常常說有什麼行好修呢?最重要就是斷習氣。就是因為習氣難斷,所以我們才會小心眼;心眼這麼狹窄,才會那麼多的計較,才會那麼多的煩惱、無明將我們遮蓋,讓我們滿心的塵沙惑,很多迷惑的事情。那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未斷,這都是眾生的毛病。佛陀瞭解了眾生的毛病,他用這十種智力透徹瞭解,應我們的根機來度化,這就是他的力量。

甚至還有『四無畏』。

⊙四無畏:第一、一切智無所畏。第二、漏盡無所畏。第三、說障道無所畏。第四、說盡苦道無所畏。

第一,『一切智無所畏』。佛陀的一切智無所畏,來人間,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他的心都很自在。哪怕是佛世的時代,外道教一直要侵奪,來破壞佛法。但是,佛既覺悟了,他就無畏,『一切智無所畏』。

第二,『漏盡無所畏』。他沒有煩惱了,所有的煩惱都已經去除了,塵沙惑完全清淨,已經是真如本性了,任何東西都無法污染到他。所以,完全清淨了,煩惱盡除了,所以『漏盡無所畏』。我們智慧很充足,智慧不斷在我們的腦海中產生,如湧泉,智慧永不窮盡。

第三,『說障道無所畏』。佛陀的道理能夠破除很多外道的邪知邪見,或者凡夫重重煩惱,他都能用種種法來破除我們的煩惱障,用種種法破除邪道的障礙,他一點都不畏懼,還是用盡方法來分析。

第四,『說盡苦道無所畏』。眾生苦啊!如波斯匿王,他已經在佛法中,接受了佛陀的教法,體會了人生生命的過程,讓他看開了老、病、死的恐懼。雖然世間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『四苦』,只要我們將法入心,向著死也能無畏懼,向著病也能甘願受。

⊙四無畏為佐,大智圓,萬法具。

所以,『四無畏為佐』,能夠成就大智圓滿,萬行具足。這就是佛陀的智慧。

⊙又佛初成道,說華嚴大乘,聞法者多有天主天人,此是外凡,喻為僱傭的僮僕。

佛陀從初成道說華嚴大乘法,聽法的人當中也有很多天人,這叫做『外凡』,外凡就是譬喻僮僕。

⊙圓十信,因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,欲從凡入聖,以信為先導,終至願心,喻初心菩薩為內凡的吏民。

十信位。所以<信解品>注重信,十信若是圓滿,『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』,這就是信解。

我們的信若已經堅定了,就能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,所以從凡入聖,『信』就是為先導。要從凡夫到聖人的境地,必定要從信,信就是道源功德母,能長養我們的諸善根。

再啟發我們的願心,有了願心,初發心的菩薩譬喻為『內凡』。初發心,還未真正解脫,現在才到十信位而已,所以譬喻作『吏民』,就是開始發心的人,這還是『內凡』,已經在修行的範圍內了,但是才初發心的人。

⊙圓十聖菩薩喻為臣佐,佛即法王。

能夠到了圓十聖菩薩(編按:圓滿菩薩十地之聖者),這譬喻是『臣佐』。就是說,菩薩已經能夠幫助佛陀來教化眾生,這叫做『臣佐』。當然這就要真修行。

學佛,總是要這樣一步一步,我們要有十力、四無畏這樣的力量,才有辦法慢慢向著佛的境地靠近。世間即使財富再多,都不及出世間的法財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