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2月25日】斷見修惑出離三界

jscy.001.001

Community:
Branch:

jscy.001.001『是諸法身菩薩伴作二乘,與聲聞緣覺用同事攝化,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,大乘明理真實迂隱小教。』

很多年前,我們花蓮有這樣的個案,這個個案現在還在。一對老夫妻,單獨一個女兒,這個女兒在很年輕的時候一場車禍,腦部受創,變成只有三歲的智商。

就這樣開始,父母一直照顧,從十多歲一直抱上抱下,到現在三十多歲了,體型又是很胖。父母親照顧女兒三十多年了,從年輕一直照顧到現在,兩人都已經八十多歲了。

每次我們的志工去拜訪,父母親都是很樂觀,『不然要怎麼辦?就將她當作一個活的玩具。』玩具,活生生的玩具,『雖然她無法做事,雖然她現在將近四十歲了,但是還和三歲孩子一樣。不過,和她說話,她也會笑,和三歲的孩子一樣,天真無邪。十幾年來,師姊常常來看我們,常常聽師姊說要善解,要我們將她當作一個伴,與我們作伴,我們也不會覺得無聊。』

母親最近就會說:『比較擔心的是,我們都沒力氣了,以後不知道要怎麼辦?』慈濟人就會告訴她:『看現在就好了,不要想到以後,以後自然就會有人照顧她。』『對喔!所以不必擔心太多。』

像這樣的一對老夫妻,家庭只是靠著政府的幫助在生活。不過他每個月,志工如果去,有時候帶個東西去,他們都說:『我不必錢的幫助,比我更辛苦的人還有。你們來看我,我就很高興了,好像一個大家庭,這樣我們就很高興了。』

十幾年前是我們幫助他們走過來,他這十幾年來,心放開了,生活也算是安定了,已經每天都是歡喜。

看看,不論是富有、貧困,或是人間無常的意外所造成,都需要人間菩薩來作伴。所以說『諸法身菩薩伴作二乘』,這是在形容修行者。《法華經》這段經文是用貧窮子來譬喻修行者。看看那位貧窮子,這樣富有的家庭不懂得享受,一時放蕩出去了,生活這麼顛沛,很辛苦。不過,幾十年來慢慢靠近了,這就是表示人人本具善根,過去曾聽了佛法,有善的種子,加上本具佛性,這個因緣成熟,能夠遇到佛法、接受佛法,慢慢接近了。

我們接近佛法,我們的周圍就有菩薩來牽引,所以我們要時時對每個人都用感恩心。我們看到種種的境界,煩惱的境界,我們要趕快自我警惕;精進的境界,我們要趕快把握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聲聞緣覺入菩薩道。

過去我也常常向大家說起了常不輕菩薩的故事。經過了累劫修行,他化作這樣的身分,人家罵他,他也沒關係,打他,跑得遠遠的再向人家頂禮:『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。』這就是菩薩來人間化度。所以,菩薩來到聲聞緣覺群中一起修行,『用同事攝化』,以同事來攝度他們。

『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』,好好告訴你。這個『實相法』,我雖然知道很多,但是還是要聽你說,順你的語意,先安撫你,然後再來開導你。這就像佛陀成佛之後,因為大家的心境還無法接受覺者的境界,所以佛陀就隱實施權,用種種方法,慢慢接近,柔善的態度來與大家好好說話。

『大乘明理真實』,這樣『迂隱小教』。本來這個大法,一下子就能說出去,但是這麼明確的道理,真實的法,卻要繞一大圈,彎彎曲曲,用小教來隨順小根機的人,來接引他,這實在是很辛苦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『爾時長者,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,密遣二人,形色憔悴,無威德者』。

還記得嗎?這段故事。窮子跑掉了,要抓他也抓不回來,只好放他走,又回歸到貧窮苦難的生活。長者不捨,沒有放棄孩子的念頭,只是先放他走,然後就開始設方便法,如何和孩子接近,去誘引他的孩子能回來,這就要設方便,所以『密遣二人』去接近。這兩人若穿得很體面、很整齊、很華貴,這個孩子看到一定會閃避,所以兩個人一定要和貧窮人同樣的形態,就是『形色憔悴,無威德者』。

接下來經文,長者就說,『汝可詣彼,徐語窮子:此有作處,倍與汝直。窮子若許,將來使作』。

你們兩人現在開始去接近這個孩子,要慢慢接近他,慢慢告訴他,不要嚇到他。告訴他:『我們大家生活這麼辛苦,那個地方有工作可以給我們做,我們有賺錢的機會,生活就會穩定。我們大家一起去,你去,我也陪你去。』那位窮子若願意來,我們就陪他工作。這是父親的用心。

⊙派遣人力往至窮子處為詣彼。佛遣菩薩教化二乘,身同其人其事,是為詣彼。

『派遣人力往至窮子處』,就叫做『詣彼』。『佛遣菩薩教化二乘,身同其人其事,是為詣彼』。這是譬喻佛拜託菩薩,『你要用心!這些小根機的人,你要陪伴他們轉小為大。』發心在獨善其身,用菩薩道慢慢來接引他們。『身同其人其事』,要與那個人接近,你的身形就要和他一樣。哪怕是去乞討,你也要像他一樣乞食,你要扮這樣的形態。『身同其人其事,是為詣彼』,就是這樣去接近,用這個法來接近這樣的人。

⊙用緩和愛語攝是為徐語。

『徐語窮子』。所運用的就是比較緩和的,四攝法的『愛語』,所以叫做『徐語』。慢慢地說,慢慢接引他。

⊙汝可詣彼,徐語窮子:遙見小根無大志宏願,漸施以權小教而擬宜小機。

『遙見』,意思就是距離很遠。很遠,就是因為小根小機,沒有大志宏願。這是表示根機還很小,所以距離還很長;聲聞、緣覺與菩薩的距離還很長。

小根機的人,因為他沒有大志宏願,不願意入人群中去,所以我們就要用漸教,漸漸地教育,慢慢地牽引他。『施』就是施作。我們用這樣的方法,以權小的教法來教育他,適應他的根機,所以說『漸施以權小教而擬宜小機』。

對小根機的人,觀機逗教,適應他,接近他喜歡接近的人,說他愛聽的話,『徐語窮子』,用這樣的方法與這位貧窮子親近。

⊙徐語窮子:小教明理迂隱,不同大乘直走往捉。

『小教明理迂隱』,還是要隱藏,我們人人都已是菩薩,或者是佛,這樣隱實下來,用順應他的方法。『不同大乘直走往捉』,過去是一下子就用大乘法;看到這位窮子,趕快派人將他找回來,他們就強硬要把他拉回來,所以那位窮子害怕,掙扎,就昏過去了。所以現在不要直接把他抓回來,現在就慢慢接近他,與他在一起工作,說他愛聽的話,慢慢陪伴他。

⊙此有作處:見修,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,出離三界。

『此有作處』。見道、修道,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過程,要『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,出離三界』。

見解,我們的見解有『十使』:五鈍使、五利使。『五鈍使』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;這些我們要斷。還有『五利使』,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等等,這些都要斷。這是修行的過程,有見惑,有修惑,這見修二惑要斷;若不斷,我們無法離開三界,無法證理,道理無法真正體會。

⊙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是斷惑作處,故言此有作處。

我們要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,這叫做『斷惑作處』。

這個地方就是要讓我們用功。修行,我們就要用功,我們的皈依處就是佛法的道場,而佛法的道場就是要讓我們斷盡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煩惱。不是說寺院才叫做道場,佛法都是我們的道場,因為我們有佛法在心中,內心的道場,知道法之後,我們就知道如何斷除『五利使』、『五鈍使』。

⊙見道之理不解之惑,謂之見惑。修道之事不解之惑,謂之修惑。

前面的貪、瞋、癡,這是我們平時就要斷。

『見道之理不解之惑』。我們雖然是在修行,見解若偏差就容易往邪道去。所以,我們老實修行就對了。在這樣正法的道場,正知、正見,我們應該好好修持,不要再偏離這個法。『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。』在修行的路程中若稍微偏差,無明、煩惱、惑就往我們的心侵入。

『修道之事不解之惑』,我們在修行的過程,無法瞭解。修行必定要很用心,光是聽還不夠,要身體力行才能體會。若光是聽,你說的有道理,他說的也有道理;你說要漸漸來,他說是馬上就能得道。世間有辦法馬上就得道,不勞而獲的事嗎?但是凡夫心,總是想取快速、取便宜,這種的貪。修行也有貪,以為可以不必修,不勞而獲,這樣是很危險的道路。

⊙今修諦緣,則能斷惑,出生死海,故言倍與汝直。

我們在佛法中,要用什麼方法來瞭解呢?那就是佛陀所應用的,漸漸誘引、漸漸教育的『諦緣』——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。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法,讓我們知道世間苦,知道人生的因緣果報觀,若能夠瞭解,無明惑才能夠斷,所以用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,才有辦法出生死海。

在人間,從生至死這段時間,真是苦啊!所以說來這個地方修行,值得了,給你加倍再加倍的價值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⊙昔修五戒十善,出三途。今修四諦因緣,能出三界,是為加倍。

過去修五戒十善,能夠出離三途苦。人若懂得修五戒、修十善,十善具足生天堂,若是五戒修持得住,就再來人間,就不會墮落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。

現在我們若瞭解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,再進一步來修,斷盡煩惱,就能出離三界火宅,這就是加倍的價值。現在所修的行,比凡夫起起落落的辛苦是好多了,瞭解佛法的智慧,與凡夫的知識絕對是不同,所以是加倍的價值。這就是因為修『四諦』,『則能斷惑,得至涅槃』,這是有兩倍的價值。

⊙今修四諦,則能斷惑,得至涅槃,是為二倍。

所以,不論是在家修行要受持五戒十善,或是我們修行者入道場來修行,要持幾百戒,大家要很用心!各人的身分,在家的身分、出家的身分,真的要用心。菩薩隱實施權,在人群中與我們在一起,因此我們要培養時時以感恩、尊重與愛來待人。我們若能對人時時『感恩啊!你來和我作伴,我們共同一心為人間事來投入。』那就是修真實法。『感恩啊!人間的菩薩法,有你、有他來和我作伴。』所以我們要對人人感恩。

因為感恩,周圍都是菩薩,所以我們要尊重,就如常不輕菩薩一般。大家共同感恩、尊重,就只是為了一件事──清淨無私的大愛,那就是佛無染的本性;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,就是清淨無染的大愛。能夠這樣,就是真修行者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