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2月26日】機教合會 轉小向大

Community:
Branch:

「一切煩惱唯心動妄,隨緣而起;思慮事物依緣而起,合成煩惱;以是本覺真如隨緣,如來藏性;唯心對境緣法而生,還是自心。」

都是一個「緣」字,我們要用心啊!心,日常生活緣著周圍的境界,我們每一天、每一時刻,有時高興,那就是外面的境界讓我們高興,有時不如意,很擔心,會生氣,所以「一切煩惱唯心」。一切煩惱就是我們一念心,是癡心呢?或者

是覺心?那要看,若是癡迷的心,那就是妄動。我們的心妄動,就起了癡迷的心,隨著外面的境界去緣、去造作,這樣引起了很多的煩惱,煩惱動作,就成了我們的業了,這就是愚癡。

就如過去,在《百喻經》裡面,就有這樣的一段譬喻,譬喻有兩個人是好朋友,晚上冷的時候,他們就將毯子,這樣裹在他的身上,這兩個好朋友作伴,走過了沙漠,曠野中遇到一群盜賊,這兩個的其中一個就很機警,看到在曠野中的草堆,他就趕快鑽進去。而(另)一個行動,就比較鈍、較慢,盜賊接近時,就將這個人所披著的那件毯子,拉下來。他覺得冷,「會冷,我不能失去這件毯子。」他就向盜賊這樣說,他說:「拜託,拜託,大哥啊!請您是否把那件毯子還我!我是不是能用金子,和您換回這件毯子?」他說:「我的金子,我是把它縫在,這件毯子的上頭。」

果然,盜賊就摸到毯子的上頭,真的是一片金子。這賊就說:「誰能證明,你這塊金是真金?」他就說:「你若不相信,在那堆草叢裡面,躲著一位我的好朋友,不然你去問他,問這是不是真金,因為他是金工師傅,你能請他出來為我鑑定。」這樣,這群賊,就將草叢裡的這個人也拖出來,將他身上的毯子,同樣又搶走。兩個人都失去了那件毯子,較傻的這個人還失去了金子。所以這就是愚癡啊!

修行不就是這樣嗎?自己不會好好修,還再去影響別人。心與外面的境界會合,這實在是我們修行過程中,就是有這樣一念心起,損失了自己,也斷了別人的道心。這我們要很注意!

若是學佛者,那就是用我們本覺真如,隨這個境界,於「如來藏」這一念好心,心緣法,「對境緣法」,我們若看到外面的境界,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的本覺就起了。

就像美國陳福民醫師,他已經從外科醫師(退休),年紀較大了,常常發心去外面義診。有一次,我們去一個國家,她的醫療很落伍,醫院也缺乏儀器。他就發心,回去美國帶儀器,小小的儀器去那裡送他們,同時教他們,你要如何開刀。像這樣,他已經退休了,他卻是願意在慈濟的團體,在國際賑災,任何一個地方他都去。

這次去菲律賓,他除了義診之外,他投入去發放。在發放當中,人很多,在下雨,看到人全都如如不動坐在那裡,菲律賓的慈濟人,很虔誠帶動祈禱。祈禱之後,有的人就用寶特瓶,有的用塑膠袋,就入人群裡去,他們都知道小銅板,一角、五角的小銅板,大家就很高興,拿出來,說:「我這裡有!」「我這裡有!」

看到大家很高興,大家要投硬幣,所以他就和人家拿著塑膠袋,這樣一一去接,接那些一角、五角的小銅板。看到每一個人的臉上,都是滿面笑容,「我也要投!」「我也要投!」那種「貧中之富」,這是他已經體會到了。人生,有錢不一定是很快樂,像這樣,原來就貧困了,再遇到這個大災難,卻是這麼歡喜,身上零零星星的錢,他們也願意要捐出去。

所以說,「以是本覺真如隨緣」。在那個環境中,緣著那個境界,接觸到他的如來藏,真的是他的本覺自性,真的去體會到了人的心。所以「唯心對境緣法」,就是我們這念心,對這樣的境界,緣這樣的法,所以再生起了這一念愛心。所以,這分清淨無染的大愛,就是來自於這分真如本性,這是覺悟的本性。

煩惱與本覺是同一念心,只是外面境界的因緣誘惑我們,看我們是不是有修行?有經過這番的洗鍊?有經過了洗鍊,當然明明覺覺,該做什麼,對的事情、對的方向,向前走就對了。

所以前面的(經)文,「汝可詣彼,徐語窮子:此有作處,倍與汝直。」

汝可詣彼

徐語窮子:

此有作處

倍與汝直

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前面,因為孩子,趕緊再請兩個人將他叫回來。昨天說過,那兩個人就是譬喻「菩薩」和「法」。用菩薩心去誘引他,用方法去勸導他,如何能接近,接近這個孩子,要如何讓他來,好好和他說。

下面這段(經)文再說,「窮子若許,將來使作。若言欲何所作?便可語之:雇汝除糞,我等二人,亦共汝作。」

窮子若許

將來使作

若言欲何所作

便可語之

雇汝除糞

我等二人

亦共汝作

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(經)文看起來,這樣很簡單。用方法接近那個孩子,用方法和他相約,「窮子若許,將來使作」,說:「好啊,和你去,但是要去做什麼?」開始他會問。

窮子若許

將來使作:

機教合會

是謂若許

設若有教

而無機則不許

既是機教合則許

將來使作

所以「窮子若許,將來使作」,意思就是說「機教合會」。機,我們的大小根機。因為用方法、用方便,若用華貴的身分,要走去這位窮子,貧窮人的地方,這個貧窮人一定會再閃避,所以他就要換上,與貧窮人一樣的身分,用這樣的方法。

也就是說,要告訴他:「你現在就能成佛。」這個法他聽不懂,所以就要再用其他的方法,較簡單的,與他較接近根機的人,這樣去誘引他、接近他,來告訴他,與他作伴:「你餓,我也餓,那個地方能讓我們,吃飽、能穿暖的地方,有這樣的工作,能讓我們這樣做,是不是我們一起去?」這就是「機」與「教」。

所以這叫做「若許」,就是「我答應你。我能這樣一起去工作,維持我們的生活,我答應你。」就是這個「機」,已經接受這個教法了。

所以「設若有教,而無機則不許」。儘管有這個「教」很好,但是這個根機無法接受,若這樣就等於他不要接受,叫做「不許」。「我不希望,我不答應你邀我去那裡工作,我不要。」那就是「不許」。所以,有「教」,也要根機和他能合。

要和一位幼稚園的孩子說話,就要用保母的口吻。這種幼教老師,去教幼稚園,你要大學教授,去教幼稚園,孩子光是看到這麼嚴肅的教授,他根本就聽不懂,也會怕,所以一定要「機教合一」。「既是機教合則許」,教育合這個根機,這樣他就願意來,「將來使作」,就願意來了。

若問「若言欲何所作,便可語之」。這時候已經機教會合起來了,開始能接近,若問:「我要做什麼?」現在方法就要用了。

若言欲何所作

便可語之:

隱實施權

設教逗機

善誘契機立志

轉小向大之意

「隱實施權」。就如佛陀將他一乘法隱下來,開三乘法,隨眾生根機,隨機逗教。他的根機就還是這樣,這麼的幼稚,所以就要用小教。

「設教逗機,善誘契機立志」。這樣好好好的、慢慢地和他說,教育慢慢來,這叫做「善誘契機」。慢慢地招呼招呼他,然後這個教育他能夠接受,立志,讓他知道從小教,要懂得立大願。

「轉小向大之意」。這時候《法華經》,佛陀就已經將二乘人,要開始引入大乘法,這就是佛陀用方便的教育,慢慢地誘引他。要他做什麼呢?從小(乘),就是最卑微的工作給他做。因為這位窮子,他認為他自己的能力,就是只能做這些清掃等等,所以就告訴他,「雇汝除糞」,就是請你去清除,這些骯髒污垢的東西。這就是「使除見思惑,取證涅槃,不擬宜以淨佛國土等告之」。

雇汝除糞:

使除見思惑

取證涅槃

不擬宜以

淨佛國土等告之

先告訴他,就如佛陀在教育,先用小教,就是讓他先知道苦啊苦!這個「苦」,就是人間如糞坑地獄一樣,我們的心滿懷著煩惱,煩惱污濁在我們的心裡。開始佛陀用智慧,來教育我們去除煩惱,那就要先知苦,苦集滅道等等方法,去除煩惱,就能取入涅槃。大家以為這樣就永遠滅度了,不會再來人間,只要斷煩惱就不必六道輪迴。這是第一段的教育,「雇汝除糞」,那就是用小教。

「不擬」,就沒有準備。不適合在這時候告訴他,「淨佛國土」的法。「淨佛國土」就是行菩薩道,這菩薩道的事情,先將它隱起來,這種回歸真如本性的境界,先暫時不要說,所以只說「除糞」這樣就好。

言除糞者

即是斷諸煩惱

煩惱惑業

如糞穢心地

所以「言除糞者,即是斷諸煩惱」。煩惱惑業若完全斷除,那就是除「糞穢心地」,也就是將我們心地,骯髒的東西先將它清除。這就是佛陀教育的初步。

二乘唯欲

除惑取證

不擬宜論

淨佛國土成就眾生

故言雇汝除糞

「二乘唯欲,除惑取證」。二乘之人只想要除惑,除煩惱了,其實還有塵沙的煩惱。他只想要取證於小果,也不準備要聽,「淨佛國土,成就眾生」之事。所以,二乘之人,他也沒有心願想聽行菩薩道,成佛的大法,我們就不要和他說。這是佛陀他觀機逗教的方法。

甚至說,「我等二人,亦共汝作」。

二乘教義本通大乘

二乘所作亦趨一乘

而教法之力

亦能助斷煩惱

故曰:

我等二人

亦共汝作

「二乘教義本通大乘」,這就是表示,雖然佛陀說聲聞、緣覺,分成二乘;還有菩薩道,菩薩乘,這樣共為三乘。所以經過了二乘,二乘本來就通大乘,路要從頭開始造起,所以要從小乘而中乘而大乘,路是通的,所以「二乘所作亦趨一乘,而教法之力,亦能助斷煩惱」。大乘就是菩薩道,用二乘的過程去斷煩惱,同樣也要入菩薩道。因為煩惱未斷,入菩薩道就會被眾生影響了。有一句話說,「本欲度眾生,反被眾生度。」,這種行菩薩道,必定要具備斷煩惱,才不會讓眾生再影響我們。

所以「我等二人,亦共汝作」,這樣就是「菩薩」與「法」,能接近二乘小教之人。所以這是「菩薩應化聲聞,共修小法」。

菩薩應化聲聞

共修小法

故曰:

我等二人

亦共汝作

因為長者派遣出去那二位,就是譬喻「菩薩」與「法」。所以菩薩以法去接近小乘人,與他共同修行,所以說「我等二人,亦共汝作」。菩薩與小乘合在一起,慢慢善誘他。

大覺世尊

一代時教

大小雖殊

不出教理行果

因教顯理

依理起行

由行得果

所以「大覺世尊,一代時教,大小雖殊,不出教理行果,因教顥理,依理起行,由行得果。」

雖然是佛陀一代時教,一輩子的教育都不離大小,大乘、小乘,根機較高的,施以大乘;根機較弱的,施以小乘法。這大小二乘,佛陀一輩子就是這樣觀機逗教,就是期待所教育的,那就是「教」,教育用道理,就是真諦道理,教育要讓你知道道理,你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才有辦法真實體會、證果。所以叫做「教、理、行、果」。

「因教顯理」,因為接受教育之後,才顯出人間真實的道理。「依理起行,由行得果」,我們身體力行,結果就出來了。

受教來實行,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人生真正接近,接近我們的本覺,本覺會歸真如,我們對外面的境界就能很清楚,不必受境界來妄動我們的心,用我們這個妄動的心,去緣外面的境界,再生起很多的煩惱,這樣再去造業。我們應該就是以本覺真如來緣,隨緣來用這個法投入人群,不受人群所影響。所以我們這一念心,要時時用在我們的本覺、真如本性,面對外面的境界,這樣就是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