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工早會:【02月29日】同體契理 覺迷破執

Community:
Branch:

上人提醒大家,要真正用心體會天災人禍之間,人性光明的發揮,還要反觀自性,是否還有執迷尚未去除。「天災多,人禍頻傳,讓我們體會到了佛陀所說法,要警惕我們眾生,要覺醒,不要再迷,執迷在人我是非,不要沉迷在一時的欲念。」(攝影者:蔡明典)

【證嚴上人2月29日志工早會開示】
「天天都在提『來不及』!的確是來不及,看到普天之下,人禍天災不斷地頻頻發生。」

由於中東與非洲難民長期滯留在歐洲各國,產生了不少社會融合的問題,近來各國的難民政策漸趨保守,限制更多,讓證嚴上人在2月29日志工早會開示中,不禁連連提問。

「天蓋地載,這麼遼闊的空間,人,他的家在哪裡?沒有容身之處。到底,他們的業力是如何累積共業起來?天天都在想著想著,佛陀說眾生共業,的確,除了共業,還有什麼道理可分析?」

共業如何產生?「他們每一個人,總是有過去生中累積的因緣、業力,由不得自己,投身在那樣的國度裡。這幾個不同國度,本來都是安和樂利,但是曾幾何時,慢慢、慢慢地人心不調,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對立;從小小的、少數的,變成了大大的多數,成了國家的不安定,而啟動了內戰、外戰,真正變成是一個難民潮。」

眼見各國難民,人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,也有不同的遭遇,卻背負著離鄉背井的倉皇,更蒙受著氣候極端的苦楚,讓上人感嘆。

「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淨化人心?來得及嗎?是來不及!時常都在想著,真的是苦不堪,要淨化人心,調和人心,實在是一件非常艱鉅的工作。」

智慧勇氣立大願 覺醒消弭諸共業

娑婆世界,眾生剛強,要達到調和人心談何容易?需要許多大智慧與大勇力的人才,發心發願來承擔這項工作。上人提起,農曆新年後,在靜思精舍早課所講述的《法華經.授記品》中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就是一位連佛陀都讚歎的人才。

「佛陀說,他(富樓那),內在隱密的是大乘佛法,就是菩薩的精神,外面顯出的是一般的聲聞,小乘,這是為了度化眾生。得到佛陀的讚歎,可是這麼少,佛陀的弟子,雖然有多人長時隨佛,就是隨佛眾,但是裡面能叫得出來名字,也不過十多位,可見人才多難得。」

仰望佛陀與諸大弟子的德行智慧,凡夫要一步一步學習而趨近,實在是不容易的事;而要人人覺醒而消弭共業,更是難關重重。

「想一想也感覺到說,佛法難聞,人生難得,成佛更難,這就是難,真是難,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難,才會大乾坤、小乾坤中,真的是這樣困難,困難重重。」

挺胸行正勇面對 同理關懷掃陰霾

學佛之路本不易,人間菩薩亦需彼此相勉勵。前日(2/27),此次參與臺南震災賑濟工作的臺南慈濟志工團隊代表,來到靜思精舍向上人及大眾報告、分享心得,上人相當不捨弟子們投入賑災,身心勞頓仍不願放下救助他人的願力。

「他們在分享中,心有餘悸,還是禁不住哭著。聽他們在分享,真的是忘掉了過大年,也沒有心情,他們總是日以繼夜地一直一直(投入)……述說著,接觸到了災民,看到了救難人,所接觸的、感受的,都是悲戚慘淡。」

臺南慈濟志工從地震開始,隨著維冠金龍大樓現場二十四小時搜救,志工後勤支援不離不棄,也同時間在醫院、殯儀館膚慰陪伴受難者家屬;最後,還針對災區屋損,邀集全臺有經驗的訪視志工支援,編隊分組進行家家戶戶的關懷慰問,也有歷經九二一地震的志工,分享自己曾經身為災民的經驗。

「看到了百年古厝(受損),我們的慈誠菩薩就去跟他分享,『我的厝也是這樣,我的是鋼筋水泥,也是很嚴重,也有……』有我們的委員,房子也是在重災區,大家互相分享。『其實我也是一樣,受災戶,但是我馬上換著我們的工作服,趕快出去,開始投入,我們都是這麼忙,總是這樣過來。』」

曾經遭受打擊而不氣餒,曾經受災的慈濟委員去到災民家中,用同理心關懷,分享自己的經驗,期待鄉親們也可以抬頭挺胸,走出挫折的心情。

「『我們彼此安慰,就是要挺胸行正,走出來,不要這麼苦。』(慈濟委員)自己的房屋也是在重災區裡,來跟看不開的人來做分享,是那樣挺胸、樂觀,還是伸手去膚慰別人,人平安最好。」

投入救災親見證 反觀自性去執迷

慈濟志工分享自己投入救災的見聞,上人讚歎,這都是珍貴的足跡。

「他們分享的,每一件事都是人間歷史,為時代作見證。突然之間天搖地動,記憶還是很深的、歷歷在目的,那一個災情的歷史。受災人,人生無常,瞬間人天永隔,菩薩從地湧出,不顧自己而進入了危險地帶,總是要救人,救不到人不罷休,那樣的勇猛精進——聽到聲音救不到人,痛在災難中瓦礫堆中的人,悲極在救難人的心裡,一種人性本具有佛性,人人都可成菩薩,這都不是菩薩嗎!」

上人提醒大家,要真正用心體會天災人禍之間,人性光明的發揮,還要反觀自性,是否還有執迷尚未去除。

「這種愛的能量真的是很大,我們要好好地用心,要了解在這樣大時代裡,天災多,人禍頻傳,讓我們體會到了佛陀所說法,要警惕我們眾生,要覺醒,不要再迷,執迷在人我是非,不要沉迷在一時的欲念,這種的欲望無窮,總是會亂了自己的人生秩序,這都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」

專注學術獻醫療 以身作則育英才

每一個人都能寫下自性光明的人生歷史,昨日(2/28)慈濟大學舉辦創校教授之一的陳幸一教授追思會,學者風範與長者育才身段,讓上人緬懷不已。

「陳幸一教授,從慈濟開始要興辦學校,從1992年開始,他就來到花蓮,來幫助我建立醫學系。他很積極,而且都很貼心,那一段時間常常回來精舍,他腦筋很好,帶學生也帶得很好,研究、教育、寫論文,光是在慈濟裡這幾年,常常聽到他論文在國際間,都是很成功,一篇篇論文都可以登在國際上。」

陳幸一教授是臺灣生理學權威,作育英才無數,留下二百二十多篇學術論文,還有生理學書籍,即便後來身體狀況欠佳,仍是活力充沛,有許多理想要付諸實行。

「不久之前,又有一次回來,我就問他說:『怎麼這麼久沒看到你?』他說:『我的身體不好,這一段時間到國外去(養病)。』好幾年時間,回來了,他還有計畫,雖然是退休好多年,但是他退而不休。」

對於人才的逝去,上人相當不捨,也讚歎這一段亮麗人生。

「人生總是這樣,今年才七十三歲,就這樣往生,很不捨,可是這就是自然法則,很無奈。他這一生中造就不少人才,教育、醫療、病理等等,真正地造就不少人,都是要感恩,這樣亮麗的人生,真的是不多。還是為他祝福,但願他趕快來,跟我約好的,他還要準備理想中,還要研究、還要做什麼的,期待他還是帶著這一分智慧、未了的心願,再來人間。」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