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17日】修持信進誠心無欺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信解修持信進念定慧,誠心無欺怠瞋怨恨言,破戒五過自惹惡聲名,終至後悔指依語五過。』

學佛,信解受持,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。既然修行,怎能不信呢?就是因信才發心立願修行,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信。既是信心堅定,入佛門來,要好好聽法,聽了就要解,聽若不了解,光是聽也是無『法』入心。法若入心,我們要信受奉行,要好好受持,法怎麼說,我們就要怎麼修。修行是要永恆的,不是我今天有『修』,我明天就有『休』,要好好知道『修持』——修行要堅持下去;不是今天修、明天休,要好好堅持。

要堅持什麼呢?信,要有信,修信心。『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』,所以我們必定要信心堅定,還要精進,堅持精進的念頭,念念要繼續。我們要堅定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,這樣才能成長智慧,這都是修行的方法。

修行的方法不只是信解,還要誠心,要無欺。不要有欺騙人的心,就是誠心。人與人之間應該彼此常常保持著『寬』,很寬念的心,念念都是在修行,念念都是心寬念純。看到人,聽到『聲』、看到『色』,我們若是不高興,就是瞋恨心起。我們一定要念念繼續修行的心,要懂得善解,不要聽到聲音就起瞋恨心。

我們要用智慧,要用正確的念,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念來看現代的人間。我們待人接物不是只看表面就起瞋怒心、起恨怨心,發出了這種聲音。若是這樣,我們的心就很不踏實了。

所以我們的心要踏實,要誠心。信、實、誠、正,這不就是我們要常常放在內心,用在待人接物嗎?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。我們要守戒,假使我們信解不夠、誠意不夠,就會犯了很多的過錯,就有欺,有懈怠、瞋恚、怨、恨等等,這樣我們所有的心思,正信、正知、正見都完全破除了,這叫做破戒。

破戒,就會產生『五過』,五種過失,也是五種障礙,將來因緣果報。只要你有欺、怠、瞋、怨、恨,就會造成未來很多的果報,首先就會自惹來惡聲、惡名。所以,若要人不批評我們,對我們有信,必定要守好戒律,守好規矩,所造作的一切都不能有一個『欺』字,欺騙的心。這都是修行的過程,我們修行要真誠,要信解、誠心,否則若有錯誤,『終至後悔』,最終還是後悔。這都是說身語意業,我們的起心動念,身體去做,口頭這樣說,就會生出了五種過失。

確實,修行要很用心。我們若是忘記了自己是在修行,以牙還牙,他惡聲來,我也惡聲去,這樣豈不是擾亂了彼此的身心,豈不是擾亂了周圍的環境,豈不是擾亂了整個社會嗎?所以,我們學佛應該要學得真心修行,是要誠意,不要破壞了誠意修行的心念,這樣才能時時寬心。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,我們要好好受持。

前面的經文說,這個孩子已經安心在那裡工作了,長者就再加強語氣,『你做得很好,你常常這麼殷勤工作,又是很好的脾氣,個性很好。』

⊙『汝常作時,無有欺怠瞋恨怨言,都不見汝有此諸惡,如餘作人。』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『汝常作時』,你常常在做。看你做事無欺,很老實,又不懈怠,在人群中對人人都好,不曾見過你發脾氣,與人起禍端,都沒有。也沒有聽到你的內心有怨恨,不曾聽過你批評人,不曾聽過你說不好的話,『都不見汝有此諸惡』,這些惡,你都沒有。『如餘作人』,與其他人不一樣。

⊙『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。即時長者更與作字、名之為兒。』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『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。即時長者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。』你能有這麼好的品行,與其他人不一樣,我很欣賞你,所以想,你像是我的孩子,我像是你的父親,這樣開始就叫他『兒』。這就是好緣,才能讓人願意這樣認定他,如父如子。

⊙無欺怠等: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,外不見怠惰之相,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。

『無欺怠』,我們昨天說過了,『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』,我們人人沒有昧心,不會自己欺騙自己。若是欺騙自己,自然對人就不誠實,這種心態是惡劣的人生。這個孩子沒有這一項惡習,他的心是開闊的,所以『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』。『外不見怠惰之相』,外在也是無懈怠。看你的身行很殷勤,也不曾看過你生氣的樣子,沒有聽過你生氣的聲音,也沒有惡與怨的形態,或是怨恨的言語,都沒有。所以這就是無欺,自然他就沒有五種障礙。

大家記得,內心無欺,就沒有欺的障礙;形體沒有怠惰,沒有懈怠的形象;口頭沒有瞋恚、怨恨的語言。這總共有五項,我們若修得好,自然就無過失,無過失就無障礙,今生來世都沒有障礙。

⊙都不見汝有此諸惡:遠,譬外道諸見求理。近,譬三十七助道等,亦未見五障。

經文接下來說,『都不見汝有此諸惡』,這五種你都沒有。從遠的來說,譬喻『外道諸見求理』。外道,就不是正道了,很多邪知、邪見、邪信,就會邪求。這種迷信若不斷下去,萬一走火入魔,就很麻煩了。『都不見汝有此諸惡』,這些惡都沒有,這也是很可喜的事情。我們若能老實修行,誠心修行,自然就不會走偏差的路。

『近,譬三十七助道等』。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,就是修行者,佛法的道場,正知正見的道場。若要修行,不能離開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,『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』,這些我們一定要放在心裡。這條路要很穩,穩穩的,步步踏實走過去。

⊙亦未見五障:無有欺、怠、瞋、恨、怨言。

『亦未見五障』,像這樣走在很順的路上,沒有障礙,因為你的心很正確,無欺、無怠、無瞋、無恨、無怨言。都是我們大家要用心地信解。

⊙如餘作人:指外道盲目修煉,毫厘偏差,傷害身心之徒。

『如餘作人』,就是指外道盲目修練,毫釐偏差,傷害我們身心的這些人。你好好地在這裡老實修行,不要像其他人,雖然說他也是在修行,但是偏差了。同樣在勞作,那個人是那麼老實用心,有的人卻是做表面給人看,其實很多錯誤的行為;表面看起來也是在勞作,他也是做得很辛苦,卻是錯誤的。

做對的人,也是很辛苦在付出,但是都是對的。我們要從內心用功,待人處事要寬、要讓。人家如何對待我們,我們心量要很開闊,都能包容,也要虛心懺悔,不斷用懺悔的心來對這種不好聽的話、不好看的臉,用很寬大的心去包容。要知道,過去我們與他一定有惡因緣,所以現在我們聽到很不好的聲音,看到很不好的形態。我們不只包容、寬心,還要向他懺悔。懺悔即清淨,懺悔即消災,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行,老實修行最好。

⊙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:此喻五力入世第一位,已近聖人,未得見諦仍非真子,故名如父如子。

『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』。從現在開始,我要認你作我的兒子,就如我親生的一樣,我像你的父親。所以,這位長者已經接近了他的孩子,觀察孩子的行為,看他的孩子這麼老實,沒有什麼缺點,真的是很殷勤用功。父親安心了,慢慢獻出了誠意的感情,要讓孩子知道,我是很誠意與你相處,與你一起勞作,讓這個孩子能身近,也能貼心,身心靠近來了。

『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』,你就像我所生的孩子一樣。這就是譬喻五根、五力,已經入世第一位。五根、五力,歸納在哪裡,知道嗎?『三十七助道品』中。這就是譬喻我們已經道入心了,這是在世間我們要修行的第一個階段。

大小乘的修行都不離『三十七助道品』。修行者若離開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就無行可修了,我們的身心無法誠正信實。所以,誠正信實、慈悲喜捨,都是要走過這些路。我們必定在『五根』、『五力』,以及『四念處』、『四正勤』、『四如意足』,還有『七菩提分』、『八聖道分』,還有最初的『四諦法』等等,我們全都透徹了解這些道理,這就是世第一位,已經接近聖人,但是還『未得見諦』,還不算是『真佛子』。

這就是譬喻我們現在,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還未真正體會到自己的真如本性。我們此時只是接近而已,向著聖人的道路不斷前進,『四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、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在這條路上一直精進,已經接近聖人的地方,但是還沒有真正見到真諦,真如本性還沒有接觸到,所以還不是真的孩子,只是乾兒子,父子還沒有相認。

因為父親用方便法,前面的經文已經說過了,不想嚇到他,慢慢地接近,先將他認作乾兒子,他若能照這樣再繼續走下去,那時候真正接近了,才是真正的父子相認。

⊙即時長者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:此喻七覺支、八正道,能令行者悟入見道。

『即時長者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』。這是譬喻七覺支、八正道,能令修行者悟入見道。

我們除了『四念處』、『四正勤』、『四如意足』、『五根』、『五力』,再加上了『七覺支』、『八正道』,這樣慢慢地讓他接近,能夠覺悟入道。若能夠這樣,慢慢地就會愈完整。

⊙一心無間斷,修道證真,故言即時。

我們好好地修行,一心無間斷,自然就能證得真如,在真如本性之中,因此叫做『即時』。

除了從四念處開始,到使用五根、五力,一直到七覺支、八正道,這樣愈來愈接近,這個時間要接著,不要間斷了。『無間斷』就是一直接下去不要間斷,這樣才能夠見諦真理。所以修行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