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4月27日】譬如父子相失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大慈悲心如世慈父,大智慧處世大長者,如來藏真如人本具,如父子具財寶庫藏。』

佛的心,與世間父親疼子的心一樣。世間父親只有一個獨子,佛陀也將所有眾生視為獨子,以這樣的平等心來疼惜。大智慧來處世,入人群中;倒駕慈航,生生世世都是帶著大慈悲心,回入娑婆。

如來藏是人人本具,人人都有一個自我的心宅,自我的心宅若能好好清理,不要執著,要不斷吸收清淨法入心來。我們要用心來聽別人的心聲,每一句話都是在教育我們,用這種心態,人人所說的話無不是法,用在我們的心裡,是非,我們分清楚。

聽人家說的話,接受人家的教育,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智慧成長。要不然,我們的真如本性會一直受無明覆蓋了。人家的話還沒有說完,我們就馬上反駁,這樣法怎麼能入心呢?一邊聽著,一直想要用哪一句話去回答他、反駁他,這就不對了。我們應該要用心,才有辦法讓任何人教我們,任何人的法都是精純、很好的法。若能夠這樣,這叫做修養,叫做精進,若能這樣,就是慧命成長。

『如父子具財寶庫藏』。父親有這麼豐富的財寶庫藏,當兒子的原來也有。這譬喻佛陀有那麼高的智慧,其實我們人人都有,與佛平等。這是佛陀親自告訴我們,希望我們知道,人人應該要懂得接受。

佛陀的慈悲,疼惜眾生。例如在佛的時代,阿難有一天向佛陀請問:『佛啊,憍陳如等他們到底是什麼因緣,在佛陀初轉法輪時就能受到佛陀法的滋潤,這是什麼因緣呢?』

佛陀很慈悲,就回答阿難:在無始劫以前,閻浮提中有一位國王叫做彌佉羅拔羅,統領天下八萬多個小國。他用慈悲善念治世,用佛法統領世間,讓很多小國都統一,人人持五戒、修十善,所以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
有一天晚上,有五位夜叉來到國王面前,看起來都很瘦,就向國王陳情,說:『國王啊!我們是靠吸取人血來維持生命。但是現在天下人人都修十善、持五戒,我們沒有機會接近他們的身邊。國王您的慈悲,應該也不會放棄我們夜叉鬼類吧?』

國王看了,可憐,這麼瘦啊!確實,他們是以血來維持生命,所以考慮,『好!我身上的血提供給你們。』身上同時割刺五處放血,讓他們以缽盛血而飲。

這五位夜叉感恩國王的慈悲,國王就向他們說:『你們已經飽足了。我現在用我肉身的血來助你們活命,將來我若是成佛,我一定要用我法身的血來滋養你們的慧命。』

佛陀就向阿難說:『阿難,那五位夜叉就是現在的阿若憍陳如等人。生生世世,我在修行,他們就是最初來接近我,讓我的發心能夠第一次所度的,現在也是一樣。阿難,你知道嗎?人若能修十善、持五戒,自然鬼神不侵。』

持戒、修善行,這也是佛陀生生世世教育眾生的方法。現在佛陀已經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就如父親所有的一切,孩子同樣也都有。這是佛陀的悲智,時時來人間教化眾生,眾生應該要時時用心精進,歡喜接受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迦葉尊者再重宣此義,『我等今日,聞佛音教,歡喜踊躍,得未曾有』。這種的『歡喜踊躍,得未曾有』,是因為佛陀宣布人人都能成佛,所以大家很歡喜,得未曾有。『佛說聲聞,當得作佛,無上寶聚,不求自得。』這是前面的經文。

現在這段經文再說,『譬如童子,幼稚無識,捨父逃逝,遠到他土,周流諸國,五十餘年』。

『譬如童子』,就是較幼稚的孩子,不懂得分別世事,愛玩,捨離父親就出去了,『遠到他土,周流諸國,五十餘年』。這前面須菩提也這樣說過了。

『童子』,就是『本覺初啟』,我們人人本具的覺性。這個『啟』就是打開。本覺是原來本有,只是被無明覆蔽,這輩子又遇到佛了,所以『本覺初啟』,譬喻我們人人初發心。

⊙本覺初啟,喻最初發心。

我們過去對佛法一無所知,現在瞭解了佛法,啟發我們的心,這叫做發心,譬喻初發心。過去我們不懂,現在知道要做,開始發心行十善、守五戒,身體力行。

⊙幼稚無識,所以退失大乘。

雖然『本覺初啟』,但是『幼稚無識』,所以『退失大乘』。

其實,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,已經與佛法斷了很久,佛法離我們很久遠了。我們這輩子能再得遇佛法,所以要重新開始。

⊙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,一因菩薩是法王之真子,二因無淫欲之念猶如世間之童子。並非指年幼為童子。

『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』。『童子』有兩種解釋,一種因為『菩薩是法王之真子』。因為菩薩已經契會佛心,與佛心很接近,甚至還有法身菩薩來人間助道場,這些都是法王的真子,如文殊、觀音、彌勒、普賢等等,這些菩薩都是法王真子,也稱為『童子』。第二,就是『無淫欲之念猶如世間之童子』。菩薩的身心都很單純、很乾淨,就如幼稚的孩子,沒有淫欲的心,也沒有淫欲的行為,所以稱為『童子』。

『童子』,不是指年幼。是指清修的人,完全沒有淫欲的念,身體很乾淨,這叫做『童子』。

⊙稚子離父迷道歸鄉難,流落潦倒,貧窮困苦。喻父子相失,父尋子不棄不離,而子幼稚無識,遲未發心,執小不樂大。

經中所述稚子的這段經文,就是表示世俗的孩子,幼小時就離開父親,迷失了道路,不知道怎麼回家。『稚子離父迷道歸鄉難』,迷失了這條道路,要回到家已經很難了,因此『流落潦倒,貧窮困苦』,變成流浪在外的孤兒。

父親非常用心在尋找兒子,五十餘年了,還是鍥而不捨。『父尋子不棄不離』,但是兒子呢?兒子就是『幼稚無識』,找不到路回去,也已經忘記他的家了。

譬如我們眾生,迷失了真如本性,所以遲遲不懂得要發心,即使遇到佛法了,只是想要斷生死,怕再來人間又會迷失了,所以遲遲不肯發心。這是『執小不樂大』,雖然已經修行了,卻是發心不起來,心智未開。

⊙背覺合塵,所以捨父逃逝。輪轉五道四生,名為遠到他土。他土:退大忘本覺。

『捨父逃逝,遠逃他鄉』,這就是表示『背覺合塵』。真如本性被遮蓋,叫做『背覺』,因為無明煩惱將『覺』遮蓋住了。覺性被煩惱塵埃遮蔽,『塵』就是無明,無明將你的覺性遮蓋住了,智慧的光明發透不出去,所以叫做『背覺合塵』。我們的覺性本在,只是被無明遮蓋,『所以捨父逃逝』。

一念無明複製很多煩惱,就流落於五道四生中,名為『遠到他土』。我們自己的本家,自己的田宅,我們不守好,反而跑到外面流浪,這樣叫做『遠到他土』。『他土』就是『退大忘本覺』,退失了我們的大乘真如本性,已經忘記我們的本覺在哪裡。

⊙周流諸國:喻輪迴三界。周流:昇沉不停。

我們『周流諸國』,這譬喻『輪迴三界』。『周流』就是昇沉,一下子浮,一下子沉。

接受了佛法,有時候我們發一念心,很快因某種因緣,讓我們的發心又退掉了,這是現在的凡夫。我願意精進,我每天都要精進,但是某種因緣,心裡的作祟,又是懈怠了,種種因緣將我們拉下去。所以這叫做『周流』,就是『昇沉』的意思。

⊙諸國:三界。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:一、欲界。有淫欲與食欲之有情住所,上自天堂下至地獄名欲界。

『諸國』是三界。凡夫生死往來的地方不離開這三界。一,叫做『欲界』。『欲』就是有淫欲與食欲之有情所住的地方,上自天堂,下至地獄,都是在欲界中。

欲界特別標出了淫與食。人生,什麼傳宗接代等等,男貪女愛,造成了很多問題。再來就是食欲。你看,因為人的口欲,所造的殺業有多少啊!為了吃,殺掉了多少的生靈。互相殘殺,互相造業。因淫欲造成了人口問題,又因食欲而殺生,像這樣,生與滅,都是因為人的欲念。

⊙二、色界。色為質礙之義,有形之物質,著殊妙精好,故名色界。

第二是『色界』。『色』就是有形色的東西,有形色就有質礙。為了物質,貪著精妙的東西,就用很多心神去創造,或者用很多力量去造業,開山挖洞等等,這都包含在『色界』中,惹起人的貪心,造成了很多的欲,也造很多業,這叫做『色界』。

⊙三、心靈無形色,名無色界。

第三是心靈,無形無色,但是還有煩惱,這叫做『無色界』。

我們人都不離開三界,在欲界,在色界,在無色界。

⊙五十餘年:喻備歷六趣。五十餘:阿修羅遍五道、並有四生。

『五十餘年』,離家到他鄉,受盡苦難。這五十多年就譬喻歷經六趣。阿修羅普遍在五道,若將阿修羅道列出來,就變成『六道』;我們若說『五道』,就是在五道中都有阿修羅。包括在四生之中。

凡夫迷途,都在這六道輪迴中,所以『背覺合塵』,背了真如的境界,走到迷途的地方。所以我們必定要相應大慈悲父的用心用愛。看看阿若憍陳如等人,他們時時都有因緣來接受佛陀,佛每一次說法,他們都是第一批接受佛法。那是因為佛陀每一次都是用愛。過去的『大魚割肉』也是一樣,現在統理國家那麼好,讓夜叉無法接近,這位國王也是用他的身血來滿足夜叉。像這樣的付出,時時都在度眾生。

佛陀用這樣的慈悲對待眾生,我們也應該要用殷勤的心來接受佛陀的教化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