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5月03日】背塵合覺傳法藏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世間親情苦短不由己,出世有情菩提長慧命,佛慈愍傳大乘一實法,如是法藏無量法財富。』

世間情,不論是親情或什麼情,都是苦短。我們來到人生,凡事都由不得自己。哪怕是你親手養大的孩子,也不一定按照你的希望去走。心愈來愈遠,親情愈來愈薄。

『出世有情菩提長慧命』。出世叫做覺有情,我們學佛,瞭解人生的道理、人倫道德,展開了我們的愛心。

父母愛子是天性,孩子要有反哺之恩,孝順父母,這是應該的道理,這叫做法則,叫做道理。所以,是不是能按照這個道理走呢?世間就是無明啊!無明的情短,無明煩惱的情就會亂。若是出世覺有情,就不同了。出世,不受這個五濁惡世熏染了,我們能超脫人間俗情,覺悟這分情是『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』,以天地為家,以人類為親。

就像辛巴威,貧窮人的生活真的很辛苦,好不容易,朱居士開始發心幫助他們。記得那一年,朱居士帶著一群老師回臺灣。因為我們去為他們建簡易教室,所以那些老師感恩慈濟,朱居士把這些老師當作是傳法的種子,把他們帶回臺灣。

我問他們:『為什麼頭髮都剃掉了?』朱居士就告訴我:『他們說下定決心,回來臺灣這次就是他們人生的重生。所以把頭髮剃光了,回去再留長,這就是表示他們的重生。』所以回去很精進。

在(2014年)十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,朱居士舉辦一個精進營,有十個社區來參加,最遠的社區距離三百八十多公里,這樣這十個社區的志工集中起來精進。我就問他:『那麼遠的地方,大家來了,他們要住哪裡?』說:『朱居士的家。』『那麼大嗎?二百多人呢!住得下嗎?』

他就向他太太說,慈善工作應該要落實在辛巴威,一定要有師父的法來做嚮導。所以他們決定在他家的空地,簡單地搭起屋頂,簡單地用塑膠圍成牆壁,這樣就是他們的道場了。

將房子搭起來之後,牆壁就用一塊白板,在白板上面投影,還有畫出我們的精舍,以及慈濟的logo,就開始向大家介紹慈濟志業的精神理念,甚至傳法的種子,就是請老師來當講師。

四點起床,開始準備上早課,同樣禮拜《法華經》,他們也唱誦得很好。拜,很簡單,沒有蒲團,地上就鋪著厚紙板,這樣就可以拜經。繞佛繞法,都是訓練走直角,真的很感人。

拜經之後,他們就坐下來開始聽經。他們所聽的是『人間菩提』節目,因為有英文字幕,他們看得懂。他們一人一本筆記,這樣一面抄,一面哭,就是知道人間這麼苦,他們的苦難就是來自因緣果報,這樣瞭解了。他們又有讀書會,現在都有翻譯。朱居士就再為他們解釋,用英文版的『慈濟十戒』,以及我們的生活儀軌等等,都讓他們知道。

這就是『出世有情菩提長慧命』。同樣在這樣的時間,在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生活方式,他們在那麼貧困的地方,簡陋的環境中,那麼精進,佛法在他們的心中;在這樣的空間、這樣的時間,慧命不斷在成長中。

佛慈愍來人間,就是要傳大乘法,如何在克難中能夠去付出。這是一實法,是佛陀來人間的願。所以『如是法藏無量法財富』。雖然那裡很貧困,他們有法就很富有。大家感動中,法喜充滿,依依不捨地道別。這就是法,讓他們在人間雖然生活困苦,卻是心開意解,富有法財。前面的經文也說,佛是法王,將法普遍給眾生。我們學佛的人體會佛法之後,接受了法,那一分的歡喜。

前面的經文,『常為王者,之所愛念,群臣豪族,皆共宗重,以諸緣故,往來者眾,豪富如是,有大力勢』。

佛如法王,法普及人間,諸王都愛敬,群臣愛敬,天下人間,人人所尊重。法王是覺者佛陀。

下面再說,『而年朽邁,益憂念子,夙夜惟念,死時將至,癡子捨我,五十餘年,庫藏諸物,當如之何』。

這位長者很擔心,他年紀一年比一年大了,兒子還在外面流浪。『我的財富這麼多,將來我若是死,這些財富要付託給誰?怎麼辦呢?』這是世間的父親會這樣擔心。

出世的慈父也是這樣擔心,他擔心的,年紀愈來愈大,弟子還無法體會佛的心懷,還是守在獨善其身。芸芸眾生,將來誰能度化呢?佛法是不是這樣就停止了呢?沒人可以傳下去,這就是佛的擔心。所以他就是『益憂念子,夙夜惟念』,一直就是在擔心。

這是重頌的偈文。就是須菩提開頭所說的長行文,大迦葉尊者接下來用偈頌再重述孩子離開父親,父親尋找兒子的情境。

⊙而年朽邁,益憂念子:頌失子之苦,無所委付,故憂念耳。而年朽邁者,喻佛化緣將畢,涅槃時至,故益憂念子。如文中:良醫留藥喻說:如是好藥,而不肯服,故憐子而悲深也。

孩子失蹤了,不知道跑去哪裡了,所以『失子之苦,無所委付』。沒辦法將他的財產再傳下去,很擔心,『故憂念耳』,憂念他的兒子在哪裡?心心念念都在想他的兒子。

『而年朽邁』,現在已經年紀大了,譬喻『佛化緣將畢,涅槃時至』,將要入涅槃之時。所以,年歲愈大愈著急,想到這些弟子的心還未啟開,還是樂小畏大,只執於小乘,畏懼大乘,這就是佛所擔心。

就如在經文中有一段文,良醫留藥的譬喻。孩子有病,要他吃藥,孩子們也不懂得要吃藥。所以父親故意就交代,這種藥是治什麼病,這種藥能止什麼痛,全都交代好了,他就說,他要出外去了。到了遠遠的地方,交代人回來說:『你們的父親已經死了。』那時候,孩子們聽到了才開始著急,該怎麼辦?這也是在《法華經》中的一段譬喻。這種法要留,大家不懂得接受,這就如這樣的譬喻。

⊙夙夜惟念死時將至:夙早至夜暮,謂從朝至暮時刻不忘念子。故云:夙夜惟念。

『夙夜惟念,死時將至』。『夙』就是早。從一早天未亮開始,一直到日落夜晚,就是一直憂念他的孩子,時刻都沒有忘記。

可見我陀為眾生,無央數劫以來,不斷隨著眾生,生生世世不斷上求下化,這種深刻的悲心,念念不忘眾生。

⊙諸佛菩薩,愍念眾生,不棄不忘,常為憶念,若近若遠,或見不見。

諸佛菩薩永遠都不捨離眾生。只因為悲憫心,念眾生苦,所以絕對不會忘記,絕對不會放棄。這種悲心,『常為憶念』,事事都是為眾生操心,記掛著眾生。所以『若近若遠,或見不見』。近的或是遠的,近的就是在眼前;遠的,時間在遠劫之前。『或見不見』,說過去的,我們沒看到,說未來,還不知。

⊙夙夜惟念:即佛夙願恆專憶念眾生。況死時將至:涅槃時近。

『夙夜惟念』,就是佛的夙願,恆專憶念眾生。『況死時將至』,就是涅槃時近。

很早、很早,無量數劫以前,那時候的願就是恆持,永遠都是那麼專心專念,這樣在憶念眾生,『況死時將至』。

『夙夜惟念』,因為『死時將至』,『涅槃時近』。佛陀來人間,時間因緣差不多了,這時候若不趕緊啟發人人的大心,發大願,以天下眾生為重,要等待何時呢?所以他就會很急。

所以說,『癡子捨我,五十餘年』。這個傻兒子離開我這麼久。這就是表示父親心疼子,很深刻的意思。

⊙癡子捨我五十餘年:父心痛子之詞。前云童子,以無知故;此云癡子,甘流蕩故。窮子求衣食艱難。

佛陀對弟子不就是這樣嗎?對眾生也是這樣。因為眾生無知,所以他說『癡子』。這種流落在外,不懂得要回來,成為貧窮子,求衣食很艱難。

⊙昔已發心,中途退失,名為癡子。背覺合塵,流浪五趣,背負教導正覺道法,而向迷途五十餘年。

『昔已發心,中途退失』。這也是表示,有很多人已經發心,但是癡迷無知,中途又退失道心,煩惱一來,陷阱現前,又再墮落,所以叫做『癡子』。

癡子,他就『背覺合塵,流浪五趣』,流浪在五道中。『背覺』,在這覺道上教導,希望他能夠走正路。他卻違背了覺道,向著迷途,流浪五十多年。

⊙庫藏諸物當如之何:佛念眾生,眾生不念佛,如父母憶子,子不憶父母;佛雖專念,又有何用呢?當如之何:父念子深,有展轉不安之意。

其實,長者有無量的庫藏,就如佛有無限量的法。『庫藏諸物,當如之何』。這表示佛念眾生,眾生卻不念佛。所以我們常說要多念佛。多念佛,就是希望我們能『背塵合覺』。我們現在是『背覺合塵』,所以眾生不念佛,就是不懂得回到我們的本覺來。『如父母憶子,子不憶父母』。父母很疼子,孩子卻不懂父母的疼惜。『佛雖專念』,佛就是這樣專心念眾生,卻又奈何?沒辦法。這就是我們眾生。

『父念子深,有展轉不安之意』。佛陀的心念,希望眾生能脫離塵、惑,回歸本覺,這是諸佛菩薩為眾生付出。『佛慈愍傳大乘一實法』,是譬喻他的法藏,無量的財富就是要傳給我們。所以我們要用心接受,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