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0月13日】因行精勤不惹魔事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,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,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,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事。』

前面我們也說過了,迦葉尊者他將來成佛,他的國土光德,他的人民都是智人,發大心的菩薩。縱然那個國土還有不想聞佛法的人,人民卻善良也能護佛法,這是我們前面所說,那個國土眷屬眾多,魔也護佛法,真的是不容易。

這都是在因地修行時,我們的心很清淨,沒有煩惱來染著,自己也常常抱持著那一分生活很簡樸的心,沒有貪欲,沒有種種雜念在起心動念,又能在人群中不受人、事、物來擾動我們的心,修行就要修到這樣的程度。

這也是迦葉尊者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修這分清淨行,所以現在在法華會上,佛陀為他授記,未來成佛的名號叫做『光明』,他的國土叫做『光德』。迦葉尊者修行成佛,必定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,(也就是)要再歷練過三百萬億世尊,修行不是那麼容易啊。不過,奉覲三百萬億佛,我是希望我們將人人都當作佛,將人人都當作在鍛練我們的人,今生此世能夠遇到多少人來讓我們歷練,都生歡喜、尊重、感恩心。

本來我們發大心、立大願就是要入人群,結善緣,在人群中成長智慧,所以我們若將人群的每一個人都當作是一尊佛,說不定我們來生來世,生生世世所遇到的人,因我們結這麼多的好緣,就能早日成佛。這是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,其實含意也是在此,希望我們要體佛心懷。

『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』。這是一個非常和平、清淨、莊嚴的國土,人、事、物也是一樣這麼莊嚴,沒有一點污穢,沒有一點煩惱的地方。

修行,『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』。也就是說,即使是魔,他的心理是健康的,他不會去擾亂佛法,同樣也能擁護。就如大家拿香拜拜,雖然沒有信佛,不過也知道佛是要尊敬的,像這樣慢慢地,將來也有機會能聽到佛法,未來同樣能通達佛道。這叫做方便法,大權示現,佛法就是要這樣,一步一步引導他過來。

『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』。我們發心出家,專心修行,這在佛教是為內護;若是社會人士聽法或者是沒有聽法,這是外護,同樣也能行菩薩道,這都叫做『外護眷屬』。『無障礙行』,不僅對佛法沒有障礙,又能擁護佛法,而且在人群中造福的人。

所以『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事』。因為過去修行,長時間修行,行精勤,將來的果報就不會受魔困擾。因為我們過去生中的因沒有招惹魔事,沒有障礙佛法又護佛法,今生此世得果成佛,他的國土就都沒有魔來擾亂。

釋迦牟尼佛在人間,這娑婆世界,魔事很多,其實這是『大權示現』。佛陀時代的迦毘羅衛國,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,釋迦牟尼佛選擇在這樣的國家來出生,來成佛。教導這些充滿無明、煩惱的眾生──苦難要趕緊消除,提起你的真心,你的清淨本性,發揮你的善良,如何幫助別人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,『大權示現』教化人人,通達佛道。即使心對佛法還未很接受,但能擁護佛法,這是『因行精勤』。

所以,我們盡量不要再惹出那種障礙,這輩子若障礙人,與人有對立,心互相不平衡,來生來世遇到之後,帳還是會算。這種因緣果報,互相善惡因,總是還會對立,所以我們這輩子要好好種善因,不要去種了惡因。

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『其國菩薩無量千億,諸聲聞眾亦復無數』,聽法的人,修行的人很多;『無有魔事』,都沒有障礙;『雖有魔及魔民,皆護佛法』。

這是一個非常莊嚴和平的世界。

⊙『其國菩薩無量千億,諸聲聞眾亦復無數。無有魔事,雖有魔及魔民,皆護佛法』《法華經授記品第六》

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說,『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』。迦葉尊者受佛陀授記,佛陀說出他的名號,國土的情形,已經告一段落了,但是因為很重要,所以這段經文要重新用偈文重複一次。

『爾時世尊,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告諸比丘!我以佛眼,見是迦葉,於未來世,過無數劫,當得作佛』。這段文是重頌。

⊙重頌:重述前長行文之意。字句有彼廣此略,此廣彼略;義理有彼深此淺,此深彼淺者。文中有前後互異者;或彼顯此隱,彼隱此顯者;或彼有此無,彼無此有者。無非互相彰顯經意,使令易解,並為後到者,令得全聞。

為什麼需要偈頌來重複呢?那就是『重述長行文之意』。因為字句中有『彼廣此略』,意思是長行文含意很廣,偈頌文就較簡單,讓大家記憶深一點。『此廣彼略』,是指現在這段偈文,在前面的長行文輕輕說過去,沒有加強語氣,現在重誦偈文,可能會再更廣地解釋,大家要再更用心去理解。

『義理有彼深此淺』。這個長行文道理較深,在偈文時較淺;這個偈文較深時,長行文則較淺。所以『文中有前後互異者』,有前與後較不同的就是深和淺、廣與簡單,彼此互相彌補的地方。

『或彼顯此隱』,在長行文很明顯的說出來,在偈文中就隱略過去;『彼隱此顯』,在長行文沒有很明顯,在這段偈文就會很明顯,(是為了)讓我們更瞭解。

『或彼有此無』,說不定在長行文有,在偈文沒說出來,就略過了;『彼無此有』,長行文沒有的,但是在偈文會再多加說明,去補充長行文沒有說的話。所以,『無非』是『互相彰顯經意』。長行文是讓大家瞭解,偈文則要讓大家加強記憶,對經文的瞭解,對經意更通徹。

所以『使令易解』,當經文很深,我們要如何表現出經文,『使令易解』,『並為後到者,令得全聞』。後面才來的(人),前面(的內容)沒聽到;若再重複一次,讓後到的人聽到了,這也是再以偈文重誦的意思之一。

⊙謂佛說法,善巧方便,令諸眾生,即得解悟,故名易解語。偈頌為十二分教的一種。

也就是說,『謂佛說法,善巧方便,令諸眾生,即得解悟,故名易解語』。這就是佛陀說偈頌之意,這也是在十二分教之中(的一種)。

這是佛陀的慈悲,用種種的方法,善巧方便,令諸眾生聽得到,再重複時,讓聽過的人再次聽得更加瞭解。『故名易解語』,很容易能了解的語言。這就是佛陀再說偈頌之意,這也是在十二分教之中。佛陀講經(的內容分為十二類),這種(『重頌』長行文之後就用偈文是)十二部經的其中之一。

⊙告諸比丘!我以佛眼,見是迦葉,於未來世:佛告大會之眾,以佛之眼,見大迦葉於當來世。

『告諸比丘!我以佛眼,見是迦葉,於未來世』。『所有的比丘!』佛陀再次叫醒大家,『大家聽清楚,我用佛眼見是迦葉在未來世』。

要選擇一個人,(依)前後次序能成佛,不是簡簡單單的,是用大覺悟的眼光來選擇授記的對象。所以『我以佛眼』,選擇迦葉於當來世。

佛,名叫做大覺悟者,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已經無一不清楚,無一不透明,無一不通達,這叫做大覺悟者。大覺悟者叫做佛。所以,覺者的眼光『照了諸法實相』,所看的一切諸法,所有的物質物體,用佛的眼光來看,一看就知道這個物質裡面所含的因,它的種子等等,剖析得很清楚,這是佛眼。

⊙佛名大覺悟者,覺者之眼云佛眼,照了諸法實相之眼。佛眼能見一切法,非空非有,不可思議之道理。

『佛眼能見一切法,非空非有』,這些法,在佛來看,不是空的,因為其中有真理;也不是真實的,因為有很多理會合起來,才能成就一件東西。所以,佛眼來看一切物質,非空非有,不可思議的道理。

所以『於未來世』,就是在三世。『三世』是過現未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⊙於未來世:三世謂之過、現、未來。就以當下剎那之三世而言,以現在一剎那為中心,後剎那以往為未來世。就一期之三世而言,今生已後之生為未來世。

『以當下剎那之三世而言』。『當下剎那』的當下,我這時候只說『當下』,就已經『三世』幾次了呢?我說的『當下』,這個『當下』又不是剛剛那一句的『當下』,因為那一句『當下』過去了,現在再說的,還是同樣又過去了,這又是『現在』。

所以,過去、現在都是在剎那間,時間分秒過去,所以我們要常常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。這一剎那間,我們發一念心,立好願,若發好願如初,就成佛有餘了。

『以現在一剎那為中心,後剎那以往為未來世』。後面的一剎是未來,現在的一剎那已經過了,未來的一剎那又再來。

這種『就一期之三世而言』。一期之三世,短時間就是這麼短,剎那、剎那不斷的過;長時間,那就很長的時間了,天長地久啊!

所以『今生已後之生為未來世』。我們這輩子的未來,叫做來生;我們這輩子的過去,叫做過去生。我們過去生是帶著什麼樣的種子而來,來到此生的果,此生的果,我們又在造作未來的因,今生此世就是受果再起因於未來,所以因緣果報不斷這樣輪轉。

我們若是修行,好好地將心念照顧好,自然就能平平安安,明明瞭瞭,通達一切法,沒有魔事來擾動我們。若能這樣,就能把握在每個最短的時間,以及長久時間的累積,我們都要好好把握,顧好我們這一念心。

⊙過無數劫,當得作佛:佛眼明見,本有時限,非是眾生心力所知,名無數劫。

所以,『過無數劫』。過去很長的時間這樣修行,未來也是這樣,還要很長久的時間,所以『當得作佛』。『佛眼明見』,所以『本有時限』,過去的時間,未來的時間,『非是眾生心力所知』,

這個時間之長,不是我們眾生的心有辦法去體會得到。光是剎那、剎那,我們自己體會不到,光是說『剎那』的時間就來不及,你說『我這一剎那』,就是剖析也來不及。所以,極短的時間、極長的時間,不是我們凡夫能用心力有辦法瞭解的。

但是佛陀覺悟之後,來為我們分析,我們只要很用心來聽,用智慧來體會,佛法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,菩薩是在我們現在的行為中。所以常常跟大家說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,『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』,所以常常都跟大家說,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