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0月17日】三業清淨見者歡喜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為菩提而發心得智慧,制伏煩惱而行得菩提,觀察諸法而行得般若,得無生法忍行得覺道。』

修行,就是希望這念清淨本性能夠浮現出來,要能浮現清淨無染的覺性,唯有去除無明,去除無明就要好好發心,發『四無量心』,發『四弘誓願』,向著我們發心的目標方向身體力行,趨向到達智慧;智慧能引導我們朝很準確的方向往前前進,這就是智慧。

要有智慧,必定要先制伏煩惱,原有的煩惱我們倚仗著法,一層一層去除。瞭解了,體會了,清楚了,欲念不再生起,用戒來制伏;『戒』是防非止惡,當外在煩惱不再來,內在也已清淨,那就得菩提了。

『菩提』就是覺,智慧是從覺悟來產生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功觀察,智慧現前,菩提覺也已經現前了,那就要好好思惟修,時時觀察諸法而行。世間充滿了無明、錯誤,我們要先分辨清楚,才有辦法觀察諸法。

過去佛在王舍城,儘管提婆達多用很多種方法來破壞僧團,要殺佛、害佛…,雖然困擾了僧團,佛陀也遭受了幾次的危機,但是僧團與佛陀仍然受人人的尊重,所以提婆達多就再想:用什麼方法能讓佛陀不接受(某事),而受人家的批評。

他就採用一個方法,自己向一些優婆塞、優婆夷宣布:『我過去對佛陀實在太過分了,處處陷害佛,現在我要回去向佛陀懺悔,相信佛陀的寬宏大量會原諒我。』因為他的內心是想:我若向佛陀懺悔,佛陀不接受我的懺悔,絕對會受到很多人的批評,說佛陀心不寬,量不夠大。

他來到佛前,向佛陀說:『我願意向佛懺悔,我也願意重新再修行,我要在閑處』就是一個清淨的地方,『我會好好修行,請佛陀原諒我,我向佛懺悔。』佛陀就說:『人要厚道,心要直,若有諂曲的心、誑語,不真實的話,你再怎樣的懺悔都是沒有法,真理無法入你的心。』意思就是,佛陀沒有讓提婆達多有懺悔的機會,因為佛陀說出提婆達多內心是諂誑。『誑』就是不實,『諂』就是獻殷勤,會講這種不真實的話,就是沒有法度入心。

那些婆羅門與外道六師就開始批評說:『提婆達多已向佛懺悔,佛不肯接受他的懺悔,是不是心量太小了?』但是,比丘相信佛所說的話,趕緊向大家解釋提婆達多不是真誠的心。佛陀聽到了,知道比丘瞭解佛心,所以他就說:『各位,要知道人心這種的無明欺詐,是名稱的好人,其實內心還是懷著毒惡的意。』

同樣的道理,我們雖然對人人都要付出愛,但是社會人群,凡夫的心念,很多是非波浪,我們都要思惟修,『觀察諸法而行』,這樣才能『得般若』。般若,就是清淨的智慧。這樣才能『得無生法忍行得覺道』。

前面我們說過了,迦葉已經被佛授記了,能於來世得奉覲三百萬億佛,其國土是那麼莊嚴,壽命是那麼長,那個地方的人都是智慧者,正法、像法的時間都很長。這就是迦葉尊者所得的果,是他過去所修的清淨行,並得『無生法忍』,所以『修習一切無上之慧,於最後身得成為佛』。

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『其土清淨,琉璃為地,多諸寶樹,行列道側,金繩界道,見者歡喜』。

⊙其土清淨,琉璃為地:無染污穢惡相,心地明淨如琉璃,心淨則國土淨。其國眾生,三業清淨故,其土清淨;心地明了,已斷無明故,感得琉璃為地。

這在長行文也出現過。『其土清淨,琉璃為地』,那個國土無染污、穢惡的形象,眼睛所見的到處都是很乾淨,很莊嚴、整齊的寶物,絕對沒有污染的東西。那是因為人人『心地明淨如琉璃,心淨則國土淨』。

所以『其國眾生,三業清淨』。人人三業清淨──口業清淨、身業清淨、意業清淨,三業清淨。這表示『心地明了,已斷無明故』。這個國土的人,心地都是與佛同樣清淨了,無明去除了,過去這種清淨心的修行者集中在這個國土出現,所以人人的心『感得琉璃為地』。

⊙多諸寶樹行列道側:表菩提樹,成行森列,入正道側;具七菩提樹故,多諸寶樹;修八正道故,行列道側。

『多諸寶樹,行列道側』,這就是表示『七菩提樹』、『八正道分』。樹,很多都是寶樹,很茂盛而且很整齊,風吹,香味就出來,表示我們的心地莊嚴,有修行,有德行,所以『表菩提樹,成行森列』。『入正道側』,路很正又很大條。

大家還記得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其中有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這是我們必定的修行。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是我們修行的基礎。七菩提分,八正道就如七菩提樹與八正道樹這樣的行列道側為喻一樣。

⊙七菩提分:一、擇法菩提分;二、精進菩提分;三、喜菩提分;四、輕安菩提分;五、念菩提分;六、定菩提分;七、捨菩提分。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,而力行正法。

七菩提分,應該還記得。

『擇法覺支』,就是『擇法菩提分』。再者是『精進菩提分』,除了選擇法,我們還要精進。精進修行還要歡喜,『喜菩提分』。我們若是每天都在法中,都是精進,都是很歡喜,就會很輕安,這是『輕安菩提分』。

再者,『念菩提分』,我們念念都是在覺道中。念念不受周圍境界影響,叫做『定菩提分』。付出無所求,這叫做『捨菩提分』,捨棄一切名利,捨棄一切付出貪求的煩惱。

⊙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修此八正道,可證得阿羅漢果。

『八正道』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能這樣修『八正道』,就可證得阿羅漢果。

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能夠落實這八項──見解正確,思惟正確,所說的話沒有誑語、沒有妄語,沒有惡語,我們能正語,正行,話說了之後不後悔。正業,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。正命,我們生活要安分守己,好好地自己勤作來維生。正精進,就要好好地精進,把握在分秒間,時時念頭要正、要定,這種正思惟就是在定中。

能這樣修『八正道』,就可證得阿羅漢果。我們就沒有煩惱無明,不斷在我們心中複製著。

⊙金繩界道,見者歡喜:堅固道法,名曰金繩;分列界則,令行正道。以境勝故,所見歡喜。

若能這樣,表示我們的行為不越界、不犯規,這樣就如『金繩界道』,用金繩劃直我們的道。所以『見者歡喜』,那個境界,人見人歡喜。

『堅固道法,名曰金繩;分列界則,令行正道。以境勝故,所見歡喜』。我們的心很堅固,行為很端正。這個道法就是譬如這條繩子,是金繩,我們沒有越界。

『分列界則』,就是分別境界的界限,我們不會越界。

『令行正道,以境勝故』,依正道走,自己要好好用心,不要有煩惱無明來困擾我們自己的心,若好好地把路走直、走正,自然我們的環境,這個境界就是殊勝。所以,『所見歡喜』,令人看到就是歡喜。

⊙四弘誓願:諸佛有總願別願,四弘誓願為總願,一切菩薩初發心時,必發此願。

我們必定要行『四弘誓願』。『四弘誓願』大家都知道,『諸佛有總願』,就是指『四弘誓願』,是『一切菩薩初發心』的開始,一定要發這個願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的總願,每一尊佛都要經過這個願,這個行。

第一願,一切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,這『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』。因為我們都知道人間是苦,所以要修行,我們就要投入人群中去緣苦眾生,要去度無邊眾生,這就是諸佛的第一願。

第二願,『煩惱無盡誓願斷』。因為我們『集』來種種的苦,從『集諦』開始,應該要斷盡煩惱,這也是諸佛的願。又第三願,『法門無量誓願學』,法門無量,大家要殷勤精進,要修行於道,所以發『學無盡法門之願』。

第四、『佛道無上誓願成』,這是『緣滅諦』。因為有『四諦法』,你就要身體力行這四法門。我們能瞭解煩惱無盡,必定立誓發願要好好地斷,有很多煩惱一定要滅除,所以『佛道無上誓願成』,你若沒有滅除煩惱,絕對無法成佛。

⊙四弘誓願──一、眾生無邊誓願度: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。二、煩惱無盡誓願斷:是緣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願。三、法門無量誓願學:是緣道諦而學無盡法門之願。四、佛道無上誓願成:是緣滅諦而成無盡佛道之願。

『金繩界道』。要有大慈悲,所以『無緣慈能攝諸眾生』,我們能攝受很多眾生,呵護眾生,這就是起慈悲心,無緣大慈。每一尊佛都要有這樣的慈悲心,佛『起慈悲心,發大誓願,願拔眾生之苦』,有慈悲、有願力去度眾生,讓眾生人人離苦得樂,見者歡喜。所以『金繩界道,見者歡喜』。

⊙金繩界道:有大慈悲故,以無緣慈攝諸眾生,謂起慈悲心,發大誓願,願拔眾生之苦,與眾生之樂,見者歡喜。

這就是要有『四弘誓願』、『四無量心』──慈、悲、喜、捨等無量心。

『四弘誓願』,就是面對苦、集、滅、道,我們要用心。如何能離苦?如何不再集來煩惱無明的因緣?如何殷勤精進,好好地在菩提道上,直向佛道到達佛的境界?這就要我們用心正思惟,好好觀察人間,人的心態。

在這麼惡濁的地方,我們要有無生忍,因為在惡濁中,無生忍的心開闊,這樣才有辦法行『四弘誓願』這種與佛同等的總願,會合『四無量心』,好好地修行。這就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