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1月14日】三明六通住八解脫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過現未來,明自他宿世事;知自他身,明來世生死相;漏盡煩惱,明斷見惑無明;八解脫,行入無邊虛空定。』

這就是一個心理的境界,我們修行的心理,無明有沒有去除?若是有去除煩惱,我們的思考會很清淨,這是平時要好好用功思惟修,進入靜寂清澄的境界。

『三明六通道品發』,我們過去有讀過了,也已經說過『三明』(註一),三明: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。『宿命明』就是我們知道過去造什麼因、結什麼緣,來生此世所得到的果、報,明明歷歷很清楚,這叫做明;明白自己的過去,更明白我與他人的因緣,今生這樣的果報,這是宿命明。我們的生命中,過去、現在的『自他宿世事』,全都很清楚。

再來『知自他身,明來世生死相』,這是『天眼明』。我知道這輩子要好好修行,過去的要放下過去了,不要再惹來了來生世的糾纏。今生所造作的,就是來生的果。我們有這種天眼通,才能明白來世生死的國土、眷屬、時代、社會、人群的形象。

所以我們修行,法要好好用心,宿命通、天眼通,都是在我們的靜思惟中,心要靜,要思惟修。每天的生活,舉止動作、待人接物等等,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,落實佛法在生活中,思惟如何去除煩惱、無明,將無明煩惱漏盡。煩惱若去除,法才能入心來。

這樣『明斷見惑無明』。我們才能很清楚,煩惱離開這個心,我們的智慧才能豁然開朗,斷除見思惑。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思考、我們的無明不會再迷惑我們的心,能這樣,我們才能慢慢、慢慢具足『三明六通』,才有辦法進入『八解脫,行入無邊虛空定』,後面會向大家大概解釋。

前面的經文,『佛於其中,度無量眾。其佛法中,多諸菩薩,皆悉利根,轉不退輪,彼國常以菩薩莊嚴』。

還記得須菩提成佛,佛號叫做『名相』嗎?劫名叫做『有寶』,國名叫做『寶生』。佛法在那個地方很昌盛,甚至有很多大根機的菩薩,也有很多的聲聞。

下面這段經文說,『諸聲聞眾不可稱數,皆得三明,具六神通,住八解脫,有大威德』。

⊙諸聲聞眾,不可稱數,皆得三明,具六神通:其數亦多。三明六神通:聲聞果也。

『其數亦多』。這國土的聲聞很多、很多,這些聲聞聽法之後,皆得三明又具足六神通,其數很多。

三明六通,就是聲聞得來的果;雖然他修行是聲聞,但他聽法入心了,已經把煩惱全都去除了,得到三明也得到六通,這就是聲聞修行的結果。

⊙住八解脫,有大威德:『八解脫』又名八背捨。背惡向善,背麤向細,背捨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。

『住八解脫,有大威德』。『八解脫』的意思就深多了,『又名八背捨』,這是完全說我們的心理。背捨,也就是背惡向善,背麤向細,『背捨三界之煩惱』,全都捨離了,我們的內心永遠要背惡向善,向光明的路走。

『背麤向細』。修行不只是淺淺地修,不只造十善就好了;行十善是較粗的,是做好事,還帶著煩惱、人我是非等等,這只是粗的善。我們必定要進入到很微細,打從內心很自然的善,那一分愛,這種很微細的。心態不只是『煩惱我放下了』,是連煩惱的相都沒有,連放下的心念都沒有,原來就是這樣,已經練到我們的心思與天體合一,心量已經打開了,沒有其他的障礙了,這樣就是細,非常的微細。

『背捨三界之煩惱』,這樣全都捨離就是解脫。『解脫』的名稱(又譯)做『背捨』。所以,這個道理,若大概知道了,(再進一步了解,它能)分作八種:

⊙八解脫:一、內有色相外觀色;二、內無色相外觀色;三、淨背捨身作證;四、虛空處背捨;五、識處背捨;六、無所有處背捨;七、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;八、滅受想背捨。

一是『內有色相外觀色』。我們內有色相,這時候還有『我相』,好好來觀想,觀想『外觀色』。這是『行人先觀自己色身,壞爛不淨』。

⊙八解脫第一、內有色相外觀色: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,壞爛不淨,不可愛樂,一心靜定。

要修行,就要好好來觀想自己,我們這個身體,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每天吃東西,消化的是什麼?排泄出來的又是什麼呢?好好來觀察。東西進到肚子裡,還不都是爛,『壞爛不淨』嗎?這是我們向內自觀,其實好好想這個過程,『不可愛樂』。

第二、『內無色相外觀色』。看看外面,『欲界貪欲難斷』。我們生活在欲界中,欲念比比皆是,無不都是煩惱,所以,欲難斷。我們若懂得好好去『觀外不淨之相,令生厭惡,以求斷除,故云外觀色』。

⊙八解脫第二、內無色相外觀色:又為欲界貪欲難斷,故觀外不淨之相,令生厭惡,以求斷除,故云外觀色。

我們常常都會聽到,一個人往生之後,身體的『不淨之相』,都是不淨的還計較什麼呢?還要再貪什麼呢?所以『令生厭惡』。何必男貪女愛呢?彼此的身體都是不乾淨,是不是很厭惡呢?

修行者能『令生厭惡,以求斷除,故云外觀色』。要斷除,就是要這樣斷。

⊙八解脫第三、淨背捨身作證:淨即緣於淨相。謂除棄外色不淨之相,清淨皎潔,猶如殊妙寶室,心既明淨,樂漸增長。

第三、淨背捨身作證。我們現在知道內外都不乾淨,所以『淨即緣於淨相』。因為清淨相,就是要『除棄外色不淨之相,清淨皎潔,猶如殊妙寶室,心既明淨,樂漸增長』。

我們對內外不淨相已經瞭解了,應該要棄除,不要還在貪欲中又去取著,自然我們的內心沒有內外的色相,沒有內外的貪念,自然能保得這念心的清淨,內心清淨了,自然得法歡喜。

⊙八解脫第四、虛空處背捨:除棄自身不淨之色,又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色。若心捨色,一心緣空,與空相應,即入無邊虛空處定。

第四、『虛空處背捨』,那就是到了虛空處定的程度。虛空是很乾淨,必定要『除棄自身不淨之色』,又要『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色。若心捨色,一心緣空,與空相應,即入無邊虛空處定』。

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要很清楚,看到外面色相不要起貪念,這種男貪女愛,名、色、財等等完全都去除,若能心捨色,我們的心將這些色都捨去,不起貪欲,這樣『一心緣空』,自然我們的心就很清淨了,空無一物,『與空相應,即入無邊虛空處定』,這時候的心就與虛空會合。

第五,就是『識處背捨』。

⊙八解脫第五、識處背捨:一心緣識。依五陰等,悉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虛誑不實,心生厭背,而不愛著,故云識處背捨。

『一心緣識』。我們要好好考慮,六根緣著外面的六塵,我們的心若是一動念去造作,成為善惡的識,那個結果的種子收入內心。這些東西都是因為這個識,『依五陰』等,我們的根識去領納了外面的色塵,所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我們的感受,我們的造作,所結果的這個識就是我們要好好去體會。

因為了解一切『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』,這都是虛的,是這樣的『虛誑不實』,我們若能瞭解,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厭背六塵,就不會再去造作、貪著,『而不愛著,故云識處背捨』。

⊙八解脫第六、無所有處背捨:依五陰等,悉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虛誑不實,心生背捨,而不愛著,故名無所有處背捨。

第六,就是『無所有處背捨』。也就是,我們都依這五陰,同樣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虛誑不實,在這種的境界裡,我們的心要生出背捨,就是惡的要去除,所以『心生背捨,而不愛著,故名無所有處背捨』,這就是入『無所有處背捨』,什麼都沒有了。

第七、『非有想非無想處』。

⊙八解脫第七、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:一心緣非有非無想,即觀諦理。依五陰等,悉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虛誑不實,故名非有想非無想背捨。

『非有想非無想處』,意思就是說,雖是非有想非無想處,但是不能不用心去想,這種非有想、非無想。想入非非要做什麼呢?你想入非非,沒有用,但是,你不能離開思惟修,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中道中去了解法是這樣,了解人間污濁是這樣,我們要如何修?我們應該要很清楚。(空、有)兩邊都不能執著,執著任何一邊都不對,所以也是要背捨。

『一心緣非有非無想』,我們的心非有非無要很清楚。『觀諦理』,我們要用心觀真實理。所以了解『依五陰等,悉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』,這都是『虛誑不實』,我們都透徹瞭解了,就要靠我們的思惟修,去觀想諦理,才不會偏在非有非無,才能夠透徹了解道理。

第八,就是『滅受想背捨』。

⊙八解脫第八、滅受想背捨:受即領納,想即思想,即五陰中受想想心。謂行人厭患此心散亂,故背滅受想諸心,是名滅受想背捨。

滅除了一切一切的受、想、行、識,我們都把它背捨了。『受』就是領受,我們領納了一切;『想』就是思想,就是五陰中的受想與想心,相放在我們的心上,念念不忘,這叫做受想想心。

我們要知道,不要再將做過的事情、過去的錯誤,重重疊疊放在心上,做善事也不必說做了就一定放在心裡。總而言之,選擇對的,非常微細的善行去行,這樣就對了,這些事情不必想那麼多,要厭患,因為此心會使我們散亂。一直想過去,一直執著現在等等容易使人心散亂,所以我們必定要背捨,背捨滅受想這些心。

修行,我們就是把握在剎那間清淨心,不斷延續下去,不必去執著,這叫做第八『滅受想背捨』,我們若能依這樣修,就是依無漏慧,到了這樣,那就是智慧無漏了,滅除了前六識的心王心所,斷盡了見思惑,所得的『滅盡定』就是二乘涅槃。所以若能這樣,就『有大威德,善能降伏內外怨魔,有威可畏,有德可敬』。

⊙依無漏慧,滅前六識心王心所,斷盡見思惑,所得滅盡定,即二乘涅槃。有大威德:善能降伏內外怨魔,有威可畏,有德可敬。

這是不是有比較深呢?其實都是在我們的心。所以,深的法要很用心,背粗向細,將粗重的煩惱去除,我們要很微細,細得就如我們回歸於空一樣,沒有執著。要時時多用心啊!

「註一」[三明](出雜阿舍經)一、宿命明:謂但知過去宿世受生之事,名宿命通。復知宿世,從一生至百千萬生,如是姓,如是名,如是受苦受樂等事,皆悉能知,是名宿命明。

二、天眼明:謂但見死此生彼,名天眼通。復見我及眾生死時生時,及身口意所作善惡之行,或生善道、惡道,皆悉能見,是名天眼明。

三、漏盡明:謂眾生因三界見、思之惑,墮落生死,故名為漏;惟羅漢斷三界見、思惑盡,而得神通,名漏盡通。復知漏盡已後,更不受於生死,是名漏盡明。(三界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)《三藏法數》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