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1月29日】度彼岸登覺地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般若於六度中稱為第一,至誠持忍精進靜思惟修,諸經諦理現前悲智同圓,波羅密多度彼岸登覺地。』

我們要很用心,修行就是要講究時時回歸自己的本地風光來。每天在生活,每天都是向著外面在緣境,其實我們有很美的心地風光,應該要時時回歸,反觀心地風光。

『般若』就是智慧。智慧,在凡夫叫做思想、見解,而在聖人叫做智慧,完全是清淨無染污的智慧。在六度中稱為第一者,也就是智慧。

我們要很清楚,我們無始生世以來,有與生俱來的真如本性,不生不滅,與佛同等,不增不減,與佛平等,同樣有這個智慧。這種清淨無染的智慧人人本具,我們一定要很相信。不過,我們就是一不小心,一念妄動生三細,非常細微的貪心一動,這樣一念之心起,就『境界為緣長六粗』。世間一切一切人事物,這所有的境界,讓我們不斷在造作、複製煩惱。該怎麼辦呢?聽佛法,唯有佛法是我們的來時路,我們如何來,就要如何回歸。

佛陀是先知先覺,早就已經知道了,早就已經覺悟了。他憐憫眾生在四生六道中輪轉不斷,希望能夠不斷來人間,生生世世來度化眾生。不只是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,悉達多太子的過去、過去、過去生中,還是不斷不斷在人間。只是時間、因緣成熟了,所以他就來應身,應這個世間所需要,出生在尼泊爾,也就是迦毘羅衛國,與這對父母有緣,應身來了。

經過了六年的苦行、五年的參訪,一番的靜思惟,恍然大悟,天地宇宙萬物回歸於一念真如本性,那就是真諦,那就是真理。體會了真空,徹悟了妙有,這就是般若。回歸回來,所有的一切一切回歸於真理,是清淨無染,無相無體的真理。這就是佛的智慧,所有的真理回歸在他的本覺慧海,這就是他要經過了歷練,至誠,要用很誠懇的心去付出,入人群中去布施,行六度行。

這最誠意的心,天地人物共為一體,這種至誠、赤誠的心,投入人群中。要投入人群中,就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這樣回歸在『靜思惟修』,心常常『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』,這種回歸靜寂清澄,虛空法界,就是志玄虛漠,這種遼闊的境界,就是要經過這樣修行過來的。佛陀覺悟之後,開始入人群講經說法。

『諸經諦理現前』。『經者,道也』,統理大眾走這條菩提覺道,身體力行入人群,這就是慈悲;不受人群污染,這就是清淨的智慧。所以『諸經』,所有的經典,所經歷過的菩提覺道,覺有情的路這樣走過來,『悲智同圓』,這樣就叫做大圓鏡智,這就是『般若』。

最近,在我們的花蓮靜思堂,有十四個國家地區,一百七十多人回來了。這其中非常特殊的,就是有非洲七個國家,現在正是在播種,還有在非洲耕作的農夫慈濟志工,非洲這一塊土地由他們去經營,實在是很用心。也是從臺灣的這個因緣成熟了,他們從臺灣到非洲去經營事業,心念一轉,現在在經營志業。

就如約堡,有一位吳東寶居士,他和這一群志工菩薩就是耕耘『貧童供餐』。在二0一四年那時候,約堡的志工在『獅子園』那個貧民區裡發放物資,在那裡帶動大家。當時有一位牧師看到慈濟人這麼誠懇、愛的付出,他就告訴慈濟人,『那裡有一間鐵皮屋,你們可以在那個地方設食供餐。』

慈濟人感恩這位牧師的指引,就去使用那間鐵皮屋。後來因為孩子愈來愈增加,就很努力再和校長溝通,校園這麼大,是不是可以將那塊長滿雜草的校園空地,讓我們來種菜?校長也覺得這些長草的土地,你們要種菜就讓你們去種吧。他們就趕緊號召這些家長、志工全都來,來耕耘這塊土地。

幾十天後,菜長大了,一片綠油油的菜,這些菜就能供應給這些孩子的餐食,又能供應貧窮苦難人。這些志工很有成就感,就這樣開始,他們能夠一直供餐,一百多個孩子的三餐都有得吃。在那裡種菜的志工也增加到三十多位,種得很歡喜。

看,像這樣,這都需要布施的心,願意付出,而且大家在帶動這些不同的種族、貧困的志工,給他們心靈的財富,將他們帶得很歡喜、很精進、很認真去付出。所以,『諸經諦理現前』,只要道理教出去,現在我們就看得到。佛陀的時代,這樣施教出去,同樣也是諦理現前,也是看得到,看得到展現出來的,真是慈悲智慧同圓。

『波羅密多度彼岸登覺地』。『波羅密多』就是『度彼岸』,或稱『彼岸度』,到達那個地方,從此岸到彼岸去,『登覺地』。就是佛陀的時代這樣教育,弟子完全瞭解了,瞭解之後就身體力行,從凡夫地的此岸,乘著佛陀所說法的道理,就這樣衝過了千尺浪的煩惱河到彼岸去,那就是『登覺地』。

這已經是讓我們看到的成果。若是在佛世,弟子體悟了佛法,身體力行,佛陀就為他們授記,與他們約定,大家很相信佛的預言、約定。預言,就是一種約定,你未來……等等,未來你能得到這樣的果報,大家很相信。儘管佛陀為他們授記未來成佛時間很長,但是他們也很相信,所以這段︿授記品﹀我們也要很相信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『當得成佛』。誰當得成佛呢?目犍連。目犍連『當得成佛,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,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』。

大家會背,這是佛陀的十德,十號都完成了。

劫名呢?下面這段經文,要表達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的時代與國土的名稱。經文說,『劫名喜滿,國名意樂。其土平正,玻璃為地,寶樹莊嚴,散真珠華,周遍清淨,見者歡喜』。

⊙劫名喜滿,國名意樂:佛以神通攝世,教化眾生,心悅誠服,故劫名喜滿,國名意樂。

『劫名喜滿,國名意樂』。可見未來這塊土地,是讓人日日歡喜。

這尊佛『以神通攝世,教化眾生,心悅誠服』。因為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,將來他成佛的果報,在這個國土也是運用他的神通來教化眾生,讓眾生心悅誠服。因此,劫名叫做『喜滿』,國土名『意樂』。他用種種方法,能很普遍讓人人的心都很歡喜,很誠意去服務人群。

⊙其土平正,玻璃為地:菩薩心地無有不平,故所感依正報土悉皆平正。玻璃為地,質體潔淨如寶。

『其土平正,玻璃為地』。那個國土很平、很正,就是因為『菩薩心地無有不平』,菩薩的心地都是很平坦,『故所感依正報土悉皆平正』。我們在修菩薩道,用愛鋪,鋪得這樣平坦,將來成佛的國土就是這麼平坦,這麼平正。

『玻璃為地』。用玻璃水晶來鋪地,這是表示『質體潔淨如寶』。玻璃是七寶之一,它的體質是潔淨的,髒污若放在玻璃上,稍微擦一下就乾乾淨淨,光亮照人。這就是它的體質潔淨如寶。

還有『寶樹莊嚴,散真珠華』。

⊙寶樹莊嚴:菩提願行。散真珠華:從天上散下真珠做成的華朵。

寶樹很莊嚴,樹上所結的果都是真珠,真珠成熟就這樣粒粒墜下來,真珠的花滿滿皆是。這就是『菩提願行』。菩薩的願,菩提覺道,他就是身體力行。

因為他修行的時間長,供佛的數量多,入人群度眾生無量數,所以現在的結果,就如寶樹所開花結果,如真珠纍纍,所做的都是成果,就是真珠。這就是表示菩提願行,不斷發菩提心,不斷行菩薩道。『散真珠華』,就是這樣不斷地莊嚴付出。

⊙周遍清淨:遍斷諸惡,遍修淨行,無處不周。

『周遍清淨』。很廣,不只一個地方,是很普遍的地方。『周遍清淨』,就是表示『遍斷諸惡,遍修淨行,無處不周』。

累生累世供養八千諸佛、二百萬億諸佛,不論是佛在世或滅度後,都是不斷不斷修行,奉事諸佛,受佛陀的教育,斷諸煩惱、惡念,不斷遍修淨行。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道場,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清淨,入人群中不受污染,任何地方都是清淨的道場。

看看慈濟人,走入很髒的地方去幫他清掃,不論如何的肮髒都不怕。打掃到後來,眼睛一亮,環境清淨了。這都是要有一片清淨的心,『遍修淨行』,遍修一切淨行。『無處不周』,不論什麼地方都是這樣,臺灣是這樣做,非洲也是這樣做,全球的慈濟人都是這樣在付出。

所以,必定要『遍斷諸惡,遍修淨行,無處不周』。要來來回回,不斷不斷這樣周遍去付出,自然就能化污穢為淨土,這就是菩薩的心願。

⊙見者歡喜:眾生見者無不歡喜。

『見者歡喜』,眾生所看見的,無不是歡喜的地方。

總而言之,愛的力量能不斷不斷付出,付出,我們的心也很歡喜。外面的境界再如何的惡濁,你用心去淨化;眾生再如何的貧困,只要你用心打開他富有的人人本具的佛性,他也能發揮很大的力量,就地取材,就地弘法,這就是人間菩薩。所以,佛陀在授記,他希望人人都是在佛的道場中被授記的人,只要我們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