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20日】心性清淨徹照三際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止惡防非斷無明見思塵惑,心性清淨洞明徹照麈點劫,豎窮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。』

就是要告訴大家,修行要止惡防非,要斷無明見思塵沙惑。我們時時念念無間,就是要止惡防非。我們的心既是在修行,就像外面有風沙,我們的門窗要關緊,門窗若沒有關緊,風沙飛揚,一天擦好的桌椅,很快再摸摸看,桌面上又是一層沙;地上本來擦乾淨了,只因為門沒有關好,地板再掃一下,沙塵又很多了。明明門有關,為什麼風沙這麼多,粉塵還是進屋來呢?雖然你有關門,卻是沒有關緊。我們的心也是這樣。修行必須守戒,守戒是我們的本分事,卻是大的戒懂得注意,反而是小戒常常疏忽了,這就是我們為何習氣未斷。所以,修行要很用心止惡防非。

修行者應該時時警覺,不要有惡心起,待人處事不要損人來利己,這個念頭絕對不可有;有了這個念頭,那叫做惡念。不只是不能去做,連這個念頭都不能起,這樣叫做『防非』。去做,已經是行惡了,我們若要做時,趕快停止下來,這樣叫做『止惡』。

防非止惡,是真正的守戒。有能力將戒守得好,就是斷無明,不再造惡了,沒有起心動念,新的不來,舊的把它去除了;舊的去除,新的不再進來,這樣叫做斷無明見思塵惑。這個塵是很微細,很微細的惑,惑就是無明。

所以,《化城喻品》開頭就要說,很多很多重重疊疊、無量無數、無始無終的因緣。這麼長久的因緣,是善、是惡,不斷累積這麼多的無明,我們要斷。舊的要斷,新的不要再增,我們若瞭解,開始學佛,不要再增加無明,不要再製造彼此的惡緣。有惡因,有惡緣,就有惡果、惡報,就再纏綿不休了。看世間,多少苦難事啊!太多太多了。所以,我們既然學佛,要記住止惡防非。

防非止惡,最重要的就是『斷無明、見思、塵沙惑』,這一切一切都要斷,回歸我們『心性清淨洞明徹照塵點劫』。能夠很清、很明,非常洞徹,照見塵點劫,我們應該要很清楚。佛已經斷除了無明,見思惑已經全都不染了,所以大圓鏡智,心性清淨洞明,完全非常非常的清淨,所看到的都沒有障礙,看得很遠很遠。

『豎窮三際之始終,橫極法界』。不論是無量數、無量數的過去生世都能『豎窮』,『三際』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佛陀很有把握,完全透徹了,這是佛的境界。佛的境界既然透徹明瞭了,所以要來告訴我們,這因緣的微妙不可思議,那分無始以前開始一直以來,能夠清淨,常常都能聞法,這就是與佛緣深。

若是這個時候瞭解了,知道佛法,但是無法很透徹,或是心意有間斷,應該就是一念無明,隨著外面的境界,一直去追逐外面的境界、欲念等等,無明不斷複製,淪落三途、六道輪迴,這都是很微妙的因緣。所以,佛陀用心良苦,要再引起我們瞭解、回歸過去的因緣。

前面的經文就說,『我以如來知見力故,觀彼久遠猶若今日。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』。

釋迦佛很有自信:我用如來的知見,就是清淨無染,透徹虛空法界,所有過去的一切我都瞭解了,有如今天的事情,那個記憶分分明明。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這樣說。

因為意義深長,所以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』。擔心大家不清楚、不瞭解,所以再一次『重宣此義』,『而說偈言』,用偈文再清楚來說一次。

接下來這段文偈文,『我念過去世,無量無邊劫,有佛兩足尊,名大通智勝』。

偈文再敘述釋迦佛,世尊又自我思惟。『我念』,就是我再靜靜地思惟。心靜下來,思惟過去世時經歷過無量數劫,很長久長久的時間。『有佛兩足尊,名大通智勝』。這尊佛已經福慧兩足,有福又有智慧,這位大通智勝佛。

他到底為什麼名叫做大通智勝呢?這尊佛,他的福慧具足,具大神通力及大智慧力,『勝彼三乘』。這尊佛的福慧、神通很具足,超越了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三乘的聖人。

這尊佛,大通智勝,『三千塵點劫昔出世之如來名』。三千塵點劫以前的世界,那時候出現一尊佛,名叫做大通智勝如來。

這尊佛在世時有十六王子,這十六王子是大通智勝佛還未出家之前所生。十六王子也出家修行為沙彌,『從佛聞法華經』,隨從大通智勝佛來聽《法華經》。大通智勝佛為他們講《法華經》之後就入定了,入定時間很久,所以這十六沙彌聽了《法華經》,已經將《法華經》完全入心,身體力行,那種心得,開始在人群中度眾生,同樣也是昇座,為大眾再講述《法華經》。

在這十六沙彌其中的第十六位沙彌,從此開始生生世世修行,也已經成佛了,就是現在我們(娑婆世界)的導師,釋迦牟尼佛。『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,為今之一座大眾』。『今之一座大眾』,就是釋迦佛的時代,釋迦佛說:你們現在在座的人,都是我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講《法華經》時的結緣眾,一直到現在。

所以說,『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,於第十六沙彌結緣,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經而入證得果』。

這就是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到今日。所說的『今日』是二千多年前,釋迦如來座下,佛陀為他們授記了,因為他們開悟。佛陀在《授記品》之後又說,在座五百人也能受記,現在就是開始,在座還有五百人先後都能得佛授記。這都是在過去十六沙彌時代所結緣的人,在佛應世人間時就先為他們授記,未來這些人也能成佛。

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,『如人以力磨,三千大千土,盡此諸地種,皆悉以為墨,過於千國土,乃下一塵點,如是展轉點,盡此諸塵墨』。

就是說,念過去世無量劫以前,從大通智勝佛時。『如人以力磨,三千大千土』,那個過去的時間有多久?這三千大千國土,用人以力來磨,磨這大千國土的地種都成為塵,地上一切的東西都變成了塵墨,『過千國土,乃下一塵點,如是展轉點,盡此諸塵墨』,這是很長久的時間。

⊙地種:地為四大之一,以能為色法生因,故名為種。地種,即專指大千世界地大而言。

『地為四大之一』,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地是『能為色法生因』,所以叫做『種』。『地種』是專指三千大千世界的『地大』而言。

『色法生因』,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地上生出來,地下埋有種子。一切物質無不是色法所生,所有你看到的都有它的道理,物有物理,物理就是色法。我們人有生理,我們也是『色』。我是這樣的人,我的年齡,你是這樣的人,你的年齡,有孩子、大人,年輕、老年人,各人的生理不斷地變化,這就是色法。

何況我們看到的一切,眼睛所接觸得到,不論是燈光或背景,或是所坐著的,或是抬頭所看的天花板,這都是色法。所以,地為四大之一,一切萬物這個色法的因都是從『地』開始,所以稱為『地種』。地種是專指三千大千世界這個『地大』來說。

⊙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:過千佛土,下一點塵。過於千國土,一佛化境即一大千世界也。

『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』。經過了千佛土,下一點塵,再經過千國土,再下一塵點,就是這樣『過於千國土,乃下一塵點』。每一尊佛的國土都是很大,一佛的化境就是一大千世界,經過了千國土乃下一塵點,想,到底是多大?這樣的譬喻,過千國土下一點,『其超越之九百九十九國即為不點之國』,就是沒有點到的國土。這表示『墨多而點少也』。

⊙乃下一塵點:過千國土下一點,其超越之九百九十九國即為不點之國。墨多而點少也。

就是這樣,有的國土沒點到,不必每個點,過千國土點一下、過千國土點一下,這就是表示塵點劫之多。

⊙如是展轉點,盡此諸塵墨:從千佛土至千佛土,又下一點,如是點盡三千地體所有塵墨。用顯所經國土之多。

『如是展轉點,盡此諸塵墨』。從一千佛土到一千佛土,又下一點,如是點盡三千地體所有塵墨,這用意就是要顯示所經諸國之多。

真的是很大、很大,這麼多的國土全部磨為塵墨來點土地,土地上的塵沙都代表時間,到底時間有多長的啊?

這段經文,我們真的要用至高的智慧去瞭解,應該是要告訴我們,人人無始以來都有清淨無染的本性,只是受無量數的無明塵埃覆蓋了,所以我們現在要回歸自己最清淨無染的本性。所以,我們學佛,真的要用心體會,防非止惡,不要再複製無明了,過去的無明煩惱要趕快去除,新的無明不要再複製,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,要去體會,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