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02日】捨諸珍玩往詣佛所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自受用身,謂自己修因之所感,稱性受用種種法樂;自在無礙,謂之身心自在,故受用身亦名圓滿報身。』

修行,修行希望能夠輕安自在,要修得輕安自在必定要下一番功夫。我們每天聽法,瞭解了佛應世人間,因緣在這個娑婆世界,叫做堪忍世界。堪忍,就是表示生在這個世界,就要堪得忍耐。什麼叫做忍耐呢?有苦才要忍耐啊!

這個世界就是五趣雜居,苦就是來自於人心很複雜。有善良的人,發大心,願意為人群造大福,富中之富如天人。有人安分守己,不犯錯誤,這樣善良的人。但是也有心思雜亂,善惡雜揉,有時善,有時惡,善事看因緣而做,惡事時時隨著環境周遭常常在貪、瞋、癡。這種人做善事要看因緣,若是平時周圍環境稍微不稱意就發瞋怒,貪不到就開始發瞋怒,用種種的手段要取得他所貪、所欲,取不得就不擇手段傷害他人,又是不利自己,這叫做阿修羅。

阿修羅若善再少一點,惡再重一點,那就要墮落地獄了,這種不定性的眾生,容易造十惡業,墮地獄。一旦落入地獄,要壽盡是很難,要脫離是不容易。若是有因緣,地獄壽盡了,就要再輪迴於畜生道,做牛做馬去還債。這在過去講《地藏經》時也舉出了很多的因緣,稍微不小心,一墮落就千劫萬劫,想要脫離地獄就很困難。等到他脫離地獄了,業還未盡,還是依報在畜生道、餓鬼道,真的是由不得自己,不得自在。

我們就是期待修行懂道理,路如何來、如何去,要清清楚楚。我們同樣要與佛同心,與佛同一個願,我們要發願再來人間。你要發願再來人間,必定現在要聽佛的教法,依著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法,法流傳到現在,敬佛如佛在,展開經典的地方便是道場。

所以我們每天早課在禮拜,《法華經》的精髓是《無量義經》,每天都是在靈山會,我們應該要很用心。精髓就是解釋法是如何來,它最重要的就是利益人群,利益人群,自然我們的心自在,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要受用的身。既聞佛法,依教奉行,我們若與法規沒有脫軌,自然我們的『自受用身』,是自己修因之所感,我今天同樣依法行。

法,到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一項是法呢?只要你看到人就歡喜,人家看到你也歡喜。你開始就要問自己:如法啊!因為我與人有結善緣,有這分善緣,他看到我對我笑,我看到他起歡喜心,這是善緣。

看到人在搬東西,趕緊快走一步去幫他接著,減輕他一分的負擔。這個東西搬到了,對方感恩我們,我們法喜,因為我們用到法了。他搬得很重,我們快步及時去替他扶一下,減輕他的重量,自然他就會感恩我們,這就是如法,而且我們感受到如法,我做到了,其實就是這麼的簡單。『自受用身』,給我們這個身體要做什麼呢?就是如法付出。這叫做修因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什麼特別,就是這樣修,修善因,得福緣,這彼此所感受。

『稱性』這就是我們清淨的佛性。清淨佛性在哪裡呢?善。為一件善就是稱我們清淨的佛性。真如本性本來就是善,你願意去付出,你願意人與人的相處,彼此之間『稱性』沒有逆向,我們都很歡喜互動、歡喜接受,你稱你的善心,我稱我的佛性,這樣彼此之間『稱性受用』。

種種日常生活,哪一件不歡喜呢?歡喜啊!這叫做法喜。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法,我們很歡喜。你們想,這樣修行豈有什麼困難?日常生活中這麼簡單,平時這樣的受用身,互相的感受就是這麼的稱性、歡喜、受樂。這就是在我們的道場,我們的道場就是這樣修行。

『自在無礙,謂之身心自在』。自然我們就很自在,沒有什麼好障礙。只要我們的心不虧欠,只要我們的心是為好事,大家共同一心,合和互協,自然我們的身心自在,不會有煩惱、不自在來障礙我們,沒有。虧心,就是我們的心不圓滿,善不圓滿,還有虧欠,這就是我們的障礙。這有瑕疵、有缺角,這是障礙,我們的心若常常有虧欠,我們的心常常就有障礙。

我們與人之間互相若不虧欠,自然我們的身心就自在。有句話說,『問心無愧』。不論人家對我怎樣,我自省、自問,問心無愧。若是有做不夠的、有虧欠的,我就要再加強,要再鞏固我的道心,再穩定我的腳步。雖然我還不是很圓滿,但是我『自受用身』就是這樣如法規矩地走,我沒有做虧心事,只是還沒有很圓滿,這樣我就要趕快努力。這是『身心自在』。

『故受用身亦名圓滿報身』。我們大家都還是凡夫,我常常說我還要加強,我還要鞏固,很鞏固我該做的事情,只是現在有感覺到:來不及了啊!來不及。自然法則,什麼時候我能將事情做得圓滿呢?這就是我現在一直覺得虧欠,必須再更認真一點,有這樣的虧欠,我要再更認真,盡量能達到圓滿的程度。

但是談何容易啊?沒關係,反正佛陀說塵點劫,只要我的心不要再迷了,我有生生世世的時間。佛陀的過去都在塵點劫這樣累生世一直修過來,他的依報、正報,選擇在這娑婆世界,這是願啊!他的願力。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煩惱重重,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善惡雜揉,所以他發願來人間。

人間還不是很理想的世間,但是地藏菩薩也是用心聞法,他契佛的心,立佛的願,他所選擇的就是地獄,『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』。但是佛陀所選擇的是這個五趣雜居地,要先教育好這些人,教他們不要墮地獄;若萬一墮地獄了,苦不堪,就有弟子願意在那個地方救濟眾生。這就是師徒的心願,所選擇的就是苦難處

所以,我們人人這個『自受用身』,報身,試問自己為何選擇這個地方出生?是由不得自己來的嗎?或是與釋迦牟尼佛有緣,在這末法的時間來受法致用,來聞法,來傳法,是這樣的緣來的嗎?說不定我們各種因緣都有。

佛陀在大通智勝佛時,十六沙彌的法華會上,我們也是結緣眾之一。經歷過塵點劫,時間很長久,我們一直都在善惡雜揉中,有時行善,有時造惡,善因、惡緣雜揉在一起不斷延續下來。所以,我們現在既然有因緣得生人身,得法、聞法,這樣我們還要等待何時呢?我們要把握當下的自受用身,在日常生活中這麼簡單就能幫助人,我們為何不趕快幫助人呢?

看到人,大家結好緣,在這個這麼多人的道場裡時時結好緣,人人互相『稱性受用』,得到法樂,這就是真正我們的道場,我們在這個道場自在無礙。因為我們有心想要修行,不論是什麼好事,我們要稱讚,讚歎人家做好事、度好人,我們要時時稱讚。總之我們每天都身心自在,自受用身,就是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,盡此一報身做我們該做的事、該修的法,就是在這一報身好好地做,做得好,希望我們來生世是乘法而來。

最近一直向大家重複再重複,修行不困難。剛才說,讓人看了歡喜,彼此歡喜。幫助別人時,手腳俐落一點趕緊去幫助人,人家向我們感恩,我們感覺到法喜充滿,這在日常生活中這麼簡單,並不困難。

⊙他受用身:為他機所感。謂諸如來,由平等智,轉正法輪,令他受用大乘法樂。

『他受用身』,就是『為他機所感』。我們從如來的平等智去轉正法輪,『令他受用大乘法樂』。我們瞭解之後去教導別人,讓別人也能接受到正法,我們轉正法輪,讓人人聽得到,人人也能受用,人人都能發大心、立大願,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也是在轉法輪,讓大家皆大歡喜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『其佛未出家時,有十六子,其第一者名曰智積』。

這十六子中的長子,名叫做智積。就是承佛智,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不斷不斷累積的意思。

接下來經文,『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,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皆捨所珍,往詣佛所,諸母涕泣而隨送之』。

親情依依不捨,兒子要出家,母親不捨。這十六王子是同父不同母。因為國王有很多妻妾,所以有這麼多兒子,不同母親生的。每一個兒子都要隨父親修行,所以母親們不捨,哭著送兒子去修行,成就孩子的心願。

⊙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:其諸王子平昔之間各有受用珍玩之物。

『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』。王子們平時在世俗,又是在王宮裡,寶物應有盡有。這麼多的寶物,『各有受用』,所受的、所用的東西都是寶。金碗、銀筷,所穿戴的就是金銀、珠寶、玉衣等等,所用的東西沒有一樣不是人間之寶。這是表達他們的富貴,所受用的東西都是珍寶。

⊙種種珍玩:龍鳳之胄,窮奢極欲,定非世人所及,極耳目之娛,充滿口體之歡,宮室之美麗,姬妾之媚曼,無往而非珍玩之物。

『龍鳳之胄』。胄就是頭上所戴的頭盔,也是雕龍畫鳳,作工很精巧。不論是身上所掛的珍寶,雕龍畫鳳,頭上所戴的也一樣,都是珠寶金銀所雕琢。這種很細膩的手工,全身從頭到腳所穿戴的東西都是很珍貴,所以說『窮奢極欲』。很奢侈,很盡心所欲,他心想要什麼就有什麼。

像這樣的皇宮裡面的生活,絕對不是世間人有辦法享受到的。『極耳目之娛』,就是你的眼睛所接觸到的,都是這麼精雕細琢,讓人很能玩,能欣賞的,眼睛所看到的都是這麼的細膩,不只是質好又貴重,連手工都是那麼精密。這『極耳目之娛』,眼睛所看到,或者樂器所彈奏的音聲,都是娛樂。『充滿口體之歡』,眼睛、耳朵所聽所看都是微妙,所享受的都是那麼珍貴的東西,所吃的都是盡口欲,吃的、喝的都是優質的飲食,充滿了口體之歡。

『宮室之美麗,姬妾之媚曼,無往而非珍玩之物』。姬妾,就是宮中的婦女,不論是從皇后、妃嬪乃至宮女,所穿戴的、所用的東西全是珍貴。所以你所看到的一切,每一個地方,『無往而非珍玩之物』。所有走過的,所看過的,不論是人,不論是物等等,都是盡其最微妙、珍貴、很好玩的東西。這是極盡人間的享受,享受的事情很多,世間一般人無法享受的,他們全都享受了。

十六王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享樂,卻是聽到他們的父親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。時間很久,修行,過去不知多久,何況坐在菩提樹下十小劫,從第一時間,一小劫,乃至十小劫,時間過了這麼久,終於成道了。悲心起,啟悲運智,完全大圓鏡智現,成佛了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至高無上。

這尊佛已成了,這個消息傳出,這尊佛開始說法,他的道場與釋迦牟尼佛一樣,開始應機逗教說法,來皈依的人也很多,開始傳出去,皇宮裡面也知道了。所以,這十六王子本來在很享受的大環境中,聽到他的父王出家之後已經成等正覺,聽到他在傳法,也已經傳到王宮。釋迦牟尼佛,不也是傳法再傳回王宮嗎?所以在聞法之後,覺得佛法才是永恆的,享受只是短暫的一生世,福若享盡,也不知來生。所以,十六王子也好樂佛法,就發心出家。這是他們的心願,要傳承佛的志向,所以大家出家去了。

⊙皆捨所珍,往詣佛所:皆悉棄捨常所玩好,往至父王成佛之所。

『皆捨所珍,往詣佛所』。人人就是願意捨,捨所珍玩的東西,往至父王成佛之所。

每天都是在這麼享受的環境中,但是真正接觸了佛法之後,細細思惟,這些東西不是常住,也有『成住壞空』。這些東西,用人工很刻意成就這些珍玩,現在『住』這個時候,我在玩,但是再久的時間都有盡頭,何況人命呢?他們細細思惟,十六王子就大家常常在論法,最終共同一個目標,就是修行去了。因此他們捨離,放下了名利地位,放下了富與貴,他們都捨了。『往至父王成佛之所』,就是到成佛的地方,說法的道場去了。

⊙聞父成道,各捨珍玩寶物而往成道說法處,表輕榮重道。

『輕榮重道』。榮華富貴如浮雲,有什麼好再重視呢?聽法之後,透徹瞭解富貴如浮雲,對榮華富貴不再重視,不重要了,名利地位這都不重要了,現在最重要的是道,所以『輕榮重道』。

⊙富貴人之所欲,天下之情,視若浮雲,故捨世間恩愛而去之,非無返復,所謂善繼其志,善述其事,其達孝矣乎。

『富貴人之所欲,天下之情,視若浮雲』。富貴人的享欲,天下人卿卿我我的情,這都如過眼雲煙,一下子就過去了,都是虛幻。瞭解了,所以他們願意放下。『故捨世間恩愛而去之』。世間的恩恩愛愛,難免都有愛恨情仇,這個世間就是因為恩愛如繩索,情索將他綁住了,現在都要捨了。

『非無返復,所謂善繼其志,善述其事,其達孝矣乎』。要知道,愛就是這樣去來返復,這種愛恨情仇,這不是永恆的,所以他們完全將它棄捨,但是去除這些有形的物質,和人間這種的恩恩愛愛纏綿的情,其實捨去了私情,就是覺有情。所以要回歸人群,就是覺有情,不是完全離開人群,是回歸大覺的有情,是清淨的有情,施恩於眾生,那分無污染的恩、愛,不是在世俗裡那種執著污染的愛,那就是再回歸回去的情與愛,是清淨無染著,是覺悟之後的有情愛。所以說『非無返復』,雖然你捨去了染著的愛,卻是能成為清淨無染著,覺有情的愛。

『所謂善繼其志』,就是要繼承父親的志向。父親已經捨這個欲,專心修行去了。這個法脈就是要再傳下去,所以『善繼其志』,就是繼父親的志,將善法要普遍傳給人間。道理要『善述其事』,道理無形無體看不到,所以要懂得聽,聽法入心,用事來表達道理。『其達孝矣乎』,因此要用身體力行,用行動來表達。

大通智勝佛成佛之後,將法傳回王宮,這些王子用事來回饋,表達他們聽到父親的道理,用他們的身行,身體力行,用這個人事來表達,出家是最好的表達,表達要傳父志。這是最好的表達,用事,聞理現事,這樣來表達。

⊙諸母涕泣而隨送之:是諸王子所生之母,見子棄俗,從父出家,所以涕泣,各隨其子而往送之。

『諸母涕泣而隨送之』。不捨,這都是各個母親的兒子,但是他們的立志是這樣。『諸王子所生之母,見子棄俗』。這些王子的母親不同人,所以叫做『諸母』,她們看到兒子要捨俗,棄俗,要隨父親出家,『所以涕泣,各隨其子而往送之』,將他送到達;雖然不捨,但是也是要將他送到達。

⊙天年有限,頓捨有為之道,欲求無為之理,以世道報親,唯資於一世,以佛法報親,有益於萬劫。

這種瞭解『天年有限』,就是母子相處再久的時間,早晚都要分開,既然要為佛,為傳父志,雖然不捨,也要將他們送過去。因為瞭解『天年有限』,我們再怎麼孝順也是有限期,自然法則。不如用父母給我的身體修行,能利益更多人,這就是行孝。

所以利用這個身體,『頓捨有為之道』。這個世間有為法,世間一切眷屬,世間所有的名利地位,所有的享受,這都叫做有為。所以『頓捨有為之道』,將這種有為法棄捨了。『欲求無為之理』,就是真理,無為法道理是自然的,所以『欲求無為之理』。

『以世道報親』,用這個世間之道報親。身體是母親生的,必須拜別母親,而母親不捨,這都是人間的常理,這個世俗是這樣。『以世道報親,唯資於一世』,孝順一輩子,也是一輩子而已。修行也是報親恩,但是去修行能夠生生世世度化。這天年就是這樣,人間的生命,世俗的家庭也只不過是這樣,再怎麼孝順也是一輩子而已。『以佛法報親,有益於萬劫』,以佛法來報親,能益萬劫。

⊙諸母泣送:十六子非一母生,故曰諸。骨肉恩愛,難割難捨,眷戀之情,痛崩於肺腑,慘然之跡,著散於諸竅,故涕泣而送。愛其子,兼近其夫君以成道也。

『骨肉恩愛,難割難捨』,所以『眷戀之情,痛崩於肺腑』,很痛苦。『慘然之跡,著散於諸竅』,哭得很淒慘,九孔全都散發出了悲泣的心,所謂『積水無流,七孔生煙』,就是形容很極痛。『愛其子,兼近其夫君以成道也』。她們就是一來送子,二來去看離別這麼久,已經成佛的過去的王子。像這樣人之常情,纏綿不休。

總而言之,我們要很瞭解人生世間,父母給我們的身體,報身,我們要如何來受用。父精母血,真正的孝順不是一輩子的孝順,是要生生世世度化,所以古人說,『一子出家,七祖八宗盡超生』。總而言之,我們日常生活中修行就是這樣,自受用、他受用,彼此受用,利益天下,這就是我們的報生在人間的目的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