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03日】以如如智 契如如境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以如如智,契如如境;以境發智,以智照境;境智冥合,即是報身;湛然寂靜,志玄虛漠。』

這個境界聽來是多麼清淨無染垢,真的是清淨無染垢。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真如妙智,這是我們人人本具,佛陀是這樣跟我們說,我們必定要這樣相信。

『以如如智,契如如境』。這就是說,我們真如妙智本來就是清淨,無明無法覆蓋,污染不了我們的真如本性,煩惱也不會染污到真如妙智。

真如妙智清淨本性,無明本來就無法將它覆蓋,只是所說的煩惱,就是外面的境界紛紛擾擾,我們的真如妙智被遮住了。就如布是蓋在鏡子上,不是混進鏡子裡,鏡子的鏡體清淨,只是你用很多層的布把它覆蓋了。這是我們凡夫一直都是很多複雜煩惱,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覺知。我們若能知道自己本具佛性,真如妙智就在自己內心,本來清淨,我們知道了,就會懂得提高警覺,時時往內自我觀照,以如如智來契如如境,回歸我們清淨的境界。

這個如如境,是在外面日常生活中種種的境界,我們到底是用什麼心來看外面的境界,我們到底用什麼見解來解外面的人事物?這是看我們是不是有用心。我們若不用心,心就受境轉;我們若是用心,已經有覺悟了,瞭解佛法,外面的人事物,我們會用心轉煩惱入真如。真如,煩惱一轉成為智,轉迷為智,轉煩惱成菩提,轉迷為覺,這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。

『以境發智』。我們若用心,外面的境界,人、事、物無不是啟發我們智慧的資源。慧命就是要從人事物中生長,就如蓮花長在污泥中,污泥就是蓮花的養分,蓮花因為有污泥才會盛開,開得很漂亮,花開果成。

這個時候你若去看看我們精舍的蓮花池,花開過了,花謝了,花瓣掉下來了,蓮蓬很漂亮。最近他們剪下一支蓮蓬,拿進來屋裡。有時候在外面聽人事物,煩惱怎麼這麼多呢?我趕快就探手將蓮蓬拿過來,眼睛看,看,花開果成了!這支蓮蓬就是從污泥中來的啊!這是現在,你們可以去看看那個蓮花池,雖然我很久沒有走到蓮花池去了,不過他們剪下來的這支蓮蓬,我若是在聽人、事、物,複雜的事情,我就趕快來看看這朵蓮花的果,對啊!這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啊!

這個蓮蓬又有蓮子在裡面。常常算算看,到底這個蓮蓬有幾顆蓮子?有時候算十六顆,有時候算起來是十八顆,有時候超過二十二顆。咦!蓮蓬有大小分別,較大朵的,它容納的蓮子就多,若是較小朵,它的容量較小,蓮子就較少。

從這個現實的境界讓我想到很多,原來,人生真如與生俱來就是這麼單純,卻是它就是在污泥中而生長。看看人世間濁氣這麼重,這朵蓮花是不是要很感恩這一池污泥的濁,污濁的污泥才能使蓮花盛開,這污泥也幸好有蓮花來美化,才會有人願意親近這個蓮池,去蓮池邊欣賞蓮花。不就是這樣嗎?

佛出人間,這個人間是堪忍的世間,五趣雜居的地方,就是污濁,可是佛陀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地方,這是心願來度化眾生。說種種法,要將我們的煩惱無明轉動,這叫做轉法輪,轉煩惱成菩提,轉迷為覺。我們若能聽法,面對著很複雜的人生,自然我們就時時覺性提高,來分析道理,自然防非止惡。我們的『三無漏學』,我們學來的戒、定、慧,具足了很多的法,我們用種種法去對治種種的煩惱,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去對治。

昨晚大家應該有聽到,我們馬來西亞回來的菩薩,三天入經藏。將要入經藏之前,他們就要先參與讀書會,要讀這部經的意義是什麼,才開始來練歌詞。不只是要背這些詞,連韻律也要配合起來,有韻律、歌詞,要開始唱誦。同時,唱誦歌詞,他們連肢體語言,就是手語,與我們的身體動作就要配合。

一次一次的彩排訓練,遍布各地,從各人的社區、各人的團隊用心去訓練,然後才來集訓。大家已經讀過書也背誦了,手語也練得差不多了,集合起來就是要調整人與人,同一個時間、同一念心,萬眾一心。就是從小區域、小區域,大家慢慢調,調出了大區域會合時,自然展現出來的就是同一秒鐘、同一心念。

所以常常說『佛心為己心』,而且佛心是要經過了一番的大覺悟,才有辦法同佛心。這一分大覺悟,要用多長的時間?幾年的時間?應該要說那個種子是來自於五年前臺灣的入經藏、大懺悔,他們開始發心。我跟他們說:『臺灣可以,你們馬來西亞也可以啊!這麼的莊嚴,讚歎,你們也是同樣做得到。有心、有願,自然就有力。』這種形象已經三天的時間六場,六萬多人次,每一場都是名副其實萬眾一心。

這不是這樣就過去了,事後感動的人有多少呢!是真正發露懺悔。在這一場,人人眼睛接觸,耳根所聽的,無不都是字字入心,滴滴如水。法譬如水,洗滌了人人的心,滋潤了一片枯萎的大地,這片土地已經得到法雨滋潤了。我們在<藥草喻品>不就是一直說嗎?大地需要水,法水就要等待『密雲彌布』,正是因緣成熟。集很多的因緣,密雲集合,就是表示能下雨之時。雨一下,大地受潤,萬物復甦,草木繁榮,這也是要用時間、因緣累積。

這就如我們人人的心地,我們要養心地。凡夫的心地若是很乾燥,善法的種子落在心地就如落在沙漠中,根本無法發芽,久而久之這顆種子也是枯、乾了,無法再有發芽的機會。所以,我們心地要養好,要常常有法水來滋潤,法的種子落土才能發芽萌苗,從菩提種子而長成菩提芽、菩提樹、菩提林。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共同來體會。

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與生俱來,但是我們接觸外面的境界,一念無明就生三細,貪、瞋、癡。貪、瞋、癡,外面的境界為緣長六粗,生長出了六粗相的煩惱。起貪念、瞋念,瞋怒的形態就出來了;癡迷不悟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,一癡迷下去,人的道理哪有辦法現前呢?執迷不悟啊!貪在名利地位,有名的時候不可一世,驕慢的心就出來了。

這種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真正的道理就是抱著懷疑的心,對法不會真誠的信仰,這要如何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,時時覺悟?沒辦法。因為我們已經癡迷了,真正的道理聽不進,外面的境界不斷誘惑我們,一直把我們誘引出去。想,我們的真如妙智本來是清淨,就是外面的境界遮蔽了我們,所以癡迷,就是使我們無法啟動覺性,無心去啟動。

我們若能學佛,信。『信為道元功德母』,要相信佛所說的法。佛陀說,過去塵點劫,無始的無始以前的塵點劫,大通智勝佛時,大家是不是願意相信呢?我是很相信,因為我相信佛陀所說法,我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無始以來的真如本性就是跟著我們來來回回,長久的時間,塵點劫以來,我們的佛性都是存在,真如本性不減。

所以,我們應該『以如如智,契如如境』。如如智要契如如境,外面的境界是如何,我們要趕快將覺性提起,防非止惡。『三無漏學』,我們平時所學的戒、定、慧。防非止惡,戒;心要定,不論外面什麼樣的境界,都不會誘引我們、動搖我們的信心;智慧在這裡來分別是非,這就是契如如境。境界在外面,真如在我們的內心,我們的內心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悟,日常生活的人、事、物,我們要如何契理,與它會合?這就是要時時要自我警覺。

『以境發智』。我們也要很感恩,有這個境界當我們慧命的資糧。外面就是這麼多境界,讓我們能體會人間『苦、集、滅』,我們才懂得要修『道』。境,就像他們如何能大懺悔呢?如何上臺發露,真情的流露,過去的錯誤,未來要好好改過,這種懺悔的心。

又像現在(2015年)尼泊爾賑災,一些年輕人在那個地方,每天他們要負責任,要戰戰兢兢面對那個環境,要如何能達成他們的使命?他們要很謹慎,所以要常常回歸真如本性,那個覺性常常要提起。所以『以境發智』,在那個境界,他們能啟發,看到人間的無常,看到人類的善良,看到人間的苦難等等,要如何將法回歸到如來的出生地?這就是『以境發智,以智照境』,用智慧在那個境界,明明歷歷,反照回我們的真如本性。鏡子照外面的境界,外面的相一照,境界、形象拿走,鏡子是清淨的。像這樣『以智照境』,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很清楚。

所以若是在視訊時,他能描述昨天和誰說的話,他表達,因為臺灣有愛投入在那個地方,他們看到臺灣現在有八仙樂園的粉塵爆,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受傷,臺灣這麼多人的愛心啟動,大家用虔誠的心在祈禱,在尼泊爾,也啟動了一群年輕人,他們也是用虔誠的心在祈禱,寫著祝福的卡片,要寄來臺灣勵大家。一群修行者在他們的道場裡開啟了法會,就是為臺灣祝福、祈禱,為這些受傷的年輕人。

這就是互動,境界互動,鏡與境互相相照。尼泊爾苦相我們照到了,照到那個形象,那個苦相,我們啟發我們的真如,我們的愛心去到那個地方。臺灣八仙樂園的粉塵爆,這麼多的年輕人受重傷。臺灣人,大家起動了這分愛,在他們尼泊爾也一樣,照到這個境,也是啟動了他們那分真如清淨的愛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境界是離那麼遠,但是這分愛也啟動起來了。

看,『以境發智,以智照境,境智冥合,即是報身』。佛陀來人間這個環境,就是為一大事因緣要來開示眾生,這就是佛陀的報身來人間的目的。眾生是不是有悟入呢?要悟入,我們就要用種種的法。方便法入人群,讓大家去看,『哎呀,苦啊!我覺悟了,我相信,我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,人、事、物,我要分析得很清楚。』這就是佛陀教我們,我們是不是能覺悟,我們是不是能將這個法收入心來,在日常生活中『湛然寂靜,志玄虛漠』。

我們很多的煩惱不要污染在我們的心裡,就是非常的清淨,『湛然寂靜』。我們的心不受環境污染,不受它擾動。我們立我們的志,開啟我們的心,心包太虛,遍虛空法界,我們都能透徹,這叫做『以如如智,契如如境』。我們的心智與外面的境界契合起來,不受外面境界擾動,我們能發揮內心的智慧去付出,不論是有形、無形,為眾生去付出。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來教育我們的目標。這是要我們時時用心啊!

前面的經文說,『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,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皆捨所珍,往詣佛所,諸母涕泣而隨送之』。

大通智勝佛同樣也是從王宮出來,發心去修行。他上面還有父親,國王;下面還有『諸子』,就是有十六個兒子,而十六個兒子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,所以有『諸母』。諸母就是表示這位太子他有妻、有妾,所以有這麼多兒子。

這麼多兒子,本來王宮的生活很富有,但是大通智勝佛成佛之後,他又回皇宮來說法,大家聽法之後,啟動了覺性,尤其是十六王子,他們體會到了,人間再有價值的東西還是無常,有『成住壞空』。道理清楚了,這有形的器世間不常住,想要去追求無為法,不生不滅的真理,所以他們捨棄了很多享受的東西,決心要去追隨他們的父親,現在的大通智勝佛,他們要去追隨佛修行出家。

母親不捨,不過也要成全他們。要成全兒子,又會不捨,這是人的常情。人就是這樣,知道這是真理,道理,對的,鼓勵讓兒子去做,但是情難捨,所以就會哭,但是虔誠要送他們到道場。

接下來經文再說,『其祖轉輪聖王,與一百大臣、及餘百千萬億人民,皆共圍繞隨至道場,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』。

不只是母親送孩子,連祖父轉輪聖王也送孫子到道場。因為這是真實法,這就是人間的真理,所以連祖父也支持孫子去出家。

⊙其祖轉輪聖王:大通之父,因孫名祖,轉輪聖王,即是菩薩修行之位。

『其祖轉輪聖王』。轉輪聖王就是大通智勝佛的父親,因為他有孫子,才叫做祖父,就是阿公。

『轉輪聖王,即是菩薩修行之位』。轉輪聖王是一位仁王。天下若有仁慈的國王,用道、用理來領導他的人民,人民人人都是以道德、道理,家庭倫理很圓滿的生活,這叫做轉輪聖王。就是執掌仁政,用法教化眾生,給他的人民。所以,既然兒子成佛了,真理出現在人間,當然他很支持,支持他的孫子也能去修行,去出家。所以孫子要出家,『其祖轉輪聖王』同樣也送他們,甚至帶著『一百大臣、及餘百千萬億人民』。

⊙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:同輔佐者大臣百官,國中所有人之眾。

除了他的大臣,連他的人民,他都呼籲:『大家要好好接近道場,聽佛說法。』這是國王的聖旨,希望大臣、人民都能接近道場,人人都能來聽法。這就是轉輪聖王,轉輪聖王就是菩薩心。

『同輔佐者大臣百官』,在輔佐國王推動仁政在民間,有這麼多人在輔佐國王,將人生的道理推動到人民的生活中,這叫做大臣。『國中所有人之眾』,很多很多老百姓,全都『皆共圍繞隨至道場』。

⊙皆共圍繞隨至道場:諸王子祖,及所生母,國中大臣,人民之眾,皆悉周圍環繞王子,隨逐至於大通如來道場之所。

王子的祖父,以及生十六王子的這些母親,『國中大臣,人民之眾』,很多很多人,『皆悉周圍環繞王子』,大家都是很歡喜,將要送王子出去這個過程,大家都來祝福。想,出家是多麼殊勝的事情啊!一個國家,十六位王子要出家,阿公就是這麼歡喜,大臣與人民全都圍繞著王子,這個陣容是這麼的盛況,這樣開始,隊伍很盛況這樣往前走。

大家都要去大通智勝如來的道場,浩浩蕩蕩護送著王子,這實在是很歡喜,看到這樣,隨喜的功德。王子要出家,大家這麼隨喜,這也是功德啊!莊嚴那時候要出家的形象。

釋迦牟尼佛要出家是偷跑出去的,他半夜越過了王城去出家。怎麼差這麼多?不過,這是表示要修行的人必須突破重重的難關。

可見大通智勝佛的父親是轉輪聖王,他的父親歡喜讓兒子出家去修行,修行已經覺悟了,轉輪聖王當然歡喜,歡喜助道場。所以說來,大通智勝佛要去修行,是受他的父王所祝福的,這是表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。所以在<化城喻品>開頭就說,大通智勝佛的過去生無法說,但是大通智勝佛的這輩子就是這麼順利,本來就是具有這個法。雖然坐道場十小劫,這就是表示佛法遍虛空法界,很廣、很大,而且法的精微細小,同時也要說『契悲運智』。

人人要成佛,不能缺少發這一念悲心,同體大悲,與天下眾生合為一體,為眾生,這種回向眾生的心態。久久的修行,累積知見、覺知,這就是表示我們未來要修行的人要很清楚,源頭是無始以來。我們的真如本性如大通智勝佛,我們現在要修行,要如現在釋迦牟尼佛,他的願力就是願意在娑婆世界,他的願力就是為天下眾生。時間長久,無始以來,生生世世上求下化,這就是無始真如本性。

後來我們要回歸如來本性。如何叫做回歸?我們已經離開我們的本宅,富有的家庭,曾到外面流浪,成為過貧窮子,現在要再回歸就要一段路程,二十、五十這樣經過。這就是我們要知道,佛法的道理是這樣,用譬喻讓我們瞭解,無始以來有真如本性,長時間在這五濁惡世,滾滾紅塵,迷失了我們的方向。

⊙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:其祖轉輪聖王、十六子諸母眷屬,皆共圍繞,隨至道場,大眾皆欲親近於佛。

所以這麼多人大家都來送十六王子,送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『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』。轉輪聖王、十六王子諸母,以及人民、大臣全都來,目的就是要來親近大通智勝如來。『其祖轉輪聖王,十六子諸母眷屬,皆共圍繞至道場』,這段經文就是這樣,『大眾皆欲親近於佛』。

⊙祖王隨至者,有道之人,父不得而子得。

『祖王隨至』,就是『有道之人,父不得而子得』,這個道理。

原來轉輪聖王,他是已經發菩薩心的人,但是真正的道理,這個覺性,人為何生老病死?這種覺性如何來、如何去,還不知道,所以雖然有道,卻還無法透徹。父親無法透徹,但是兒子已經透徹了;父親無法覺悟,卻是兒子有覺有悟,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回納在一念心智,所以說『有道之人,父不得而子得』。

⊙大臣人民亦至者,上行而下效。

『大臣人民亦至』,就是表示『上行而下效』。上面的人這樣做,下面的人就這樣跟、這樣走。轉輪聖王帶動,人民大家就跟隨。所以說,國家人民要如何生活,就要看帶領的人如何帶。

總而言之,我們『以如如智,契如如境』,在日常生活中,將我們的內心真如與外面的境界,如一面鏡來照,不要被外面的境界污染擾動我們的心,這是最重要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