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1月24日】佛出光明稀有大覺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大德無上大士契悲智,菩薩立誓宏願四無量,顯大慈慧光明異常瑞,必是世所希有大覺人。』
 
看文,瞭解吧!『大德無上大士』。大德,我們常常見到人就稱呼對方『大德』,聽起來好像人人都能做大德,人人都被稱呼『大德』。其實,『大德』,是談何容易啊!我們大家出家時,開始自唸一段經文,『大德攝受我,我今某某……』,記得嗎?『大德』就是表示至高無上的德行,那就是要萬行圓滿,也就是無上士。『無上大士』,就是世尊,就是大覺有情者。大覺有情,就是累積了一切萬行,六度萬行圓滿才能夠稱為大德。
 
過去的『大德』用在稱呼,就是很至高無上,而我們現在稱呼就是『某某大德』,好像『大德』得來很簡單。但是也無所謂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。我們也是常常說,叫久就成真。我們若常常叫他『大德』、『無上士』,這樣自己聽,自己就知道,這是我們應該要去盡的本分事,本分就是做好事,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』。
 
『大德』、『無上士』要契悲智,心要與佛心相契合。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,佛就是無上智者,所以啟慈運智,或者是啟悲運智,這樣叫做『悲智雙運』,這就是『大德無上大士』,就是諸佛菩薩,已經是契悲智,悲智圓滿了。這就是我們要修行,修行的過程,從現在的名稱大德,一直到實質大德,真正我們的真如本性與名稱契合,這就是『大德無上大士』。
 
當然,我們必定要啟悲運智,要悲智雙運,這個過程就是行菩薩道。所以說,菩薩,我們要當菩薩,菩薩要立誓宏願,行四無量心,要從四弘誓願開始,這是佛佛道同,諸佛的通願。每一尊佛都要經過了『四弘誓願』,行『四無量心』。『四弘誓願』是向內自修,自己發這樣的願,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,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度無量眾生,芸芸眾生,所以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。
 
為了要度眾生,所以煩惱就要斷,我們若不斷煩惱,要如何入人群呢?因為眾生的苦不是只有物質,貧窮苦難的苦,比物質的苦更苦的,那是身心煎熬的苦,是煩惱打不開的苦,是心有病的苦,很多啊!各形式的苦難很多。人與人之間,這種情、仇、怨、恨,不解的苦,造業無量的苦,很多苦。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苦,合起來一個名稱,叫做無明煩惱苦。眾生煩惱無明很多,所以一定要斷煩惱,斷了煩惱才能夠接受到佛法入心來。
 
佛法雖然是很深,也是要很精進求佛法,求佛法的目標一定要到成佛道,這樣才叫做學佛者。確實,學佛就是要成佛,而要成佛必定要用心聽法,法要很透徹瞭解,必定要斷盡一切煩惱。煩惱斷了,入人群中就不受人群的無明煩惱污染,又在人群中應機逗教,隨順眾生的根機所需要,他們的苦難,我們去為他解除,為他『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』。這就是學佛者,要成佛的人,他必定要立『四弘誓願』。
 
菩薩發菩薩心,目的就是要成佛道,因此他一定要先立『四弘誓願』,這要向內對自己。四弘誓願已立,開始修行就不能缺少『四無量心』,要啟發這念大心。大心已經啟發了,宏願已經立了,當然這『四無量心』要身體力行,這是向外行慈悲喜捨。在人群中,不忍眾生受苦難,所以希望人人能夠得幸福,不為自己求安樂。由此我們就知道是怎樣的付出,付出無所求,只要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要求什麼樣的安樂。一心向菩提道,行在菩提道上,目標就是到佛的境界,這個過程中,四弘誓願、四無量心是我們內修外行必備的目標,所以無所求的付出。
 
這樣依次修行,時間多久呢?最近所說都不離這個話題。大通智勝佛,塵點劫以前開始,生生世世就是走在這條菩提道上,內修四弘誓願,外行慈悲喜捨,時間從塵點劫以來已經願行合一,悲智合一了。願與行全都會合了,所以『顯大慈慧光明』。
 
記得大通智勝佛坐道場,一坐十小劫,諸天來護道場,時間很長久,而後思惟,悲智會合了,顯慈慧光明。慈悲造福人群,這種很亮麗,從內心清淨如琉璃的光透徹了,開始光明現照。光相從照射東方開始,十方都見到光了,所有的梵天王覺得,這道光是從哪裡來呢?這道光異於平時的光,這必定有原因。記得嗎?前面的經文。必定有原因,若不是大德天生,便是佛出現世間,這是一個祥兆。
 
大家趕緊向著光的源頭尋找。這就是大智慧、大慈悲,心地光明發射的光,所以大家找光,『必是世所希有大覺人』所發出的光。是啊!大覺,來自大德。大德,無上大士,他是契悲智而來,開始時的發心立願是把握當下。雖然說塵點劫,對啊,現出來的這念心,那個當下的那念心,塵點劫以來就不遷不變,這念立『四弘誓願』、『四無量心』,那個把握當下,恆持在剎那中一直到現在,這我們要時時把握。
 
就如佛在世時,有一位婆羅門,佛覺悟之後,佛陀的說法,這位婆羅門他慢慢聽,瞭解了,瞭解佛陀所覺悟的法,勝於他修行幾十年的婆羅門法。所以,雖然他是婆羅門教徒,卻是對佛陀非常的敬重。
 
有一天,他來聽法,聽佛說法結束後,他把握機會趕緊到佛前來,很虔誠來敬仰頂禮,向著佛陀說:『請問佛陀,未來修行的人能夠成佛的有多少?』佛陀就回答他:『未來能成佛的人是恆河沙數。』這位婆羅門聽了之後歡喜,作禮合掌而退,回去了。
 
但是,踏出精舍,回去的途中就想:未來能成佛者是恆河沙數,就是因為聞法、瞭解,能夠這樣一路修行才能成佛。而我現在,過去到底是多久了,一直到現在才遇到佛,我怎麼不懂得趕緊把握現在?我到底過去流浪多久,沒見到佛?過去到底有多少佛出世了?我也不知。我應該不曾見過佛吧!未來會有很多佛出世,我現在若能趕緊歸投佛法,說不定未來還有很多恆河沙數諸佛能成佛,我這時候若不把握機會,未來的恆河沙數諸佛沒有我的份。我應該要這時候趕快去求佛,我要出家,已經今生值遇佛世了,我怎麼能放棄呢?
 
他趕緊再回頭,入精舍,向佛陀說:『世尊啊!未來,相信有恆河沙佛,未來會一一成佛。請問,過去已經多少佛成佛了呢?』佛陀還是回答:『過去有無量恆河沙諸佛已經出世,過去已成佛。』這位婆羅門要出家的心更堅定。『過去諸佛出世無量恆河沙數,已經那麼多人成佛了,我竟然都沒遇到!我這輩子既然遇到佛了,我絕對不能放過。』
 
他就開始虔誠合掌向佛,說:『佛陀啊!過去有無量恆河沙佛出世,我竟然都沒有遇到,未來還有無量恆河沙數諸佛能成佛,我現在若不修行,未來的恆河沙數諸佛,我可能也遇不到。佛啊!我現在的年齡這麼大了,一向所修是偏差的行,幾十年的修行,我的心還是很懵懂,不知道理,還是一片黑暗,沒有看到前面的路,我不知道未來的路要怎麼走。』
 
『我年紀這麼大了,但是,佛成佛說法以來,我數數聞法,每一次聽法,我都很有心得,知道未來的路要怎麼走。可惜我年紀這麼大了,佛陀您能不能收留我,讓我出家,讓我專心聽佛的法,行佛的覺道,希望未來有成佛的機會。』佛陀很高興,說:『善來比丘啊!』就這樣,僧團就多了這位婆羅門老修行者。他出家之後很精進,時時精勤修習,很多無明煩惱都一一斷除了。
 
有一次,佛陀看到這位老婆羅門在比丘群中,從他的形態可以看出他修行很用功、用心,佛陀為他讚歎。很多比丘回過頭來看,果然啊!修行就是這樣用心。問他:『老修行者,到底你是修什麼行,為什麼成就這麼快速呢?』他說:『學佛所行法,發心立願,四無量心,四弘誓願,願我來生來世內修四弘誓願,外行是四無量心。這是我聽佛所說法,我內心的心願就是這樣,每天都是把握當下,不間斷,未來的心願,現在的修行。』大家聽了很歡喜,向佛發願,大家都希望未來恆河沙數能成佛,其中也有我一個。
 
這就是佛世的時代有這樣用功的人,真的是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,修行四弘誓願,就是一個心願──未來能發揮慈悲喜捨入人群。我們若能這樣,其實這位也是我們的典範。
 
前面的經文說,『我等諸宮殿,光明昔未有,此是何因緣,宜各共求之。為大德天生?為佛出世間?而此大光明,遍照於十方。
 
剛才說過,這種的德,慈慧悲智都契合起來,這念心清淨的光耀,第一道光向東方,就這樣開始十方梵宮殿發光。所有的天人找這個光的源頭,從十方來了。
 
接下來的經文說,『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,各以衣裓盛諸天華,共詣西方,推尋是相』。
 
⊙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:此釋共詣西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。
 
那時候,東方五百萬億國土,這個光往橫的照過去就是這麼廣,五百萬億的國土,梵天王的國土都受到這個光感照,所以梵宮殿都已經受到光感照,這些梵天眾共尋,大家共同集議:這道光是從何來?『共議此事』,到底這個光從何來?看,就是西方。所以『向西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』。這是東方的梵宮殿,向西方求法來了。
 
⊙色界天眾之依正二報,俱各隨身自有,故云諸梵天王與宮殿俱,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。
 
『色界天眾之依正二報,俱各隨身自有』。色界,梵天就是壽命長。天人本來就有身光,他壽命又長,享受又大,時日、時光也很長,所以『俱各隨身自有,故云諸梵天王與宮殿俱』。他們與宮殿裡面的東西,人與宮殿都隨身而來了,所有的東西隨著天人到處都可以受他們的天福。所以這就是他們的享受,梵宮殿是隨身而有。
 
『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』。這是一種形容,一種表達。各宮殿所有的一切,就是表示他們的虔誠,願意身心奉獻,不只是身外的物資,將他的內心也完全奉獻,表示最虔誠的敬意。
 
⊙各以衣裓盛諸天華:以衣裓為盛香之器,盛貯天上所有妙華。
 
『各以衣裓盛諸天華』。將所有的東西,如包袱一樣,一塊包巾,要帶的東西都可以包在一起就到了。他不用包,他就這樣隨身就來了,好像機器轉一下就到達。這是表達天人,他們心一動,向哪個地方去,他們隨心隨身就到了。
 
這是在東方梵天向著西方而來。舉一方就能知十方,各個都是一樣,『以衣裓為盛香之器』。所有的東西都是香的,物資都很莊嚴,都包含在內,將所有的東西,最珍貴的,都涵蓋在裡面。裡面有很多莊嚴的香、花,一切的器物。
 
⊙共詣西方推尋是相:佛光東來,推尋光源諦理,從詣西方法相。
 
『共詣西方,推尋是相』。用最恭敬的物資隨身而來,從東方向西走,推尋是相。『佛光東來,推尋光源諦理,從詣西方法相』。既然佛光到東方來,東方向西看過去的光的來源,是一道的真理,真理是發自西方而來,這是表示這個光相。光相就是道理,它是光明。
 
⊙見佛處於道場,始知向光非是大德天生,是佛出世之光。梵天作念,相議推尋。
 
光一開始照到梵天時,那時候大家的感覺,是不是大德天生呢?就是有德行的人,修六度萬行的人,具足豐富的德行,生到天上去呢?他們有作這樣的念。再轉一念,這道光很異常,應該是佛出世之光。
 
開始是以為有大德的光,後來一轉念,隨著光而去找,原來這道光是佛出世間之光。這是『梵天作念』,他們一個心念一轉,這個光的來源就是瑞相,瑞兆。這就是大家找光的源頭,大家相議,已經大家共思惟,這個方向往西找就對了,向光明的方向去找。
 
⊙見佛請法,與前幽冥眾生,驚怪忽生,猶如雲泥之隔離。
 
見佛已經坐在道場,一看到佛,大家就起恭敬心來請法。『與幽冥眾生,驚怪忽生,猶如雲泥之隔離』。
 
這就是說,見佛已經坐道場,在那個地方圓滿成佛,這道光不只是向梵天宮照,不只是向東方照,還有東西南北方,上下都有照到這道光。東、西、南、北、西南、東北、東南、西北,這樣就八方,還有上下,這十方都有承此光。若是向下照,那就是黑暗的地方,幽冥眾生在黑暗的地方,就是見不到道理,看不到光的地方。佛陀成佛了,這道光已經發出去,佛陀的理,真諦道理,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隔礙。
 
其他的空間,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就是照不到,因為這個空間有隔礙,不是日月有分別,是這個空間有東西障礙,所以遮住太陽,遮住月。但是道理,沒有東西能障礙它,人人可接受,天人可接受,地獄、餓鬼界,若有因緣也是能接受。所以這個道理,本來佛陀就是一大事因緣,就是為了五道四生這些眾生而來,真理就是為眾生而成佛。所以說『幽冥眾生,驚怪忽生』。覺得很吃驚,怎麼忽然間光明了呢?
 
『猶如雲泥之隔離』。雲泥之隔,『雲』就是表示天,『泥』就是表示地,泥淖中。雲,飄啊飄在天上,多自在逍遙啊!泥淖就是泥土在窪裡面,是多麼骯髒污穢,還是沉淪在那個地方。這是形容距離很遠,所以叫做『雲泥之隔』,天地之差別,差很多。
 
這就是因為佛光所照的地方。佛光所照,就是道理到達的地方。若有道理到達,就是很有希望。就如現在在尼泊爾,我們已經又有一群人,有人醫會,醫生又去了,可以和當地醫生會合,要如何帶醫生去將來要義診,將來要照顧當地人。『人醫會』就是醫生,要如何做聯誼,要如何號召,如何去邀約有志一同、有心的好醫生來聯誼,大家共同為貧病苦難人去付出。所以現在我們的醫生,有人醫會,高雄的洪醫師再次去了,就是與這些醫師來互動。
 
還有教育,高雄朱校長她們兩個姊妹。我覺得這對姊妹特別有緣,她們是雙胞胎,兩個人長得很像,她們同一個胞胎出生,一起長大,志向是一樣,選擇當老師。這兩位老師就加入『教聯會』,她們都很自愛,很積極,二十多年來,兩姊妹的心很相同,動作同,行動同。兩個都四五十歲了,卻是也沒有一個更胖的,兩個人如果胖就一起胖,瘦就一起瘦。
 
看到這兩個人,常常我都會問說:『妳是朱校長,還是朱老師?』因為一個當校長,一個是老師。兩姊妹都常常在一起,我若看到她們兩個,我都會先問:『妳是校長,還是老師?』兩個人長得一模一樣,她們的態度、說話聲音都一樣。
 
這次去尼泊爾,四天前到了。前天在視訊時,我就問她:『妳是校長,還是老師?』兩姊妹都去。看,她們現在已經走過好幾個學校,到了每一間學校,他們這群教聯會老師去發揮要如何邀,召集當地那些老師,如何有志一同來教育孩子,一談起來,相談甚歡。
 
一所所學校,他們去看了,有的學校真的是苦不堪。其中有一個學校也有收殘疾的學生,就是智力低能的,校舍本來就已經很簡陋了,又有這次的地震,教室成了危樓,也有好幾間倒塌了。他們去了,對方看到教聯會的老師在疼惜孩子,校長很感恩,看到慈濟人、老師。
 
其實也是因緣。本來去那個地方,去第一所,我們就跟人家說:『我們送來的東西,你的收據要給我們。』他說:『你們送什麼東西來?』『我送了什麼、什麼來。』『沒有啊!我們都沒有接到。』原來學校的名字拼音偏差了,所以他們送錯地方。送錯地方怎麼辦?不過這個學校也是很需要,校長也很好。現在送去的地方在哪裡?趕緊再去找。
 
幸好那個地方,我們的名單內本來沒有登記名字,竟然送錯了,那間學校更需要。那個地方真的愛心具足,孩子都在地上,不同年級,同一個空間,但是老師的愛心照顧。
 
他們看到慈濟人,向我們感謝,『感恩,你們送這麼多東西,正好是我們很需要的。』這種因緣不可思議,連送東西都會送錯地點了,幸好是『送對了』。雖然是送錯了學校,不過這間學校很需要,若不是送錯地點,我們也不會看到這所學校。
 
總而言之,因緣不可思議!這種的因緣,是不是把握因緣?前面那位老婆羅門問佛,『未來有多少人能成佛?』『無量恆河沙數。』時間長,修行人若多,成佛的人就多。他這樣出去,去到外面又起一念,『我怎麼忘了問過去成佛的人有多少呢?我現在已經遇到佛,未來的佛有我的份嗎?』趕快再走回去。看,這因緣把握在當下。尼泊爾這個因緣,可能他們也是把握當下,我們怎麼將東西送錯地方,卻是最需要的地方,真的是因緣不可思議!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用心,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,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