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08日】不離佛邊 不離一念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既知格除物欲,自能明其明德;由是而力求之,精勤研究佛法;既知即心本具,佛性無始無終。』
 
我們一路說過來,諸梵天王從四面八方、上、下全都集中來了,要來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,這是多麼虔誠的心。各方來的過程,到道場的表態,一切的一切無不是追求那一道光明。這道光明照徹四面八方、上、下,梵天王們感覺這道光的瑞相與一般不同,大家都想,應該要推尋光明的來源是什麼?從哪裡來?每一方的梵天所表達的差不多是這樣。
 
這就如同我們感覺到應該要推尋人生的道理,生命的來源,將來的去向。現在的人間是如此,未來的世界又是怎麼樣?現在的人間,我們已經都知道了,接觸了佛法,能夠瞭解人間種種的苦。對人,真的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無法瞭解的人心。即使是我們至親、最愛的人,他到底在想什麼呢?可能我們也是猜不透。何況是與我們同事,在同做一件事,我們也無法瞭解他對事物的看法,很多事情都無法瞭解。
 
儘管我們學佛的教法,我們只能盡量從自己好好修,如何用至誠的心待人接物,要盡什麼樣的力量,做什麼樣的事,才能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都是有益而無損。學法,我們一直無法去瞭解他人,更無法體會物的道理,既然如此,我們瞭解的就是從自心好好自我體會,自我受持,做得到的就去付出,去體驗付出的感覺是怎麼樣。
 
人與人,『為什麼他一直對我這麼不歡喜?他對我不歡喜,我也對他不客氣。』用這樣去體驗,兩個人常常要在一起,因為人、事、物,共事同做,同一個空間,為何不能相處呢?相處,『他對我,怎麼樣都不高興。我對他,怎麼都不肯讓他。』你們有感覺嗎?這樣是不是很辛苦呢?對一個人是這樣,對兩個人呢?對團體裡面多數的人,我們又是怎麼樣呢?多數的人很好,談得來,少數的人無法配合,這樣去比量,是對一個人,還是對多數的人?
 
多數的人對我們不高興,我們就要檢討了,是我們的錯,是我們的態度等等。懂得檢討的人就是懂得自修。我們到底哪裡有錯誤呢?這麼多人對我們不歡喜,我們難道還要與人這樣對立嗎?不僅不要對立,還應該反觀自修。所以我們要『既知格除』,革除種種的錯誤,就是反躬自省這個錯誤從哪裡來?人事物中,或者是我太自大了,想這樣做就要這樣做;我太執著了,很多的執著都是隨己所欲,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發生。
 
人與人無法真正平安相處,心打不開,不能包容,一直迷在他錯、我對,這樣就很辛苦。我們若能清楚了,真正革除過去的錯誤,對人、事、物,自己好好改善過來,這樣不只是法入心,在人群中也體驗到因緣了。人與人之間的因緣,與他結好因就能得到好緣,彼此相處很愉快,每天能夠合心合作,做一分我們應該做、想要做、對人群有利益的事。
 
大家合心合作,這就是要先從自己開始。看人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,先改好我們自己再去付出,這種『知格物』,先改革自己,然後才能讓別人對我們改觀。『格除物欲』,不只是心裡有欲念的人,心裡有欲念就是還有無明,欲念不只是東西,是我們看事情,盡我所欲,我想要這樣就是要這樣。這與我們的脾氣、習性是息息相關。
 
修養不夠,看什麼事情都是應我所需,這對我們的損害很大。不是說我爭贏了,我就是要這樣做,所以他們非我做不可。若這樣就不圓滿了。我們是修行者,要常常感恩啊、感恩啊,道場能這麼祥和,感恩大家用愛共同來經營。『六和敬』,這樣就是瑞氣光明,大家的心光發出來,就如室中,人人點起一盞燭光,人人的燭光都點亮了,這間室內不就是很光明嗎?
 
我們人人對法都瞭解了,自己懂得自修了,就『自能明其明德』。各人都已經向內自修,法是這樣,所以我們向內自修,自然我們這盞心燈就點亮了,自己的心室已經點起了一盞明燈。
 
我們的內心已經明白了,『明明德』,已經清楚自己的真如本性。這個真如本性就是受很多無明遮蓋,無明造作因緣果報,累生累世讓我們很辛苦,所結的都是很不好的緣,所受的是痛苦的果。所以我們這時候,學佛最最重要的,先將我們內心一切的煩惱、不愉快的事情,一一都要去除;自己反省,不是別人的錯,是我們自己做事不圓滿。我們有這樣,所以向對方有懺悔,這樣也能點起別人的心光。
 
常常一句話說:『對的人要向不對的人懺悔。』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,為了要圓滿,你對,我也對,我先說我不對,自然他就會說:『沒有啦!這件事其實我也有錯。』這樣互相認錯,彼此心室的這支蠟燭不就互相點亮起來了嗎?所以『自能明其明德』,自然就明他德。也就是自覺,自己要好好自修、要自明,才有辦法去覺悟他人。
 
佛陀說一支蠟燭的故事,應該大家都曾聽過。這支蠟燭點起來,人人都來從這支蠟燭分火出去,每支蠟燭都因為你而點亮起來。這間室內本來只因為一支蠟燭而亮,若是大家來點,因為有這麼多人的燭火都明亮起來,這個地方不就是很亮、很光明的地方嗎?這就是要人人知道,我們自己也有這樣一支蠟燭,我們也有這樣的潛能,所以『由是而力求之』,既然自己都知道了,就要趕快將這支蠟燭從那支燭火引過來,我們自己內心要好好用功。
 
別人為什麼能這樣受人人尊重敬愛?那就是他的態度,他的做事,他的待人接物等等。我們該學的要學,而要學就要精勤,心要很精,要很勤,好好去體會瞭解,去研究為什麼別人做得到,我們卻做不到呢?別人能成功,我們怎麼不能成功呢?別人的人格是這樣,為什麼我們永遠都是背後受人批評,人前不歡喜呢?我們應該要好好殷勤精進,佛法要入心,將習氣一一去除,這叫做既知,也革除我們所有很不好的習性,無明煩惱都要去除。
 
『既知即心本具』。若知道,就是心本具。我們若能瞭解,法,其實人人本具,本具心的良能,本具心的自性,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我們都一直迷了自己的本心,失去了自己的良能,現在學佛就是要能找回我們的良能,找回我們的本性。
 
『佛性無始無終』。人人本具佛性,是無始無終,愛的力量其實人人都有,只是我們自己對人間世事不通達。為什麼不通達?就是無明還在,『我』的執著還在等等,所以讓我們有很多煩惱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 
諸梵天王從四面八方、上、下,已經找到這道光,發光的源頭就是大通智勝佛的道場。大通智勝佛不只是成佛,又將佛法廣庇天下,能夠將所有的人心度化。
 
我們人人的心室,內心都已經點亮了真理的光明起來,所以這個道場的光明不只是大通智勝佛,又有諸天龍八部等等,又有菩薩,他方菩薩、當地世界菩薩,又有一般民眾等等,已經因緣很成熟,大家的修行,心靈之光都已經發散出來了。在色界的諸梵天王,也已經看到這個發光的源頭從哪裡來,所以全都集會到齊了,可見那個道場是多麼莊嚴啊!
 
現在就是十方梵天王聚集,都是從五百萬億國土。前面的經文說,『爾時,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白佛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隱,多所度脫』。
 
在那個時間,這樣莊嚴的道場,十方的梵天全都到齊了,大家共同一聲來懇求佛轉法輪。『偈讚佛已』,表達他們的虔誠心意,已經十方的梵天王該表達的通通表達了。『各白佛言』,每一位梵天都是這樣的心聲向佛懇求。『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隱』,只要佛轉法輪,有得到法的人,心都很安穩,沒有煩惱無明。『多所度脫』,大家聞法得度,也能解脫無明網,完全能解脫了。
 
『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:世尊轉法輪,擊甘露法鼓,度苦惱眾生,開示涅槃道』。
 
這是佛大覺轉法輪,也施甘露、擊法鼓,大家都聽到了,得到甘露味,大家慧命增長了。『度苦惱眾生』,自覺、覺他,能讓人人的心證入寂滅,涅槃之道。讓大家瞭解寂靜,就是涅槃。我們常常說『靜寂清澄』,那種心靈的境界是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,大覺者用心引導。其實,靜寂清澄的境界人人本具,只是我們還未真正體會,未證,還沒將靜寂清澄的境界展現出來。
 
下面這段偈文再說,『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,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』。
 
上方梵天王,尸棄大梵,他是最後到的,這樣十方都具足了。所有的梵天,還有餘惑未斷,希望佛能慈悲,因此說『惟願受我請』,接受我的請求,希望佛能夠『以大微妙音』,大,就是要包含一切,微妙是很微細,意思就是大小法,希望能說法。
 
⊙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:諸梵天人心誠一念,唯願世尊,受我勸請;以諸廣大微妙之音,轉大法輪。
 
我們看到那個道場已經完成,梵天是最後來的,所以就請佛說法。記得大悲梵天王他們請佛要示諸事相。這就是我們眾生光是聽道理,實在沒有好好瞭解,還要從人間事相來解釋,然後再去會理。從事相來會理,從人間事物,雖然是很微細、很小的法,也說出來。很大、很深的法,與微小的法會合起來,這樣就是完整了。說『微』,其實微即是大。最微妙的法就是含藏在基因。
 
一棵大樹,你看得到,是在從那顆種子長成,其實,那顆種子裡面又有它的基因存在。你看得到的只是粗相,要到你看不到的微細的基因才有辦法,基因若好、存在,借這顆種子的相。你看得到的是一個『種子相』完成了它的因緣,有土地、有空間、有空氣、有水分。這麼微小的基因種子,受了這麼大的因緣,要有大空間、有好的空氣、有太陽、有水分,四大會合,這樣它能成長起來。
 
所以,『以大微妙音』,用種種的法,能出於佛口說出來。佛口所生一切萬法,說是佛的法,其實這麼多的大道理,無不都是從佛的自覺法海、慧海,無窮盡不斷講出來的法。即使這些法沒有說,其實已經存在天地人間,是我們無法去體會天地人間無數萬億種的事事物物,所以有很多事看不開、想不通,造成了很多的無明。所以請大通智勝佛『以大微妙音』,用大微妙的音,又大又微,這個法從佛口來開示。
 
因為他們還有一微分的惑,所以他們現在需要瞭解。『諸梵天人心誠一念』,除了梵天以外,在道場的人的心都一樣,會合起來,天人一心,所有在道場上都同一心。『惟願世尊,受我勸請』,大家都異口同聲。『以諸廣大微妙之音』,就是統攝萬法歸在一起,請佛完全開示,『轉大法輪』。
 
⊙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:哀憐,即慈愍。我等:諸天求法為己及人,請佛而為宣說無量劫來所集之法。
 
『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』。我們大家這麼虔誠,就是盼望佛『哀愍』,慈悲憫念。『我等』,我們大家。『諸天求法為己及人』,諸天不只為自己,也為人,就是所有一切眾生。天人的心胸廣大,不只是自己微分的惑未斷,還有四生五道的眾生更需要,所以希望佛為所有的天與人,『宣說無量劫來所集之法』,請佛來講解天下之間一切萬事物道理。不只是萬,不知有多少,很多的法,希望佛能夠一一來開示。
 
『宣說無量劫以來所集的法』,就是要說無量劫的因緣。時間愈長,生生世世在人間所度化的眾生,因緣累積更多,事物體相,應該是很多的法,所以叫做『無量劫來所集之法』。現在成佛,在未成佛前的修行過程,時間愈久,累積愈多。
 
就如開人文志策會時,聽各部門報告,各人有各人所負責、所做的事情,無不都是現代的人、事、物。現代的人、事、物是什麼呢?慈濟人散布在各地方,做什麼樣的事情呢?人世間,社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,慈濟人怎麼去做、怎麼去記錄。四大志業八法法印,他們光是要寫這些東西,從過去、現在這樣累積。光是要寫一個慈濟的起頭,一直到現在,他們說還有三十幾年的歷史還沒編輯好。
 
用很長的時間去寫,要將它累積起來,實在是很多。哪一年時間,有幾十萬字,哪一年已經有幾十萬字了,這只是一部分的人負責,就是要將這五十年來的人、事、物的大概編輯起來,就不容易了。何況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、每件事的發生,在這段時間,光是這樣,有多少的人事物可寫,有多少事情可收集呢?真的是很多。所以時間愈長,要結集的東西實在很多。
 
每一件事都是法,人間法。因為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溫暖普及在苦難眾生的範圍,看他是怎麼樣的苦難,這個溫暖能夠流動到那些苦難人的周圍,去解開他們心的苦、身的苦、欠缺物質生活的苦。這樣樣都是苦諦,樣樣都是集諦,『諦』就是道理。想要完成這些東西,因為今天的事情是明天的歷史。何況這麼多,無量劫所看到的、所學習的、所做的事,真的是很多。
 
⊙無量劫習法:即佛長劫修行自證之法,願如所證而說,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。
 
『無量劫習法』,意思就是說佛在長劫以來,修行自證之法。過去如何修行,修行的過程所瞭解的這些法,『願如所證而說,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』。希望生生世世所做的、所體會到的,這些道理累積起來,希望一一來解釋。所以,大微妙,時間這麼長,塵點劫以前的無始以前,這麼長的時間。我們的五十年歷史,就要那麼多人來結集,何況佛陀是生生世世,從無始劫以來,大小事情,所知的希望能完全說出來。
 
『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』。長久長久,這樣生生世世都有結果,生生世世都有種子,這種慧命種子從第八識轉入第九識,這種清淨的種子已經深埋了。深埋就是第八識再轉入第九識。這種智慧種子,那個經歷的經驗,種子真的是很多,希望一一都能再重新來播種,『入眾生心』。就是法,希望粒粒清淨的法的種子,再回歸到眾生人人的心裡。由佛開口說法,就等於粒粒的種子,還是要回歸到眾生人人的心去。
 
⊙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,其意專在尋光見佛,以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,故不得見佛耳。
 
『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』,意思就是在這段時間,梵天王來請法,這已經在法會中,十方梵天宮殿現出在這個道場,增加它的瑞相,這個瑞相是大家共同一心推尋的,『其意專在尋光見佛』。在這個道場已經這麼莊嚴,這個莊嚴的道場是來自於十方梵天王的誠意。你們在唱誦<爐香讚>時,『誠意方殷,諸佛現全身』,這就是最誠意的時候,那就是一個瑞相,這個瑞相的目的就是誠意要來見佛。
 
『以人人有此光』。我們現在應該就知道了,每一位都是身上有光,帶著這些瑞相來。『個個有此佛』,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尊佛在。所以從<化城喻品>開始,就告訴你們,『大通智勝佛』其實是我們人人本具。現在經文裡也慢慢接近了,『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』。只是不知這道光是來自哪裡?我們的心裡,心,心是在哪裡呢?現在這道光已經光耀出來,因為我們還無法瞭解自己的真如本性,『故不得見佛』。
 
人人有佛,但是人人不得見佛,這實在是很令我們想不通的地方,就是在這裡。
 
⊙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,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而現此相。東方向西尋,南方向北尋,皆是描寫此一段光,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,西看則東,北看則南,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,其實不離大通佛邊,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。所以諸梵王一見佛,即歡喜讚歎。
 
『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』。我們若知道光的來源,自然見佛就不遠了。這是梵天王已經知道光的源頭了,所以他要來見佛就不困難。和我們一樣,知道道理,就要趕緊找道理的源頭。『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而現此相』。十方梵天王,人人都要去追求諸法因緣的來源。來源只有一個地方,但是十方的方向不同,東方即向西找,南方即向北找,各在不同的方向,他們所看的地方相同。
 
從這樣描寫出一段一段的光,四方八面、上、下,梵天王要集在一起。這個集在一起,就是表示這一段一段的光,無處不在,『無在不在』,好像有,又好像沒有。自己本身就有光,還要去找光。『無有定處』,到底佛的道場是在東方或在南方呢?在北方或是在西方呢?其實是大家從不同的方向來看他發光的點,當然就不同,所以說『無有定處』。
 
這是一種描寫,將這事相要顯成理,就要這樣有方向、有名稱來說,要不然,其實『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』。光的來源,從西來看則是東,從北來看則是南,所以『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』。其實,周圍、前後都有,不過我們無法很確定。『其實不離大通佛邊』,周圍、前後,無不都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旁邊。
 
『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』。我們人人的一念心,無不都是與大通智勝佛,在我們的前後。所以我們人人應該要通達,因為離我們不遠。雖然塵點劫之前,其實是在我們的前後而已。『所以諸梵天王一見佛,即歡喜讚歎』。這段經文,說過那麼長了,無不都是在描寫十方梵天王來道場的過程。諸天見佛歡喜,我們若能見到佛,我們也是很歡喜。
 
前面也說過,要生為梵天王,必須行上上十善,還要持上上戒,要修很多生才能夠生到色界梵天,那是要經過很久啊!那個時候就已經有法在他的身,『依法而修行』,所以能結果在梵天。梵天的壽命是那麼長,現在又尋找光而來,可見我們人人與梵天一樣,人人有身光、有心光,很多的光都集在我們的身上,因為我們與大通智勝佛是共通的。我們若能瞭解透徹就共通,不瞭解透徹,那就是塵點劫前。這總是要我們人人好好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