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20日】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八解脫亦稱八背捨,此淨潔五欲,捨染著心,持八背捨,修繫念思惟,發無漏智慧,斷三界見思惑煩惱,背捨無明,證羅漢果,轉名八解脫。』
 
我們一段時間一直在說四諦、十二因緣。我們更要瞭解十二因緣,從一念無明生,就一直緣,緣到『老死憂悲苦惱』,不斷這樣輪迴,不斷這樣無明,也是不斷這樣憂悲苦惱。
 
生、老、病、死,人間就是這樣過一生,過無量無數劫。這無量數劫以來就是這樣不斷輪轉,苦不苦呢?真是苦不堪!
 
因為無始以來,生命就是這樣不斷在輪轉生死,佛陀智慧透徹瞭解,要來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解脫生死輪迴,從不得自己隨業牽引,一直到如何能再『還滅』,一切由我自己來主宰。主宰,就是由我自己來,不是由不得自己隨著業力轉。由我自己來,就如菩薩來人間,是為了要救度眾生,是他的覺性,不忍眾生苦,他來的目的就是救度眾生。
 
你要救度眾生,必定要回歸自我的覺性。我們若是還有無明,永遠都無法回歸自己清淨的覺性。所以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,就是教育我們要如何回歸,要如何解脫這個由不得自己的無明,解脫十二因緣,這叫做『還滅門』,再返回清淨本性。過去是由無明牽引我們,現在我們要滅除這個緣,滅除『無明緣行』等等。
 
我們日常的生活就是在無明中,緣著這個無明來行動,所造作的十有八九都是錯誤,我們的觀念、思惟多數都是錯誤。這就是我們的人生,從『無明』緣『行』開始,一切行為的錯誤。
 
要如何才能還滅呢?從『生老死憂悲苦惱』向上再滅,滅除『有』;『有』是因為『愛、取』而有;而『愛』就是因為感『受』來的,這樣再往上一一滅除,一直滅到『無明』源頭。我們若滅除了無明,才有辦法回歸清淨本性,這個時候才叫做解脫。
 
『八解脫亦稱八背捨』。八背捨。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隨著這五欲,根、塵會合,我們的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向外去緣六塵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使我們的六識起意,這就是被染著了,這是欲界的眾生。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一切都是有染著的,我們現在就是要去體會,如何滅除有染著的『觸』。根塵所接『觸』,從接觸的感『受』,承著染著的『愛』,為了『取』而去造作種種『有』的業力,這樣我們就來生、死,由不得自己。這就是有染著。
 
我們瞭解了,修行不要受這些東西所染著,修行很簡單,生活也很簡單。佛世時三衣一缽,足夠了,這樣就能度過一生。這輩子好好修行,這輩子不受身外物將我們污染,這已經是在修行。所以我們瞭解三界,欲界,我們去除了種種的欲,色界、無色界,將欲愛已經看淡了,這叫做『淨潔五欲』,五欲都淨化了。
 
『捨染著心,持八背捨』。我們要捨除這個染著。我們人人的無明一生出來,貪、瞋、癡、驕慢、懷疑,這就是人間由不得自己的習氣。我們現在全都要一一將它捨去,捨去了人間一切習氣的染著,我們要用心來持『八背捨』。八背捨,就是已經將這些世俗習氣一一都去除,背離它。
 
就如常常說『皈』,佛教的皈依,就是反黑歸白。凡夫所向的是欲,我們現在已經瞭解了,凡夫一切的欲念,生起了貪、瞋、癡、驕慢、懷疑等等的習氣,我們現在將它反過來,這叫做背捨。將這種煩惱、無明背棄,不要再隨著煩惱、無明走,我們反過來要棄捨它,反過來走向光明、清淨、潔白這條道路。這就是要持,捨去染著的心,持八背捨,叫做『八解脫』。
 
我們要好好地修持,要『繫念思惟』,對的事情要堅持,過去的錯誤、習氣要棄捨,我們要時時『發無漏智慧』。若能這樣,無漏智慧就產生出來了。常常說,減少一分無明,就多一分智慧。我們的慧命要從無漏中得,我們所修的法收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,因為我們念念不忘所聽進來的法,這叫做『修繫念思惟』。我們要常常繫念,常常思惟,法不離心,才不會常常在五欲中起貪心,起瞋恚心,起癡念,起驕慢、懷疑的心,這我們都要一一背捨。好好繫念法,才能發無漏智慧,我們要發心修習無漏智慧,才能斷三界。
 
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我們應該『斷三界見思惑煩惱』。煩惱最重的是欲界,若到色界,欲就已經減輕了,但是思想中還有愛著。到了無色界,就是少分的煩惱還未去除。
 
『背捨無明,證羅漢果』。這是聲聞、緣覺一定要修的過程,也就是修行者必定要修這些法。我們若不修這些法,十二因緣不斷延續下去,永遠都是由不得自己受業牽引,生死難了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從解脫的法門好好用心,『背捨無明,證羅漢果』。
 
八解脫,也就是八背捨。我們去除這些無明煩惱,名叫做解脫。修行就是這樣。
 
佛陀在世時,有一位劫波比丘,他有一天來問佛陀:『佛一直希望眾生的心要得善解脫,世尊!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呢?』到底要怎麼樣才會得到善解脫呢?這樣來問佛。佛陀很歡喜,劫波比丘有將法收入心。不很清楚,懂得問,這就是表示法有在心中,才懂得問。所以佛陀很歡喜,就說:『很好,懂得這樣問,我趕緊告訴你。』
 
『劫波,你應該要好好反觀自照,不斷思惟,好好觀察自己的心。我們的六根,對著外面的形形色色一切事物,你好好用心觀察,甚至還要觀察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觀察我們的內心、我們的身體。你要好好觀察,好好想。
 
你若能好好去想,還能瞭解體會,你就會發現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『受、想、行、識』,從內外的事物觀察,一直觀察到我們的內心,懂得觀身不淨。在日常的互相接觸中體會無常,從無常觀去瞭解『識』,我們的意識。在無常中,從內外一切觀察,很細、很粗,很美、很醜等等這些東西,心一直緣過來,我們就知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是無常,我們的心也無常,這樣不斷緣著外境,內外境界,粗的、細的、美的、醜的等等,這一切不就是無常嗎?回歸在意識中,色、愛等等,受、想、行、識都去體會。這若懂得體會這些事情,這樣就是叫做心善解脫。瞭解嗎?』
 
佛陀一連串跟他說這麼多,我們日常生活,從外面的境界一直思惟觀想,一直到我們自己的身心境界等等,一直到意識,一直到接『觸』到『受』與『愛』等等,這些事情若都瞭解,一切都是無常。這樣收納下來,所造作的,你若能透徹瞭解,這叫做『心善解脫』。
 
諸位,我們是不是心善解脫了呢?八解脫只有八項,我們瞭解了嗎?外面的五欲,那些染著,我們去除了沒?三界的見思惑,我們到底清楚了沒?只是這麼簡單,我們清楚嗎?佛陀向劫波所說的,世間形形色色,一直到我們自己的身心,這都一樣,無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緣這些境界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若能瞭解,我們才有辦法『還滅』,滅這個緣。從『無明』一直緣下來到『老病死憂悲苦惱』,再由不得自己帶業再來,像這樣一連串,要如何還滅回去,滅盡一切無明煩惱,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思惟。
 
前面經文說,『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,六百萬億那由他人,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於諸漏心得解脫,皆得深妙禪定』。
 
諸漏心已經解脫了,那些漏、煩惱無明,都得到解脫,所以『皆得深妙禪定』。我們讀到這段經文,對八背捨會更清楚。
 
接下來經文,『三明、六通、具八解脫。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說法時,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』。
 
『三明六通具八解脫』。三明六通就是阿羅漢所具之德。三明是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。『天眼明』,是明白自己或是他人一切未來世事,這叫做『天眼明』。我們已經很清楚了,佛法聽這麼久了,應該瞭解了,瞭解自己或是他人未來的事情。
 
『宿命明』,因為我們知道過去是什麼業,來到今生此世,我們應該清楚,不必埋怨。我們過去就是造這樣的業,結這樣的緣,所以帶來今生此世,是好命、是歹命,人生是過得快樂自在,或者一輩子受苦,煩惱不斷,這都是過去生所造作的因緣。我們知道過去是這樣,所以我們今生不必埋怨。我們這輩子能再遇到佛,佛法能入我們的心,我們瞭解了,所有過去的業,我們應該要斷、要盡。
 
『願消三障諸煩惱』,過去所造作,今生的障礙,我們要好好用心,欠債還債,人家障礙我們,我們就要用什麼樣修行的風度來回報他呢?有人對我們怎樣,我們豈能再驕傲嗎?有佛法在身邊,我們豈能再懷疑嗎?我們明明知道貪瞋癡不可有,我們貢高驕傲的心豈能再存著?人家對我們不滿,就是我們太貢高、太驕傲,我們自己要好好放下身段,與人結好緣。
 
貪、瞋、癡,常常在說,知道了。但是貢高、驕傲,我們常常不知覺中,有時候對人說話就是不客氣,惡言惡語。我們修行不就是要軟言善語嗎?卻是我們這一項常常沒有注意到,所以常常態度或言語得罪人,再重新結不好緣,這都在不知覺中。這是我們的心眼不明白,就是還有無明存在。
 
『天眼明』。天眼就是心眼。我們自己的心眼、觀念還對自己不清楚,對別人也不清楚。別人有習氣,我們也有習氣。別人可以沒有修行,我們不能沒有修行。所以我們要知己知彼,知彼要知己,因為我們是修行者,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白。
 
我們也要明白他人,別人的習氣是這樣,我們是修行者,如何先改變自己的習氣,才有辦法去改變他人。所以,這就是明白未來世事,這輩子你和他結不好緣,來生就是這樣。所以要修行,修行要『漏盡明』。漏盡,就是我們要好好修行,希望我們能接近菩薩,行菩薩道。行菩薩道才能接近、回歸如來的本性,斷除一切的煩惱,這樣才能真正走在覺道上。斷盡一切煩惱,就是要接近菩薩,接近佛所教法,我們要身體力行,才有辦法斷除,得『漏盡明』,一切漏盡。
 
這就是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,這樣才能到阿羅漢。在阿羅漢叫做三明,在佛就是叫做三達。
 
⊙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,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,在佛則叫做三達。
 
六通三達,這是佛陀的境界。若是阿羅漢就是到明白,但是還未通達;到佛的境界就是通達。
 
⊙六通:三乘聖者所得之神通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。
 
六通,就是三乘聖者所得的神通。就是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。
 
現在要『天耳通』很容易。看,靠科技就有辦法將視訊從這個地方傳到西部、傳到全球,沒有秒差,所以天耳通。
 
佛陀的時代,他就已經體會到人間的三理四相,物理、生理、心理,一切都透徹瞭解。從這些物理形態如何會合,如何將它分開;分開一切皆空,會合一切皆有。這是佛陀的覺,他對宇宙之間的覺悟。
 
『他心通』,就要到佛的境界了,要不然就是要修行到真正的智慧,你在想什麼,我瞭解,但是我們現在凡夫就無法瞭解。不過,現在的醫療也可以,有一種催眠術,讓你睡著,說出自己內心在想什麼,這現在的科技慢慢接近了。
 
『宿命通』,也叫做宿命明。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能瞭解。『神足通』,現在到底是你來我去呢?有一段時間,每天都和尼泊爾視訊,他們回來,我去,這是靠現在的科技,能看到、聽到雙方的聲音,這不就是神足通嗎?千萬里之遙,來去瞬間就到達,這就是佛陀的覺性通達。『漏盡通』,也叫做漏盡明。這全部叫做三明六通。
 
⊙八解脫亦名八背捨。捨此淨潔五欲著心,發無漏智慧,斷三界見思惑盡,證羅漢果,即轉名八解脫。
 
『八解脫』,也叫做八背捨。『捨此淨潔五欲著心』。我們凡夫還有污染的五欲,占為己有,但是我們現在都要將它捨棄,不只沒有欲念占有心,連思想中也沒有想要,我們的思想,連這個東西都沒有起愛著的心,感受取著。你若是感『受』起了『愛』,自然就會去『取』,就『有』了,這樣不斷不斷。所以連這種的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的觀念都沒有了,叫做『淨潔五欲著心』。
 
五欲不著於心,完全捨棄,捨這些淨潔五欲著心,那就是色界;雖然有這些物質形式,但是心不執著了。所以已經『發無漏智慧』,我們的心,我們的無漏智慧已經成長出來,自然就能『斷三界見思惑盡』,完全盡了。見思惑盡叫做無漏,有了無漏的智慧,自然就能斷除三界的見思惑,完全盡,自然就證阿羅漢果,這叫做八解脫。這已經背捨無明,得到解脫。
 
⊙淨潔五欲者:若欲界,色聲香味觸,即名粗弊五欲,名為不淨。若色界、無色界,色聲香味觸,即名淨潔五欲。
 
再次清楚來解釋『淨潔五欲』。意思就是說,若欲界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是粗弊的五欲,名為不淨。你貪色,看到東西就想取,聞到味道就想口欲、想吃,這都是很粗弊的欲,這種欲界凡夫。
 
我們說過『窮子喻』,長者將珍珠瓔珞寶貝先捨棄,著起污垢的衣服,去接近他的孩子。那就是在佛的境界,他這樣再來人間,與人間同樣的生活。人間同樣有五欲,貧窮子就是貪著在五欲中,父親必須找回孩子來,就是要與孩子走同樣的路,才能找到孩子回來。這是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都是粗弊的五欲,『名為不淨』,在人間這些五欲就是不淨。
 
若是色界、無色界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是潔淨的五欲。因為這些東西他們不需要了,男女之間的欲通通都不需要了,所以這叫做潔淨。但是修行,連潔淨的五欲都背捨,連這個思想也沒了,所以這叫做捨淨潔五欲,捨染著的心,都捨去。
 
⊙無漏智慧者: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,不漏落生死。
 
『無漏智慧』。聲聞、緣覺二乘,就是有這個無漏智慧,斷除惑業,不漏落生死。因為有這些智慧,所以他斷除見思惑,沒有漏掉智慧,自然就不會漏落生死。漏,就是一切煩惱。沒有一切煩惱,沒有無明,自然就不會落入生死中。
 
⊙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說法時,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:其數量之多,喻千萬億恆沙數之多,聞法之眾。
 
『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說法時』。意思就是說,大通智勝佛說法,從第一次轉法輪,就已經有千萬億人來了,何況無數;一二三四表示無數次,從初次轉法輪開始,就一直無數次不斷說法。所以『其數量之多,喻千萬億恆沙數之多』,這是聞法的人,聽法的人愈來愈多。說法,無數次的說法,能聽到法的人愈來愈多,所以叫做『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說法時』,表示很多,開始不斷一直說法,聽法的人就『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』,就是無數,很多的眾生。
 
⊙初說四諦、十二緣法時,六百萬億那由他得道,說是法時,聞法得悟者轉多於前。
 
『初說四諦、十二緣法時』,就已經有『六百萬億那由他得道』。『說是法時,聞法得悟者轉多於前』,愈來愈多。
 
從第一次開始說法,就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得道,何況無數次不斷不斷說。就如我們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『如是我聞』那一天開始,一直到現在,每天說,每天聽,每天就是人數愈來愈增加,聽法的人愈來愈多。
 
學佛,說法就是從佛陀開始。佛陀的說法,就是從過去無量劫以前,多久呢?大通智勝佛的時代。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到底又是多久?塵點劫。塵點劫,這個塵、點,塵就是恆河沙。
 
過去東初老和尚去過印度,他就收集一些恆河沙帶回來。他用小小的罐子裝了一罐恆河沙,就跟我說:『我去過印度佛的出生地,走過了恆河,在那裡帶一些沙回來,我也送你這罐沙。』我拿到那罐沙,心就想:這一小罐沙,我若要來一一地算,哪有辦法?根本沒辦法。那個沙是那麼細,要如何算起呢?光是手指這樣沾起來,沾在手指的沙我都沒辦法算,要如何去算那小瓶子裡的沙呢?
 
但是佛陀的譬喻是『塵沙劫』。佛經中都是用塵沙劫,一塵一沙一劫。一塵,就是小小這樣很細的灰塵,與沙土,塵比沙還細。塵,像是我們的椅子桌子若幾天沒擦,你用手來摸一下,桌子就有一痕,那叫做塵。沙比塵粗一點。所以,用塵沙來譬喻數字,實在是沒辦法計算,才會說『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』,數不能盡。
 
這是佛陀要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從無數劫、塵沙劫以前,大通智勝佛性人人本具,人人與大通智勝佛,大通智勝佛通我們現在的凡夫,凡夫心通大通智勝佛的心,『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』。這麼多的法,到底我們要從何學起呢?就像八解脫,八解脫我們若透徹瞭解,八背捨,無明完全背除,這樣我們就『還滅門』,就能回歸到佛清淨的本性。我們若好好用心,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,沒什麼困難,只要我們時時好好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