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工早會:【04月24日】累因聚緣 一生萬千

Community:
Branch:

證嚴上人開示:「在五、六十年前,花蓮還沒有什麼因、什麼緣,都沒有;但是五十多年前,有這樣的人、事、物,種種因緣會和起來,一念心起,那就是啟動了,從無而生有;克難時期,這克難慈濟功德會人很少,而且很簡單、很簡陋;開始延伸了、擴大了、人多了,能幫助人的人,心向力越來越增加;有心人越多,共同一個方向,幫助的人越來越廣,就是這樣一直在延伸,就開始到現在。」

證嚴上人開示:「在五、六十年前,花蓮還沒有什麼因、什麼緣,都沒有;但是五十多年前,有這樣的人、事、物,種種因緣會和起來,一念心起,那就是啟動了,從無而生有;克難時期,這克難慈濟功德會人很少,而且很簡單、很簡陋;開始延伸了、擴大了、人多了,能幫助人的人,心向力越來越增加;有心人越多,共同一個方向,幫助的人越來越廣,就是這樣一直在延伸,就開始到現在。」

【證嚴上人4月24日志工早會開示】
「天天看到了,人間菩薩在每一個地方成長起來,就如跟大家提起因緣法。」4月24日志工早會上,證嚴上人說因道緣,以大樹的榮枯為例,強調世間有形的一切終會隨因緣生滅,唯精神長存。

「因緣,那就是從一個種子,周圍的緣來合成,就可以成就一切法;這個法,正法在人間,可以人人應用了那一分的善念,善念會合起來,社會祥和,天下平安,那就是要靠人的有為法。」

一粒種子成大樹 因緣聚合眾成就

人的有心作為,隨著因緣聚合、時間累積,可以成就善業,就如一棵大樹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。

「愛的能量是點滴累積,我們早上也有比喻過,因緣講到了最後,果,雖然那一棵大樹的種子,已經變成了大樹;那這一棵大樹,是否永恆的存在?有千年大樹、兩千年大樹,還沒有聽到萬年大樹——總是世間有形的,總是無法永恆存在,哪怕這一棵大樹也無法萬年。」

上人續道,「這一棵大樹,是從一粒種子(開始),這一粒種子隨著這一棵大樹,終歸也要消滅掉,可是這一棵樹成長的過程中,是產生了不少的種子;大樹累累的果實,這個果實可以到了每一個國家,只要是這一棵大樹的種子,它會長得跟原來的這一棵大樹一模一樣,絕對是一模一樣。但原來的這一棵,已經老化掉了,也沒了,可是新生的,那種子再傳的種子,(到)不同的國家,這一顆種子,不斷地不斷地延伸、傳出去,種子的延伸無處不在,長出來,跟那一棵是一模一樣的樹。」

從無到有生萬千 心念齊一皆平等

在慈濟邁入第五十二年之際,上人回首當年,說明慈濟的發展也同樣是在因緣會合成就。

「在五、六十年前,花蓮還沒有什麼因、什麼緣,都沒有;但是五十多年前,有這樣的人、事、物,種種因緣會和起來,一念心起,那就是啟動了,從無而生有;克難時期,這克難慈濟功德會人很少,而且很簡單、很簡陋;開始延伸了、擴大了、人多了,能幫助人的人,心向力越來越增加;有心人越多,共同一個方向,幫助的人越來越廣,就是這樣一直在延伸,就開始到現在。」

在五十一年前的花蓮,慈濟從無到有,從一而化萬千;同樣在全球各地,種種因緣成就之下,也已經將近六十個國家地區有慈濟志工。

「這樣的種子就地生長,長出來的樹都是一模一樣,那是法脈,那是宗門。慈濟人的一念心,不斷地傳承,(海外會務報告期間)回到了我們這心靈的故鄉,看來人人都是一模一樣,威儀、行動、起居等等,這種生態都是一樣,不管你是在哪一個國家,哪怕是在非洲,哪怕是在美洲、歐洲、澳洲、亞洲,大家人人歸來的,都是一模一樣,但是國家不一樣。」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國籍、語言、文化背景、社會經濟條件,但是精神理念一致,就會有調和的行動,這也是在慈濟世界中,實踐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。

「法脈宗門,不管多富有,不管他多窮困,同樣這一棵樹,長得都是一模一樣,做的無不都是為苦難人,這因啊、緣啊,生生不息,眾緣合和,那就是成就了。」

決心不悔為蒼生 眾力合成建醫療

每一件事,都是從一個種子、一個決心開始。1984年4月24日,花蓮慈濟醫院歷經更換建築用地的波折,舉行了第二次動土。上人回顧當年為更換建院土地而奔波的過程,感恩當時大力協助的政要及各方友人。

「我們現在的這一塊(花蓮慈濟醫院院地),有種種說來話長的因緣,也很感恩(前花蓮縣長)吳水雲先生,也是非常地關心,所以後來有現在我們醫院的土地,種種因緣會合;(當時)省政府(主席)李登輝先生,開始就來幫忙調和這一片土地……說來話長,說來故事歷歷還在腦海中,這一分因與緣,實在是說之不盡,很大,也是很感人。」

當建院土地正式得到確認,在三十一年前的那一場第二次動土典禮所保留歷史畫面,卻看見上人咬牙含淚,實是因為建院的承擔沉重……

「其實那個時候人也少、錢也缺,但是醫院非蓋不可。後來,種種的愛的能量會合起來,有建築界的就是高而潘先生,還有宋(篤志)先生……要唸起來很多,他(們)是建築界裡面都很足夠(經驗),理念很好,所以他們來幫忙,如何審圖、如何看圖、如何建設等等。」

建院期間,投入心力的「建築委員」中,除了硬體建築之外,更需要醫學管理的專長來共同參與規劃,才能建設成符合醫療需求的醫院。

「當然也要感恩臺大,有杜(詩綿)院長,第一任院長,有曾(文賓)院長,我們第二任的曾院長,他們也很投入;那個時候,臺大也是工程中,從他們的經驗,也都跟慈濟在蓋醫院的同時,來奉獻給慈濟,這都是當工務組的陳主任,還有幾位,有水、有電,也有氣體等等,非常足夠的,臺大的工務組,全部都來幫忙,到現在為止,還在維持這樣幫忙。」

提前完工眾福祉 精神慧命成永恆

在各方通力合作之下,慈濟醫院比原先規劃的三年工期提早了九個月完工,儘管資金與人才的缺口,還沒完全獲得滿足,但為了貧病民眾的福祉,醫院仍是克服萬難開始營運。

「在這樣沒有人、沒有錢,硬著把醫院蓋起來,時間要提早,也不希望蓋好了就放著,期待蓋好了,就讓它燈光發亮。開始要運作了,因為花蓮本來就缺少醫療,早一天啟業,早一天救人,所以這一家醫院是提早九個月運作,可以想像人事要怎麼來,要如何及時招募行政、招募醫師護士,可以想像時間的縮短,而且那樣緊急……」

回顧過去,上人感慨,儘管當年無私奉獻的菩薩許多已經凋零,但他們的精神與貢獻將持續嘉惠地方民眾。

「剛剛畫面所到的,看到了第一任的院長杜詩綿,還有那個時候的曾院長,現在已經年紀也大了,杜院長的生命再延續五、六年時間,為醫院在付出,穩定了我們醫院。這都是人生,他的精神慧命是永恆的,總是愛的能量,要把握時間。雖然是緬懷過去,那是永恆的永恆,永遠都是感恩的歷史。」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