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6月05日】集方便說三 一乘真實

Community:
Branch:

諸佛平等之大慧,即一切無上正覺。
 
法華經方便品:
 
如來所以出,為說佛慧故。今緣已熟,為說佛慧無邊際。
 
  也就是說,佛是以平等大智慧,就是一切無上正覺,這是佛陀的智慧,無上正等正覺,希望能夠讓眾生與佛同等智慧,與佛同樣,虛空法界一切道理,我們都能了解;心包太虛,心靈很開闊,不受凡夫俗事很多來污、染煩惱我們的心。這是佛陀希望人人,心靈境界與佛同等。佛陀正遍知覺,這是佛對眾生的期待。所以四十多年說法,真的是很辛苦,歲月不留人,人會老,歲月也這樣流逝而過,四十多年後,弟子接受的佛法到底有多深呢?到底了解有多廣呢?其實佛陀內心也是很著急,真正要指導人人到佛的境界,中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路,這段很長的路,過程若不走過,無法到佛的境界。但是時間無法停留,所以佛陀知道時間,現在應該要趧緊將《法華經》呈現在大家面前,雖然知道,還有很多人無法接受,也體會不到,不過,無奈時間過,所以不得不開始講述《法華經》。
 
  從〈序品〉開始,佛陀講《法華經》以前,開始講《無量義經》,就是這段路,《無量義經》完全教說菩薩道。話是這樣說過了,大家對法是不是有聽進去?佛說《無量義經》已,就靜坐,這是在〈序品〉裡。靜坐一段時間,長啊,大家面面相觀,平常佛若是講經完,大家作禮而退,表示佛陀講這部經已告一段落,大家頂禮,作禮而去,就能夠離開。但是這一回不是,佛陀這次的形象似乎與過去不同,講完了《無量義經》,就地就這樣入靜定,入定發光,照萬八千世界,這個光耀就這樣一直散發出去,這是人人心靈境界。看到佛陀坐著很莊嚴,三十二相,發出這分讓人人內心起那分尊重、敬愛的這分心,到底佛接下來,要不要再開示呢?入定多久會再出定呢?大家捨不得離開,就坐在那個地方。但是,人人心中有疑,到底佛出定要再講說的是什麼法?讓大家的心被攝住了,攝住了大家的心捨不得離開,但是心有起疑,懷疑的是佛陀應該是還有法還沒講完,佛陀應該接下來還有法要講。
 
  所以大家心中有這個疑問,所以彼此之間互相問:「佛陀是不是還要繼續說法呢?」「我也不知道,好像佛陀說法還沒說完。」就是這樣,久久的時間,文殊、彌勒,彌勒代表大家疑問的心來請示文殊,這就是在〈序品〉,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對唱,這段時間也很長。講到日月燈明佛,很長很長的時間,在他的道場也一樣有八王子,那時候,經文也是很長,佛還在定中。等到佛出定時,開始要向大家說話,開始就要進入〈方便品〉,所以《法華經》的〈方便品〉裡頭有這樣一段經文,「如來所以出,為說佛慧故」,今緣已熟,為說佛慧無邊際,在〈方便品〉裡頭有這一段。佛陀開始出現人間就是為一大事,這一大事的因緣就是為了要說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有多高,有多深,有多廣,在〈方便品〉中用很多很多來譬喻佛陀的智慧。
 
  我們要講佛陀的智慧,就是要大家要深心信受,大家要相信,佛的智慧是甚深難測,真的深啊!深到難測,法是很深,廣,廣到無邊際。講出了佛陀的智慧種種,但是大家聽不懂。佛陀用方便譬喻,佛的智慧有多深、多廣、多高,至高無上,就是要讓大家從內心起那分信仰,而且要尊重佛的智慧。這當中,大家還是同樣都聽不懂,這種佛慧深遠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道種智等等,很多,一路走過來的智慧很長,但是人人無法難體會。就如人間事,要說人間事如何能說得盡呢?所以了解的人間,世間的苦難就是人與人之間所造作的煩惱,佛陀了解了,這煩惱的結會變成了何種的因、何種的緣,「如是因,如是緣」。只是要跟大家說「如是因」,這個人人心所起的煩惱種子的源頭,「如是因」,要解釋到底,種類之多啊!就是「如是因」,才會結成了人與人之間的「如是緣」。
 
  緣,各種的因緣,要如何來解釋?如何來譬喻呢?很開闊,佛陀還是要方便譬喻,解釋這麼多,我們聽得懂嗎?你聽,了解了嗎?一知半解啊!如是因,如是果,有了這個因,所以造作的結果是這樣,因,有善因、惡因,惹來了很的緣來結合,成就這個果。你們聽懂嗎?也是知道,但是還沒很透徹了解。再跟你們說,因為這個果,所感受來的就是這樣的報。人生,這麼多種類的人生,各人的環境,各人不同,從出生到成長的這個時間裡,環境的變遷、無常的變化,人在這種環境中生活長大。我們會常常聽到,「我們過去的家庭生活是多麼難過!」「我的父親,我的母親那時代是多麼刻苦耐勞啊!」很多啊,光是這種「我小時候的環境」就聽不完了。
 
  各人有不同的環境,有人家庭環境很好,但是現在的人生如何地變化,一直到現在,來敘述過去,也是人人、家家都有他們的因、緣、果,這個感受,各人的各人一個家庭,多少兄弟,兄弟各人,同一個家庭、同一對父母這樣生養,卻是各人長大了,各人在造作事業、生活,成家立業,就各人不同。就如這樣,一顆種子種下去,成了很多的果,果在不同的環境、不同的地方,所成長的又是不同的結果,有的果好,有的果不好,有的果很豐富,有的果枯萎掉了等等,這都是各人不同。所以,人生光要說因與緣,因與果,果與報,這種因緣果報觀,在佛陀的腦海中是如此明朗清楚,要讓這麼多人,人人能夠了解,是多麼不容易啊!任憑佛陀越是清楚的法,要說得再清楚讓大家聽,越是深,人越聽不懂。所以說,「斯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這杯水佛陀喝下去,他無法讓大家知道,我喝的水是你們能感覺的,佛陀自己喝的水是甜的、是苦的、是澀的,唯有佛自己知道。
 
  他知道之後要跟大家說,「這杯水甜的」,但是大家知道,「我很渴,我需要水,這杯甜的水,我若能喝到」,佛陀說:「可以啊,你就是要喝這樣的水,來水在前面,你能夠喝。」但是,各人到底用多大的容器來裝這水來喝呢?喝這水有什麼感覺嗎?喝這水,同樣的水,對你身體的作用,量足夠嗎?有過度,或不夠嗎?或者是那個感覺,喝水就只是這樣灌下去而已,就這樣排泄掉了,或者是水喝下去,在我們身體有發揮效用,讓我們的身體有水分,供應身體健康。這也是佛陀來人間,要提供很多的法水給我們,到底我們的體質是不是堪得受這樣的水量呢?這樣的水量,你是不是有感覺:感覺這水你喝下去,對你,是不是歡喜感恩的心來喝這杯水呢?或者是什麼都沒感覺,大家在喝,我就跟人家喝,時間到我就喝,這樣而已,沒有感覺,沒有感受。喝水之後,只不過是身體的需要,也很快就排泄掉了,沒感覺水分在我們身體裡的作用。法也是一樣,一直在聽法,就是這樣聽,就是這樣過,每天都聽,但是每天我們自己的習氣,也還是無法改變,這就是凡夫鈍劣。
 
  佛陀儘管很用心,出世為說佛慧,希望佛的智慧與大家分享。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智慧,偏偏我們就是不肯用心去體會。智慧與外面的境界,所接受來的法,我們就是沒有去用它,所以我們會一直停滯在凡夫的境界,停滯在我們沒有受用。法,明明我們有吸收,但我們沒有拿出來應用,沒受用,佛陀就要不斷不斷啟發我們,所以用這麼長的時間來?法。「今因緣已熟」,因緣已熟就是時間已經到了,剩下沒多少時間,所以「為說佛法無邊際」。明知眾生還沒辦法堪受,要啟發他能發大心、立大願,還無法堪受,但是不得不說,時間就是這樣流逝過去了,這個時候不得不說。所以「為說佛慧無邊際」,因緣已經這樣到了,不能不說,佛的智慧還是要說,所以才會在〈方便品〉裡,一直一直繞在佛的智慧,到底有多深,有多廣,有多長,這全都是佛陀的用心。但是,偏偏〈方便品〉就是那麼深,深到佛陀的隨身大弟子,大家也是一樣無法理解。
 
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中第二品之名,說三乘方便,一乘真實者,故名方便。
 
  所以《法華經》才會這麼長,《法華經》總共有二十八品,第二品的名就叫做〈方便品〉,〈方便品〉就是說三乘方便,向我們分析我們的根機。所以佛用什麼樣的法,用「九部法」為我們慢慢地分析,讓我們知道「阿含」時代,所講的都是因緣法,要讓大家了解苦的源頭是如何來,大家瞭解是苦。這這也常常在說,常常在說,大家是不是常常聽進去,了解這個苦到底有多少?什麼樣的因、什麼樣的緣,如何結成苦。在現代社會很多苦難人,這些苦難人,看到的貧窮苦難,我們慈濟人見苦知福,看了之後轉變自己。「過去我這樣地浪費,我懺悔。」看到人這麼貧困,「過去我的放蕩,我很懺悔,時間浪費,這樣消磨時間。」看到這樣的人,身體殘障,很近地要拿一杯水來喝都不方便,生活過得這樣的苦,自己好手好腳,身體健康,為何這麼多的時間,這樣浪費掉了呢?開始發心,投入了慈濟,行菩薩道。
 
  類似這樣,這種種的苦,人與人之間,這很粗相,我們看得到、感覺得到,啟發我們的心,但是那個更加微細的法,這個人過去是怎樣的因緣,今生此世,聽他講的事相,這輩子是這樣的因變成這樣的果,但是他不只是今生此世的因與果而已,他的過去生,過去生若沒這樣的因與緣,哪有今天這麼苦難的結果與感受,感受就是報,這我們就不知道了。只是知道他這輩子是這樣,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們的過去。不過,今生此世,我們有這個因緣,這樣來接觸,與苦難人接觸,我們了解了,啟發我們的心,就要趕緊用心去做。這就是佛陀要讓我們知道,你過去的法,「苦」你要知道,「集」你要了解,我們要用方法,要如何消滅這種種的苦難,唯有你現在要多結善緣、造福業,轉你的心境,過去、現在所集的種種,放寬啦,轉惡緣為善緣,這就是「滅」。
 
  過去我看到你不歡喜,你看我就閃避,現在我知道了,我看到了你,你要避開我,我趕緊追過去,牽著你的手,向你說:「我過去有錯誤,現在我們將過去那段不愉快的事情,我們講清楚,我向你道歉。過去已過去了,現在我們是好朋友。」這樣就解冤釋結了。過去不愉快的化消了,各人的心結也解開了,這就是「滅」,滅掉了我們過去互相所結不歡喜的緣,再帶到來生來世。我們現在懂得學佛,了解佛所告訴我們的法,「滅」就要在現在人群中,不離人群,自己自我修行,改變我們自己。修行不離人群中,你不能逃避,逃避,怨還是存在,今生雖然沒有再結惡緣,但是過去的未解,同樣緣還在,這叫做塵沙。久久的時間,來生來世,這個因又跑出來,因是很微細,如塵沙,緣再牽絆著,我們就又在生死無明中。
 
〈譬喻品〉:佛為中根之人,於上法說周中不悟,更作三車一車說。
 
初許三車,是施權;後等賜大車,是顯實。
 
即〈譬喻品〉中所談說火宅之譬喻,以化中根之一周。
 
  佛陀要我們入人群,所以他現在從小乘、中乘,佛陀一轉要入一乘真實,這就是要經過方便法。很多過去我們都不知道,現在知道了,所以知道之後,要趕緊身體力行。佛陀說很長的時間,舍利弗終於了解了,請佛說法。佛陀開始說法,舍利弗得受記,因為舍利弗了解。又因為舍利弗得受記,所以從〈譬喻品〉得到受記之後,在〈譬喻品〉裡,中根的人,那就是從上面的法不了解,來到〈譬喻品〉,了解了。如舍利弗他都了解了,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說三車,火宅很危險,呼籲大家趕緊出來,很危險的地方,我們要趕緊出離。
 
  但是大家還是聽不懂,所以他就用誘引的方式,這也是方便。三車,最後向大家解釋,這三車之中,牛車裡很堂皇,有很多寶物在裡面,你們若進入牛車,應有盡有,隨心所欲,全都能得到。大家聽到這樣,放棄了羊車、鹿車,趣向大白牛車,向大白牛車這樣去了。開始說三車,但最後還是鼓勵大家要去大型車,因裡面很豐富,這就是顯實。在〈譬喻品〉,有很豐富的法讓我們了解,談出了火宅,說出未來眾生所造作的業。過去所造,佛陀時代的未來,就是我們現在,火宅很危險,四面火起了,還有很多人在裡面遊戲作樂,在玩火,現在現代的時間不就是這樣嗎?
 
  前天晚上那就是跨年夜,在三十一日晚上,到元旦的早上這樣狂歡,大家就是這樣玩,放煙火,明知煙火不只貴,又會排碳,很污染,儘管全球元首到法國開會(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),但是明知,還是一樣,幾個國家也是這樣,光說臺灣,也是啊,放煙火。一個煙火瞬間就要用掉多少錢,而且排碳也很多。煙火放完,大家要回去,看到新聞報導,光在台北市,就有三百多萬人次,每個人都要搭車回去,卻在那裡等不到車,車要出去、車要開動等等,都在那個地方排碳。多少人潮在那裡,想想看,這不就是在玩火嗎?火宅,明知(危險),但是就是這樣過日子。所以,佛陀在那個時代談起了火宅譬喻,就是在說我們現在。就是要教化中根的人,這樣說一周。從〈方便品〉而〈譬喻品〉,這樣說一圈回來,就是讓大家了解。但是真正了解的只有一個,舍利弗,所以佛陀為他授記。
 
〈信解品〉:
 
中根之人初聞〈方便品〉之法說,雖虛心信受,然未能悟其意,世尊為於上〈譬喻品〉廣引三車一車之譬,而說會三歸一之旨。
 
  〈信解品〉,大家還記得,因為舍利弗已經受記了,有四大弟子,他們看到舍利弗了解,已經得佛授記。中根之人聽到〈方便品〉的法,雖然虛心信受,雖然打開心門要完全來接受,但是未能悟其意。只是知道了、知道了,佛陀雖然講〈方便品〉,說這麼廣的智慧,一直交代大家要相信,雖然大家也願意相信,不過仍還不是很了解佛的心意,到底智慧高到什麼程度,無法了解。所以世尊為了這樣,前面大家還不很了解,他才要再用〈譬喻品〉,很開闊來譬喻,一直譬喻到三車。〈譬喻品〉說很多,毒獸等等,最後的結束就是以三車,這樣說得很開闊,引用很多方式來譬喻,但是到三車,會三歸一。向大家說羊車、鹿車只是載一個,裡面都沒什麼,你還是要到牛車,牛車裡面很豐富。讓大家放棄羊車、鹿車,願意接受大白牛車,這就是在〈譬喻品〉裡。
 
*於是須菩提、迦旃延、迦葉、目連四大聲聞始領悟其旨,欲述其領悟之旨,說長者窮子喻。
 
  一直到〈信解品〉,這當中,大家已經一知半解,但是舍利弗受記了,所以這四位終於再更進一步的了解,他們願意信解,要再深入,將自己譬喻貧窮子。有四位,應該大家還記得,須菩提、迦旃延、迦葉、目犍連等等,這四大聲聞已經開始領悟到了,領悟到裡面的含意,所以敘述自己所領悟的那個過程。這麼長的時間,時間催人老,自己也已經老邁了,時間也已經很長了,人年紀也大了,這時候就像一位貧窮子一樣,自己譬喻如貧窮子,這樣〈信解品〉來完成。佛陀如一位大長者,循循善誘,將他們引進來,讓他們了解,人人原來就擁有這麼多的財產,人人都是具足真如本性,人人都有的,這個時候大家已經了解了。
 
  以上就是要再向大家敘述一次,希望大家,法已經聽到這裡,應該要了解。〈信解品〉,還有〈藥草喻品〉,現在已經是〈化城喻品〉,不要聽了就過去、忘記,不可以,要好好用心,要不斷回顧過去。二十八品當中,我們這樣一路過來,到底佛陀這麼用心,在這很急促的因緣當中,要趕緊帶我們入大菩提道,我們若不好好用心接受,又是白聽了、白說了,所以大家要用心。前面的文這樣說,
 
經文:「故以方便力,為息說涅槃,言汝等苦滅,所作皆已辦,既知到涅槃,皆得阿羅漢,爾乃集大眾,為說真實法。」
 
  過去就是這樣,用種種、種種方便來誘引,大家經過這段時間,法已經接受了,該用功的也都用功了,但是到了阿羅漢這當中,大家以為這樣已經滿足了。雖然法都滿足了,但剛才有說過,冤與結若不解開的話,儘管我想懺悔,但那個人看到你就掉頭走了,因為他對你還有心結,儘管我們都知道懺悔,但是沒有表白,所以結還在。有朝一日,若是再遇到時,不小心還是一樣會再牽扯回來,我們的「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又這樣去了。這不是究竟,所以佛陀趕緊集大眾,因緣成熟了,趕緊要向大家說,「為說真實法」。所以,不是羊車、鹿車,你得到有得玩就好,你應該要在大白牛車,裡面有這麼多。在〈信解品〉,你不貧窮,你很富有,只是你迷失,現在趕快回來,這些財產同樣還是你的,你本來就有的。這樣告訴我們,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,我們擁有一切,我們要趕快進去,入大眾度眾生,行菩薩道,這是佛陀的心意與目的。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
 
經文:「諸佛方便力,分別說三乘,唯有一佛乘,息處故說二,今為汝說實,汝所得非滅,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」
 
經文簡釋:
 
「諸佛方便力,分別說三乘」;一切諸佛,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。
 
  大家若要了解佛的智慧,要趕緊精進,因為諸佛過去度眾生,眾生迷茫,諸佛,佛佛道同,都是一樣用方便力,分別說三乘,一切諸佛都一樣,其實目的是要說一佛乘,但是我們無法了解,所以他就要分成三段來說。
 
經文簡釋:
 
「唯有一佛乘,息處故說二」;其實唯有一佛妙乘,為息疲勞,說有大小。
 
即前:為止息故說二涅槃。
 
  「唯有一佛乘,息處故說二」。只有一佛乘,要成佛,能與佛同等的智慧,那就是要趣向在一佛乘。不是只在聲聞、緣覺,那只是讓你歇息的地方,我們要趕緊再向前走。其實只有一個一佛妙乘,真正的佛法就是只有一佛妙乘。因為大家很懈怠疲倦,所以就設一個化城說法。為了我們的根機有大小根機,所以就用這樣的方式,就是前面「而於中道為止息故,說二涅槃」,我們前面說過了。
 
經文簡釋:
 
「今為汝說實,汝所得非滅」;佛今為汝說於實道,汝昔所得阿羅漢果,但是權施,非真實滅。
 
  所以「今為汝說實,汝所得非滅」。現在要向你們說真實語,你們到聲聞證羅漢果,用聲音聽,法入心,修行證羅漢果,這不是真實的,我老實跟你們說,前面還有空間,還有路要讓我們走,走到盡頭。所以「佛今為汝說於實道」,現在佛為你說真實法。「汝昔所得阿羅漢果,但是權施」,這只不過是施權,用「權」,方便法,這「非真實滅」,不是真的。真實解脫的法就是大家都解冤釋結,沒有冤、沒有仇、沒有恨,彼此之間都要解除一切的煩惱、無明塵沙,哪怕是小小的都要去除。
 
經文簡釋:
 
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;為求佛道一切智慧,當發大心,精進修行。
 
  所以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。為了要求取一切智,大家應該要趕緊發心大精進,不要再停滯小步、一小步慢慢來。如果說你要改,「好啦,我會慢慢來。」慢慢來就會失去機會,慢慢來,時間是快快過,時間很快地過,我們豈能再慢慢來呢?所以,「為求佛道一切智慧,當發大心,精進修行」。我們真正要得與佛平等的智慧,唯有發大心,這個地方已經向大家很明確說出來,要發大心,發大心入人群中,有冤、有緣,有緣的,我們趕緊傳法給他;有冤的,我們趕緊和他解冤釋結,若能這樣,才是真正真修行,真正與佛境界平等。不曉得大家能了解嗎?大家要了解,就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