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6月13日】讚佛稀有 身行敬禮

Community:
Branch:

「至誠意念身行敬禮,心生敬仰專注慈顏,佛具萬德世所尊重,於世獨尊德無等倫。」
 
這段文,我們用心來體會,佛德是萬德莊嚴,這是累生世所修,佛陀既然塵點劫,累生世隨眾生的五道流轉,佛的悲智雙運,他還是一樣隨著眾生,為了救度眾生,所以不斷修行,不斷現相人間,不斷悲智雙運,所以這樣長時間不斷不斷累積,所以佛具萬德。
 
既然是這樣的付出,是不是我們要,「至誠意念,身形禮敬」呢?這位可尊敬,也是他累積這麼長久的時間為我們付出,所以我們必定要,時時以至誠意念,身體力行,要恭敬尊重,所以要身行禮敬,這個恭敬尊重,就是用身的行動,這樣來禮敬。我們每天每天一定要做早課,做早課就是要提高我們的記憶,提醒我們對佛的尊重,對佛若起尊重心,對法才能夠恭敬接受,所以我們要做早課,雖然是一個儀式,是讓我們內心一種的清潔。我們每天家裡是不是要打掃呢?我們的生活若要過得品質好,我們住的場所,屋前屋後、屋裡,我們都要打掃得很乾淨,這就是我們生活起居的好環境。
 
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心,每一天的早晨,我們都要上大殿來,向佛菩薩表達誠意,行最敬禮,這是我們內心,要好好地自我建設,好好地自我清潔,去除我們的內心無明。要從早上的第一時間,生活中的第一時間,我們必定要上大殿做早課,也就是至誠意念,身行禮敬。所以「心生敬仰」,在這禮敬中,經文就如一條路,我們這樣走,周圍的環境,我們更能體會我們的心境,所以我們要用「心生敬仰」,全都入於我們的內心。我們的心中,人是在我們的位置上,我們要抬頭敬仰,「專注慈顏」,佛既不在人間,所造的形像雖然是凡夫造像,但是它的名稱叫做佛,所以那個像,像,我們就是要恭敬,見像如見佛在,就是要專注,表達我們的心意很專,我們的心沒有雜念,我們的意很專。是因為佛具萬德。我們誠意禮敬佛,就是為了要學佛,因為佛具有萬德,這萬德是長時間累積來的。
 
一直跟大家說塵點劫,無央數劫、生生世世,既是在十六王子的時代,結了這個法緣,就這樣塵點劫的時間,不論你聽的人,是不是有照這樣修行沒有,或者是一念偏差,就已經流竄在五道四生。十六王子中結過緣的,每一位都不放棄他,與他結緣的法眾,所以不論他在五道四生,哪一個地方,同樣都是這樣隨眾生境界,去尋尋覓覓,找出這些已經受過法,希望人人能再把他找回來,聞法,聽法,再傳法。眾生需要很多人來接引度化。所以這樣,佛陀的過去生就是這樣,累生累世不斷不斷,這樣尋覓著眾生,找有緣人,所以他要不斷投入人群去,不斷與眾生結緣。這累生世所具足,無法算計的德,所以「佛具萬德,世所尊重」。他累生世來人間都是受人尊重,行菩薩道也是同樣,一生一世不斷地,成就無數的眾生,所以這是「世所尊重」。
 
「於世獨尊」,累生世都一樣,世間人人稱頌,沒有比他的德更高,所以於世獨尊。這就是法了解了,了解天地宇宙萬法,即使還未成佛,因緣還未成足,還沒成佛之前,塵點劫,累生世,都是同樣用豐富的法,在人間度眾生,以法為尊,所以叫做「於世獨尊」。世間法全都很了解,以法為尊。「德無等倫」。這是佛,每一尊佛來人間,不是成佛才全部具足,成佛是因緣成熟,這樣現相成佛。其實塵點劫前,無始以來就已經本具佛性,就是在那個因緣來說開始,開始已經具足了。「大通智勝佛」的含意,就是無事不通、無理不達,這叫做大乘的智慧,其實人人本具。
 
說起了因緣,就是十六王子那個時代的,第十六王子與我們的因緣,我們人人在塵點劫前,就是與十六王子所結的緣。我們現在,十六王子成佛了,而我們還是凡夫,不過我們還繼續在聽他的法,也是還繼續學他的教法,我們若更認真一點,也能接受這個法愈多,我們能與大家再結更多的緣。法收愈多進來我們的心,在這個世間,法愈成就,就是被尊重,你愈成就、法愈多,就是在人群中能夠施展。常常跟大家說,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。就如這次(二人0一六年),在過年前,台南這場地震,災難很大,台南的慈濟人就如菩薩一樣,不顧自己,就是投入去做救災的工作,沒有大年夜、沒有圍爐,不顧現在是在過年。我們大家說過年到了,要準備了,小年夜,隔天是大年夜,偏偏這個災難是在小年夜,這樣天未亮,在(凌晨)三點多的時候,五十七分,忽然間天搖地動,驚醒了多少人,惶恐啊!回頭看,房子,多少人的房子已經這樣裂開了,輕的是裂了,較重一點的是牆壁掉下來了,再更重的,柱子也已經受損了,這是很多人在夢中驚醒。
 
慈濟人,人間菩薩,這一醒過來,第一個念頭,我們平安,趕緊要了解周圍,到底大家怎麼樣呢?趕緊布達人人,問安,「你有平安嗎?」「平安。」互相互相,大家趕快互相問:「你們的周圍如何?」「周圍差不多。」「你們的周圍如何?」「附近的大樓倒了。」有多廣、有多少?大家趕緊約定時間,集中來(臺南)靜思堂,成立了救災關懷(協調中心),就開始啟動了。在靜思堂(凌晨)四點多,全都集中過來了,開始了解,到底哪個地方的大樓倒了呢?哪個地方有災難?趕緊分成幾條線去看。這就是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,凌晨三點五十七分,這樣一動起來開始,慈濟人就是這樣分工、分組,分幾條路線、幾個組次,這樣開始。
 
天亮了,所看到的慘不忍睹啊!救災的人這麼多,救人出來了,從天暗暗的開始一直救起,第一個、第二個,愈來要救的人是愈困難了。慈濟人就開始在災區,是要如何來膚慰呢?生還者在著急他的家,大樓裡面還有出來的親人呢。在那個地方開始張羅,天亮了,給救難的人,與受驚也受災的人,要有一個熱騰騰的飲食,這就是第一天的開頭。一直一直,這樣七、八天的時間,在那個地方,每一天,雖然大家說要過年了,怎麼有辦法過年呢?(農曆)十二月二十八日,晚上叫做小年夜,但是這天已經開始是開始了,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做過年了,救人要緊,付出重要。
 
隔天是十二月二十九日,大圍爐了,大年夜,他們哪有心情呢?同樣在那地方守夜,有的大體已經出來了,家屬很孤單,慈濟人就去那個地方,陪伴著家屬。一位家屬,兩個慈濟人,這樣在陪伴,什麼叫做年夜呢?沒有啊!大家都是這樣苦眾生之苦,痛眾生之痛。這些人沒有禁忌,我們一般的世俗人,將要過年了,都要注意,要說好話,不要說到一句壞話、不吉利的話,我們要做的都要用吉利的。
 
其實在這個時候,什麼叫做吉利呢?什麼叫做要禁忌呢?沒有。還是同樣平常日,用平常的心,菩薩的心,佛的心,這樣在付出,為何他們能沒有禁忌?為什麼他們能不去分別,什麼叫做吉利、不吉利?救人最重要。這就是因為正知、正見、正思維、正業、正行,這一切全都是正常。菩薩在人間,就是要為苦難眾生付出,苦眾生之苦,痛眾生之痛,這叫做「德」。你去付出,這就是一德收入,付出你這分愛,這就是增長你一分的智慧,增長你一分的德行,有德、有行,所以增長慧命。在這當中,到了後來真的很需要,人手還要再增加,從臺北,從臺中,總是北、中、南,屏東、高雄大家有經驗的,國際救災,或者是幾十年來投入,最有經驗的人趕緊去幫助。大家就說高雄慈濟人很有經驗,對要如何在那個重災區,如何來布置?要如何去膚慰?要如何去設點?在這凌亂當中,要如何讓它整齊起來?因為高雄,在前年(二0一四年),氣爆之前,有一次是在澎湖的空難,高雄與澎湖的慈濟人,在那種混亂中投入,他們這樣去付出的那個經驗。
 
經過七、八天之後,高雄的慈濟人回來到高雄,同那一天的晚上,就是在七月三十一日,就是在將要交接八月一日,在那個時間發生氣爆,這個氣爆也是很大,幾十個里都已經受波及,受驚的人有多少啊?也有死傷的人。慈濟人用整個月的時間,一個多月的時間,要如何將這十幾(個)里,有家庭受傷的,有人受傷的,有心理受傷的,有人重傷的,他們到底要如何去做,能夠做到讓整個社會、社區,都很平順?這,他們的經驗。
 
所以這一次的經驗來到台南,他們現出來了,不論是臺北的人,北部、中部去的人,或者是當地台南的人,異口同聲都說:「高雄慈濟人的經驗很豐富。」你們想,這不就是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嗎?娑婆世界苦難偏多,要如何救人?就是要聽,我們要就要將我們的心,先將失們心理的無明去除,迷信煩惱去除,我們的心為眾生,痛眾生的痛,苦眾生苦。
 
這個心念提起,不斷累積,這樣就是新發意菩薩,或者是歷長久以來,累生世都是發心立願行菩薩道,走入人群來,要與這些苦難眾生結緣,生活在眾生所生活,在眾生所生活中作典範,這就是菩薩來人間的目標,這就是在累世累積德行,被尊重。大家要用心啊!佛法就是要這樣了解,在人群中這樣累積起來,所以「於世獨尊,德無等倫」,不斷慧命成長,不斷累積我們在人間救度眾生的因緣與經驗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。
 
所以前面的(經)文這樣說:「復聞宿世,因緣之事,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,得未曾有,心淨踴躍。即從座起,到於彿前。」
 
復聞宿世因緣之事
復聞諸佛
有大自在神通之力
得未曾有
心淨踴躍
即從座起
到於彿前
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 
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已經都有聽到了,「復聞宿世因緣」,那就是〈化城喻品〉,與日月燈明佛在〈序品〉時,日月燈明佛的時代,以及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這種宿世的事情,宿世因緣的事情。再聽,聽「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」。佛佛道同,大通智勝佛也好,或者是日月燈明佛,佛佛道同。就如日月燈明佛,兩萬還是同名,叫做日月燈明佛,同樣佛佛道同。聽到這些,真的是神通,諸佛自在之力,神通之力。聽了,心生歡喜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的智慧,他體會佛意,他的心歡喜的很踴躍,所以他就這樣從座位中起來,來到佛前。
 
這樣「頭面禮足」,表達非常的恭敬。「卻住一面,瞻仰尊顏,目不暫捨。而作是念:世尊甚奇特!所為希有事!」
 
頭面禮足
卻住一面
瞻仰尊顏
目不暫捨
而作是念
世尊甚奇特
所為希有
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 
 彌多羅尼子表達這種虔誠,從他的座位中起來,來到佛前,這樣頭面伏在佛陀的腳邊,頭面禮足,這是表最敬禮。這樣頂禮之後,再回,在那個地方,這樣來「瞻仰尊顏,目不暫捨」。就是這樣注視著佛陀的表情,佛陀的莊嚴,所以他眼光是在佛,但是內心是這麼想:佛陀怎麼這麼的奇特?很稀奇,很特殊。「所為希有」,所做所做的一切,都不是平常人的事。
 
頭面禮足
卻住一面:
頭面接足作禮
即表最敬禮
作禮已畢
卻復位住一面
 
「頭面禮足,卻住一面」;就是這樣作禮,表達最敬禮,這樣的方式,「作禮已畢」,他就是「復位住一面。再回到他的座位時,同樣還是這樣「瞻仰尊顏,目不暫捨」,就是一直注視著佛,這是恭敬,以恭敬之心來仰觀。
 
瞻仰尊顏
目不暫捨:
以恭敬之心仰觀
瞻視仰望佛之尊顏
敬慕之意
目不暫捨
 
佛坐在高座,弟子就坐在他的平座,這樣就要抬頭仰觀了。「瞻視仰望佛之尊顏」,這是表達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對佛的敬慕之意,所以目不暫捨。不是坐著聽,眼睛閉著,就打瞌睡了。不是,是表示很注意,對佛的恭敬,對佛的專注,佛陀要說的法,想佛陀偉大的德行。
 
而作是念
世尊甚奇特
所為希有:
自心作念
世尊甚是希有
應身殊勝尊大殊特
佛之所為
最是罕有
 
所以「而作是念:世尊甚奇特!所為希有!」「自心作念」,他就是從內心這樣想,「世尊甚是希有,應身殊勝尊大殊特,佛之所為,最是罕有」,實在是世間所稀有,世間要像世尊這樣的人,實在是很少,應該是沒有,所以「應身殊勝」,是應人間所需要,現相在人間,這個應身,三十二相很殊勝。所以「尊大殊特」,讓人看了就是尊重,尊大殊特。「佛之所為,最是罕有」。不只是佛身莊嚴,佛所做、所作所為,所教化的一切,實在是在世間人很罕見。
 
富樓那受記雖然是比較慢,我們要知道,前面已經有舍利弗受記了,還有,後面還有迦葉尊者,就是有四位已經都受記了,但是他是在他們,這五位後面的人,這時候才開始受記。
 
富樓那受記雖遲
實於初二三周
種種說法
無不親聞領解
前後貫徹
是以獨深念讚
奇特希有
非三乘聖眾
所能共之義 
 
說過了,《法華經》是講七年,「實於初二三周,種種說法,無不親聞領解,前後貫徹」。
 
三周說法:
法說周
譬喻周
宿世因緣周
 
這三個時候。「初周」,那就是舍利弗聽佛陀在說法,在講法,講出了佛成佛之後的那個智慧,舍利弗一一了解,從〈方便品〉開始領受,這「法說周」的時期,一周,那就是舍利弗受記。一直到〈譬喻品〉火宅、三車,這樣第二周,〈譬喻品〉之後,就〈信解品〉,窮子譬喻。第三周又再說起了宿世因緣。所以這三周種種說法,無不親聞領解,領解之後,他貫徹,前後將它貫徹起來。
 
所以他獨深念,深念,他這樣內心前後貫徹之後,他的心就是這樣深念讚歎。佛陀原來是這麼奇特稀有,世間很稀有,佛法很奧妙。「即非三乘聖眾所能共之義」,現在能體會到。以他的智慧,這樣將它連串起來,對佛陀敬仰的心,實在是很大,他能夠用心。
 
所以「是滿慈本為,菩薩化現之聲聞」。
 
是滿慈本為

菩薩化現之聲聞
功德不在
舍利弗之下
 
我們要知道,滿慈,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本為菩薩化現之聲聞。所以我們剛才說,從塵點劫這樣以來,釋迦牟尼佛所化度的,都一直普遍,有的已成熟,有的未成熟,所以有的就是這樣,同樣在人群中要行菩薩道,同樣與人群生活一樣,去表達出苦人之苦,痛人之痛,所以他能為人群去付出。本來就是菩薩化現,現在在佛陀的僧團中,他就現身與僧團同樣,也是這樣出家,也是這樣聽法,不過他比較特別,願意聞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就是他的特色。所以功德,所修行的功德、智慧,不在舍利弗之下。
 
他的智慧與舍利弗平齊,但是他比舍利弗較特殊,就是歡喜在人群中。他用了很多心思,就是這樣不顧一切,你看他到了,最最惡劣的地方去度人,佛陀說:「那個地方這麼惡劣,那麼兇惡,你去那裡對你有傷害。」他說:「沒有關係,他對我傷害,只是罵我而已。」佛陀說:「如果打你呢?」「沒關係,要感恩,他沒有用棍子傷我的身。」「如果用棍子打你,傷你的身呢?」「不要緊,他沒有用刀殺我。」「如果用刀殺你呢?」「沒有關係,因為他沒有將我殺死。」「若是將你殺死呢?打死、殺死,你要怎麼辦?」「我要感恩,我已經為佛陀盡心力了,將您的佛法,入我的心,用在我的行裡,我能為法忘身,讓我這輩子,結束了這一世的因緣,我能再來世重新。」
 
看,佛的弟子中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願意為法忘身,這是多麼不簡單啊!他方世界來的,要傳佛的法,佛陀希望在場的弟子發心來傳。大家說:「我們發心要去他方世界,我們不要在娑婆世界,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。」你想,很多弟子雖然發心,不願意在娑婆世界,富樓那他願意,而且身體力行,所以他是一位很用心在人群中,不是一般的聲聞。
 
所以「以一切下根眾生,不易回小向大,故必有示現下根之菩薩出於其中,以為領袖,並受記作佛」。
 
以一切下根眾生
不易迴小向大
故必有示現下根之
菩薩出於其中
以為領袖
受記作佛
 
就是這樣,因為下根的眾生,要回小向大不簡單,所以他自己要隱,隱在後面一點,所以他故有必要示現下根,不敢在人的面前,他就是在後面,示現下根菩薩,出現在這人群中。現在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,就從彌多羅尼子開始起頭,所以「以為領袖,並受記作佛」。
 
各位菩薩,學佛,我們就是要這樣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是我們的典範。修行,他願意這樣付出,所以各位菩薩,要付出,付出才叫做菩薩,既來到人間,我們就是要於人間度眾。眾生苦,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,苦眾生之苦,痛眾生之痛,在人群中來成長我們的智慧,來健全我們的慧命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,所以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