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6月19日】滿慈精勤 助宣佛法

Community:
Branch:

「滿慈常受稱歎四十餘年,不獨今日始以辯才說法,雄辭麗句能令迷者得悟,生信深植堅持法要無礙。」
 

昨天已經說過了,滿慈子受釋迦牟尼佛讚歎,讚歎四十多年了,佛陀說法也是四十多年了,我們就知道滿慈子在僧團中,他是多麼資深呢,他是從鹿野苑的時代,他從年少就已經智慧超越一切,家庭雖然很富有,生活無憂無慮,卻是感受到人間無常疾苦,這種生、老、病、死,人間很多的現象都是無常。想徹底了,了解人生如夢幻,生活這只是短暫,「生老病死」,一定有它很深的道理,世間這種無常,一定有它的因緣存在。所以他發願,想要修行,也聽了,有大覺悟的覺者在鹿野苑,這樣他就開始去聽法,聽佛法,佛陀的開示句句句入心,每一句法都是入他內心的深處,道理,原來天地之間循環,這是多麼奧妙啊!人間生死輪迴更是有道理。
 
在這循環輪迴,大自然的循環、人間的輪迴,他很深地體悟,佛陀為什麼一定要這麼辛苦,自覺悟、了解,豈不是逍遙自在呢?何必這麼辛苦再入人群中?在教化眾生,是這麼的辛苦。因為這樣,彌多羅尼子,他更懇切發心,了解釋迦牟尼佛他的心懷、他的目標,來人間無非就是為了眾生「開示」(佛之知見),希望眾生人人「悟入」(佛之知見)。談何容易啊!道理知道了、知道了,改習氣哪有這麼容易呢?你若不修行,自己生命苦短,一落惡道,千劫難在。要怕,「我怕啊!我懂得怕,但是要我改,我會改,我慢慢改。」這不就是世間人所有的通病?世間這麼多人間無明,製造了很多煩惱,這樣明明知道人,人事問題,是人與事的問題,但是大家都認為,「不是我的問題,是別人的問題」。沒錯,這是人事問題,既然知道,確認是人事問題,但是不承認,自己也是造成問題人之一,這就是眾生的通病。
 
  度眾生,教化眾生,要如何教呢?要怎麼樣來淨化?實在是很辛苦。彌多羅尼子他願意,願意用心吸收佛法,願意四處投入人群中,再辛苦也甘願,哪怕就是弘法有損及自己的生命,他也願意殉教犧牲。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了解佛的心意,佛陀了解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心願,所以四十多年了,佛陀常常就是讚歎,讚歎滿慈。

 
滿慈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常常就是受佛所稱歎,四十多年,這位弟子是互相的知音,佛陀了解彌多羅尼子的心願,彌多羅尼子更了解佛陀的本懷,這師徒之間,這一分的同心、知音,所以會常常讚歎他,天下知音少啊!很難得,所以,彌多羅尼子,他能有這樣的辯才,有這樣的條件,又能有這樣的體會。
 
  「不獨今日,始以辯才說法」。不只是從現在,今生此世才有的,常常說,我們要相信累積來的。累積多久呢?生生世世,到底是幾生幾世呢?塵點劫前以來,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之數,與十六王子有緣,聞法的眾生,同時聽了法之後歡喜心,一直就是這樣累生累世,隨著佛的累生世這樣生活,入人群度眾生,這就是緣,這不是在現在才開始,是長久長久的時間所累積下來。「雄辭麗句,能令迷者得悟」。這不是普通人,眾生這麼的剛強,就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要去一個很遠、很偏僻,很,眾生很剛強,很險惡的地方,要去弘法,先來向佛陀辭別,跟佛陀表白他的心意,這次要去的地方較特殊,所以向佛陀辭別,佛陀聽到要到那麼遠,「那地方的眾生是那麼剛強,難調難伏,你要用什麼方法?很危險哦!」這故事,大家知道了,「被人罵沒關係,被打能夠忍,若是傷我的生命,我要感恩,因緣結束才可再來生。這種置生死於度外,自己的生死,生命置之度外,在外面,要度眾生才是真正重要的事。

 
佛陀叮嚀、交代:「凡事要小心。」去了,他就有他的方法,他用寸寸的愛去鋪路,對病苦的人,他扮演的角色,就如一位醫生、護士,去接近病人,知道病人的苦在哪裡;需要湯藥,就要趕緊看要如何去張羅,什麼樣的藥草,什麼樣的方法能解除病人的病苦,若是面對孤老無依,他就如晚輩對長輩一樣,那一分的孝與順,若是對著……等等,對所有的人,他所扮演的對機,就是用柔軟,但是有真實幫助人的力量,給人家的感覺就是,那分迷途中,也能覺悟的程度。即使是不同的宗教,邪知、邪見(者),也能夠將他的法,不得不這樣接受下來,沒理由拒絕,能轉邪為正,因為這樣,他在這樣的鄉村,將很多剛強、在迷茫中,或者是在邪見中的人,他這樣度五百多人,浩浩蕩蕩的隊伍回來到佛的面前,能夠,就是出家修行。
 
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的才華,他這樣累積是久來的心願,這是過去生深心所願,也是我們昨天所說過的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對於佛陀,這一分法的貼切理解,願意在人群中,再辛苦他就是不怕。回到僧團,他就是隱大在小乘的群眾中,這樣和大家同事、同修。這就是能伸,在群眾中能伸得很長,展現的很廣、很大,無處不在,能施展出了,他高高在上的智識才華,回到僧團他就能縮小,隱大回小,在僧團中同修、同事,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一位,佛陀弟子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
 
他的「雄辭麗句,能令迷者得悟」。「生信深植堅持」。這就是因為他這樣,累生世就是這樣來,現在他的法也深入人心,人人都願意接受,不只是願意接受,又能深入堅持修行,因為這樣,所以他能度這麼多人,來歸投佛法,在僧團中修學佛法,這就是對富樓沒有疑心,就是深信不疑。這要說法讓人無疑那就是要很用功,內要修,外要行,人群中要用最誠實的心來待人,所以就如我們常說,「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」,這我們修行不能缺少。
 
經文前面的(經)文說:「爾時,佛告諸比丘: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不?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,亦常歎其種種功德。」
 
爾時
佛告諸比丘
汝等見是富樓
那彌多羅尼子不
我常稱其於
說法人中最為第一
亦常歎其種種功德
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 
這是我們昨天說過了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確實值得佛陀稱歎,對這位弟子的稱歎特別,而且浮現出了,四十多年來都是這樣的稱歎,這是很不簡單。尤其是他在說法人中是最為第一,而且已經累積了種種的功德。功德,就是你要有付出、有成就,這才叫做功德。從你的內心的誠意付出,完成起來的志業,這才是叫做功德。真真正正用心付出,我們不論做什麼事,都要很用心,一項工具,也要我們用心去將它完成。大小的事物,要用心動手,它才會完成。我們若不用心,做不成就任何一種事物起來,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用心付出,這才是學佛的真功夫。
 
下面這段(經)文這樣說:「精勤護持助宣我法,能於四眾示教利喜,具足解釋佛之正法,而大饒益同梵行者,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。」
 
精勤護持助宣我法
能於四眾示教利喜
具足解釋佛之正法
而大饒益同梵行者
自捨如來
無能盡其言論之辯
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 
這要很用心來體會,佛陀前面已經讚歎,他是說法人中最為第一,又是讚歎他種種的功德,現在又是再讚歎他,他是很「精勤護持」。精而不雜,就是專心;勤是不退,是一心一意,就是來護持佛陀的教法,來「助宣我法」。
 
精勤護持
助宣我法:
佛常稱歎富樓那
精勤不懈
善能護持
助化宣揚佛之正法
 
他就是精勤護持,助宣佛陀的法,這難怪佛陀這麼的器重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所以「佛常稱歎富樓那,精勤不懈,善能護持,助化宣揚佛的正法」。這我們這樣都能瞭解了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這分的精勤護持,佛陀當然對他就是這麼地器重。
 
「助宣我法」的意思就是說,「跡在鹿苑,亦顯小受彈斥」。
 
助宣我法:
跡在鹿苑
亦顯小受彈斥
轉小向大教
今經得悟
四十年無一時
而不護持助宣我法
 
因為從鹿野苑的時代,這要表示他的資深。佛陀從鹿野苑初轉法輪,五比丘得度,接下來那就是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也是同那個時期裡,所以說「跡在鹿苑」,那個開始。「亦顯小受彈斥」,這四十多年來,很多人,佛的教團中就是這麼多人,慢慢慢慢,僧團的人增加了,僧團中也有很多殘枝敗葉,就是很不肯精進,很懈怠的人。佛陀常常對僧團在彈斥,每次,若是說大家的懈怠,大家應該要如何認真精進,但是懈怠者懈怠,精進者精進。 想想看,真的是,能體會佛心,殷勤精進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
 
所以佛陀時時在教訓弟子,有的時候也是用鞭策的方法,這些修小乘法的人,獨善其身的人,懈怠不肯精進的人,各種各樣都有,所以在這樣的僧團中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同樣在這裡面顯小就是向大教,受了鞭策,所以他還是在僧團中,但是他顯小,顯這個小乘的修行,卻是佛陀的教育,很明顯有承擔、進步、向大,與一般的僧眾就不同了。他,佛陀的鞭策他有接受,接受,真正入人群,去助宣佛陀的教化,所以「轉小向大教」。所以「今經得悟」。尤其是在在現在的《法華經》,已經完全開悟,顯出了完全開悟那個形態。因為現在就是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座位起,讚歎佛,讚歎佛陀種種的功德,很多不是,不是這些弟子,有辦法能夠比喻,能夠講述出佛陀多大的功德,但是佛陀了解這麼多弟子的心意。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樣向佛這麼說。所以在這經典裡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表達出他已經體會了、了解了。
 
所以「四十年無一時,而不護持助宣我法」。這「助宣我法」,那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不是這時才對法了解而已,其實四十年來,沒有一個時間沒有接受佛法,沒有一個時間沒有將佛法,輾轉傳到眾生群中去,這上求下化,把握時間,外面說法到一段落,就趕緊回來要再來聽法,是很用心聽法。我們現在做事也是一樣啊!平時雖然都是你在講話,但是大家會合起來,彼此在報告,「我來自何方,我做什麼樣的事,哪一個地方的生態是怎樣。」我們也要用心來聽,不是人家來報告,聽的人,我們照樣說我們的話。不是這樣,他若是出去,說話給大家聽,就是專心說話給人聽;回來到僧團中,佛在講話,他就專心聽話,這就是專、勤。這種勤,精勤,才有辦法將這個法,外面的事我們也了解,佛的教法我們也了解,才能到外面宣揚教化。這就是佛陀讚歎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因他很重視法。因為他重視法,所以他才有法可說,所以說「四十年無一時,而不護持助宣我法」。他要去宣導教法,他也要用心,要聽法,才有辦法去護持助宣。這是很重要,請大家要很用心體會。
 
深心本願
本具權實功德
跡於五時
助佛調熟實行眾生
豈非精勤護持
助宣我法
 
「深心本願」,他是用他的深心本願。深心是多麼重要啊!塵點劫以來,那個根,種子種下去了,就是不斷在伸根,他開始那個願心不退,所以「本具權實功德」。他從塵點劫前,開始聽《法華經》,覆講的《法華經》,這就已經很清楚了,了解了。大通智勝佛用種種權教來教育,到最後是實教來教法,十六沙彌同樣這樣接受,同樣將佛所教法的精神,原原本本再做一番的解釋,聽的人接受了,很了解。「權」就是度眾生,深入眾生心的方法;「實」,實就是身體力行,去累積功德。「權」與「實」的方法,都了解了。
 
所以,顯跡,生生世世顯跡人間。今生此世,佛,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他開始入僧團中,跟著「五時」,就是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,這叫「五時」,來「助佛調熟實行眾生」,就是來幫助佛好好來調教,使眾生趕緊成熟起來,因緣能成熟,能入真實法去實行度眾生,發這個心。「豈非精勤護持助宣我法」。這不就是嗎?這就是讚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是從鹿野苑開始,具備了權實的法,已經聽進去了,懂得分析這是方便教法、這是真實教法。佛陀從開始就已經權實並施了。有智慧的人,他就懂得如何是方便法,我了解這是讓我過度的,其實,內含的真實法,是要如何來修行。
 
本來從「阿含時」,就已經含著「實」法,「實」法中,還是不能離開「權」法。《法華經》說這麼久了,同樣還是在這權、實之中,並施,同樣用人間法,世間法,如何才能出世間?用出世間法,處在人間,教育眾生,所以權、實,不斷就是這樣循環兼施,眾生有現在才開始的,也有很資深了解的,所以,法必定,權、實要兼施,大家若能成熟,就知道這是權,這是實。實教,就是要入人群去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已經開始就這麼做了,這不就是精勤護持嗎?不就是開始在「五時」中,他就已經實行了,他助宣佛的正法?佛陀這麼向我們解釋,讓我們大家了解精勤護持,助宣佛的正法。這在四眾中,就是示教利喜,他在那個地方以身作則,顯小乘的身分,走出僧團,入人群去度眾生,這就是大乘的實法,這就是他的精勤。
 
所以「能於四眾示教利喜」。
 
能於四眾
示教利喜:
能於天人四眾之中
開示教導
利益令喜
取宣法化
四眾蒙益
 
在這天人、四眾中,「開示教導」,在這四眾中,比丘,還有沙彌,比丘尼,沙彌尼,這是「四眾」。還有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。這也是四眾。天與人(龍鬼),這也是四眾。所以,總而言之,在天人之中,他就是這樣示教,教導,「開示教導,利益」,令眾生都能歡喜接受,所以「助宣法化」。
 
所以「取宣法化,四眾蒙益」,能夠人人接受、了解,彌多羅尼子,所在宣導佛陀的教育,這是讓大家都能受益。所以,「具足解釋,佛之正法」,人人都能了解,不只是了解,還能解釋佛的正法。
 
具足解釋
佛之正法:
盡能具足
解釋佛法
有諸己而施諸人
 
這種輾轉相教,在四眾中,各類的四眾能輾轉相教。「盡能具足,解釋佛法」,「有諸己而施諸人」。我懂,我知道,知道很多,我也是要布施給更多人,希望人人都能了解佛的教法。
 
而大饒益
同梵行者:
大能饒益
即能同聞佛法
同修清淨者
云同梵行者
 
所以「而大饒益,同梵行者」。大饒益同梵行,那就是「大能饒益」,大,就是普遍,很普遍,能夠饒益,「同聞佛法,同修淨行者」,就是同樣在修行的人。僧團中,他也是同樣這樣在付出,不只是出去外面才說法,其實,僧團中他也是常常勸導,「懈怠者要勤精進,不守規矩要好好護自己的戒法」。常常也是這樣,同修者、同行者,他也是同樣這樣在勸導授教。
 
自捨如來
無能盡其
言論之辯:
自從除了大覺如來
餘無有人能窮其辯
 
 
「自捨如來,無能盡其言論之辯」。這種「除了大覺如來,餘無有人能窮其辯」。他的辯才無礙,除了如來,沒有其他的人,能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相比較,可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在佛教中是多重要。所以這就是解釋,如來述說稱歎富樓那,現在的德,並且總歎,包括所有,富樓那所修的功德是很多很多,因為這樣他稱許,非常的讚歎,也印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(是)說法人中第一。
 
此釋如來述說稱歎
富樓那之今德
並總歎種種功德
讚許為說法第一
尤其特別稱歎
為護持佛法
宏教利他
能釋正法
饒益同行
辯同如來之五種
 
尤其是特別稱歎他,「護持佛法,宏教利他」,能夠解釋很多的正法,「饒益同行」,這真的是「辯同如來」。他的辯才像如來,很多種。
 
第一是「言說,以言音而說法」。第二種是「隨宜,隨順眾生之根機而說法」。他能看什麼樣的人,因人、因地去說法。第三是方便,以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,第四就是「法門,能說妙法,開解脫之門」,他能為眾生開一個解脫門,使人能入清淨之地。
 
如來五種說法:
一言說
以言音而說法
二、隨宜
隨順眾生之機根
而說法
三、方便
以善巧方便而導之
四、法門
說妙法
開解脫之門
而使入於清淨之地
五、大悲
起大悲心
一念一剎那
不捨眾生而說法
 
要如何引入眾生入修行的地方。剛才說過,在最惡的地方,最野蠻的地方,他都有辦法去度五百多人,入僧團來修行,這就是他的才能。
 
第五是「大悲,起大悲心一念一剎那不捨眾生而說法」。
 
想想看,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在時間觀念就是這樣,這麼用心付出,一念一剎那,哪怕很短時,他的心念都沒有離開,佛的教法度化眾生。所以我們看到富樓那這樣的行動,聽到他深心的願力,我們是不是要發心,要多用心,殷勤精進呢?還是要時時多用心!
 
【註一】〔七眾〕即指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等佛弟子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