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6月23日】助宣佛化 廣度眾生

Community:
Branch:

「顯聲聞以小乘方便利益眾生,化他令立無上菩提為利他行,助宣佛化常作佛事利益群眾,顯滿慈往劫以來久有佛功德。」
 
用心來體會,更了解這段時間一直一直,滿慈子,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助佛來宣導教法度眾生,這是佛出現人間的目標。人能弘法,非法弘人,最重要的,人要能來弘揚佛法,覺悟之道,若沒有人去弘揚,這條路,若沒有人用心去鋪,這條路,人們不知道可走,所以,要有人開路,有人鋪路,弘法者就如鋪路的人,知道從這地方到那個目標;知道目標,不知道路(如何)走,也是走不到。
 
所以,佛陀雖然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可成佛,但是成佛的方法,如何能成就?那就是要好好修行。修行的方法又是如何修呢?要去除煩惱無明。有多少種無明、煩惱?煩惱、無明又是要如何去除?那就要有一群人以佛心己志,這樣發心立願,與佛同樣,就是去小愛、就大愛,去除了小家庭執著的愛,投入僧團大家庭,就是要如何聽佛指導,如何能去除無明。無明對修行到底關係有多大?關係很密切啊!所以要好好聽法,因為修行就是要去除無明,才有辦法回歸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卡在無明,被無明將它覆蓋起來,所以他的真如本性無法現前。
 
什麼叫做無明?無明就是我們習氣。習氣就是一直爭,爭我所愛,我所擁有;我的成見、我的執著,我就是要這樣,只有自己,認為什麼都是自己要的,自己對的,別人的東西,別人所擁有,都爭為我們自己的己有。
 
現在的人間不就是這樣嗎?商場如戰場。為了一個貪,不顧一切,開闢了商場,商場一打開,工廠跟著也是開了。工廠就是要應商場所需要,商場就是要應人類所需要,人類就是一個貪欲、享受,所以所需要的東西就很多了。他所需要,商場只要消費者所需要,商場就不斷不斷地不擇手段,如何去推銷,東西銷售多了,工廠就開始。工廠的資源來自哪裡呢?離不開山河大地。天地之下的資源物資,不斷破壞、取著,就是這樣的循環、循環,一直到了成為氣候、大乾坤,已經造成了不調和。這是大事情,因為整個天下四大不調,大地山河破壞了,什麼時候能停止呢?無法停止,要停止,只有人的觀念,小小的觀念轉變一下,少欲知足,疼惜物命,愛護一切的物命,若能這樣,這小小的一個心念,小小的生活的生態,唯有這樣在人,個人,每個個人這個小心念轉一下,那就能夠形成,很純良的人間社會,純樸、很節儉的美德,自然就影響商業、工業,保護大地,這就只是一個心念而已。
 
整個人類是這樣,但是,這與修行有什麼關係呢?因為人類這個觀念,已經無法再收回了,唯有就是法,真理。佛陀大覺者,他透徹了天地宇宙萬物真理,將心念,人的心念,一點點的源頭,那就這樣擴散了,一直到心欲就是包含大地,現在人的心一動念,心念擴散,就已經要收回來這麼困難,這要讓大家很透徹了解。
 
看看大家,眾生已經受盡了,不只是四大不調和,還有這身體的四大不調,生、老、病、死,心靈的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。這種大自然的苦,一直製造出了無常的災難,不斷增加,不斷拉近在人的身邊,這都是從人開始,人的懵懂、無明,無明陷入了迷,迷在網中,唯有佛法,要再重頭說起,人的生活,應該如何來生活?一個人說,有辦法嗎?佛陀成佛了,儘管大覺者,儘管神通廣大,緣不夠,一個人的因緣,要能涵蓋大空間,當然,要普及很難。大空間就要大人間,大家口口相傳,心心相連,心要連在法上,法要在人的口中這樣來布達。但是,真的這個心要連在佛心,體佛心懷,實在不容易,若沒有大因緣,實在是很難。
 
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就是體佛心懷了,了解佛的心懷,他同樣能了解天下眾生心、眾生欲、眾生的行為,他都很清楚了解,他就是這樣,還是現聲聞小乘,與同修者來同修共做。讓大家,「同事」度,與大家同事,大家來體會佛陀的教法,這總是在聲聞眾中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就是最能透徹天地間事物道理,佛陀所說、所包含的法,不只是人,是所對的是天下事物理,要讓人能了解。但是人,光是知道人與人的心理就難了,要如何能體會到大乾坤,事物理的生態呢?很難!所以要用種種方便,要有更多人來助佛宣化。所以佛陀一直讚歎富樓那,就是期待與富樓那同修者,出家弟子要承擔起法的傳承,希望捨小家庭,就是要為天下大家庭。這就是佛陀對僧團裡,每一位弟子的優點、缺點,他在《法華經》裡,就是這樣,一一讓他們自己表達,或者是佛陀向他們讚歎。舍利弗也講說自己的缺點,摩訶迦葉等四位弟子也是一樣,也自己自我悔過自己的缺點,彌多羅尼子富樓那也是一樣,讚歎佛的智慧不是這些弟子、普通人有辦法能體會到,這就是表達自己還,離佛的知見、功德、智慧,還有一段距離,這前面的(經)文,經文裡頭就顯示出來了。
 
我們修行總是按部就班,在僧團中就是專心了解,佛的教法,了解之後,就是要有使命感,這個使命就是將法,用種種方便去利益眾生。眾生受盡苦難,眾生在苦難中還在造業,光是一個小小的心靈觀念,可以使令,整個天地之間的  不調和,這是,天地間是大事情,人的心態起心動念是微不足道,但是這種這麼微細的心念,可以影響到整個天下間,四大不調,這是很不可思議啊!
 
所以從前說「蝴蝶效應」,光是看一隻蝴蝶的生態,可以知道大風將要來了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人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心念,卻是影響天下,大事情多多。但是,這麼多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,都是迷網啊,現在不就是說網嗎?網路,動不動就是網路,網路能讓你通達一切,網路能將你網住,你的心靈智慧,就受網路將你網住了,讓你解脫不了,這就是迷在網中。要如何能脫離,脫離這迷網,能布達菩薩網?《法華經》裡已經有說了幾次,於珍珠、瑪瑙,種種的七寶網,這是菩薩網,種種連結起來,連結,能從覺悟一直一條路,連連結結連到佛的心,牽引在這一分覺有情,這種法,法網、菩薩網,人人守在法中,人人的心連結起來,那就能夠將這覺悟之道,鋪在人的心中。所以,現在這個大時代,需明大是非,大家要很了解,是與非只是一念間之隔。
 
所以「顯聲聞以小乘」。雖然樣樣都知道,但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就是還是在僧群中,「方便利益眾生」。為了要「化他令立無上菩提,為利他行」。這樣比較方便,出家,佛陀要如何將僧團擴大?就是要出家人的形像出去外面,將佛的教法布達給大家知道,讓大家了解天地宇宙之間,事事物物的道理,與人心在造業,製造煩惱,密切的關係,讓大家看得開,清楚了,不要又在外面與這些事物交結。放下小庭庭,割斷小愛的執著,投入大家庭來體會佛法,將佛法能夠鞏固在人間,就是「化他令立無上菩提,為利他行」。進來修行,就是為了要再利益更多眾生,你要利益更多眾生,你自己就要立無上菩提,要建立你的覺道,你若是覺道自己還沒建立,你要如何去利他行呢?所以要用種種方法,利益眾生,教化眾生,讓眾生看得開、放得下,這樣專心修行,好再利益更多人。菩薩發菩薩心,一生無量。
 
所以這樣,才要「助宣佛化」。要用心來幫助,幫助佛陀的教法,所以要「助宣佛化,常作佛事」,要時時將佛陀的教育,教導我們戒定慧。佛事就是要將散亂的心、散慢的身態,這樣莊嚴威儀,讓人看到僧團整齊、威儀具足,生活簡單而莊嚴,這就是要先將僧團興盛起來,所以叫做佛事。佛法要能廣大宣傳,要先將道場修行的人,威儀要建立起來,要清淨道場,建立威儀規則,眾生接近了,自然起歡喜心,對佛教、宗教,他會起信任感,這就是佛事來利益群生,這也是在「助宣佛化,常作佛事」。常住就是要這樣,要好好將我們的常住,將叢林、將修行的道場,要莊嚴起來。道場的莊嚴是在活的道場,活的道場在哪裡呢?是在人群中,僧團、人群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這叫做「常作佛事」。「利益群眾」,讓人來了看到起歡喜,發心立願。這就是在教育,這是一個教育的道場,教導眾生、化導眾生的道場。
 
化導眾生的道場,不是這樣蓋得很堂皇,環境很漂亮,讓大家只是來玩一下,起歡喜心回去。不是!是讓大家來了心開意解,「原來修行道理是這樣」,讓他得到道理,回去之後能將道理落實生活,落實在人間,這才是真正「助宣佛化,常作佛事,利益群生」,這才真正我們建立的道場,大家要很用心。
 
所以,這也就是顯示「滿慈往劫以來,久有佛功德」。滿慈子,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佛陀一直在讚歎,四十年間一直在讚歎富樓,他這樣的修行方法,上求下化,能夠讓很多人更了解、更透徹,所以這,不是今生此世,這是累積來的,是往劫以來,很長久,塵點劫了。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或者是(日月)燈明佛的時代,這樣累劫一直隨佛教化,助宣佛化來度眾生。在九十億諸佛所修行,諸佛所說,這樣聞法,這是這樣這麼長久過來。前面的(經)文,有顯示出來了,不只是在釋迦佛的道場,在過去九十億諸佛所,佛所說的法,在佛所修行,佛的道場修行,佛所講說的法,接受,這樣一直累積來的,所以就是「往劫以來,久有佛功德」,就是不斷累積,要長時間累積。
 
各位菩薩,要用心,不是口頭稱的菩薩,是實質,稱呼大家為菩薩,但是大家要名副其實發菩薩心,雖然現身在現在凡夫身,也是凡夫入佛門,但是我們的心還是在累劫以來,我們也是有受過佛化,我們才有這因緣,願意靜靜地這裡坐著聽法,這不是沒有因緣,所以我們要好好,發大心、立大願。在這個大時代明大是非。不對的事情,我們要趕緊及時改過;是對的,我們要現在很快(進行),不然是來不及啊!「可可」(猩猩)也是這樣說,要趕緊救地球,保護地球,人類,大自然已經在看了,看人類到底要如何造作,大家要真正用心。
 
所以,前面(經文)說的: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,而富樓那以斯方便,饒益無量百千眾生。」
 
彼佛世人咸皆謂之
實是聲聞
而富樓那以斯方便
饒益無量百千眾生
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 
彼佛,彼佛,那就是過去的無量劫,九十億諸佛的道場,世世,每一世,諸佛的道場,那個時間,那個世間,人人同樣看富樓那,也是聲聞的身,富樓那生生世世,都是同樣「以斯方便」,用聲聞的身,生生世世都是出家,用聲聞的身,有佛的時代,他就是佛的道場中修行,佛說法,他誠心聽法,殷勤精進,無不都是在,「饒益無量百千眾生」,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生生世世修行方法。
 
接下來這段(經)文再說:「又化無量阿僧祇人,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為淨佛土故,常作佛事教化眾生。」
 
又化無量阿僧祇人
令立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為淨佛土故
常作佛事教化眾生
 
釋迦牟尼佛還是在讚歎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除了過去是這樣,在每一尊佛的道場修行,現聲聞身,這樣在修行,同樣還是「化無量阿僧祇人」。「阿僧祇」就是,意思是無量,無法算計的數量,很多人,「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不是如去某一個地方,去教化接引五百多人,回來佛的座下出家修行,不只,過去以來,同樣化度無量阿僧祇人,就是無量無數難以計算的人,讓大家發心,讓大家能夠體會佛的妙法道理。自己要好好修行,自己好好去體悟,這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 
又化無量阿僧祇人
令立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:
使令無量盡數之眾
體解大道
堅固道心
入正法藏智慧海
無上正覺
 
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所度的人有這麼多。看看,一個人覺悟,一生無量,能夠覺悟那麼多人,教化那麼多人。所以「為淨佛土故」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為了要來幫助佛,讓世間能淨化成為佛土,故「常作佛事,教化眾生」。常常都是很有威儀,遊化在人間,活動的道場在人間,讓人看了就歡喜,讓人聽到他講法就能發心立願,這就是「淨佛土故」。對自己的身行,很維持他的威儀,開口動舌所說的教法,都人人能接受。所以「使令無量盡數之眾」,這阿僧祇人,就是無量盡數,很多很多的人。「體解大道」,讓大家都能體會到大道理,又「堅固道心」,讓人人接到法之後道心堅固,甚至「入正法藏智慧海」。人人聽到他的法,不只是了解佛法,還能堅固道心,日日都是,「入正法藏智慧海」去,所以人人對法,自然「無上正覺」,去追求這無上正等正覺的道理。
 
「為淨佛土故,常作佛事教化眾生」。
 
為淨佛土故
常作佛事教化眾生:
佛化之土
有淨土 穢土 報土
法性土等之別
諸佛威儀進止
諸所施為
無非佛事
 
佛化的國土,那就是清淨,但是佛陀,清淨的國土,就不用佛進去教化了,所以佛的理想,就是要入穢土去教化眾生,成為淨土。所以說「佛化之土」,叫做佛土,其實有淨,淨土,有穢,穢土,有報土,這是佛陀他的心地。心地住在淨土裡,但是他的願就是入穢土,五濁惡世,他甘願這樣進來。五濁惡世眾生,四生五道,同樣他就是這樣去,就是為了要度眾生。眾生的因緣在哪裡,眾生依報、正報在哪裡,他就隨著眾生的依、正二報,這樣進去。
 
依報、正報,在去一段時間,也是一直反覆講給大家清楚。隨業引我們的依報,依這個國土而來,有福的人,業就引我們到有福的國土去,天下太平,風調雨順,人民富有,甚至自己出生的大家庭,父母善良、富裕,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大家庭,這就是有福的人,他的依報在那裡。
 
依報在那裡,他的正報呢?假使自己有造福,但是也有業,有福時來這樣的環境人間依止,在這個地方出生,但是,自己的正報,出生之後沒多久,這個國家變動了,這個國家不穩定了,這個國家動亂了,這些家庭……等等。就如現在常常在說難民潮。過去的敘利亞,也是很富有的國家;過去,若是過去,伊拉克它的歷史,也是曾經有這樣很富有過,但是人心不調和,就是動亂,動亂,變成,年久月深就變成了,是這樣破碎的國家,人民逃難。這就是正報(所受)。所以依、正二報,這叫做報土。佛就是在那淨土,自己的本身在淨土,但是不忍眾生,他就依止眾生,隨著眾生的報而去度眾生。眾生的報土,佛陀他也要進去。
 
但是,法性土,這就是佛的本身,法性的心地。佛性的心地本來就是淨土,佛的淨土,就是他法性的心地,只是外面有這麼多種的分別,其實佛性本來就是這樣,這麼清淨,佛土清淨,這就是佛性。所以「諸佛威儀進止,諸所施為,無非佛事」。諸佛他的淨土就是這樣,這麼的威儀,進止,進退行動,都是這麼威儀。這就是,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,就是一個道場,這麼多威儀進退有次序的人,合在一起的大道場,這個道氣,那就是一分淨土,這就是教育人的大道場。
 
所以「為淨佛土故,常作佛事教化眾生」。他在人群中、比丘群眾中,就是希望人人有這樣的威儀,這樣的進止,進出等等要有次序,身上要有威儀,很莊嚴的形態,這全都叫做「作佛事」。修行就是要調出這樣的道場來,所以「為欲清淨佛土故,隨佛所行」。
 
為欲清淨佛土故
隨佛所行
名作佛事
以己所得轉化他人
借利他之行
而嚴淨自己佛土
若不與眾生結緣
則菩薩無機可度
何能可得成佛機緣
 
我們就是要幫助佛來清淨佛土,說是幫助佛,實在是幫我們自己,修行就是要清淨我們自己的心。佛有法性清淨,我們同樣也是法性清淨,只是我們還是被無明污染,最根本的是清淨法性,我們若將無明去除了,這個法性本來就清淨。所以人人本來就具足,清淨的佛土,但是我們現在要再從頭開始,無明去除,要勤修努力。「隨佛所行」,我們就要來學,學佛是怎樣的威儀,來度眾生。
 
彌多羅尼子學到了,他做到了。所以「名作佛事,以己所得轉化他人」。我自己來學,佛陀這麼說,佛陀的教育,「戒定慧」、「信願行」,這我都學到了,我自己有心得,我將它轉教他人,這是很重要。
 
各位菩薩,學佛就是要這樣,不斷向前去利益眾生,才有辦法真真正正成就自己。我們借利益他人,說是度眾生,其實是來嚴律自己,自己的佛土。所以,若不好好與眾生結善緣,菩薩就無機可度,我們要趕緊與人結緣,菩薩就是要來度眾生。菩薩,名稱菩薩,若沒有趁機會度眾生,怎麼有辦法有成佛的機會呢?所以我們說,付出給別人,這就是在與眾生結緣,這就是在清淨自己莊嚴的佛土,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,用心在我們的心,與佛的心連結起來,將我們的行為,和菩薩、眾生結合在一起,若能這樣,我們對佛道那就近了,所以時時要多用心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