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7月19日】知根利鈍 暢清淨法

Community:
Branch:

「佛所證之諦理清淨之法眼,小乘聞法見道觀見四聖諦,大乘初地觀見二空之理智,佛證真覺淨智無有不了知。」
 
  「佛所證之諦理清淨法眼」,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我們的心眼清淨,對天地宇宙萬物之間事物道理,我們都看得透徹清楚,所看的無不是法,無不是真理,這是清淨的心眼,也是真諦的道理,我們能接觸透徹了解。這樣的境界是佛所證的真理、道理,這真理、道理,佛,釋迦牟尼佛他證悟了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能證悟,釋迦佛向我們大家說,人人同樣能證悟,只是我們的心受無明煩惱遮蔽著,只要我們用功,只要我們將這念心,真如本性,這樣完全讓它淨化,去除了無明、煩惱,自然真如本性淨化了,它就是清淨的法眼。這清淨的法眼是佛所證悟,是我們人人依這個法來修行,同樣人人也能證悟,這面鏡子同樣是清淨的。人人心中都有這面鏡子,只是有沒有用功擦,或者是沒有功去整理,鏡子是人人本具,這法眼如一面鏡子一樣。所以小乘的人聽法,他見道了,他了解佛所講解的法,四諦法,他們都了解,苦來自於集,集過去種種的因緣,集很多的煩惱、無明,所以使得我們人生不能自拔,苦啊!無法解開的無明、煩惱,真是苦。人間事物佷多的欠缺,很多都是讓人追求不到的苦,這也是很多苦啊!事物很多求不得,人有很多愛別離,種種無不都是苦。
 
  所以小乘的人聽佛所講解,解釋,了解了,不論是說到這道理,用人事物來譬喻,來向我們印證,了解了,小乘的人了解人間真是苦,所以「觀見四聖諦」,已經透徹了。這是小乘聲聞人,聽到這樣的法,他能悟、他能解。若是大乘初地來觀見二空之理智,就是發大心,發大心就是了解佛法之後,初啟動他他的心。初啟動他的心,就是發大乘心,就是開始要學,開始要立願,要行菩薩道的人,他的心理所觀見的,聽法之後,知道一切法皆空,真空啊!妙有,確實,他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他相信人人可成佛,所以發大心、立大願,願意上求佛法,下化眾生。這是大乘的人,發大乘心,已經到初地。初地就是歡喜地,很歡喜、很甘願,甘願入人群為眾生,再辛苦他就是歡喜,進入歡喜地,這樣來觀見真空妙有的道理,這種智慧開啟了,發心了。我們豈不是知道我們現在這樣在說發歡喜心,甘願入人群中,遇到再多的煩惱、困難,用甘願歡喜,在那地方克服,也是同樣為眾生,相信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,他用歡喜心投入。
 
  現在在塞爾維亞,他們的今天,當地的今天,他們還沒休息,在這時候還沒休息,已經忙碌一天了,現在已是晚上了。我們的祖淞前天啟程,在昨天已經到達了,應該已經在那地方歡喜分享,代替師父去向那裡的菩薩,歐洲的菩薩,這麼多人集中在那志方,事事困難,事事克服,克服過後便命完成,每一天都是歡喜的心。我們能想像,他們每一天,相信現在這時候已開始在傳,傳他們昨天工作的日誌回來,每天我們一早六點的時間,會準時收到他們在那地方,差不多是那邊晚上十一點的時間,十點開始,他們就要準備傳資料回來,在他們當地晚上十點多,他們就開始要傳了,傳回來到我們這裡,讓我們接到時,已經是六點了。讓我們每天都能了解這一群,十幾個國家的菩薩集中在那裡,每一個人都有他們很豐富的故事,感動人的事情。
 
  昨天大愛台的記者從塞爾維亞回來,她昨天凌晨抵達,昨天的凌晨已經回到臺灣,昨天中午就回到花蓮,帶回一些訊息。看,那個畫面實在是難民之苦啊!那種苦的畫面,實在是慘不忍睹,很不捨,每一個畫面所看到的,每一個人,不論是孩子、大人,都是這樣很不捨,假使不要發生這樣的事情,相信他們在自己的國家,生活應該是中上的人家。真的要逃難,貧困苦難人是無法逃出來的,因寸步難行,就是要有力量的人,才有辦法逃難。這麼久的時間,從一個國家越過一個國家,每一個國家,關關都有它的關卡,很困難。已經這麼久的時間,現在已經一無所有,所拖著的是扶老攜幼。他們的人種都很美,男人、女人看起來就是全都很有品格,這樣的人種,卻過著這樣逃難的生活。看到女人已經順月(指孕婦要臨盆的月份)了,卡在馬其頓的帳篷區,最近都一直一直下雨。住在薄薄的、破破的,這樣這麼小頂的帳篷裡,帳篷裡面差不多一坪多而已,搭在那個濕漉漉的地上,腳踏出來,水就能映照到人的身影,能照到周圍帳篷的境界在水裡,看到他們就是溼答答。
 
  昨天我們的同仁她就說:「很可憐,他們都睡在地上,濕漉漉。看到他們的背,看到他們的頭巾都是水,都是濕的。」因為我們大愛台同仁很盡責,看到在塞爾維亞那幾天的工作差不多是這樣,他們就爭取機會,坐十幾個鐘頭的車程進到馬其頓,去看境界那裡的難民生態。所以他進到帳篷區裡面,看到女人抱著孩子,身體是濕的,坐在地上,帳篷的裡面(沒鋪塑膠布),這就是他們的生活。吃的東西,有的是飢餓沒得吃,但是有的能得到救助的乾糧。每天都只能吃乾糧,配冷冷的礦泉水,這就是他們的生活。我們的記者,她也說,很不捨,她的心還留在那裡,代替那些難民請命:「我們是不是能再去?」她自己甘願,很期待還有機會能再回去,去看那些難民,我們有辦法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們。她一直希望再回去難民營,去看這些難民,用什麼方法能幫助他們。這就是菩薩心,就是愛心。十幾天的時間,將近半個月,好不容易從那個苦難中,才回來而已,又想要爭取機會再去。每天每天就是看這麼多人,每天都是與難民為營,與這些難民在一起。
 
  聽她在敘述我們在那裡的慈濟人,大家都很辛苦,而且難民裡面感冒的人很多,生病的人不少,大家都在咳嗽,慈濟人到那個地方就是用愛的心,表示尊重。他們的禮節就是擁抱著,所以大多數慈濟人,她是這樣告訴我,大家都受感染感冒了。因為這是一個禮節,雖然難民他們感冒了,我們也是要去擁抱他一下,這表示疼惜,表示尊重他們。這是昨天她這樣向我提起。「那些師兄、那些師姊,大家都很累。」她也說他們在當地的過程給我聽,說某一位菩薩,居士,是如何投入,那種的精神。我就說:「你回來這幾天將人物誌寫下來。你說這麼多人的故事,這真的都是人間的菩薩,一般的人做不到。」甚至她又向我說:「就如楊居士(楊文村),楊師伯。」她是這樣稱呼。她說,他是在開餐廳,所以頭一次我們向當地難民委員會溝通,希望能將調理包的食物弄熱給難民吃。他們答應了,他很歡喜,趕快去採購,當地的人也是很歡喜配合慈濟,騰出了他們的廚房,整大片廚房的空間讓慈濟去使用。
 
  這位楊居士他就很歡喜的趕緊展露他的功夫(廚藝)。但難民委員會還是有限制,因為難民委員會就是給我們一個限制,就是只能將調理包燙熱、煮熱,這樣送出去就可以。所以,我們就只能這樣將食物弄熱送給難民吃,但難民很歡喜。我們自己呢?也是好幾天來,同樣是這樣吃得很辛苦。那一天有廚房了,我們也去採購,趕緊買一些蔬果,煮給他們吃。煮好,不只是我們的志工,在當地,我們住的那間飯店,差不多所有的 NGO 團體都住在這間飯店。大家看到慈濟人自己下廚去煮,很好奇。「你們的食物是什麼呢?」從飯店的老闆開始,在當地幫忙的 NGO,感覺好奇的說:我也來吃吃看。那天吃得大家很歡喜。「原來你們的食物這麼可口,這麼好吃。」「這叫做素食。」大家吃素食也能吃得這麼歡喜,這就是他們在那個地方發揮慈悲,尊重生命。不只是對人類的愛,對所有的動物,我們也不忍,在那裡展開素食的供應,也是很歡喜。
 
  他入境的護照到了,就要回去了,不過他捨不得離開這群難民,但是不得不離境,因不能不出去。所以,雖然他在德國開餐廳生意很好,但先將餐廳放下,這樣全心,整整半個月都在塞爾維亞,但是簽證時間到了,他不出去不行,所以他就用一天的時間出境,出境到鄰國,去一天辦簽證再回來。他說:「走不開啊!」所以還是再回去。只離開一天,出去再進來。類似這樣,以他在那個地方與大家在互動,在愛惜難民那種的態度,行與心,那個心、那個行動,雖然也感冒過,但是就是不停歇,每一個人都有這樣很感動人的故事,真的是人間菩薩啊!
 
  這就是「大乘初地」。他歡喜、甘願在那個地方,他將生意那麼好的餐廳放著,賺世間錢不重要,還是來幫助現在困難苦難的眾生。他看空了財富,一切皆空,「這輩子我賺那麼多錢要做什麼呢?」一切皆空。但是為苦難眾生付出,自己的心覺得安心,輕安自在,「我歡喜,他們能夠得救。看到他們吃到熱騰騰的東西,他們能夠維持他們的健康,讓他們能維持健康,回到將來他們要去的目的地。」這就是妙有的心。這些人與他毫無關係,一點因緣都沒有,但是他就是把握因緣,雖然沒有親戚因緣,卻是有這分佛菩薩與眾生的因緣,他把握這個因緣,造福人群,救濟眾生,這是初地大乘的心願。在這個初地,就是歡喜地,「我很歡喜去付出,我很甘願付出。」這就已經透徹二空的道理了,真空妙有這道理,他體會到,他才會甘願放下事業,來幫助苦難的眾生,這就是大乘初地觀見二空的真理。
 
  佛陀開始就是有這樣的心願,累生累世就是放下一切,累生累世就是在人群中這樣在付出,累積功德。「功德圓極」,我們上一次,前面也說過了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也就是這樣嗎?是,就是這樣。所以「佛證真覺淨智」。不一定人與我有關係,我才願意付出,即使與我沒有關係,我為了天下眾生,願意付出,這就是「真覺淨智」,這是真覺悟的人,累生累世。因為透徹了人間的道理才做得到,若沒有透徹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做不到,不願意。何必那麼遠呢?掏腰包、搭飛機,放下自己的事業,這樣來願意為苦難人付出,這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透徹道理了,所證的諦理是清淨的心眼,來看天下眾生,所以他所表達出來的就是這麼令人敬佩。真的是「尊重修」啊!尊重人人,所以他願意付出,因為他這樣的願意付出,讓人看了,人人尊重他,這是一定的道理,這就是「尊重修」。來,看看前面的(文,
 
經文:「所說無所畏,能令眾歡喜,未曾有疲倦,而以助佛事,已度大神通,具四無礙智。」
 
  其實,「所說無所畏」。有另外一群是在南非的菩薩。也是啊!跨國,跨七個國家,他們在四五年的時間,跑了近五十次,都是跨國,就是去布達慈濟的精神,去布達這種愛的種子。看到他們傳回來的資料實在是很感動。每次若說到南非,「所說無所畏,能令眾歡喜」,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這一群的「黑珍珠」,粒粒閃亮。這幾天又再傳回來,很感動人,但是,不是現在有時間能與大家分享。確實,人都做得到,何況佛的時代呢?佛陀所講的,過去的道理,哪怕是說塵點劫前的道理,哪怕是他目前的弟子,他為他證明過去是這樣這樣做過來,時間、空間,這麼長久普遍累積來的那個智慧,以及了解天地萬物的真理累積下來,這種能說法無所畏。
 
  我們也要聽很多法,囤積在我們的內心,我們才有辦法大家問什麼事,都有辦法回答,讓大家心開意解,這若不是這樣不斷累積。不只是聽,還要再投入在人群中,才真正心地風光與這個道才有接觸,才有互動,那個活的法,不是聽來的而已,聽來的法,還真正去體會那個法,才有辦法說服人,讓大家聽了,心悅口服,聽了心歡喜,就沒有什麼好再辯的。這就是要累積,這叫做如是我聞、如是我行,有聞、有行,我們才有辦法體會到這麼多的真理。所以「所說無所畏,能令眾歡喜」。「未曾有疲倦」,就要很勤、很精進。「而以助佛事」,就是累生,累生世,在每一尊佛的道場,都是去助佛說法,度化眾生。「已度大神通,具四無礙智」,昨天說過了。接下來經文再這樣說,
 
經文:「知諸根利鈍,常說清淨法,演暢如是義,教諸千億眾,令住大乘法,而自淨佛土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知諸根利鈍,常說清淨法」;學習有利鈍,體解有巧拙。知諸眾生根性利鈍;常說清淨無上妙法。
 
  「知諸根利鈍,常說清淨法」。因為了解了眾生的根機,眾生的根機是什麼樣的根機,我要應什麼樣的法來施教。這時時所講說的法,無不都是淨化人心,讓人人的心,煩惱無明能這樣去除,去除無明,增長智慧,這就要看根機去施教。所以有的弟子鈍根、利根,有的是心中的煩惱,有十使──五利使、五鈍使,這都叫做無明,過去有解釋,稍後再為大家複習一次。「體解有巧拙」,在體解、了解有巧拙。「你了解多少?」「有啦,一點點而已。」「全都能體會到嗎?做得到嗎?」「慢慢來啦!」這是比較鈍。有的,「我都了解了,我很歡喜,接到這個法入心了,聽到這個法,就如我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樣的境界,好像對我說的話。」這有巧拙,巧就是懂得深入,懂得接受法的;拙就是比較鈍的,「我就慢慢來啦!」有的比較利根,有的比較鈍根。
 
  所以「知諸眾生根性利鈍」,發大乘心已經歷練過了,就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同樣要向人說話,也要用很多方法,了解這些人的根機去說法。前面說過了,去剛強的地方,首先要放下自己,為有病的人,施藥;為貧困的人,施食資糧;為心有煩惱的人,用法與他接近,這就是他了解那些人的根機,隨他們所需要去付出,這就是「知諸眾生根性利鈍」。所以「常說清淨無上妙法」。不論如何,所施出去的都是眾生所最最需要,啟發眾生那一分感恩歡喜的心,無明煩惱、怨、恨的心去除了,清淨歡喜、感恩的心提升上來,這都叫做清淨法,這都叫做妙法。
 
一、身見使:
謂諸眾生於名色、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中,妄計為身見使。
由此身見,驅役心神,流轉不息故名為使。
 
  什麼叫做「五利使」呢?那就是身見利使,這個身體,是人之大患,因為有這個身體,我們會一直一直無明這樣的複製,也是因為有這個身體。這個身體在人間,就是為了這個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,所以說「眾生於名色、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中,妄計為身見使」。有身體就有名、有境界,形形色色都有。五陰,五陰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有,每一個人生活中還是同樣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都有。看外面的境界,接受來的時候,感受到我要如何去付出,我要如何去對立,都有,這就是我們有這個身體,才有這麼多的感觸,才會去造業,造業到最後,歸納在識中,這就是「五陰」。
 
  還有「十二入」,「十二入」,根對塵境,我們的六根對六塵,這樣就是十二入了。再者「十八界」,我們的心意去緣,緣六識,這樣三乘六得十八,叫做「十八界」。因為這個身體,才有這個三乘六得十八。這樣「妄計為身見使」,這就是我們的身,一直就是這個身體在計較,身體接觸外面的境界的思想,所以造業,這叫做身見使。接觸到,很快,叫做利,很快,我聽到這句話,我馬上就是不高興;我看到這件事情,馬上我就發脾氣,很快,很快。所以很多事情就是在這當中發生,因為很快,叫做利。接觸到,很快就發揮它的效用,造業都是這樣來的。為什麼有那麼多難民,也是因為這樣。這種有身見,所以造作了很多心所想,一念,就這樣造成了很多的災難,所以這叫做身見使。由於這個身見,驅役我們的心神,所以「流轉不息,故名為使」。被驅使,我們就是這樣看到、這樣感覺到,就是這樣有這個身體,所以會去做很多事情。
 
二、邊見使:
謂諸眾生,於前之身見,或執為斷,或執為常,由此邊見使,驅役心神,流轉不息,故名為邊見。
 
  第二,叫做「邊見使」。「邊見」,就是說「眾生於前之身見,或執為斷,或執為常」。我們前面說的身見,我們看到,很果斷,認為就是這樣,修行就是斷,一切沒有再來生了,就是斷。這也是修行的執著,也是修行的偏差。有的是執斷,有的是執常,這種執斷、執常,這叫做「邊見」。執斷,也不對。執常,也不對。執常是說我做人,我來生同樣做人,我此生修不好,來生做人再來修。其實是這樣嗎?有的人為非作歹,「這輩子我做人,我來生同樣再做人」,這叫做「執常」,他不知道有六道輪迴,有五趣雜居,這些道理他都不知,所以他「執常」。或者是「執斷」,結束就結束,沒有就沒有了,所以他就撥無因果,這叫做「執斷」。執斷、執常,這都不對,所以「由此邊見使,驅役心神,流轉不息,故名為邊見」。這就是執著一端,他沒有了解其中的道理。
 
三、邪見使:
謂諸眾生,邪心取理,撥無因果,斷滅一切善根。
由此邪見,驅役心神,流轉不息故名為邪見使。
 
  第三,叫做「邪見使」。就是說我們眾生「邪心取理,撥無因果」,所以「斷滅一切善根」。我們撥無因果,沒有因果觀,所以因為這樣,不怕因果,所以為非作歹的事情就一直做下去,斷滅一切的善根,由這樣驅使我們的心神,所以我們所做的,不斷延續做壞事,不斷煩惱一直覆蓋,不斷製造煩惱,這叫做「邪見使」。
 
四、見取使:
謂諸眾生,於非真勝法中,謬計涅槃生心,取著於邪見中,執為正見由此見取,驅役心神,流轉不息,故名為見取見使。
 
  第四,叫做「見取使」。那就是說,我們「於非真勝法中,謬計涅槃生心」。修行的方法,他就是偏了,古印度那時候有很多外道教,所修的行都是錯誤的,但是他們就是這樣執,執著在邪見中,執為正見,明明是邪,但是執為正見。就如三迦葉,他們過去這樣修行,雖然人人尊重,卻是自己的煩惱還未解開,同樣的道理。但是佛陀的教化,他回過頭來修於正法。這就是我們修行,有時候偏了我們不知道,所以使我們這樣流轉不息,很辛苦。
 
五、戒取使:
謂諸外道,於非戒中,謬以為戒,如雞狗等邪戒,取以進行。
由此戒取,驅役心神,流轉不息故名為使。
 
  第五,是戒取見。「戒取見使」,就是說「於非戒中,謬以為戒」。修行,他們說修苦行,苦行,他就學雞、狗,反正看什麼樣的苦行,他們去修。他說,祖先的傳說,雞會生天,他就看雞,雞到底是怎樣的生態,或者是豬、狗,什麼樣的生態,他就跟著這樣去修行。這種很不可思議,修苦行,有的就修如狗這樣的生活,反正對這些動物,他說要修了脫這輩子的苦,他就能解脫,這就是邪見。戒取見,這也是一種驅使,讓我們的心這樣不正確的修行偏差,同樣流轉在五道四生之中。
 
*佛陀教育弟子是以人性戒定慧,有清淨法修持,體解大道,證真正覺智,無不了知。
 
  佛陀的教育就不是這樣,佛陀的教育,他就是教育我們以人性戒定慧,我們人間應該合我們人性的生活,佛陀教育我們的,就是戒、定、慧。你守五戒十善,或者是十戒,這都很合理,人間的生活,好好地守護好,能夠清淨身、口、意三業要修好。我們以清淨法來修持,自然能夠「體解大道,證真正覺智,無不了知」。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法,佛陀教育我們,不是去修那些偏邪,「五利使」就是容易偏掉。若是「五鈍使」呢?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叫做「五鈍使」。累積在我們心裡的煩惱,累積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覺知,這叫做「鈍」。所以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樣叫做「五鈍」。所以,「五鈍使」、「五利使」,都是讓我們的煩惱不斷不斷在複製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演暢如是義,教諸千億眾」;流通演暢如是之義,教諸無數千億之眾。
 
  所以這樣,佛與弟子很用心,要如何來淨化人間呢?所以「演暢如是義」。演暢很多,讓大家能了解,能知道「五利使」、「五鈍使」使我們不斷輪轉煩惱,所以佛陀要一一不斷向大家講清楚、說明白,這就是「演暢如是義」。「教諸千億眾」,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以佛陀的教育,就是這樣不斷向天下眾生施教,這樣「流通演暢如是之義,教諸無數千億之眾」。
 
經文簡釋:
「令住大乘法,而自淨佛土」;令得住於大乘法中;雖現聲聞,而心常自清淨佛土。
 
  「令住大乘法,而自淨佛土」。其實,與很多人已經累生世結很多緣,這其實是自淨佛土,讓人人能得到大乘法,從不明道理一直到讓他了解道理、體解大道,走入大乘法中,這就是用大乘法來教育,以適合人間的教育來教導,不是邪知邪見,就是教導人人入大乘法中,利益眾生。雖然現在現聲聞,其實心是自清淨。現在是在修行,其實心很清淨,這是佛陀形容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他已經自塵點劫以來助佛宣化。其實他本身就是在成就他自己,增長智慧,也是自淨佛土,未來將要成佛,佛陀已經為他授記,法明如來,將來的佛土清淨。所以我們修行,說是幫助別人,其實是幫助我們自己增長慧命,只要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