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工早會:【07月21日】教德育才 引眾膚愛

Community:
Branch:

去年(2016年)7月8日,強颱尼伯特從臺東縣太麻里登陸,狂風豪雨造成臺東農業損失高達7.2億,損害面積達6,166公頃。風災過後,上人親自走訪臺東探視受災農民,建議農民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,由慈濟科技大學輔導種植高經濟價值的紅藜,同時研發周邊產品,藉以改善農民生活。(照片提供:慈濟科技大學秘書室)

【證嚴上人7月21日志工早會開示】
「教育的志業精神都是不忘初衷,我們人人都有理想,都有立志要辦好學校,聽到他們(慈濟教育志業董事會)在報告,真的很感動。」 

遠見雜誌公布「2017年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」,慈濟大學在全臺一百五十九所大學中,榮獲第二十名,為全臺私校排名第六;尼伯特颱風重災臺東,造成嚴重農損,慈濟科技大學輔導受災農戶耕作紅藜,有效改善受災生活……

證嚴上人在7月21日的志工早會中,提及昨日召開教育志業董事會,會中聆聽各校報告校務發展與研究成果,在在令上人感動,同時感恩教育志業體的校長與師長們,對於人才培育的用心。

「都是用心,更重要的,他們培養出來的、真正的精準人才,我們的社會很需要的,這都是很感恩,也是很感動。」

學術成果助農民 科大無私傳技術

去年(2016年)7月8日,強颱尼伯特從臺東縣太麻里登陸,狂風豪雨造成臺東農業損失高達7.2億,損害面積達6,166公頃,眼看農作物連根拔起,農民欲哭無淚。

「一個颱風把這一些水果樹,都已經把它毀掉了,要讓它重新的耕種起來,最少需要四年以上。但是這一群果農完全都是靠果樹收成,這些水果就是他們生活的來源,怎麼辦呢?這麼多要如何幫助他們?」

風災過後,上人親自走訪臺東探視受災農民。訪視後,上人建議農民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,由慈濟科技大學輔導種植高經濟價值的紅藜,同時研發周邊產品,藉以改善農民生活。

「那個時候,我們的科技大學也在研發,而且發現到紅藜的營養等等,不管是飲食的,或者是五穀雜糧裡面的營養很高,還可以作為化粧品等等,從根、莖、葉與果通通都可以用,而且(論文)文章也在國際發表了。在這樣的時刻,臺東有這樣的災情,我們就開始請太麻里那裡的委員、慈濟人,要他們趕快來,是否關懷當地的果農,我們要如何來幫助。」

紅藜相伴度復甦 愛的教育是根本

慈濟科技大學於2016年11月3日舉辦「愛在太麻里──農業生醫技術與行銷課程」開訓典禮,無償培訓農民栽種紅藜,積極協助農民轉型,從農作物加工、產品研發到行銷平台架構,全套流程技術平行轉移給當地農民。

「這一群農民接到了這樣的訊息,也派了兒女來我們的學校學習,很快速把技術傳給他們,我們的教授還到臺東太麻里去指導。終於九十天後,在大地上看到了果實纍纍,這叫作紅藜。我跟他們說,當地水果很特殊,不能讓它斷種,還是要恢復,這一些水果還要種,但是這四年間可以去種紅藜。」

紅藜是原住民生活中很重要的雜糧作物,不僅可以做花材、藥材,其營養價值也很高,蛋白質含量不遜於牛肉,鈣含量是稻米的五十倍,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,被稱為「穀類的紅寶石」。慈濟科技大學的師生們,用愛心無藏私地輔導農民種植可以快速收成的紅藜,緩解了農民們的生活窘境。

「在教育研究、研發積極,學術上是很有成果,對於當地的果農,真正的民生、生活食品的幫助,對於受災的災民,真的是也是一大的生機,讓他們恢復了生活,這實在是很感恩。昨天(7/20)召開的董事會,我也很感恩,慈大的學術地位提升,在國際間也得到了很多姊妹校,結了不少的好緣,在學術上也是很有成就。」

除了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的學術成果豐厚,花蓮、臺南慈濟中小學的品德教育,也令上人很是讚歎。

「也聽到中小學校長辦學的理念,也都很用心,建立了校風,如何教育同時落實人文品德,現在真的需要,從幼教而小學到中學,真的要奠定孩子心靈的教育,不只是認識字,不只是常識,我們要給予智慧增長,品格教育。」

正念善心能解厄 受災亦能先付出

從小培養人文品德,導引正念善心,人心合和則能解厄消災。然而,天下災情不斷,尤其太平洋海面上可能會有颱風生成,上人提醒大家更要戒慎虔誠,祈求風調雨順,大地平安。

「在中國大陸一波波的大雨成災,才結束了(湖南)長沙,緊接著13日又是在東北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。吉林也是水很大,慈濟人13日從長春距離百多公里,他們也是去關懷,能投入、能幫助的,他們都有幫助。」

從六月底開始,連續十多天的大雨,造成中國大陸湖南省嚴重災情,慈濟志工從7月2日在長沙縣開始啟動賑災行動,發放福慧床與生活物資,同時協助鄉親清理環境。吉林省7月13日暴雨成災,超過六十萬人緊急撤離,北京、天津與長春慈濟志工聽聞訊息後,跨過約一百公里遠的路程,設法進入重災區永吉縣進行勘災,關懷受災鄉親,同時出力協助清除汙淤。

「其中有一位人醫會的(賓斌),他是口腔科的醫師,平常也很有投入,這一回他也是(長沙)受災之一,他的診所也被水淹了,他已經是慈濟人,平常有在聞法,很快心態一轉,與慈濟人一會合,放下淹水的境,跟慈濟人一起出來,也是投入發放,或者是幫助清掃,他還要現身說法來安撫其他的受災人──將心比心,我也是災民之一,我也是很煩惱,所以你們的苦,我知道那樣的苦,但是苦又奈何?像我也這樣的走出來……他就把自己(的心得)跟大家分享,挺起胸來,慈濟的物資到來,福慧床等他們需要,也可以投入幫助所需要的付出,也是一個典範。」

平日關懷更不缺 有能力者好布善

世間或許無常,災難可能常隨,但慈濟志工加緊腳步,透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伴,安撫每一顆惶恐的心,讓人間社會添滿更多的愛與溫暖。

「新加坡是很平安的國家,可是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好或是平安,但是他們的居民也有貧也有富,慈濟是教富濟貧,富有的也要去做啟發,人人關懷社會的事。新加坡的慈濟人也都很積極……」

生活在富裕國家新加坡的吳女士,一家六口中有五人患有智能障礙,一直以來,全家大小事都是由七十七歲的先生打理;然而,今年(2017年)年初,先生因為跌倒而往生,只能靠吳女士撐起家庭的照顧責任。

「(吳女士)年紀也大了,腦筋也是有一點障礙,要撐起這個家很困難,無法料理,所以她的表嫂了解到了慈濟,就給了一個訊息給慈濟這個團體,慈濟就馬上就來關懷。的確,這個家庭的確需要幫助,第一步就是要先打掃環境。」

慈濟新加坡分會動員二十位慈濟志工,來到吳女士的家中協助清理生活環境,同時還要安撫吳女士的情緒;志工們花了十個小時清掃,還給吳女士一個煥然如新的家。志工無私付出的身影,感動了吳女士的妹妹,吳女士的妹妹緊緊地抱住志工,開口盡是滿滿的感恩。

「慈濟是這樣真誠付出。人間需要教富濟貧,再富有的國家,都難免有這樣業力重的苦難人,這一群人真的很需要有愛心的人,有能力有愛的人去付出。」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