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7月26日】修善造福 增長大乘

Community:
Branch:

「功者,向內能自修、持善行謂之功;德者,得也,持善法資潤福謂之德。布善種子,發菩提芽,增長大乘事業。」
 
  修學佛法要下決心,要多用心。功德,修行也是需要我們如何修,才能得功德。雖然我們常常說付出無所求、三輪體空,這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目標。不過,修行很自然就是在累功積德,塵點劫以來,從十六王子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開始,十六沙彌請法、聽法,再覆講佛所說的法,自然就有很多人,各有因緣來成為結緣眾。這樣累生累世,無央數劫,各個沙彌在不同的地方成佛了。十六沙彌就是這樣的過去,用這麼長久的時間下定志願,就是聽法,很自然,生生世世求佛法,上求真理。很自然,心得到真理,很自然在人群中,他自然就會去付出。在人群中自然地付出,當然,無形中自然就結了眾生緣,所造的福,累積就是德。這都很自然,不是強求來的,是從我們發心立願開始,我們的行要如何修?這就是我們與眾生累生世結來的緣。
 
  就如昨天在與塞爾維亞視訊時,看到一群慈濟人,除了從台灣,因各人有因緣,在國外發展事業,各人的僑居國家不同,但是在地球上分為五大洲,他們就是向著歐洲的國家。歐洲有很多國家,各人都在不同的國家發展他們的事業,卻是因緣不可思議,竟然是同師、同道、同志願。他們因緣會合,現在大家又共同在塞爾維亞,為敘利亞的難民付出。昨天在那個地方視訊,看到大家,在飯店連線,大家就這麼說:「飯店的老闆很肯定慈濟,很喜歡慈濟人,所以他將飯店的一個很大的會議室,別人要來租,他都不租,就是要給慈濟人用,而且他的廚房也騰出一個很大的空間,讓慈濟人能自由應用。甚至老闆、老闆娘同樣也投入,和慈濟人像是一家人一樣。」
 
  昨天,除了看到我們慈濟人,范居士、楊居士,好幾位都在那裡,又看到波士尼亞的志工,他們也來說話,這幾位年輕人很歡喜。他說和慈濟人在一起,共同做好事,覺得歡喜、感動,又是感恩。他們說這段時間他們很快樂。又有一位,他本身也是難民之一,不過他已經幸運地申辦到了國籍的敘利亞年輕人,因為他已經有國籍,他可以自由來去。在土耳其,這位年輕人也同樣投入,幫助我們在土耳其當志工,他語言能通,可以替我們翻譯。這次知道我們又要在塞爾維亞發放,他也從頭開始投入到現在,昨天也在鏡頭前,他說他感恩,他歡喜,他也很感動。這位年輕人。
 
  楊居士又向我提起,提起了他的感動,有一位難民(Arfan Omar先生),一家人有太太和小孩,全家都滯留在塞爾維亞,但是因緣就是這樣卡在塞爾維亞。他說他的身上剩二百零五元的歐元,看到慈濟人這樣付出,他本身也是廚師,吃到我們的香積飯,他很歡喜,了解香積飯的來源是為了國際救災而完成的,又聽到慈濟五十年前的竹筒歲月,他感動,由不得自己一直要捐錢。但是他說:「我現在總共有的是二百零五元。但是,這分強烈的心,一直希望自己也能捐錢,小錢行大善,相信能與很多苦難人結這分緣。所以他就捐出五元歐元(還有五百元敘利亞幣)。用這樣表達他的虔誠,與他
對慈濟那一分的歡喜。
 
  昨天經過楊居士描述,他說他很感動:「因與我本來是同行,現在因為人禍,所以落難為難民,現在雖然身上沒太多錢,未來也前途茫茫,總共剩下二百零五歐元,他還是很歡喜,而且強烈想要捐,所以他捐出這五歐元。」他覺得,拿到這五元,那一分的感動,實在是難以形容的高興。我聽了也很感動。他知道,五元,雖是小錢,但可能可以幫助很多人。對啊!滴水入大海,可以供應往來的慈航度眾生,這能夠啟發很多人的愛心。昨天聽他們這樣一一分享,很感動,尤其是他們現在進一步計畫要如何幫助當地,塞爾維亞中部發生水災,他們已經去勘災過了,看到那裡的水災淹得很慘重,很多人都已經遷居在外面,還沒有恢復回來,但是住在裡面的還有八百多戶人家,水都淹過他們的屋頂。當然,有很多家具都不見了,生活艱難啊!要如何去幫助他們呢?昨天我就向他們說:「就地,大家所見所聞,大家討論看看,討論後一個方向再提出。」
 
  這就是昨天所見面,人間因緣不同,在台灣互不相識,各人為事業各奔前程,竟然會共同在歐洲,歐洲有這麼多國家,卻能志同道合會合起來,又共同去一個國家,你們想,這不是因緣嗎?這就是因緣。會集在這個國家,去救助從苦難中逃難出來的難民,這實在是因緣不可思議。內心自修就是功,願意這樣付出付出,這要從內心,大家甘願。就如昨天我就說:「現在難民停滯在塞爾維亞剩八百多人,進退不得,我們一大群人在那裡,是不是有考慮開始來做一個階段的結束?」他們一聽到,大家就說:「捨不得啦!師父,我們大家在這裡已在想,要如何在這個地方落地扎根,要如何去陪伴他們。因為這個地方的人就說,這些難民需要慈濟,希望慈濟要再留下來。」看,現在要如何再留下來?這些人進退不得,我們停滯在那個地方,各人都有事業,也要上班,要怎麼辦呢?當然,他們給我問題,我就又給他們問題,大家都互相再作考慮。
 
  沒有人勉強他們:「你們非去不可。」但是他們人人發自內心,這就是內,「向內能自修」。本來人人就啟發這念善心,「大愛無私持善行」,這就是功。德呢?「德者得也」。常常都這樣向大家說。德,就是大家願意這樣付出付出,付出到現在,在當地以及國外的人,波士尼亞的人、敘利亞的人、塞爾維亞的人,大家共同對這群人間菩薩打從內心的那種尊重、肯定、信任,一直要留下這些人,「你們若不留下來,這些難民要怎麼辦?」他們替難民請求,難民有慈濟人在那裡每天快樂。看,這不就是「得」?得到人心的尊敬,得到人心的肯定,所以德就是得。因為人人都持善法來資潤造福人群,這叫做德。所以「功德」就是這樣這麼自然,發自內心去付出所得來的,這叫做功德。
 
  這個功德就是我們平時要懂得「布善種子」。我們的種子,有因緣、有土地,我們就要趕緊布發這個種子。種子有了因緣會合,自然它落地緣會,種子落土地這個緣,再加上了水分、空氣等等,它發芽了,這就是因緣成熟。這樣對我們要修行者,就是「增長大乘事業」。大乘的事業就是這樣應人間所需要而成就,這你們在誦《無量義經》不就會誦到「增長大乘事業」嗎?這就是菩薩,菩薩平時就是這樣修,內修這念心,那就是真如本性。打從我們自己的內心願意付出,這個內自修,能堅持這個信念,能堅持下去的這個善行,這就是功。
 
  德就是真正去付出,得到人心的肯定。我們要造福人群,就是要有人這樣不斷肯定,內心的功、外面的行得到人來為我們協助,這叫「資潤」,這個福能夠再造更多福,救更多人。一個人再大的力量,也做不成多大的事情,就要很多人彼此來成就,這樣叫做「善法資潤福」,用善的法來號召大家的愛,共同合會過來就是德。所以真的很感恩。昨天范德祿居士用他的身分來向大家說素食,他也向當地的人說慈濟這個團體是素食,是尊重、是環保、是疼惜大地,用他自己的身分來說。所以,不論是難民也好,當地人也好,就是這樣的尊重,這就是「潤福」,資潤這個福德,自然這善的種子不斷撒播在大地,讓它因緣具足,菩提芽就這樣發出來,長成樹,成為大樹,大樹結果纍纍。相信那塊土地上面還是同樣,種子落地已經萌芽了,大乘事業在那個地方也應該很快就有人能接,能這樣承接下去。慈濟人久久去一次,這樣應該就有辦法接續長久,這大乘救人的事業要能繼續,就是我們要用心。修行,《法華經》就是要教我們大乘事業,就是要教我們成佛之道。來,我們來看前面的文,
 
經文:「其國諸眾生,婬欲皆已斷,純一變化生,具相莊嚴身,法喜禪悅食,更無餘食想;
無有諸女人,亦無諸惡道。」
 
  這是在描述法明如來,將來他成佛的國土,那個國土很清淨,那個地方的眾生身心清淨,沒有淫惡的心。人家說「萬惡淫為首」,很多很多的惡業就是淫,淫也就是貪的解釋。就是這樣,男貪女愛,不論是在色,色情,或者是物質一切的一切,都在這念淫字,這字「淫」,也可以解釋為貪。不論是男女之貪愛,或者是所有名利、地位的貪欲、無明,都是從這字開始,所以貪、瞋、癡就一一成長起來。未來法明如來在此土成佛,未來他的國土裡,就是眾生「淫欲皆已斷,純一變化生」。那個時候,這顆地球是重新再來了,劫初就是這樣成、住,就是成的時候,事事破壞之後,重新再來。這種「純一變化生,具相莊嚴身;法喜禪悅食」。大家的身體都很清淨、莊嚴,法喜,彼此之間所說的都是利益人群的事情,所說的都是法,無不都是助長人人的法,這種發心歡喜,這種法喜禪悅,很正確的善思惟,沒有擾亂人的心。
 
  所以「更無餘食想」,就是大家都這樣清一色,沒有貪著,沒有女人,男女平等,沒有男女之相,彼此這種的貪愛,大家都是很平等、很清淨,沒有諸惡道。我們這個世界就有天道,就像富有的人如天人般在享受。一般的人間有貧富貴賤,還有人間的苦,苦得如地獄道中的苦一樣,這樣的人間也有啊!也看到動物,畜生道。也看到貧窮飢餓的餓鬼道,現在多少國家缺糧、缺食、缺水,在飢餓中過,這樣的人有很多。這些都集合在這個世間裡,我們眼睛看得到,等於是五道,或者是六道,加上了阿修羅道,這是六道。這種人間,阿修羅道擾亂了人間,真的是苦不堪!接下來的文說,
 
經文:「富樓那比丘,功德悉成滿,當得斯淨土,賢聖眾甚多,如是無量事,我今但略說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富樓那比丘,功德悉成滿」;修行路之遙測難量,累生世修一切功德,成就滿足。
 
  快要告一段落了,富樓那比丘功德就是這樣這麼多,「悉成滿」,成就這麼多的功德。其實過去所說這麼多的功德,富樓那助宣佛的道法這麼的多,修行路很遙遠難測量。「修行路之遙測難量」,要將它測量,很難,這是塵點劫以來,說時間很長,說空間很廣,富樓那來來回回人間,這個時間之長、空間之廣,難以測量。這是因為他「累生世修一切功德,成就滿足」,累生累世所修一切的功德,這樣累累積積起來真的是很完成,他這樣來來回回很多次。不是到此為止,因為前面前面的文,佛陀還說在未來無量劫,同樣還要助宣諸佛法的道場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當得斯淨土,賢聖眾甚多」;當得如斯同居淨土。菩薩聲聞人天之眾,不可數知。
賢者和於善之義行,聖者會於正之諦裡。
 
  所以說,過去是那麼多,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,這樣一直到成就圓滿,就是成就他的淨土,他的世界、國土就那麼清淨。所以「當得斯淨土」,應該就是這樣。他那淨土上面多數都是「賢聖眾甚多」,都是賢聖人。「當得如此同居淨土」,都是賢人、聖人、菩薩、聲聞、人天,這樣的人都在這國土裡,富貴人家、修行的人、行菩薩道的人,賢人、聖人充滿在他的國土裡,大家共居在這個淨土,裡面全都是菩薩、聲聞、人天之眾,無法算計。賢聖,「賢者和於善之義行」。這就是賢,他就是時時與這個善行會合在一起,這叫做賢人。聖者,就是「會於正之諦理」。因為聖人的內心,外面(外在)的行動無不都是與真理、正法會合在一起,這就是叫做聖賢。我們人人學佛也要學這樣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如是無量事,我今但略說」;如上所述說諸助宣護持諸佛教法多,恐聞者生疑,故唯能略說。
 
  「如是無量事,我今但略說」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其實過去是那麼多事情,未來還是在佛法中,還有很多佛未來出生人間,也同樣幫助佛去宣揚佛法。未來的人間,愈來濁氣愈重,賢人、聖人、佛,累累一直在人間出現,他也要不斷繼續來幫助已覺悟的人,在人間助宣正法。這就是上面所講述的,所述說是助宣護持諸佛教法,實在很多。「恐聞生疑,不敢具舉」。這麼多,其實還更多,唯恐聽的人生疑。其實過去比佛陀說的還多,未來還更多,若要再繼續說,唯恐聽的人愈聽愈生出疑問,所以佛陀到這個地方,他就是:「故唯能略說。」只是能這樣簡單說一下,已經那麼多了,還只是簡單說一下,可見富樓那受佛陀的欣賞。
 
  佛講《法華經》,他有跡門,就是顯跡在人間,這叫做跡門。這個法與人間完全會合,講人間事,出世間的志念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要教我們的,用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志業。入世就是在世間所有的一切,是一個跡,一個腳步而已。人無法永遠在人間,佛陀出現人間,也只不過一個跡這樣過去。我們距離佛的時代二千多年,現在今佛何在?但是法身永恆,佛的這個法身是永恆,這是本。這個本,是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,若現身在人間,總是有大自然的法則。所以說起來,這是一個跡,一個走過的跡,叫做跡門。佛陀雖然現人間,為人間做這麼多事,但是佛也是已經入滅了,但是法留在人間,門,跡門。
 
  就如我們說「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」,我們慈濟路要如何走下去,靜思法脈是精神,我們要堅持著精神。精神是無形,宗門是身體力行,不論是空間在東西南北、四維上下,我們都可以描述東西南北的方向,可以用語言來描述,不論什麼樣的語言,在什麼樣的國家,也是同樣能翻譯。過去佛在印度所說的古印度語言,其實我們也是不懂,也是經過要有這樣的賢人、聖人發心取經、譯經等等,我們才有辦法將法留到現在。我們現在,我們的宗門,由法脈開始啟動了宗門,由這個宗門開始,就能在人間各個地方去布善種子,這是我們的規則,我們的方法,這就是人間法。有的人聽,從聲音聽進去,這個法,有的人懂得自修,重新改過;有的人就是改過之後,還是要再去度人。這種的人間法,就是希望行在出世行,用人間的法,要修的是出世的行。所以我們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我們永遠付出無所求,做就對了,但是自然就會得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就是得嗎?他的行為得到佛陀的肯定,得到佛陀的讚歎,得到二千多年來,我們還能認識,佛弟子中有這位弟子,所以這也是跡門,就是這樣過去的跡,這也是度,用這個法來度入門。
 
*佛說法華經於其跡門度聲聞人,分正說,領解,述成,授記四段,以之為一周。
 
「佛說法華經於其跡門度聲聞人,分正說、領解、述成、授記四段,以之為一周」。分出了「正說」,從〈序品〉,這就是開始現一個境界,一直到了〈方便品〉,開始要正說法,正直要捨方便的時候,要開演一乘法,開始「正說」;但是,就要「領解」,從舍利弗開始體會到,領解;「述成」,不斷要再覆講,光是一個法就要不斷覆講到讓大家了解,這個法完整;之後「授記」,這就是四段,叫做一周。
 
*而於其聲聞人,以上中下之三根,有為前後三周說法。
 
一、法說周,當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,使之悟入一乘者。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。
 
二、譬喻周,當大迦葉、須菩提、迦旃延、目犍連等四大聲聞之中根。說三車之譬喻,使之悟入一乘者。繼於譬喻品、信解品、藥草喻品、授記品之四品。
 
  而於其聲聞人有上中下三根,就有為前後三周說法。上根的人一聽了之後,就能了解,就如舍利弗。舍利弗,他一個人在佛講〈方便品〉時,他開始就能體會這個法,法能入心,就單獨他一位,開始體會到妙法一實真理,他了解了。「使之悟入一乘道」。這就是舍利弗,第一位他了解。〈方便品〉開始後才引入了〈譬喻品〉。〈譬喻品〉開始就第二周了,因為舍利弗開始了解之後,到〈譬喻品〉,佛陀讚歎舍利弗授記之後,有大迦葉、須菩提、迦旃延、目犍連等四位聲聞,算是中根人,看到舍利弗的體悟,得佛受記,他們也開始在〈譬喻品〉慢慢吸收、了解了,在三車譬喻,羊車、鹿車、大白牛車這樣的譬喻中,讓他們深深體悟出一乘實法,就是這四位,在〈譬喻品〉看到舍利弗得佛受記,佛又再三車譬喻,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了。因為〈譬喻品〉體會到,四位大弟子就開始在〈信解品〉中,大家還記得在〈信解品〉中,四位弟子來到佛前懺悔,過去就是這樣浪費時間,就是只要獨善其身,所以這是在〈信解品〉裡的描述。
 
  接下來,那就是〈藥草喻品〉,他們已經能體會、了解,佛陀就開始講〈藥草喻品〉。天地之間不能缺水分,我們人間不能缺佛法,法譬喻水,有了水來潤濕,自然天地萬物就能很繁榮。就如我們人若是有法水,我們的慧命就能增長,同樣的道理。將〈藥草喻品〉應用在人人的心病,身心有病,就要用藥來醫。所以〈藥草喻品〉,大家更體會了,接下來就是〈授記品〉,四位已經得佛授記了。這是第二周,中根人,四位聲聞得記。
 
三、因緣周,當其他一切聲聞人之下根,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之因緣,使之悟入一乘者。
化城喻品,接此五百人授記品是。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,故云三周說法。
 
  第三是因緣周,那就是當於其他一切聲聞是下根人,所以佛陀接下來,開始說大通智勝佛,很長久以前以前的因緣,很多人在大通智勝佛時,接觸到法,十六王子體會了,用這麼長的時間,十六沙彌再帶開有緣人去說法,這就是在〈化城喻品〉。之後用五百人受記,就是接下來這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,首先就要先讚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就是在這一品要帶動更多人來受記。不是一人受記,不是四人受記,現在這一品的受記是五百人受記。所以這就是次序因緣,「如此三段次第,度上中下根周足」,故云三周說法。各位菩薩,學佛我們要耐心,長時修、無間修、無餘修、尊重修。對法,我們要時時重法,要信心堅固,要時時多用心!

返回上一頁

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.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.